程智博客
钱学森之问是钱老在2005年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个问题。问题很简单,就是我们的高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自从这一问题提出来以后,学术界展开了有关“钱学森之问”的讨论。
纵观各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意见包括:
1、学者们的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精神不够。比如很多学者进入高校,其目标就是当院长、处长。据称一些高校招聘一个处长,居然有几十个教授、博士报名竞聘。
2、高校行政化严重。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的成立,就是打着高校去行政化的旗帜而筹建的。
3、评价高校教师的指标简单化、机械化。比如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基本上就是数数、看级别,高级一些的则还加上引用率。
4、经费分配不公。要拿到经费很多时候靠的是酒量。以致饶毅等人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痛斥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的问题。
目前来看,第一条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很多人感到有点迷惑的是,这种思想和精神是否是一种乌托邦?或许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
后 面3条,则容易产生争议。比如高校行政化问题,一些学者、高校领导指出如果中国高校不搞行政化,你出去开个会,人家都不知怎样给你安排座位。而至于用数数 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则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中也很流行。至于经费分配的问题,则是拿到钱的人满意,没拿到的发牢骚等等。
从这些争论情况来看,正方观点很充分,也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反方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在缺乏的就是证据。
屠呦呦这次获得一个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奖项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证据,进而给钱学森之问提供一个比较完美的解答。
其依据如下:
1、不管是怎样的政治环境,屠呦呦都能够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那时候从事这些研究工作并无可观收入,且还可能承担政治风险。然而她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学术自由、学术独立。
2、 屠呦呦的成功也证明了学术机构行政化所带来的问题。据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她就像一个上访人员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各种证据。偏执的性格让人觉得 其人品有问题。很多上访人员的可悲下场我们时有耳闻,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使然,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正是由于这种官僚体制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 中的现实,让屠呦呦这么一个很容易判断的、简单明了的发现,须得等到屠老师于耄耋之年才能享受科学发现所带来的惬意。
3、除了“得罪了很多 人”的原因以外,屠呦呦不能够评上院士的原因还在于其写得论文不够分量。呵呵,确实如此。如果不是饶毅的介绍,就让我来数一数屠老师的论文篇数,再用电子 表格Excel来统计一下,我也觉得屠老师“有差距”。这没什么不好说出口的,因为至少我近段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屠老师所从事的领域的知识,非 得要我看一眼就下结论,也只能数数了。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悲剧。
4、虽然当年是以一串神秘数字命名的项目,经费应该也不成问题。但虽为负责人 的屠呦呦也只能做这一部分工作。从网传资料来看,当她发现了青蒿素以后,其后续工作,诸如测定其分子结构等,她是无缘的了。因为再继续下去,就得使用一些 贵重仪器。要动用这些东西,自然需要人脉、关系。像屠老师这种性格的人估计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