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罢官》导演谈《海瑞罢官》

来源: haobuhao 2011-11-10 00:21: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687 bytes)


《海瑞罢官》导演谈《海瑞罢官》
  田 耕
--------------------------------------------------------------------------------
 往事录  加入时间:2008-1-18 19:54:00  炎黄春秋 2006-5期  点击:162
 

  引子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吴晗为马连良新编的历史剧,于1960年8月定稿,1961年初开始公演。由于是历史学家写京剧剧本,所以当时廖沫沙写的评论文章《史与戏》,称赞吴晗“破门而出”,说他破了历史学的本行门户,跑到戏剧行当里面去了。但是,从戏剧创作和演出效果上来看,此剧在当时并未受到戏迷的热烈喝彩,更未引起轰动效应。
  1965年2月,江青心怀叵测地跑到上海,与张春桥共同谋划,由姚文元执笔写成长篇评论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诬蔑该剧是影射现实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并把对此剧的批判演变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和导火线。这样一来,《海瑞罢官》就成为名扬四海、全球皆知的著名剧目了。
  十年浩劫结束后,1979年3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作出决定,为吴晗这一冤案平了反。但是,《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饰海瑞的演员马连良,在“文化大革命”中,均已被迫害致死,目前只有导演王雁还健在,然而也已进入风烛残年,只有他一人能说出此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个中的某些情节,是鲜为人知的,若不抢救下来,这段珍贵的史料就有被湮没的可能,于是,我就找王雁详谈了八次,现将访谈记录和笔者看到的有关资料,综合整理披露出来,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马连良恳请吴晗写海瑞
  
  1959年,《人民日报》等报刊一连发表了好多篇宣扬海瑞的文章。其中,有吴晗写的四篇:一、《海瑞骂皇帝》(以刘勉之为笔名,1959年6月1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二、《海瑞的故事》(1959年7月1日刊登于《新观察》1959年第十三期);三、《清官海瑞》(以赵彦为笔名,1959年7月22日发表于《北京日报》);四、《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马连良先生在富连成科班学戏时,曾演过一出戏叫《大红袍》,写的也是海瑞的故事。说海瑞一生清正廉明,到他年老故去的时候,身无长物,家中只剩有一件大红袍。马连良既然演过《大红袍》,又看见报刊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有关赞扬海瑞的文章,就很感兴趣。
  1959年年底,有一次全国政协开会,马连良、吴晗两位政协委员碰到一块,谈起了海瑞。马连良问吴晗:“我在报刊上看到您写的有关海瑞的文章了,报刊上为什么要连续发表宣扬海瑞的文章哪?”吴晗说,“1959年4月,党中央在上海开会,毛主席看了湘剧《生死牌》,剧的结尾出现了海瑞。毛主席查阅了明史海瑞传,对海瑞给嘉靖皇帝上疏,敢于直言不讳的精神,表示欣赏。就在会上称赞海瑞,说海瑞这个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不畏权势,值得今人向他学习。所以《人民日报》等报刊,才发表了好几篇赞扬海瑞的文章。”吴晗又说:“根据毛主席在上海这次讲话的精神,钱俊瑞和胡乔木先后都曾来找过我,说毛主席一再号召大家学习海瑞,你是明史专家,对海瑞很有研究,应当写几篇关于海瑞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经过钱俊瑞和乔木同志的提示,我认为宣扬海瑞,义不容辞。我对海瑞的人品和精神,也非常钦敬,他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所以就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马连良对吴晗说:“我在富连成科班学戏时,曾演出过一出《大红袍》,对海瑞也十分佩服。在民间和戏曲界有一个说法,‘南有海瑞,北有包公。’包公是由黑头扮演的,海瑞是由老生扮演的。我曾唱过《大红袍》,有条件演海瑞,您能不能写一出表现海瑞的新的京戏,由我来演呢?”
  吴晗说:“我是学历史的,写文章还比较省劲,因为我对海瑞研究过,对他的事迹,比较了解。但是,叫我写京剧剧本有困难,第一,我对京剧不熟悉,看的很少,不懂京剧;第二,写剧本和写文章不同,我从来没写过剧本。所以叫我写宣扬海瑞的京剧剧本,实在无能为力。”马连良认为吴晗讲的确是实话,就说:“您对海瑞一生的事迹都很熟悉,他的哪一段事迹适于写成剧本,能不能给我们拉一个提纲,我们再找剧团其他的人,协助您一块写成剧本哪?”吴晗表示,拉一个提纲倒还可以。这样,就达成了初步的协议。
  这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历史学家的一场普通而恳挚的对话。以上的过程,是当年马连良先生对王雁亲口讲的。
  很快,吴晗就把他写的有关海瑞故事的提纲给马连良送来了。马连良把提纲拿给北京京剧团的政治协理员魏静生、编导王雁、琴师李慕良看。魏静生对京剧很有研究,在延安曾唱过老生。经他们四人研究后,一致认为吴晗提供的提纲,故事还很完整,适于写成剧本。但是王雁,感到自己对明史缺乏研究,没法根据这个简单的提纲,写成一出戏来。所以,马连良、魏静生、王雁、李慕良四人,就一同到吴晗副市长家中拜访,请吴副市长根据提纲,先提供一个文学脚本,然后,再由王雁改为京剧演出的舞台本。在大家一再地恳请下,吴晗最后勉为其难地答应试一试。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吴晗写有关海瑞的文章和写京剧《海瑞罢官》,都是应人之约才动笔的。十年浩劫结束后,有的文章在记述此事时,说京剧《海瑞罢官》是吴晗自己主动写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现特把马连良当年对王雁的叙述,和王雁介绍自己当时亲身参与此事的经过,披露于世,以正视听。
  
  《海瑞》改名《海瑞罢官》
  
  吴晗给北京京剧团写的有关海瑞故事的提纲是: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隆庆皇帝任命海瑞为应天(江南)巡抚,海瑞便服走马上任,一路调查研究,关心百姓,路遇乡民喊冤,诉说疾苦,从百姓的控诉中得知,从相位告老还乡在华亭县的老上级徐阶家有两大恶行,一是强占民田,二是他儿子徐瑛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经过深入了解,海瑞想解决此案。但是,徐阶与海瑞有点特殊的关系。京剧有一出戏叫《海瑞上疏》,麒麟童(周信芳先生)曾演过此剧。内容是讲:海瑞给嘉靖皇帝上疏,指出皇帝的缺点,嘉靖大怒,认为海瑞胆大包天,竟敢骂皇帝,就想处死海瑞。当时,徐阶在朝为相,就劝皇帝,说海瑞上疏的言辞虽然尖锐,但却是为了国家好。嘉靖的怒气才消了一些,没有杀海瑞,但仍把他关在大牢里,直到嘉靖皇帝驾崩,新即位的隆庆皇帝,才把他释放,官复原职。故此,过去徐阶对海瑞有救命之恩。现在,华亭县的老百姓,状告徐家霸占民田,儿子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海瑞对如何处理此案也感到为难。矛盾尖锐,戏就在这里。海瑞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此事?是袒护恩人徐阶家?还是秉公处理,为黎民百姓申冤?据吴晗讲,海瑞对他母亲非常孝顺,海瑞清正廉洁,和他母亲对他的教诲有关。在吴晗提供的提纲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海瑞遇到此难题,就请教他母亲。老太太教育他说:个人恩怨是个人恩怨,百姓疾苦是百姓疾苦,不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你身为巡抚,理应把百姓疾苦放在前面。不应考虑个人恩怨。这样,就坚定了海瑞为民除害的决心,矛盾就尖锐化了。徐阶见海瑞不买他的账,就责备海瑞忘恩负义。说:过去我救了你,现在我有为难之处,你就一点情面也不讲了,未免太绝情了。海瑞就说:你对我的恩情,我记着哪!但是,百姓的疾苦,我不能不管,更不能因为你对我的恩情,我就徇私舞弊。这样,冲突就激烈了。徐阶虽然不在朝里为相了,但是,当时他的门生故吏掌权的还很多。徐阶就通过他的故旧戴凤翔,给隆庆皇帝上了好几本奏折,诬蔑海瑞任巡抚后,纵容暴民状告乡官,使得地方不得安宁。隆庆皇帝偏听偏信,认为海瑞纵容暴民欺侮乡官,于是,海瑞上任才半年,就被隆庆皇帝罢了官。
  

  吴晗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他表示,他提供的材料,“无一处无出处,无一字无根据”。他认为历史剧首先是历史,为了不给后人造成错觉,他不赞成在历史剧中搀杂虚构的情节。
  但是实践证明,照吴晗的意见办,把戏照历史原样搬到舞台上行不通。原来剧本写的是,海瑞被罢官后,老百姓的冤案,不了了之,海瑞带着老母和家人,灰溜溜地走了。海瑞离任之际,华亭县的老百姓,自动组织沿途护送,依依难舍,怀念海瑞为老百姓做的好事。这要是写成文学故事,读者看后,还可能受感动,但是,作为戏剧,前半段矛盾尖锐,冲突激烈,结尾却不了了之,不能满足观众艺术欣赏上的需求,大家就难以接受。
  1960年,《海瑞》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彩排,请了文艺界、历史界、教育界的许多名人和吴晗的老朋友来看戏,老舍先生也来了。之后,在北京市府大楼召开了一个由部分名流、学者、行家参加的座谈会。大家一方面肯定并鼓励吴晗创作的剧本,另一方面,也提了许多建议。主要的意见有两点:一、剧本前半段矛盾冲突尖锐,但结尾却有点虎头蛇尾。二、吴晗写的剧本原名《海瑞》,有人(植物学家蔡希陶)认为此剧只写了海瑞任江南巡抚半年左右的一部分作为,并非写海瑞一生的事迹,所以叫《海瑞》,显得题目大,内容少,不如改名为《海瑞罢官》,更为确切。吴晗对这两点意见都欣然接受。不再坚持“无一处无出处,无一字无根据”的原则了,反问大家怎么改才好。
  北京京剧团王雁等人七嘴八舌地建议,在剧本结尾处,增加一个情节,即海瑞在交印之前,先把残害乡民性命的徐阶之子徐瑛斩了,然后,再移交权力。这样,观众才感到出了一口恶气,正义战胜邪恶,戏剧达到高潮,演出效果就大大不一样了。吴晗同意剧名改为《海瑞罢官》,剧尾以斩徐瑛结束。
  
  王雁导演搞了《海瑞罢官》舞台本
  
  王雁对《海瑞罢官》最大的贡献是,把吴晗提供的文学剧本加以京剧化,改写为京剧舞台本。比较重要的建树,有以下三点:
  (一)按照戏曲艺术规律的要求,将原来松散的故事结构加以集中,删繁就简,剪去多余的枝蔓,淡化次要的情节,突出主要矛盾,使主线更加清晰,戏剧冲突更为激烈,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王雁认为,清代戏曲作家李渔(李笠翁)在编写戏曲剧本时,所提出的原则是很有道理的,即:“始终无二事,贯彻只一人”。李笠翁主张:一出戏,所表现的事件不能过多,只能突出一件事,不要节外生枝;而且要突出主要人物,把一切矛盾冲突,都和主要人物挂起钩来。这样,戏剧性才更强,观众才爱看。
  吴晗最早提供的文学剧本中,讲海瑞做了三件事:一是治水救灾,为民造福;二是退田还民,维持百姓生计;三是除暴安良,平反冤案。
  关于歌颂海瑞治水救灾的功绩,最初是通过勘察灾情,修筑河渠,欢庆竣工等情节表现的,在庆功一场戏中,舞台上出现了耍狮子、舞龙灯的场面,表面上看着虽然很热闹,但是和京剧的传统表演风格很不协调,另外,全剧也显得枝蔓过多,结构松散,平铺直叙,缺乏戏剧冲突,反而降低了舞台效果。所以王雁就建议把兴修水利的戏彻底删掉,仅在海瑞母亲的道白中,顺便讲了一段,就带过去了。
  关于退田还民,原来吴晗最初提供的文学脚本,是作为主线来表现的。用较大篇幅来描写海瑞下令,强迫乡官退还强占百姓的田地,引起乡官的联合反对,被罢官还家。除霸只作为故事穿插,作为退田的陪衬。王雁认为海瑞下令众乡官退田,对立面较广,矛盾分散,建议把这一情节,改为副线,一笔带过。把除霸、平反冤案二者合并,作为主线。
  经过几易其稿,最后的故事改为:徐阶的三儿子徐瑛,霸占了洪阿兰家的田地,气死了洪阿兰的丈夫,在清明节,洪阿兰带女儿赵小兰上坟,徐瑛又把赵小兰抢走,之后,徐瑛又勾结知县王明友,做伪证,在公堂上打死了洪阿兰的公公赵玉山。这样,把霸田、抢女、逼死苦主等矛盾,都集中在海瑞为民除害,为洪阿兰一家人平反冤案上,以此为主线,从头到尾,贯彻始终,戏就显得紧凑了。同时,把海瑞下令让徐阶和众乡官将霸占的大批田地,一律退还农民,改为在道白和唱词中表达,如海瑞在和徐阶的对白中,要求徐阶退出霸占的农田二十万亩;在后来的唱词中,海瑞又激昂地唱道:“江南大害是乡官,强占民田稼穑难,冤狱重重要平反,退田才能使民安。”这样,就突出了除霸、平反冤案的主线,淡化了另外两条副线,使全剧脉络更为清晰,人物更为集中,矛盾冲突更为尖锐,戏剧性更强。实践证明,根据王雁的建议,修改后的剧本,演出效果,提高了一大截。
  姚文元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中,用很大篇幅攻击吴晗在《海瑞罢官》中大写退田还民,是歌颂“三自一包”,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唱反调。实际在公演的《海瑞罢官》中,剧本只用了很少的笔墨谈退田,主要矛盾写的是除霸和平反冤案。即使提到“退田”,也是令恶霸退出强占农民的田,与“三自一包”何干?
  (二)搞出这出戏的特点,使之有别于其它的海瑞戏,勿重复他人。
  海瑞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表现海瑞的戏很多,如《大红袍》《海瑞上疏》《海瑞背纤》《生死牌》等等。鉴于上海搞的《海瑞上疏》,讲的是海瑞在嘉靖时期的故事,为了避免雷同,吴晗在构思《海瑞罢官》时,选的是海瑞在隆庆时期的故事,此其一。
  其二,别的戏中的海瑞,大部分是表现海瑞的刚正不阿,敢于骂皇帝,敢于抗旨不遵,敢于得罪权贵;或是表现海瑞的廉洁奉公,安于清贫。《海瑞罢官》中的人物关系就和其它海瑞戏不一样。海瑞曾和徐阶同朝为官,当时徐阶是宰相,是海瑞的老上级,对海瑞比较赏识,向皇帝推荐重用他。过去海瑞曾上疏批评过嘉靖皇帝,嘉靖罢了海瑞的官,并要杀海瑞,徐阶曾救过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两人的关系很不一般。所以,海瑞要惩处徐阶之子徐瑛时,内心是有一番激烈的斗争的。
  其三,《海瑞罢官》在表现海瑞时,不仅刻画他坚持原则的一面,更注意表现了海瑞说理的一面,这样一出戏,和其它的海瑞戏就有所不同,特色比较鲜明。如在“求情”一场戏中,海瑞和徐阶的对话,就很精彩。徐阶向海瑞求情说:“海大人啊,老夫长子次子都已去世,膝下只此一子,还望俯念残年,从宽发落。”海瑞反驳他说:“老太师此言差矣!老太师你有爱子之心,想那老百姓,谁无父母兄弟?谁无夫妇子孙?骨肉之情,谁不悲痛!如今洪阿兰一家,她的丈夫被人逼死,公爹在公堂上惨遭杖毙,幼女被抢,我若循情枉法,上违国朝律令,下何以对得起那些孤儿寡母,屈死的老百姓!”徐阶说:“当年海大人囚在天牢,老夫也曾在先皇面前,婉言救解……”海瑞说:“当年海瑞触怒先皇,确蒙太师解救。但是海瑞上本直谏,忠君爱国,何罪之有?徐瑛欺男霸女,草菅人命,触犯刑章,法在不赦,两件事明明不同,如何能相提并论?”
  (三)根据京剧观众欣赏习惯的要求,突破所谓“历史真实”的拘泥,力劝吴晗在写京剧脚本时,要有所虚构,不再受“无一处无根据,无一字无出处”的束缚,对原来文学剧本的情节,要大胆增删。
  最大的改动,就是王雁建议吴晗把《海瑞罢官》的结尾,变为先斩徐瑛和县官王明友,然后再交大印。这样,能大胆跳出史实的约束,就能把戏剧推向高潮,海瑞的性格更加鲜明,形象更为高大,也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通过这次改动,吴晗对历史剧的看法有很大的变化。如他于1962年6月18日在《戏剧报》(1962年第六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原来的标题是《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然而后来在收入《学习集》时,就改名为《历史剧是艺术,但是和历史有联系》,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改动。显然,后一个标题,比前者更符合实际,也更科学。在观点上,也和初写《海瑞罢官》时,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主张写历史剧,要“无一处无根据,无一字无出处”了。而主张:“……历史剧是戏,不全是历史,应该有虚构、夸张、集中,通过艺术手法,达到更高、更美、更动人的境界。”
  

  吴晗提供的文学脚本中,也加入了虚构的情节,如戴凤翔本是在朝中弹劾海瑞、令海瑞被罢官的人,是江南乡官在朝中的代言人。但是,为了便于表现,在戏中就把他安排为宣布罢官圣旨和接替海瑞做江南巡抚的人了。
  
  《海瑞罢官》文学剧本的发表与出版简况
  
  经过王雁的建议,并动手搞了舞台演出本之后,《海瑞罢官》的故事,就定下来了。但是,王雁搞的《海瑞罢官》的舞台脚本,只供北京京剧团排演用,对外并未发表。吴晗写的文学脚本,汲取了舞台演出本的优点,在情节结构上和道白、唱词的京剧化上,均做了许多重大的改动。到1960年11月13日,已改过七稿。于1961年1月4日,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同年8月8日,吴晗于北戴河又亲笔改出了定稿,1961年11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改定本)的单行本。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于1979年3月,北京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单行本。1984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晗史学论著选集》,收入了《海瑞罢官》剧本。另外,1988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吴晗文集》第四卷中,又收入了此剧。
  
  《海瑞罢官》公演后的反应和遭遇
  
  1961年2月,《海瑞罢官》开始正式公演。以后在陆续公演的过程中,剧本还做过若干小的改动。当时,观众看了之后,并没有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京剧戏迷,感到在戏曲艺术上并无太大的突破。但大家一致认为演员的阵容比较硬(由马连良饰海瑞,裘盛戎饰徐阶,李多奎饰海母,周和桐饰戴凤翔,李毓芳饰海瑞妻),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艺术比较满意。饰主角的马连良先生,尤其受到推崇。观众觉得他成功地塑造了刚直不阿的海瑞形象,表现了海瑞公私分明,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精神风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然而,历史界、教育界、文艺界等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反响却相当热烈,认为吴晗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一位副市长,能写出京剧剧本,是难能可贵的,一致感到新鲜,所以认同廖沫沙的“破门而出”的评论。
  
  江青一再要批《海瑞罢官》
  
  1962年3月上旬,江青提出要看《海瑞罢官》,把戏调到民族文化宫演了两场。江青看了之后,就不准此剧再演了。当时剧团的导演和演员都感到惊异,纷纷向有关领导打探此剧被“枪毙”的原因。但是当时,谁都弄不清楚。过了好长时间,后来慢慢才打听出来,江青诬蔑此剧是借古讽今,影射现实。理由是:一、剧中提出“冤案重重要平反”,是暗指社会主义社会冤案重重,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二、海瑞退田到户,说“退田才能使民安”,是歌颂“三自一包”,鼓吹“包产到户”,反对社会主义合作化。江青指责以上两点都是和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唱反调的,是大毒草。所以,《海瑞罢官》公演了不到十场,就被禁演了。奇怪的是,1960年写成的《海瑞罢官》,竟然是反映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的;而且,批判“单干风”、“翻案风”,明明是1962年的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事后才知道,早在1962年,江青就曾找过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四位正副部长,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遭到拒绝。江青不甘心,在1964年下半年,又找在北京的评论家批判《海瑞罢官》,对方表示不愿接受。于是,在1965年初,江青又跑到上海,与张春桥阴谋策划,伙同姚文元,多次秘密商量,炮制出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经过毛泽东审阅并修改后,于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吴晗说:我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在1960年预见到1961年要“刮风”
  
  吴晗看了姚文元的大批判文章之后,感到与事实不符,心中不服,于1965年11月14日说:“姚文元说我的《海瑞罢官》作品产生于1961年‘刮风’的时候,这是错的。我的《论海瑞》发表于1959年9月21的《人民日报》上,《海瑞罢官》是1960年写的,我没有那么大的本领,预见到1961年要‘刮风’。”这段话载于《光明日报情况简编》第362期,标题是《吴晗看了姚文元批评〈海瑞罢官〉后的反映》。毛泽东看了此材料后,批道:“我都已看过,一夜无眠。”但是,对吴晗还是照批不误,而且不断升级。
  姚文元的批判文章,和现实情况对不上号,许多历史学家,看到姚文元对吴晗进行莫须有的政治陷害,都很气愤,为吴晗打抱不平,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进行反驳。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说:“姚文最后一段议论提出《海瑞罢官》影射现实,过了头,超过了学术范围,姚文元给吴晗下‘反党反社会主义’结论,这是莫须有的罪,和秦桧陷害岳飞时的理由一样。你姚文元把海瑞的平冤狱、退田同现实模拟,请问你是什么存心?你存心这样套,是不是存心反党反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说:“吴晗和我是朋友,我了解他,难道吴晗要退田?”“思想批评要联系个人历史,要看他是什么样的人,吴晗早在抗日时期就参加了民主革命。”“凡事也有个‘一分为二’,一个同志写文章,难道就没有一点正确的东西?”“如果整吴晗,所有进步的知识分子都会寒心。”此外,上海《文汇报》收到的批驳或质问姚文元文章的信件,就有三千多封。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费时八个月炮制的黑文,一拳打了个空,怎么办?为了摆脱尴尬局面,毛引用了康生所进的谗言,康生诬蔑《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是为1959年9月在庐山会议上被罢了官的彭德怀翻案。
  于是,就引出了毛泽东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对陈伯达、关锋等人的谈话,毛泽东说:“戚本禹的文章(指发表于1965年12月6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十三期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该文不点名地批判了翦伯赞的历史观)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很好,点了名,对戏剧界、史学界、哲学界震动很大,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五九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泽东后来又说:我说过吴晗文章的要害是“罢官”。这是康生向我讲的,是康生的发明权。“文化大革命”初期,康生在多次讲话中,也承认此点。)
  
  在《海瑞罢官》剧本中,罢海瑞官的皇帝是隆庆,不是嘉靖
  
  据史书记载,海瑞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卒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代皇帝,被罢官降职前后共三次。
  海瑞第一次被罢官,是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浙江淳安县令时。
  当时,宰相大奸臣严嵩和他儿子严世蕃的亲信鄢懋卿,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督察使、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京总理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盐政,一路威风十足,地方大小官员,都要跪着迎送,不仅要送丰厚的贿赂,还要铺张招待,用锦缎做厕所垫子,用银子做便壶。当时监察官、钦差出巡,照例都要张贴告示,说明来意和地方注意事项。告示内少不得要说些“力戒铺张,务从节俭”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海瑞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鄢懋卿写信说:“细读您的告示,知道您一向喜欢俭朴,不喜欢逢迎。您说:‘凡饮食供应,都应俭朴,不要过分奢侈,浪费人民钱财。’您又说:‘现在民穷财尽,宽一分,人民就得一分好处,一定要体谅。’您的种种恳切教导,说的很多。我相信您的话是为国为民,是从心里说出来的,决非空话。”义正辞严,话又说得很委婉。鄢懋卿看了气得直哆嗦,又奈何不得海瑞这个名气大的清官,只好批:“照布告办”,严州也不去了。但他恨极海瑞,叫他管下的巡盐御史袁淳想法报复。恰好这时海瑞已得朝命,升任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他们便找茬说公文上有一个手续不对,结果把海瑞调任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第二次被罢官,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
  这次被罢官的原因是海瑞上疏,批评嘉靖迷信道教,妄想长生,挥霍无度,不能纳谏,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贪官污吏遍地,横征暴敛盛行,百姓穷苦不堪,暴动四起,天下人民都说:“嘉靖、嘉靖,家家都净!”嘉靖看了气得发抖,把奏折扔在地上,叫左右立即把海瑞抓起来,千万别叫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听说海瑞自知活不了,已和妻子诀别,并托人买了棺材,仆人吓得都跑光了,他不会逃。”嘉靖一听海瑞不怕死,反而愣住了,又把奏折从地上拣起来,一边读,一边叹气说:“这人倒比得上比干,只是我还不是纣王啊。”后来,刑部论处海瑞死刑,嘉靖也没批复。过了两个月,嘉靖病逝,隆庆即位,徐阶为海瑞求情,海瑞被释出狱,官复原职。这段故事,被上海京剧院改编为《海瑞上疏》,由周信芳饰海瑞。
  海瑞第三次被罢官,是在隆庆三年(1569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
  隆庆三年六月(公元1569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驻在苏州。此年江南遭到严重水灾,农民缺粮逃亡。江南本是鱼米之乡,但因粮、差负担特重,故而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加上近二十年大地主占有土地很多,尤其是松江,为两京十二省之冠。海瑞一上任,告乡官夺产的老百姓就有几万人。海瑞一面救灾,一面治水,所用款项,都是从各方张罗来的,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兴修了水利,战胜了灾荒,老百姓高兴、感激。但要大地主退田还民,却相当困难。海瑞认为“擒贼要先擒王”,便先从松江下手,让江南最大的乡官徐阶弟兄做榜样,勒令退田。徐阶反抗,通过门生故吏,向隆庆进谗言,结果,海瑞只做了七个月的巡抚,就被隆庆罢了官。吴晗写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是反映海瑞这一段经历的。
  由以上情况,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吴晗的《海瑞罢官》剧本,明明写的是隆庆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康生却把京剧《海瑞上疏》中,海瑞骂嘉靖皇帝,海瑞被嘉靖罢了官,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栽在吴晗头上,说《海瑞罢官》是影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毛主席罢了官。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康生纯粹是混淆史实,张冠李戴,用莫须有的罪名,陷人以死地,这样,吴晗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从此就拉开了帷幕。
  
  北京新华书店并未抵制定购和发行批判《海瑞罢官》的小册子
  
  后来(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巴卢库时说过:“文章(指姚文)在发表后,各省都转载,北京不转载,我那时候在上海,后头我说印小册子。各省都答应发行,就是北京的发行机关不答应,因为有些人靠不住嘛!北京市委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市委。”
  但是,据1965年担任新华书店北京分店业务科长的孙忠铨回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当时他是主管全店图书购进工作的,是此事的当事人。他亲口告诉笔者:1965年11月24日,上海新华书店发来征订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小册子的电报,要求我们请示市委宣传部后,迅速回电,报订数。当时书店的许多同志都感到此事非常蹊跷,认为一本文艺评论书的订数,为何要求我们请示市委宣传部?1965年11月25日,孙忠铨带着电报到市委宣传部去请示,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夏觉接待了孙,留下了电报。11月26日,夏觉打电话通知孙忠铨:“同意订购。”孙问:“订多少合适?”夏说:“这是您们的正常业务,自己决定。”11月27日,北京正准备给上海回电报,恰巧上海来长途电话谈别的事,北京新华书店的同志就顺便告诉上海,定购五千册。并于11月29日,又用电报正式答复了上海。11月30日,小册子就运到北京了。上海是根据北京11月27日的长途电话告诉他们的订数发的货。这次北京答复订数,速度比平时还快。当时主管新华书店的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治,在他写的回忆录《一桩公案的真相》一文中,所讲的情况,和孙忠铨的说法完全一致。但其它有些记述“文化大革命”史的文章,引用“文革”期间出的《大事记》,说北京未订姚文元的小册子,后来被迫订了书,又不发行。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当澄清。
  
  批判《海瑞罢官》造成悲惨的后果
  
  《海瑞罢官》被批判了,和此剧有牵连的人士,均难逃厄运。首当其冲的是作者吴晗,虽然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打中要害,康生的谗言是张冠李戴,都与事实不符,但是,他本人仍天天挨斗,后被关进监狱,遭受百般摧残,他的夫人袁震也被送去“劳改”,袁、吴二人于1969年3月18日和10月10日先后悲惨死去,吴晗时年仅60岁。女儿小彦,由于受到过度刺激,精神失常,后也被抓入狱,于1976年9月23日含冤死去。这样,吴晗一家四口死了三口,只有儿子吴彰是幸存者。主演马连良先生受尽批斗与折磨,于1966年12月含冤致死,享年仅66岁。导演王雁,经过十年的批斗,虽然死里逃生,侥幸活下来,但已是伤病累累,苦不堪言。以后又被分配到剧团资料室工作,一直不能从事戏曲的编导业务。甚至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彭德怀的冤案均被平反了,王雁的问题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直到1979年下半年,为纪念吴晗逝世十周年,北京京剧院重排《海瑞罢官》时,王雁方才被平反,并以导演的身份复出,荒废了13年的业务,才得以重新拣了起来。《海瑞罢官》的作者、主要演员、导演的遭遇如此,其他沾边的人士,处境也很不妙。就连曾经为这出戏说过几句公道话,或写过评论文章的史学界、教育界、文艺界、评论界、出版界的一大批人士,在“文革”期间,也都在劫难逃,遭到株连,受到程度不同的批斗、折磨、摧残。为吴晗鸣不平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被迫害致死。想把批判《海瑞罢官》引向学术争论的邓拓,被诬蔑为是“假批判,真保护”,与吴晗同为“三家村”“黑店”人物,逼得邓拓含冤而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琪,受《海瑞罢官》冤案株连,也被迫害致死。北京出版社因为出版了吴晗的《海瑞罢官》、邓拓的《燕山夜话》、廖沫沙的《分阴集》,被诬蔑为是“三家村”的黑店,出版社被砸烂,多人被斗争、批判,全社人员被下放劳动。这一震撼全国、惊动世界的大冤案,株连之广,至今回忆起来,都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万幸的是,1979年3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已为吴晗的冤案平反昭雪。以后,其他被株连的人,也先后获得平反。这是大得民心的,也可告慰吴晗、马连良及其他冤死者的在天之灵了。
  
  《海瑞罢官》重排复演,反应强烈
  
  第一次重排复演是在北京。1979年上半年《海瑞罢官》被平反,下半年,为纪念吴晗逝世十周年,北京京剧院重排《海瑞罢官》,就把王雁请出来继续担任导演。海瑞由著名老生赵世璞扮演,徐阶由花脸罗长德扮演,海母由老旦王树芳扮演。重排的《海瑞罢官》于1979年重新公演时,比过去要轰动得多。原因之一是,广大观众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的,但是很多人并未看过这出戏,都非常想看看《海瑞罢官》究竟是怎样一出戏。因此,戏票卖得很快,上座率很高,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和中和戏院连演了一个多月,盛况始终不衰。
  第二次重排复演是在上海和杭州。马连良先生的弟子安云武非常喜欢《海瑞罢官》,曾请教过王雁,问能不能指点指点他,把《海瑞罢官》排练出来。王雁把当年马先生演出的舞台脚本和录音找出来,和安云武反复聆听,并给他说戏,安云武感到获益匪浅。1995年,吴晗先生的义乌同乡——上海万顺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政安先生鼎立相助,慷慨解囊,斥资十几万,赞助演出。上海市的有关领导,也大力支持。由上海电视台、上海京剧院联合主办了纪念吴晗编剧《海瑞罢官》创演三十五周年活动。由刘复之、汪道涵、陈沂任组委会荣誉顾问,刘复之先生题写剧名。《海瑞罢官》当年的原导演、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王雁先生,亲自赴沪执导,由马连良亲传学生安云武饰海瑞、上海京剧院二团的花脸唐元才饰徐阶、老旦孙文元饰海母、沈漪朗饰海妻。此次复演也获得了极大的轰动。
  第三次复演在台湾。1999年6月,北京京剧院纪念建院20周年,应台湾之约,组团赴台湾宝岛献艺,台湾观众点名要看《海瑞罢官》。海瑞一角,仍由著名老生赵世璞扮演,徐阶由花脸刘建元扮演,海母由老旦赵葆秀扮演,青衣阎桂祥饰海妻,小花脸白其麟饰徐瑛,小花脸黄德华也参加了此次的演出。剧团在台北公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海瑞罢官》特受欢迎,其它剧目均演出了一场,《海瑞罢官》则演了两场,听说台湾知名人士辜振甫先生两场都看了,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3月1日)
  (责任编辑吴思)

所有跟帖: 

有种说法, 毛在家里接见过海瑞的饰演者马连良. 从导演的说法看, 没有 -haobuhao- 给 haobuhao 发送悄悄话 haobuhao 的博客首页 (70 bytes) () 11/10/2011 postreply 00:25:1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