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欣欣; 拍婆子

来源: f1234567 2011-05-25 19:11: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33 bytes)

缘起:我的朋友菩萨蛮写了《我和二百首》,此文记述了文革后期“一帮一,一对红”的故事。她所帮助的对象是一个女孩儿。那女孩儿喜欢“臭美”,因会唱几首“黄”歌(文革中,外国歌曲特别是出自《外国民歌二百首》歌曲集里的歌都被称为“黄”歌),而得了个“二百首”的绰号。因为这位“二百首”差一点儿被阶级敌人坏男孩拍成婆子,由是,触发了以下的考证。

拍婆子是指男孩通过与素不相识的女孩搭话来交朋友。它是既带有准黑话性质的俚语,也是一种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时尚。它流行于一九六七至一九六八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一、为什么流行于一九六七至一九六八年的北京

一九六六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被利用过的红卫兵即遭抛弃,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在复课闹革命中,属于老三届的青年被排除于学校之外。曾经驰骋于历史舞台上的老红卫兵(人称老兵)既无革命可干,又无学可上。他们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却不知路在何方。他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又因父母受到冲击,失去依托,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是上而不学。师道尊严已被批倒批臭,课堂如茶馆酒店,来去自便。上课时,学生以学革命为主,兼学别样,包括看小说(含手抄本的黄书)、说脏话、打架、梦周公、照镜子。好像在课堂上吃东西的并不多,可能那时太穷,没钱买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也意识到,无论怎样,也逃不脱上山下乡的命运。一些人受老兵的影响,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鉴于当时依然革命的气氛和传统意识,男女恋情多少带些离经叛道。对青年人来说,革命加恋爱又具有最强大的吸引力,诱发出巨大的激情。然而,因为时间已经不是一九六六年,也还不是一九六九年,前者因革命而发疯,后者因上山下乡而发呆。在那个特定的时段中,拍婆子和“革命加恋爱”或单纯恋爱,男女结合又有所不同。它首先不具有革命的含义,其次,许多拍婆子的男生并非寻求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最后,因为在“拍”的过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场,具有团伙的行为意识,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男女私人行为。如此看来,拍婆子不可能发生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

更进一步说,“拍婆子”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它的参与者是年轻人,那些在青春的骚动下,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的年轻人。那些老兵,他们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那些干部子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权势脱不了干系。那些女孩子,她们本能地寻求着团伙的保护,还有那些浑浑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二、何人拍婆子

男生,以老三届初中生为主,年龄在十五至十八岁左右。当时,老三届的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虽然也无事可做,但视拍婆子为小孩儿的玩意儿,一般不上街明“拍”,而是比较认真严肃地交结异性朋友,承担生命中添加的含义。
据本人所知,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干部子弟或高干子弟,其中包括革军、革干和一些文人官员的子弟。
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弟中的某些人可能有样学样,但是他们与干部子弟壁垒分明,几乎互不来往,老兵常常称他们为痞子,对他们不屑一顾。毕竟,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的北京仍然是红卫兵的世界。
虽然在非干部子弟中,亦有“带圈子”(“圈子”是又一黑话,带有贬义,和一些地方的“破鞋”,女流氓基本同义)的说法和活动,但是“圈子”涉及的是更加单纯的男女关系,所以“圈子”并非“拍婆子”的年轻人所追求的“婆子”,“带圈子”也只在平民子弟中流行。

三、拍婆子所需要的能力和装备

首先,自行车应该是最基本的装置,最好是锰钢转铃,全链套,二六或二八均可。永久一三型自行车最棒,但是价格不菲,当时大约为一百八十元人民币。骑车时要叉着腿蹬,真是张扬得紧!
其次,穿军装,登皮靴,最好是将校呢军服,有人戴栽绒帽子。军装,特别是将校呢军服并非唾手所得,大多为有一定军阶的长辈所有,是家庭出身地位的象征。当时,军装是流行时尚,许多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地弄一套军装,比如在街头抢军帽等。有人在将校呢军服之外套一件蓝咔叽,有意无意地露出将校呢的领子。没考证过是那将校呢太旧,还是以此装酷。

服装和自行车的质量代表了“份儿”。“份儿”也是一句黑话,指在青年人帮派中的地位和权势。除了在穿着上标识张扬自己的“份儿”,还可以通过在拍婆子的冲突中提高和显示自己的“份儿”, 俗称“拔份儿” 。

再其次,根据婆子候选人的喜好,备唱片,禁书等等。

最后,上餐馆的能力,到“老莫”(北京莫斯科西餐厅)“撮”一顿相当于如今献你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其实那时候多数人吃不起正餐,只能点得起面包黄油,吃的是气氛。

当然,这最后的两条,基本是为事成之后预备的。

拍婆子行为首先具有一种权威性,如果哪个平民子弟胆敢“拍”出身于干部家庭的“婆子”,那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一般来说,平民子弟也尽量地避免和干部子弟冲突。因为干部子弟大多住在有人看守把门的大院里,而平民子弟住在大杂院或居民筒子楼,相比之下,砸谁的家比较容易些呢?

其次,有能力带个漂亮的婆子出去也是一种地位和权势的象征。不过那权位是团伙内的等级,或团伙之间的较量结果。如果两个团伙因一个“婆子”而起了争执,解决方式是“喳架”(黑话,其意为打架)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