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二三十年代拥有房地产最多的大洋行买办陈炳谦与其领导下的慈善

来源: wxcfgh85 2011-03-28 10:47: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2397 bytes)
回答: 与民族共沉浮的中国古代四大商帮wxcfgh852011-03-26 05:50:31
陈炳谦与史上最大民间平调

军阀割据时期,他将36万石大米从江苏运到广州,并把慈善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

中山日报 2010年3月24日 

19世纪末,20年代初,洋行遍地的外滩。

    陈炳谦的豪宅,现为上海华山医院一处办公楼,豪宅旁是环境优美的华山公园。

买办与洋人老板共进西餐。

上世纪20年代的义演。


>>核心提示<<

    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香山买办群体借清末洋务运动,均留名青史。但历史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此后的这一群体逐渐被历史的滚尘所淹没。
    但 细查晚清民国年间沪上香山档案,一位被称为"闸北士绅"的香山人,在民国初年至上世纪30年代,以其显著的威望名耀上海滩:这并不因为他有长达50年的买 办生涯,而是因他行走在商业、社会乃至政治的中间,随时以一颗热心肠,实现着他作为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他的主持下,旅沪粤商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 一次平调(将粮食从一地大规模地运到另一地进行平卖)。在他的字典里,慈善超越了乡梓概念,成为一种全社会性事务,他在近一个世纪以前,率先切身讲述了中 山人的"博爱"精神……
    他就是陈炳谦。1938年7月,年近8旬的陈炳谦在澳门驾鹤西去,一个由寓居澳门的名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很快成 立:宋子文、吴铁成、杜月笙、冯炳南均列其中。宋子文题"典型犹在",李宗仁题"潜德幽光",杜月笙题"蓬岛归真"……这些近乎溢美的评价,或是对他一生 行善最好的慰藉。

双重国籍遭到质疑

    陈炳谦和粤侨商业联合会进行的这场平调活动,是陈炳谦一生行义的典型事例。但陈炳谦的慈善事业,与其他商人最大不同在于,他并不把社会活动局限在梓乡之内,而是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这或也是他具有超凡个人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据 记载,陈炳谦长期关注闸北和虹口的社会事务。1910年,中国北方灾害不断,来沪灾民络绎不绝,陈炳谦便在闸北设立收养灾民的工艺所,还附设初小学,让灾 民子女能够读书,这或让当前的许多地方政府都会汗颜。他还曾投资20万元,支持闸北商办水电厂,得到了闸北市民的普遍赞赏。
    陈炳谦对金融业务亦相当熟悉。在反袁期间,对金融业务亦熟悉的陈炳谦,又组织参加了抵制挤兑银行的活动,维护了当时的金融稳定。
    一生兴义,结交了诸多朋友,但他注重商业利益,对时局变迁持温和态度,也遭到了激进派的记恨。包括冯少山、霍守华等广肇公所新派人物,后来也对他不满。陈炳谦中、葡(葡萄牙)双重国籍,一度遭到公开质疑。

    丰美的饭菜已热了几遍,孩子的吵闹声渐渐被细微的鼾声代替,远处街灯慢慢暗了下来,都快半夜了,陈炳谦没有动筷。
    客厅的红木茶几上,放着一张皱巴巴的《申报》。当日本埠新闻版一则“杂粮工会请求苏米济粤”的公告,让陈炳谦心里平静不下来:吾粤连年水旱频仍,灾变迭至,本届米荒为数十年所未有现,遍野饥民嗷嗷待哺,朝不保夕,惨不忍睹……
    这 天是1919年2月18日,刚过完元宵节。春节期间,陈炳谦几乎每天和一群广帮富商,在沪上最好的酒店挥金如土,与家乡的惨状相比,形成了莫大的讽刺。想 到此,陈炳谦不觉出了一身冷汗。他掀开虚掩的窗帘,苍翠的华山公园,在夜幕笼罩下显得格外凝重,对着这种凝重,他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个支援家乡的万全之策。
    此 时,陈炳谦已年过半百。1860年初出生于澳门,早年随兄到沪上打拼,他从丝茶进出口贸易做起,后在被列入“五大洋商洋行”的祥茂洋行经营“祥茂牌”肥皂 而出名,30多年打拼,让他成功迈进沪上巨富行列,搬进华山路富人区。其身份已是广东旅沪两大同乡组织——广肇公所的董事以及粤侨商业联合会的会长。
    “粤侨商业联合会!”想到它,陈炳谦对主持这次支援家乡的行动开始有底。这一组织是从广肇公所“分离”出来的,在年前才成立。但它的成立,恰恰证明了陈炳谦在广帮商帮中的广泛号召力。
    广肇公所是一个老牌的民间团体,早在徐润还在上海打拼的时代就已成立。随着公所内一帮有财有势的旧董事年纪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死后的坟墓以及殡葬 礼的气派程度,对新派人物提出的大办义学和医院等要求置之不理。1918年上半年的一天,广肇公所新派人物霍守华、冯少山,带着200多名刚从训练场上下来的精武兄弟,冲进正在开会的广肇公所,一帮旧董事吓得屁溜溜地跑了。从此,广肇公所陷入分裂状态。
    陈炳谦作为广肇公所的董事,对新派人 物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相当赞赏的,但他也更不希望广肇公所就此破裂。20世纪是一个商战的时代,“五洲之内,各国莫不以商业之兴衰瞻国家之强 弱”。陈炳谦明白,在那个极度纷乱的时代,广帮商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商业团体,来巩固几十年来在上海取得的成绩。他决定新成立一个“纯商业”组织。
    陈炳谦还记得粤侨商业联合会成立那天的情景:潮州会馆、潮州糖杂货联合会、杂粮帮慎守堂、进出口帮裕安堂、糖杂货帮广安糖、绸布帮守经堂、皮木帮慎安堂、肇庆同乡会、南海会馆、顺德会馆、三水勇义堂、东莞保安会馆……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从司仪口中念了出来。让陈炳谦更没想到的是,广肇公所新旧派人士,也送来了贺仪,并极力要求他继续担任广肇公所的核心董事。
    想到此,陈炳谦嘴角浮出了一丝笑容。他随即给广肇公所的旧派人士黄式如、热心分子冯少山乃至粤人中的阁老级人物唐绍仪,分别挂了一个电话。
    如陈炳谦所料,他的号召力丝毫没有减弱,何况这是在做一件慈善为怀的事。就在第二天,他们都各自行动了起来。
    1919 年的中国,南北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各种政治势力此起彼伏,外族瓜分中国的步伐紧紧相逼……在 “国将不国”的时期,想靠募捐款项,由政府来组织救灾绝对行 不通。经简单讨论,陈炳谦一干人,很快决定组织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民间平调网络。所谓平调,就是指组织大批的粮食运入灾区,以低价卖给百姓。
    要 组织这场平调,首先就是要募集一大笔资金,这事儿对陈炳谦来说或很容易。19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袭击虹口一带,市民在惶恐中失去理智,与政府官员 发生“火拼”,使得本就混乱的防疫工作陷入僵局。陈炳谦在中间调停时,率先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马上设立一家防疫医院。与政府长达几天交难,陈炳谦得到主 管部门“4天之内建立医院”的回复。但陈炳谦让奇迹实现了,因各界商业领袖慷慨解囊,一个符合各项标准的防疫医院(现为上海传染病医院)便在4天内建成。
    南洋公司八万两,广永盛号三万两,广发源号二万两,陈辅臣一万五千两,陈炳谦一万五千两,先施公司一万两……短短几日,陈炳谦便筹集了借款40万元,筹款数万元。陈炳谦再一次获得信心。
    但 从苏皖地区,将大量的粮食运往广东,却非易事。当时一战刚刚结束,西洋各国因粮食短缺,抢米风潮不断,各国买办已把目光瞄向了长江沿线的产米区域。而国内 南北军阀对峙,军粮短缺,地方军政府更不会轻易地将粮食这一战略物资拱手让人。当时《申报》报道,广东政府曾向上海总商会发来200张免税护照,希望江苏 政府能对平调米放行,并进行税收优惠,但很快江苏省政府以议会未通过为由,否决了这一请求。平调之难可见一斑。
    奇迹再一次实现了。3月7 日,陈炳谦在有200余人参加的粤侨商业联合会特别会上自豪宣布:首批2万多石(16000袋,每袋140斤)的平调米已采办完成,他与黄式如已通过个人 关系办来“米照”(当时粮食外运,需要办“护照”),向轮船招商局租定的船只,已驶向芜湖装货,第一批平调米,最快月中就可运送到灾区。
    散会后,陈炳谦亲自向由广州的南洋烟草公司简照南兄弟、广东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等发起的粮食救济委员会,发了一份电报。
    简照南、陈廉伯都是生意场上的老手,接到陈炳谦的电报相当会意,很快在当地报纸上,将苏米即将抵粤的消息公诸于众。虽然几十万饥民仍处于“奄奄待毙”的惨境,但平调米的消息,却如一种神奇的力量,稳住了每天都在不断疯涨的米价。
    陈炳谦暂时松了一口气。但首批平调米从募集资金采办,到运抵灾区,共用了20多天的时间,他也知道,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很快,麻烦便来了。
    首 批米运抵广州后不久的一个晚上,粤侨商业联合会在上海虬江路大戏院义演。陈炳谦率先上台,热情洋溢地向3000多名乡绅名流发表演说,称首批平调米到达广 州后,广州“米价日跌,虽斗米千钱,诸位个个功德无量”。演讲刚刚结束,助手立刻走上前去跟他耳语了一番,陈炳谦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但为不扫诸多乡绅的兴 致,他还是带头唱了一段粤曲。
    义演在深夜12点才散场。陈炳谦回到家后辗转反侧,助手带来的消息,是最近一直困扰他的问题:除首批平调米成功运抵广州外,此后陆续运出平调米,仍在海关被扣押着。
    陈 炳谦对此其实早有有防备。在租用船只时,陈所选船号要么是轮船招商局,要么是叫得起大名的洋行货轮,或直接租用挂着洋人国旗的外国轮船。但如此规模的往外 运粮,不免引起复杂局势下各方的猜疑。尤其是北方军阀,对广东商帮对孙中山革命军政府的支持,更是怀恨在心。挂着洋旗的商船,看来也不能通吃了。
    宋 子文、李宗仁、杜月笙、张謇、苏葆笙……陈炳谦很快就想到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或许能帮上忙。或是给了这些体面人物的面子,也或是给了钱便“消了 灾”,抑或是北京、上海、广东各地要求放行平调米的请愿活动不断爆发,给当局施加了压力,反正后来被阻的平调货轮,均放行了。
    此后,每隔一周,广州便可到达一船平调米,“人心惶惶,唯恐绝食”的情形很快得到缓解。为保证平调米公平发放,广东粮食救济会还派专员对平调米收磅入仓,并派专员收发,成立稽核部,此前成立各种平调公所,全归粮食救济会管理。
    陈炳谦此时已被选为救济会的名誉总理。他再一次发挥其社会工作水平,建议粮食救济会在每一处发放点,竖起捐款大户的商号或会旗。一时间社会好评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捐款大佬们,心里亦别提多舒坦,往平调活动洒银子时,出手更大方了。
    但大米平调并未缓解天灾,军阀割据、内乱不断,又使人祸不断。1919年4月,社会知名人士徐固卿联合胡汉民、吴铁成等发起了善后协会,并于4月20日抵达上海,与沪上粤商翘楚进行商讨。
    在 商讨过程中,胡汉民将在粤地看到的情形悉数道来:辛亥革命以来,多个省份的军队集中在广东,税收繁重到了极点,已使当地民穷财尽;社会治安更是混乱,盗贼 遍地,勒索抢砸横行,运输不通、商贩绝迹,政府官吏还鱼肉百姓,许多大商巨贾投奔洋人旗下,或者避难港澳等地,民生异常凋敝……
    记者就此 问题,让会长陈炳谦发表看法。素来对动荡时局、政治现状采取虚与委蛇态度的他,说出了内心郁结:以上痛苦比米荒更甚!并赞成善后协会拟定的包括禁赌、治 河、裁兵等善后事宜。随后,他又表示,即将到来的5月正是广东青黄不接之时,平调大米将源源不断运往广州。
    这场平调以上海为中心,在陈炳 谦的周旋下,粤侨商业联合会坚持不懈,坚持了数月,筹集资金上百万元,共采办36万石苏皖大米,分14批运往广州,最终成功帮助乡民应对了这次百年不遇的 米荒。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宋钻友谈及此次平调时说,历史上,民间团体为平灾荒,曾多次组织粮食平调,但如此规模平调,堪称空前。
    而关于善后 的商讨中诸如裁兵等声音,似乎成为沪上广东商帮与孙中山决裂的前兆。后来因“扣械事件”爆发,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广东商帮与广州革命政府关系基本中 止。但从历史记录上看,陈炳谦对孙中山的革命充满理解和支持:粤侨商业联合会曾认购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二五库券达10万元,在当时来说,这一数目不可谓不 巨。孙中山去世后,陈炳谦被推举为赴粤参观的首批代表,虽最终未能去成,但亦可见他在广东革命政府中仍有影响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