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胡广历事六帝 明哲保身官运通

来源: XiaoLinchuan 2011-03-11 17:09: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03 bytes)

    官场经典人物

    东汉中后期,王室衰微,外戚当道,宦官专权。一批有正义感的士大夫为匡扶王室,奋起与外戚、宦官抗争,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政治风浪。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坐在太傅和“三公”位上的名士杨震、李固、杜乔、陈蕃等人纷纷倒下,唯独胡广(字伯始)越坐越稳,官运亨通。他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位极人臣30多年,到82岁才寿终正寝,可谓政坛常青树,官场不倒翁。

    胡广经历多次政治风波而毫无损伤,皆因他平时奉行中庸之道,谁也不得罪,有机会就依附权贵,关键时刻明哲保身。

    胡广学究五经,博古通今,练达事体,明解朝章,却无忠直之风,常常取媚于时,难怪当时人们说:“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学究五经通览古今术艺

    参加考试文章天下第一

    胡广,宇伯始,东汉南郡华容(古属荆州)人,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胡广的六世祖胡刚为人“清高有志节”,汉平帝时,经大司农马宫推荐,在朝廷当官。当时正值王莽掌控朝政,胡刚知王莽有篡汉野心,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毅然“解其衣冠悬府门而去”,亡命交趾,隐于屠肆之间。王莽失败后,才返回故里。

    胡广的父亲胡贡曾担任交趾都尉。胡广早年丧母,“少孤贫,亲执家苦”,他勤奋好学,“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长大后,曾入南郡为散吏。当时朝廷为招揽人才,下令地方政府“察举孝廉”,孝廉按郡内人口每二十万人举一人为标准,每岁选拔一次。

    眼看已到岁末,南郡太守法雄“大会诸吏”,想从中选拔俊才推荐给朝廷。法雄的儿子法真有知人之明,他暗中观察诸吏,发现胡广气度不凡,便指着胡广告诉父亲,法雄便举荐胡广为孝廉,把他送到京师。汉安帝亲自主持各地孝廉的章奏考试,最终以胡广为天下第一。

    胡广经此考试一举成名,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尚书郎,随后五次升迁至尚书仆射。尚书仆射为尚书台“八座”之一,有权参议朝政。汉顺帝刘保即位后,欲立皇后,当时后宫中有四名贵人都很受宠,汉顺帝拿不定主意,想通过抽签决定。胡广和尚书冯翊郭虔、史敞共同上疏进谏:“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这个意见被顺帝接纳,立乘氏侯梁商之女为皇后。

    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上疏提出:年龄未满四十者,不得察举为孝廉。胡广和郭虔、史敞上书提出反对,他们认为:“凡选举因才,无拘定制”,不应设定年龄界线,限制人才的选拔。但这次顺帝并没有接纳他们的意见。

    后来,胡广出任济阴太守,因举吏不实,与诸郡守十余人皆被免黜。没过多久胡广又被朝廷任命为汝南太守,随后入朝担任大司农。大司农乃“九卿”之一,为朝廷高官,掌管钱谷金帛。

    时逢衰世遇上政治风浪

    见风使舵保住三公之位

    胡广登上“三公”之位是从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开始的,这一年,太尉桓焉、司徒刘寿被罢免,朝廷任命司隶校尉赵峻为太尉,大司农胡广为司徒。东汉以太傅为“上公”,以太尉(掌四方兵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为“三公”,均食禄万石,为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每逢国有大事,由“上公”和“三公”共同商议,并定策供皇帝参考。

    然而“上公”和“三公”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常常要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击,而胡广当司徒仅两年,就遇上了一次大风浪。

    公元144年,汉顺帝崩于皇宫玉堂前殿,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刘炳即位,次年正月,冲帝刘炳也崩于玉堂前殿。当时外戚当道,梁太后的兄弟大将军梁冀掌握朝政大权,太尉李固提出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因刘蒜“为人严重,动止有法度”,梁冀怕立刘蒜为帝自己不能独断朝纲,便否定了李固的意见。他与太后定策禁中,迎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

    梁冀以为汉质帝刘缵年幼容易掌控,没想到这个小皇帝少而聪慧,在一次朝会上双眼盯着梁冀,对左右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听到小皇帝这样说自己,非常气愤,使左右毒死了汉质帝。

    汉质帝死后,朝中大臣与外戚、宦官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再次产生冲突。太尉李固、司空赵戒、司徒胡广及大鸿胪杜乔等大臣都倾向于立刘蒜为帝,但刘蒜并非梁冀心中理想人选,又曾得罪过宦官中常侍曹腾,因此被外戚和宦官否决。曹腾连夜与梁冀商量,决定立蠡吾侯刘志为帝。

    第二天,梁冀召集公卿开会,宣布自己的决定。他气势汹汹,言辞激切,胡广、赵戒等人“莫不慑惮”,异口同声地说:“惟大将军令!”只有李固和杜乔坚守本议。梁冀厉声说:“罢会!”会后,梁冀叫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太尉之职,因胡广和赵戒“识时务”,便以胡广为太尉,赵戒为司徒,和大将军梁冀一起参录尚书事,掌握决策大权。六月庚申日,梁冀迎刘志入宫即皇帝位,汉桓帝时年15岁。

    胡广见风使舵保住了“三公”之位,另外,他还依附宦官,宦官不喜欢的人他也踩上一脚。中郎将滕抚性格方直,不交权势,为宦官所恶。他讨贼有功,应当封赏,但胡广“承旨奏黜之”,滕抚有冤难伸,卒于家中。

    忠臣扶持王室频频被害

    胡广明哲保身官运亨通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六月,胡广被罢免太尉之职,由杜乔任太尉。七月,皇帝下诏书,以定策功封胡广为安乐侯。十月,太尉杜乔因灾异被策免,朝廷“以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太尉胡广为司空”,胡广再次位列“三公”。

    梁冀和宦官对李固和杜乔恨之入骨,李固和杜乔虽然已被罢官,但梁冀和宦官仍未罢休,一心想置他们于死地。宦者唐衡等人在桓帝面前说:“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以为不堪奉汉宗祀”。桓帝听了,气得咬牙切齿。梁冀趁机诬告李固和杜乔欲立刘蒜为帝,图谋不轨,随即逮捕李杜二人入狱,当时朝中有数十人为李固讼冤,但胡广和赵戒怕得罪外戚和宦官,明知李杜被冤枉也不发一言。最终李固和杜乔均死于狱中。

    临死前,李固写了一封信给胡广和赵戒,信中说:“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等矣,夫复何言!”胡广和赵戒看到这封信后,惭愧得无地自容,“皆长叹流涕。”

    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司空胡广退休,告老还乡。但即使退休,胡广也不忘给梁冀擦鞋,他与太常羊溥、司隶校尉祝恬、太中大夫边韶等为梁冀歌功颂德,称梁冀之勋德可比周公。梁冀当然也没忘记胡广,不到一年,朝廷又拜胡广为太常。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太尉袁汤被罢免,胡广从太常升为太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因日食,胡广被免职,后又担任太常。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太尉黄琼被罢免,胡广第三次任职太尉。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诛梁冀,胡广因依附梁冀被免为庶人。梁冀虽然倒了,但胡广的仕途并未因此而结束。公元161年,朝廷又拜胡广为太中大夫、太常。公元167年,又进位司徒。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胡广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参录尚书事,共同辅政。同年九月,陈蕃与窦武谋诛宦官,失败被杀。胡广置身事外,事后从司徒进为太傅,位居“上公”,而且总录尚书事。虽然年近八十,但胡广“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颁行《百官箴》四十八篇,协助皇帝整顿吏治。

    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胡广在京师洛阳太傅府去世,享年82岁。

    胡广的中庸之道

    胡广才华出众,个性鲜明,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总结其一生,我们可以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为官之道概括成三个方面:一是奉行中庸之道;二是依附权贵;三是明哲保身。

    东汉中后期是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汉家江山岌岌可危的时期。自汉和帝开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官僚士大夫也结成政治集团,成为另一种政治力量。身为士大夫阶层一员的胡广既不想触犯本集团的利益,更不敢得罪外戚和宦官,因而奉行中庸之道,他与名士交友,与宦官家族通婚,对外戚毕恭毕敬,使三种政治势力都没有把他视为对手,从而避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胡广还不失时机地依附权贵。史书称他“常逊言恭色取媚于时”,为了讨好宦官,他在当太尉时罢黜了讨贼有功但“为宦官所恶”的中郎将滕抚;为了取悦大将军梁冀,他媚态毕露,对梁冀歌功颂德,竟说骄横跋扈、毒死皇帝的梁冀勋德可比周公。通过依附权贵,胡广虽屡次被罢免,但很快又官复原职。

    胡广身居高位,屡次经历政治大地震,他能避过风浪,靠的是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因东汉的创始人光武帝刘秀改革政制,抑制强臣,号称“上公”的太傅和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有职无权,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皇帝直接掌握的尚书台。

    但“上公”和“三公”无实权却有责任,国家治理不好,他们要负责,国家出现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也被谴责罢免,所以东汉末年罢免“三公”是家常便饭。如果太傅或“三公”遇事强出头,更是凶多吉少。名儒杨震任太尉时因得罪外戚和宦官被迫自杀,名士李固和杜乔也因与外戚和宦官斗争死于狱中。胡广不愿当官场斗争的牺牲品,所以每逢关键时刻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从而避免了政治风险。“三公”一个接一个倒下了,他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官场上的常青树。

    儒家的中庸之道

    有人说胡广奉行的中庸之道源于儒家思想,堪称中庸哲学运用之楷模。其实,儒家的中庸哲学和胡广的中庸之道虽有一定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中庸”一词在儒家学说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雍也篇》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由此可见,中庸是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中”的意思为折中,无过,也无不及,“庸”的意思是平常。按字面理解,“中庸”就是折中和平常。后代儒家又根据这两个字作了一篇题为《中庸》的文章,西汉人戴圣将它收入《礼记》,南宋人朱熹又将它收入《四书》。

    按照后代儒家的解释,“中庸”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理性与情感的合一,是知与行的合一,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品德的理想人格。人们必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胡广无忠直之风,谈不上“诚”,见死不救,谈不上“善”,排挤不交权势的官员,谈不上“仁”,逊言恭色取媚于时更谈不上“道”和“德”。他的所谓中庸之道,是走中间路线,“和稀泥”回避矛盾。尽管他调和各种矛盾,尽量保持士大夫、外戚、宦官三方势力的平衡,但往往无济于事,无益于时。他的中庸之道并没有使国家长治久安,只保住了自己的高官厚禄。所以,胡广的“中庸”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根本不是一回事,胡广的“中庸”只不过是一种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而已。

    历史对胡广的评价

    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胡广历事六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可谓六朝元老。在最高职位的“上公”和“三公”位上,他一次作司空、两次作司徒、三次作太尉,近80岁时进位太傅。他的死也极尽哀荣,汉灵帝下诏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葬洛阳原陵光武帝墓地,谥号“文恭”。下葬时公卿、大夫等数百人亲自前来,朝廷为空。《后汉书》这样记载当时的盛况:“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东汉大文豪蔡邕是胡广的学生,他对老师的评价不免有溢美之词,他说:“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耆耋老成,勋被万方,与国始终,未有若公者焉。”

    对胡广这个典型的官场不倒翁,历史也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后汉书·胡广传》对胡广的评价是:“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

    《资治通鉴》的评价是:“广周流四公,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极优,罢免未尝满岁,辄复升进。所辟多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练达故事,明解朝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然温柔谨悫,常逊言恭色取媚于时,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把胡广的长处和缺点都指出来,可谓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来源:广州日报)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乌纱帽之来历:赵匡胤装上“翅膀”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 丹书铁券: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
  • 名家推荐书目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