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字太小,请看这里的大字版《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

来源: HPI 2011-01-10 07:29:2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05972 bytes)
回答: (ZT)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1301312011-01-09 19:14:58

 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


赵文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429日是李四光先生逝世34周年,为此我们深深地怀念着我们的老部长,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最伟大的地球科学家之一,中国科技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20046月份在纪念黄汲清诞辰100周年的会议上散发了《黄汲清年谱》,原封不动地发表了黄汲清1978年给中央的“上书”,7月份《人物》杂志发表了何民先生题为“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的文章,8月初的《作家文摘》又摘要刊载了何民文章,这些文章中心是说李四光“弄虚作假”,“大庆油田等一系列油田的发现是黄汲清指导的”云云。本来黄汲清1978年的“上书”已经为当时的国家地质总局遵照中央指示做了专门调查,并将“李四光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确有很大贡献,并非如黄汲清所称‘讹传’和‘ 谎言’”的调查结果上报中央并转发全国地质石油单位。大庆油田的发现,各个单位各个参与人的贡献也已在1982年国家授奖中获得了客观的体现,得奖人中李四光排第一,黄汲清排第二,应当说是已经比较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前应该做的是如何认真总结我国过去找油的科学思想与实际经验,以为新世纪更好地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为发现更多的油气田做出新的贡献。可是不知为什么,在两位前辈已仙逝多年后(李四光逝于1971年,黄汲清1995年故去),一些人却不顾历史事实,不做全面深入的调研,信口乱讲,混淆了我国石油大发现的客观历史,否定李四光先生在我国石油大发现历程中的巨大贡献。为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笔者对有关问题做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后写成论文,与读者共同研究我国石油大发现这段历史。


    1、党和政府关于发展石油工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但被认为是“工业血液”的石油却十分短缺;而当时“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的悲观论调却很有影响。中国走煤炼油,加工工业的路子,还是弄清楚我国有无丰富的油气资源走开发天然石油的路子?毛主席和党中央迫切希望心中有个底,以便制定一个合理的中国能源政策。


     地质部是1952年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第一届地质部部长。1953年底毛主席邀请了李四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前景的看法,提出咨询建议。李四光依据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并具体提出,关键的问题是要抓紧做好全国范围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并且不是找一个而是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周总理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做工作”。这是李四光以地质部部长的身份向党和政府提交的在中国找大油田的担保书。


     随后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党中央就李四光的建议作出了两项重大决定:由陈云具体组织推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偏于“西北一隅”(以玉门为中心)的局面;1954年底国务院下令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参与全国找油工作,明确规定地质部从1955年起负责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石油天然气的科学研究工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担负油气资源的详查与勘探开发工作。显然这一决定就是要地质部到第一线去兑现部长的承诺。


    19543月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做报告,谈中国石油勘探前景。在座的有许多苏联的石油地质专家,如特拉菲穆克院士、莫谢也夫等苏联专家组成员。李四光的报告是这样开头的“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我要求专家和同志们给我一些耐心。”接着他提出石油生成的条件,他说:“在提具体问题以前,我先提出两点,这两点对我们石油勘探工作的方向,是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第一是沉积条件,第二是构造条件。这两点当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两点分开来论述”。“对于石油生成的沉积条件,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期,同时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浅的地槽区域,便于继续进行沉积和便于转变为石油的机会。因为需要不太深也不太浅的条件,所以我们要找大地槽的边缘地带和比较深的大陆盆地(作者注:即陆相湖盆可生油)。对这些地域的周围,同时还要求有比较适当的气候-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利于有机物的生长。这种气候的存在和动植物的生长,是可以从有机物质在岩层中,如化石的多少表现出来的:如由煤、油页岩等等表示出来,就是说从岩层中所含的有机物的多少,可以看出沉积的情况。以上是关于第一点的概略说明。


    其次,构造条件方面,应该从三方面考虑:即①大型构造,如盆地、台地、地槽;②中型构造,如断层、节理、片理、小的断层和结构面等;③更小的构造,如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存在的情况,包括用光学和其他适当的方法来检定岩石颗粒排列的方向———这是属于岩组学的领域,从这一方面得出的结果,往往对阐明流质在岩层中运动的方向有很大的帮助。这三方面的研究,是不应该孤立的,而是应该相辅而行的。“根据以上所述大地构造条件,我们对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远景计划,似应考虑到下列几点:


    1)青康滇缅大地槽的边缘区域,包括柴达木盆地、西藏高原北部、四川盆地西部以及西康南部与云南北部褶皱不过于强烈的地区,都有发现比较大规模的油田的可能。2)对伊陕台地(注:即鄂尔多斯地区)与阿宁台地两个地区,应该从大地构造开展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研究,在了解其构造型式的基础上布置详细勘探工作,很可能发现比较重要的局部油田。阿宁台地工作的开展,对新疆油田勘探工作的部署,可能提供一些新的参考资料。3)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笔者注:这就是1939年文章中提出的新华夏地槽),从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南到两湖地区是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应组织力量进行摸底。中国其他地区的一般油田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就已经了解的范围来说,都不及上列各区,但也不应该因此而排除若干小型油田区存在的可能。”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李四光预测石油远景的理论是:依据的沉积条件,即如果有好的沉积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及其转化成石油的条件,则不论其是海相的还是陆相的沉积条件都会生成石油;第二要有构造驱动和流体流动的条件。两个条件具备后,油气物质就可以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部位形成油气藏。这两点应当说到现在也是适用的。这里,李四光完全没有通常的“海相”与“陆相”生油的一套概念,这是打破了石油地质学家们“常规”概念的。有人说李四光抢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功劳,这完全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对李四光石油预测理论的曲解。李四光报告开头的一句话也说明他的报告是与别人不同的,他要求听讲的专家和同志们给他点耐心听他讲下去。这显然也不是无的放矢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地质部和石油部门的广大职工终于在国庆10周年前突破一个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经过石油部门广大职工的努力大庆油田从1976年以来27年来一直稳产5万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地质部积极执行开展全国石油普查的决定


     地质部19551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许杰做了“关于1955年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与任务”的报告。会议着重研究了8个地区情况,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6个地区为重点,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1955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中南地质局组织力量对广西百色盆地以及西南地质局进行滇中地区地质踏勘工作。地质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建议,要求在地质工作之前,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重力、航空磁测、直流电测深和地震工作),以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这是由部属物探局(不是石油局)组织力量,按照李四光的“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指示开展工作的。调查是从华北平原入手做试点,再东北(19553月成立南满物探队,后改称松辽物探队,从南向北开展,1956-1957年工作进入高潮,比韩景行的地质踏勘提前半年进入工区),再渤海。综合大剖面工作野战性很强,涉及多种重型装备和工作组织及地方关系。还要准备大型钻机,打深孔。李四光强调了地震勘探的重要性,为尽快提高自己的地震工作水平,地质部1956年初组织了中匈合作地震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工作),并于1957年调到东北地区开展找油工作。这里应指出的是,石油局部署的松辽盆地地质踏勘工作(方案是石油局总工程师黄汲清提出的)是9月份开始的,比物探工作晚了约半年。当时黄汲清设计的有三条踏勘线:a.沈阳-阜新一线;阜新盆地有油苗显示,日本占领时代还打了20多口探井,最深的为1400米,物探测量也是从此开始的;b.从沈阳沿铁路两侧向北到第二松花江桥;c.从第二松花江桥沿第二松花江向东南到达吉林市的哈达湾。而大庆油田则位于这一踏勘区之外在其西北方向几百公里之遥。


   19562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决定除继续原定的6个重点地区外,再新开辟6个地区工作,6个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藏黑河、贵州、华东、内蒙古二连及海南岛,再加上松辽平原。组成了14个石油普查大队及24个物探队、29个浅钻队等等。1956年初李四光再次指出,新华夏系是我国东部控制油气区的主导构造体系,它的沉降带是远景的含油气带。鉴于松辽平原先期工作较好,19562,会议决定成立松辽石油普查队和112物探队在盆地内全面开展石油普查工作,1956-1957年间,完成了全区的重力及航磁调查及5条横贯全平原的电测深剖面和一些地震剖面。另在平原边缘和山区做地质路线调查,在一些地段进行150-1000m深的钻探,以揭露下伏地层,验证物探推断的地质结果。请注意,大庆长垣是在完全覆盖区内用电测深和重力法圈定,然后用地震法精确定位的,并不是哪位地质学家预测出来的。这种工作安排正是体现了多学科多工种联合作战的优势。


    19573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黄汲清在会上作了“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附有1300万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的报告,报告中他是这样谈的:“4-5年内将鄂尔多斯、四川、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普查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云梦盆地也应包括在内,这里经济技术条件很好。广西、滇中肯定要做,今年力量小不能做,也许它们的价值很大。”谢家荣也作了“对于中国若干油气区的看法”的报告。他建议铺开的面是较大的。而1957年秋,鉴于东部多个盆地普查结果较好,地质部党组作出的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定[3],将原在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区(笔者注: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的石油普查队伍的地质技术骨干和一些物探队伍陆续调往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加强这几个地区的油气勘查工作。笔者所在的西南物探大队四川电法队也于1957年调往东北地区。这种先撒大网,找出远景较好地区后,再集中力量实施战略突破的战略部署是一种正常的普查做法。这一决定第三次表明地质部的决定与黄汲清的建议是不一致的。


    地质部和石油部紧密合作正确确定钻井井位  文献指出:“按照重力勘探资料,195879日至111日,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首先在盆地东北斜坡地区,即安达县任民镇以东14km处钻了第一口基准井—松基1井,井深1879m,钻穿了白垩系地层,一无所获。同年8 6日,又在盆地东南部的隆起区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登娄库构造打了松基2井,遇到了一套致密的下白垩系地层,仅见到了少量的油气显示。对松基3井的井位,有多种意见和争论。有人主张把松基3井定在西部泰康附近的隆起上;也有人主张把井位定在西南部的开通地区,理由是急需了解深部地层;19589月,石油部和地质部参加松辽勘探的有关技术人员联合召开会议,同意松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大同镇高台子地区的地震构造图清楚地表明高台子构造的确是一个大型隆起带上的局部圈闭。钟其权等人对原定松基3井井位做了小的移动,定在高台子与小西屯之间,随后又到现场进行踏勘,在井位处下了木桩为据。 “松基3井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于1959411日开钻。97日开始下提捞筒抽汲,8日在捞出的水中发现有油气味和油花。926日上午,液面恢复到井口并开始外溢原油。经测试原油日产量13.02吨。这一年,地质部发现了大同镇(后改为大庆)等17个圈闭。1958417日,首次在吉林前郭旗南17井发现油砂,接着又在杨大城子南14井等30口浅井中见到了油砂、油气显示。石油部完成了二口基准井(松基1井、松基2井)。


     从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回忆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两个部的领导和有关同志团结奋进的精神。地质部超前做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工作,到1957年底已在5条区域剖面上进行了物探和钻探,并取得比较丰富的地质成果。完成综合性大剖面10余条,全松辽盆地的航空磁力测量和地面重力测量和电法大剖面测量,局部重点地区的地震剖面,打了浅钻井276口,进尺7.14m等。石油部1958年以后开展了大量区域石油地质调查,勘查资料的综合研究及深井钻探,地质部无条件地奉献自己已取得的宝贵资料,共同参加综合研究,争取了松辽平原早日实现找油突破。可是一些人谈到大庆的突破,总是含含含糊糊,说是黄汲清指导发现大庆油田一说,我希望能有人提出有力的证据出来。


    综上所述,在发现大庆油田的历史进程中,李四光有5点作用是肯定的:1)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式阐述了中国地下有很丰富的油藏,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2)经毛泽东主席同意,由陈云副总理具体组织推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了找油工作偏于“西北一隅”的局面。3)国务院下令地质部从1955年起承担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可以说是从此地质部才能在找油方面发挥了作用。4)地质部经过3年全国石油普查后做出决定,加强东部地区找油工作,并按照李四光部长关于“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的指示开展工作。这一坳陷带主要部分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而其东则是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地质部调动部属物探局人马,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华北入手(1955年),再东北(1955年开始,1956-1957年进入高潮),再渤海(1960年成立海洋物探队)。 5)以综合地球物理面积性和大剖面的方式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并按李四光关于地震勘探的重要性的精神,地质部将1956年初在鄂尔多斯组建的中匈合作地震队,于1957年转入到东北地区找油工作。


     3、关于黄汲清的贡献


    黄汲清在1955-1957年担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后改为石油局)技术负责人期间作了许多有益工作,对中国找油是有贡献的。在大庆油田的发现这一奖项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李四光。黄汲清的贡献也需要有关人员很好地进行总结,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希望知情者多多介绍。本文根据黄汲清自己的叙说加以分析。不当之处请知情者多多指教。黄汲清1978年给邓小平的信可概括为4点:


    1)“1955,我作为‘普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出把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作为‘普委会’找油的四大重点普查地区。‘普委会’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很快做了部署,开展了工作。我的建议是根据‘陆相生油’理论和我的大地构造观点并结合我国多年来的地质工作实践而提出的。2)“我编制了《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把上述四大地区用橙红色明确圈出,195738日我在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上,配合这张大型挂图,作了题为《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3)“‘普委会’及下属松辽普查大队经过1955-195619573年的工作,初步证实松辽平原存在有利于含油气的地质构造。1958417日在松辽平原达里巴村的南17井钻出油砂。之后在30余口井中见到油气显示,从而完全证实了松辽平原的含油远景。4)“不久前我查阅了1955年到1960年期间所有的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工作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理论和术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历史事实是,1955年—1957年地质部门的石油普查工作是处于战略展开阶段,这是按照中央下达给地质部的承担全国石油普查任务要求而制定的。地质部的几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都是贯彻实施这一决定的。这时提出不搞全面石油普查或以4个地区为重点的做法是不符合上述精神的,也是不会被部领导所接受的,否则如何实现中央要求的进行全国石油普查呢!所以石油普查时先后选了14个重点石油普查地区,完全不是黄汲清所谓的“4个重点普查地区”。二是现在还找不到他说的1955年提出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4个重点普查地区建议”的物证和人证。三是,相反地,在195738日黄汲清在报告中提的是“4-5年内将鄂尔多斯、四川、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普查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云梦盆地也应包括在内,这里经济技术条件很好。广西、滇中肯定要做,今年力量小不能做,也许它们的价值很大。”因此所谓他的建议是7个地区,而不是4个地区;所谓“已为‘普委会’接受”的说法,更是没有根据的。请注意“普委会”的主任是李四光,“普委会”上面还有部领导和部党组,“普委会”仅仅相当于一个部属局的机构,他并不能对部的物探局发令,也不可能“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很快做了部署,开展了工作”,石油普查工作全局性部署的权力在部领导(可能还要报上级批准),“普委会”或石油局是无决定权的,这是国家机关工作规则常识性的知识。


    关于“1955,我作为‘普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说法,应明确“主要负责人之一”是指技术负责人之一,另一位是谢家荣先生,他们都不是行政负责人,对工作部署仅有建议权,没有行政领导的签发是不能向大区地质局或普查大队发命令的。


此外,黄汲清强调他在195738日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上,把上述四大地区用橙红色明确圈出,并配合这张大型挂图,作了题为《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其中提到的重点普查地区已有7个,报告中还强调了“今天将准噶尔、酒泉、四川、柴达木等盆地定为重点工作区是正确的。今后鄂尔多斯可能是很重要的地区。”这里,又提了4个重点工作区。现在怎么在“上书”中一下子变成了1955年就提出华北第一松辽第二的建议!1957年秋经过3年的全国普查摸底以后,鉴于松辽盆地、华北平原和华东情况较好,加之中央一再强调东部工作,所以1957年秋地质部党组决定将西部的石油普查力量调往上述3个地区进行会战。而且对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早在1955年初部领导即指定华北地区作为物探区域调查的试点地区。再说李四光早在1939年及1953年、1954年、1956年多次地强调“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经过全国普查后选定的3大重点地区也正是在李四光所预测的地区,即“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这里,李四光并没有在石油普查开始时就强调把普查局限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内,而是强调先作普遍调查后再决定工作重点,这也表明了他对待石油普查的一种科学态度,真是应当大加发扬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当来自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才符合科学认识论的要求。


    黄汲清一再强调他是根据他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以及他的大地构造观点并结合我国多年来的地质工作实践而提出的四个重点地区的。现在我们再看一看他的理论依据。1)黄汲清在报告中提出“北京地质学院潘钟祥教授最近曾在地质学会上宣读了关于陆相生油的论文,可惜我没有看到。陆相生油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但就整个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这一段话强调的是“ 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今后在工作中要上台。注意在地台上找油,但也不要放松山前凹地。” 注意,地质部党组决定中确定的东部3个重点地区松辽、华北和华东地区,都是陆相地层分布区,也不是在地台上。 2)再看他关于松辽平原的说法,黄汲清在1957年的报告中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仅仅提到在法库以南“可能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在黄先生的报告记录稿中记录了他认为“松辽平原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地层”,但是记录稿中还有更多的叙述:“南部平原法库以南……海相第三系可能存在,值得进一步普查;”“配合浅钻研究中、新生代地层,特别注意松花江统海相第三纪;”“海侵似不可能从苏联方面进侵,而是从渤海北来,因此应在彰武一带(注:阜新东北部)用深、浅钻证实海相第三系的存在;”“果如此,则南部情况更好。”这一段话,我们从苏联专家特拉菲穆克1954年向燃料工业部汇报中得到了旁证。汇报中的华北-东北平原部分中是这样写的:“现有的地质资料没有否定该地槽地带中有海相第三纪沉积的可能,至于有无构造,无论是燕山运动或是较晚的第三纪运动都能有助于构造的形成。而本地槽地带的倾没即与这些运动有关系。黄汲清认为,如果河北平原中有含油岩相,则这些构造就能保存石油。”由此可以看出,黄汲清对松辽的论证还是从海相生油来论证的。联系起来看,布置韩景行在南满阜新一线踏勘可能也是与此有关。从海相有利怎么又变成陆相成油,陆相成大油田,现在还找不出更多的说明。这种强调海相的思想和1957年报告的基调也是一致的。陆相生油国内外都有许多人论证了,中国陕北的延长油田是一例,但是还没有文章论述过陆相盆地也可以生成大型油田!应当说大庆大型陆相油田是一个先例,需要我们来总结。而黄汲清的“陆相生油理论”主要是以1943年写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 1947年出版)”为依据的,他提出如“侏罗纪煤系中的生油层可能最为重要。……这些生油层肯定为陆相沉积。二叠系类复理石沉积可能含有重要的海相生油层。北山麓带的某些石油可以来自这些海相地层。”这里既没有论述陆相地层能形成一定规模油田的论述,更没有可以形成大油田的分析,怎么可能用于预测松辽华北平原的含油远景呢!


     关于“不久前我查阅了1955年到1960年期间所有的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工作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理论和术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黄汲清在此含蓄地说,是他的大地构造理论指导了松辽平原找油工作。这里,黄汲清没有谈到具体的内容,令人很难做具体分析,不过也可以从找油的几个关键内容加以讨论:1)石油预测理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石油生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即沉积条件,沉积层厚不厚,存在不存在生油层、储油层和盖油层,油气生成及迁移情况;如韩景行的地质踏勘就没用什么大地构造术语;二是油层保存条件,有无圈闭,构造圈闭,或岩性圈闭。地球物理探测到大平原下的大庆长垣和局部构造圈闭也没有用什么大地构造术语。现在的生油条件除有机质转化形成的以外,还有生物成因及深层地幔来源的无机烃类,烃类来源大大扩大了。大地构造条件则是从宏观上决定石油存在的基本条件。此外,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深入,现在也发现变质岩层内和火山岩与花岗岩体内的油气,甚至可以形成大的油气田,这些油气可能是从其它生油源渗入来的。这样大地构造条件与油气赋存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而二级、三级的构造条件则主要影响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条件。确定这些构造条件也不是大地构造学可以承担的任务。2)从大地构造角度看,松辽平原,李四光按照他的理论已推定“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内”赋存有油气,沿“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是找油的工作方向,这就已明确了找油的战略重点。下一步工作是通过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学和钻探等工程手段查明生油层、储油层和盖油层及各种圈闭,然后通过钻探来验证推测结果。这就是过去地质部门所作的。在做这一步工作时并不需要用更多的大地构造学术语。


    还须指出的是,黄汲清1957年以后已脱离开地质部的石油部门工作,而我国石油勘探大量的工作是在1957年以后进行的,很难想像这时黄汲清是如何来指挥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