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马英九十六字的玄机与动机

来源: crn2005 2010-07-22 23:02:1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9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crn2005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中评社特约作者石之瑜
  中评社台北7月22日电(特约作者 石之瑜)两岸经贸论坛不久前召开,吴伯雄替马英九带话给胡锦涛,引起反对党的质疑,传话的人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都是可以公开谈的。传话的内容是十六个字:正视现实,累积互信,求同存异,续创双赢。     必须说,这十六个字暗藏玄机,像是律师的法庭攻防,字字可作双解,所以反对党搞不清这是在骗彼岸对手,还是在骗此岸人民。     十六字中的后十二字,是修正胡锦涛先前讲话而来,所以对彼岸听众翻译这十六个字时,可以解为:和平共存,先经后政,不搞台独,迈向共荣。但是若转而对台湾听众,则大可以根据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公式,另外翻译成:分裂分治,敌意未消,少谈统一,继续让利。     批评者可说马英九狡诈,同情者可说他实在是两大之间难为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无论马英九是出于无奈或选择,他都得保证所有的讯息都必须能双解。   这不是马英九本人发明的方法,最早两岸红十字会谈判,台湾方面也是受到法庭攻防的律师文化所影响,锱铢必较地保留台湾可以另解的法律文字。后来人云亦云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造成人云亦云,各取所需,正是他们的目的。     从陈长文到马英九再到许惠佑的海基会各界领导,分属于中国国民党,台湾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治立场容或南辕北辙,以双解的法律文字当成大陆政策的方法论基础则一。许惠佑甚至在课堂上传授如何以绵密多解的法律文字框住对岸的经验。     陈水扁也是律师出身,对双解文字驾轻就熟,故他当政期间,几乎所有涉及两岸的文告与谈话,都具有两面性。就职时提出的四不一没有,为其高潮,也成为当前马英九两岸政策论述的重要起点。     后来陈水扁为了选举而故意挑衅大陆未果,又想求助于双解文字,便在 美国斡旋之下企图透过宋楚瑜完成的,就是由宋楚瑜面对北京谈一个中国,面对台湾谈各自表述,以谋两岸关系的突破。不料因为国共和解进度大幅超前而作罢,也导致扁宋各取所需、互道真诚的暗盘一夕破裂。   这次批评马英九传话举止的蔡英文更是法律人,在起草港澳人民关系条例,或辅佐李登辉建构“两国论”的时候,传承的也是台湾法律界拿手的双解文字。     所以,若问某位具体来台的港澳人民是友是敌,完全得要依照个案进行判断与解释,而新闻或通讯传播委员会对于某媒体的资金是否是陆资,也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结论。     至于两国论,不更就是典型的双解文字吗?面对华府、北京与国人的解释完全不同,故有人认为北京受骗,有人认为台湾选民受骗。双解文字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人都觉得与自己同路,一起骗到另一造。     一言以蔽之,采取双解文字的动机,不外乎是让谈判对手认为自己有某种意图,而实际上自己却保留了做出完全相反解释的文字空间。这说的不好听是欺骗,但台湾法律文化以保护当事人为原则的习惯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台湾人不信任法律,只想以法律当成工具,因而无法建立法治文化的社会背景。     既然没有法治文化,也就难谈根本的法律动机,充其量是满足两造的口惠而已,没有根本的动机,就不存在真假。真伪莫辨之下,也就不能说马英九的十六字是骗术了。  (中评社特约作者: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