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是领导受蒙蔽的又一例证

来源: v5 2010-02-07 01:57:2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72 bytes)
◇◇()(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千人计划”是领导受蒙蔽的又一例证

  作者:有话要说

  正如大家所知,“千人计划”的本来宗旨是“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
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但是一到执行时,全部走了样,成了“跑马圈地”般狂揽国家经费,出产更多
SCI论文数量的运动。我认为全部是上层领导受蒙蔽的结果。因为把“关键技术
等”标准的忽略,这才是后来又要解决“遗留问题”的追溯本质,因为先期回国
的很多专家的N-S- C,SCI论文一点都不少,名气一点都不差,甚至还要更出
色,凭什么“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或者凭什么仅仅“早革命”几个月或几
年,待遇就相差那么远?

  认识和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在于认识“引进”的根本目的。

  (1)引进人才重点是拥有先进技术的领军人才。 即重点必须是上述“主要
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
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型人才。因为,我们最缺的是使“中国制造”转变为
“中国创造”所缺乏的大量技术专家,或者是能把SCI论文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
的专家,而不是产出SCI论文的所谓高级专家。

  (2)引进极少数基础研究的高级专家(这必须有所界定,比如美国前10名
大学名牌专业的知名教授,或更高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也并非不可。但是必须明确,首先引进这些专家不是让他们署名国内单位发表几
篇高质量论文,而是让他真正静下心来,领导和培育一个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团队。
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有所区别:有些专业需要巨额仪器设
备或耗材,必须严格考核研究团队建立的对国家学科发展贡献的前景或潜在的应
用价值;其它不需要太多仪器设备投入或纯理论研究,则可以稍微降低对潜在应
用价值的考量。第三,引进这些基础研究专家后,关键还是要培养科学精神、科
学氛围和热心科学探索的人文环境(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们现在的对科学探索的
人文环境远差于上世纪60年代前,也差于上世纪90年代前。我们现在是拜金主义,
唯美主义,享乐主义,唯独少了高尚的科学追求,科学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最后,必须指出,如果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多产出公开发表的论文,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不投入一个铜板。因为,这些论文一旦发表,就成为全人类共
有的知识了,何必投入大量的经费去支持。上述“如果”当然不对,作为大国的
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知识为国防技术、民生技术开路;培养学科前沿
人才为潜在可能的国家(国防、技术、科学)需求提供人力保证。其实就是:我
们发现时力争可以转换为技术秘诀,别人发现时我们有人可以及时探秘。因此在
这些意义上,培养人才和开展最前沿的研究才是我们基础研究的终极任务。

  (3)引进人才需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日本是技术和科学都非常发达的
国家,但是其发达的原因却根本不是“国家引进”!我们知道,日本实际上从来
都没有花钱引进所谓人才,战后日本曾有过人才外流的短暂时光,但是随后就是
回国服务的高潮。我们发现,“企业引进”是技术人才回流的全部动力,当然引
进的是“技术性”人才;关于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回流,我们发现主要是“责任感”
和“故乡情节”是主要原因,国家给出的待遇并未显著超出国内人员。其实这些
有责任感的回流科学家,给日本科学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最近,日本科学家频
繁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和菲尔兹奖等)”,因为不求待遇,于是不存在脚踩
多条船的,也不存在攀比现象,实实在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其中许多基础研究
成果也转化为企业的独门技术或专利,产品独占市场。因此,如果要引进技术人
才,必须是企业发起,才是正确的逻辑(国防技术人才除外);如果要引进基础
科学人才,国家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方便和合理化和透明化的报酬,这才是可持
续发展的“王道”呀。你引进了“追求金钱”人才,你就难保被这些人才所抛弃
(因为有更傻的可能开出更高的价钱),如果他是真心服务国家,开出合理报酬,
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呀!

  (4)关于最近引进的人才,我有话要说。 首先,引进的真正技术性人才比
例太少;其次,即使引进的基础研究人才,先抛开水平高低不论,也都是候鸟型
的(9个月),很少有12个月全职回国的,我怀疑这样能否培育出一支国际领先
团队;第三,报酬似乎太高,条件似乎太优惠,因为国家出了高出国内人员10-
100倍的待遇,同时也超过了在国外的待遇的1-5倍,还不能全职回国服务,那
么我们只能得出这些专家们只爱钱的结论(我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伤害了无辜者,
我先诚恳地道歉)。

  (5)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教育体系非常完备,本来应该是人才层出不穷
才是,但是改革开放都30年了,我们竟然还要引进人才,我们难道还不该深思吗。
我们技术学科不发达,那可以归咎于设备仪器不行,理论类学科不发达,那么应
归咎于什么?还有很多基础学科30年来的贡献还不如50-60年代多,又如何解释?
我们可以看看以色列海法大学数学系,人数也很少,但是查一下美国各名牌大学
数学系的教授名单可以发现,海法大学出身的数学家遍及美国各大学数学系。人
家是小国,但是却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人才输出大国,不过技术性学科,以
色列是很少输出的!!!

  (6)个人认为,我们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定位应该是除了为国家进行人才和
知识储备外,还是有输出责任的。因为人才输出也是劳务输出的一种,只不过是
“脑力劳动服务”而已。不过现在这样说,似乎太早了!

所有跟帖: 

没想到新-语-丝是屏蔽词,从那儿ZT. -v5- 给 v5 发送悄悄话 v5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7/2010 postreply 01:59: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