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怀念中国专家

来源: sifu 2010-11-21 13:45:0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90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sifu ] 在 2010-11-22 08:29: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对于中国人来说,曾被称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实在算不上一个陌生的国家。提起它,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大都能哼唱起《歌声飞向地拉那》这首曾经传唱一时的老歌,回忆起《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等阿尔巴尼亚老电影的场景。初夏时分,记者乘飞机来到了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街上跑的多是西欧的二手车

  

   在欧洲,地拉那算得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它是阿尔巴尼亚全国最大的城市,有近70万人口。地拉那的里那斯国际机场于山丘之间,跑道短,设备差,当记者乘坐的飞机在空中盘旋半天,终于安全降落在跑道上时,飞机上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由于条件所限,里那斯机场不能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每天只有少数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整个机场显得有些萧条。机场的入境大厅是一排陈旧的平房,低矮狭窄,设施简陋,过境通道也不多,乘客需排长队才能入境。候机厅内,并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有关登机信息的电子显示屏,只有临登机前,登机口才会挂出一块纸牌,告诉你所等待的航班到底是不是从这里出发。由于“9·11”事件后,阿向美国开放了领空和港口,记者在机场也看到了正在营地里晾晒衣服的美国大兵。

  

   与别的东欧城市不同,地拉那街头跑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欧产小轿车,而且奔驰、宝马等名车为数不少。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车都是阿尔巴尼亚到西欧打工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带回的二手车,据说目前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奔驰车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过,地拉那虽然车多,但交通设施却不够完善,十字路口很少有红绿灯,斑马线也模糊不清。另外,城市的交通秩序也显得有些混乱。司机违章停车、抢道的情况随处可见。两个熟人开车在路上碰见,他们经常会突然一个急刹车停在路中间,互致一番问候后再扬长而去,根本不管后面的汽车是否已经排起了长龙。

  

   在地拉那市中心的广场上,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依然矗立。国家博物馆门前,一位手握钢枪大步向前的妇女雕像也让人想起了过去一代阿尔巴尼亚妇女的英雄形象。但记者发现广场四周有不少新开的商店,店内陈设新颖,商品齐全,其中不乏邻国意大利的名牌服装、首饰,见到外国人进来,店主人几乎都会用简单的英语跟你套近乎。朋友告诉我,仅仅在几年前,地拉那的商店里还是灯光昏暗,物品单调。

  

   发展经济是大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曾一度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据有关国际组织测算,在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地区,阿尔巴尼亚是最贫穷和经济最落后的国家。因此,发展经济便成为阿尔巴尼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自1997年以来,由于国内政局趋向平稳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阿尔巴尼亚千疮百孔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老百姓的日子也比以前好过了。在地拉那的大街上,记者看到人们穿戴都比较讲究,姑娘们打扮得也很入时,不少人手里拿着精巧时尚的手机。据悉,阿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已由1993年的30美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00美元,2001年阿银行内的私人存款数额比2000年增加了近20%。

  

   近年来,特别是在2000年7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阿政府很重视引进外资。从1990年到现在,进入阿市场的外资将近3亿美元,在阿投资的外国公司从0家增加到目前的1000多家,可口可乐、沃达丰等国际性大公司在当地开设了分支机构。而在1990年前,阿宪法还严格禁止接受外资和贷款。

  

   不过,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也存在着种种隐忧。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是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阿尔巴尼亚的交通以公路为主,但高速公路只有一条,长45公里,从首都地拉那通往港口城市都拉斯。从地拉那到阿北部的代乌代耶水电站有一条所谓的“国家一级公路”,由于缺乏维护,路面坑洼不平,汽车在上面行驶就像在跳舞,120公里的路记者乘车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公路上,既有名牌的高档汽车驶过,也有农民赶着牛车缓缓而行,行人横穿公路毫无顾忌。

  

   由于能源短缺,去年冬天,阿发生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每天的发电量只能满足需要的一半,一些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外商甚至提出了撤厂的要求。

  

   高额外债和人才外流是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另一障碍。阿目前有近6亿美元外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平均每个国民负债200美元。近10年来,阿尔巴尼亚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有一半移居国外,阿最有名的地拉那大学因为教师大量流失不得不取消一些专业。因此,阿尔巴尼亚要想甩掉“巴尔干最穷国家”的帽子,还需作出大量的艰苦努力。

   中老年人对中国特有感情

   众所周知,中阿在历史上有过一段特殊的友好时期,从1954年至1978年,中国在自己经济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对阿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阿尔巴尼亚朋友告诉记者,在六七十年代,阿的公路上跑的是解放牌或东风牌汽车,当地人骑的是永久牌自行车,戴的是上海牌手表,听的是红灯牌收音机。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有的阿尔巴尼亚人仍旧骑着70年代进口的中国永久牌自行车,一种由中国的“时风”牌三轮车改装成的农用车在阿也很受欢迎。

   阿尔巴尼亚人民没有忘记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走在大街上,常会有中老年人热情地用汉语向记者打招呼:“你好!”当参观地拉那烈士陵园时,本已下班的看门大爷为了我这个“中国朋友”,专门步行10多分钟赶来开门。阿尔巴尼亚前总理马伊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讲了他对中国的感情:“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曾用中国生产的笔和笔记本写了‘熊猫、牛奶’几个字。我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在阿尔巴尼亚采访期间,记者走访了代乌代耶水电站。这个位于阿北部德林河上的水电站原名“毛泽东水电站”,由中国援建,1967年开工,1974年投入使用。当时,中国的专家和技术工人们参加了水电站的设计、施工、机器安装和调试等全过程,所有的机器设备也是由中国提供的。在水电站机组厂房里,机器上都有清楚的汉字标识,让人备感亲切。自投入使用后,代乌代耶水电站一直运行良好,其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0%,为电力紧张的阿尔巴尼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年66岁的水电站工程师贾维特,大学毕业后就与中国专家一起在这里工作,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不少中国专家的名字,并愉快地回忆起了当时大家一起打乒乓球的场景。谈及对中国人的印象,贾维特几乎用了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他的中国同事:勤劳,智慧,质朴,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架子,容易相处。他说:“中国人是我们阿尔巴尼亚人永远的朋友,你们帮助我们是真心的,在我家中,至今仍珍藏着30年前中国朋友送给我做结婚礼物的一些中国花瓶。”他还特别希望通过《环球时报》,向当年参加建设的中国专家们问声好

所有跟帖: 

当年看纪录片,阿尔巴尼亚农村里的拖拉机都是东方红牌的。 -SUNNE- 给 SUNNE 发送悄悄话 (99 bytes) () 11/21/2010 postreply 22:52:21

不是单方面的,据我所知,中国从阿尔巴尼亚进口铬铁矿, -study- 给 study 发送悄悄话 study 的博客首页 (165 bytes) () 11/22/2010 postreply 13:08: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