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峙春秋》不是昆曲剧本,而是京腔(当时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剧本

来源: 龙剑 2010-06-23 14:54: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20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龙剑 ] 在 2010-06-24 06:18:3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弋阳腔,清初传入北京地区的弋阳腔成为昆曲平分秋色的京腔,号称南昆北弋,这和清皇室成员的喜爱有很大关系。康熙的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精数学,通乐律,承父亲康熙帝的指授,参与编订《数理精蕴》。后担任充算法馆总裁、玉牒馆总裁,他在掌管乐部期间,对礼乐实施了多种革新。他编过一套流传至今的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该谱系戏曲曲谱,简称《九宫大成谱》,是一部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丰富参考资料书。允禄还擅长改编体现皇家风格的历史大戏,他根据流传甚广的历史故事《目连救母》、《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等,将其改编成《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4部,每部各10本,240出。允禄和雍正、乾隆两朝皇帝关系都很好,不仅王府有戏班,自己能登台演出,而且影响了乾隆喜爱上戏曲。当时在北京除昆曲外,京腔很流行,有京腔六大班:宜庆、萃庆、集庆、大成、余庆、王府大部(庄王府新班),和京腔十三绝(十三位京腔名角)。京腔善于吸收北京的民间曲调,以丰富自己的音乐唱腔,与北京语言相结合,以取悦北京观众,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异常活跃。京腔以演整台大戏而闻名,这比较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买票看戏,自然是想看一部有开始、有结尾的大戏。允禄以亲王的地位和财力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直到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岁祝寿,京腔才和昆曲一起衰微。京腔对京剧大有影响,京剧的同光十三绝的称呼即肇始于京腔十三绝,连台本戏的形式也脱胎于允禄这四部大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