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民国上海商界的广东和宁波商人zt

来源: wxcfgh85 2010-06-08 10:11: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846 bytes)
别人家的亲戚来自宁波、苏北的乡下,穿着蓝布衣服,拎着粗糙的编织袋;在上海的广东人的亲朋则乘小车来,穿笔挺西装,拄着一根雕龙头的手杖,身边跟一个妙龄少女,小车还开不进狭窄的弄堂。这时,躲在一边诚惶诚恐的广东人,只好在邻居的指指点点下,快步上前迎接客人。广东人大多不事张扬,这样的场景对于事先毫不知情,喜欢蜚短流长说闲话的隔壁邻居来说,无疑是某种刺激。

呵呵,说白了就是气量狭小的某地人妒忌人数少的外来人有钱。

粤商甬商成为旧上海商界之首

2009年5月20日 东方网 选稿:解敏

  粤商在旧上海人口不多,但在旧上海商界的经济实力要强于人口远多于自己的苏南,苏北,上海本地人,在旧上海广东商人与宁波商人为商界之首.

  过客“广东"

  在洋人来上海之前,晋商、徽商最早在上海登台亮相,晋商以票号逞威,徽商则在盐业、典当、茶叶、木材四大行业中占尽优势。开埠初期,粤商挟外贸之长进军上海逐步崛起沪上。

  山西人被人认为是最单纯的商人,他们刻苦节俭,注重枝微末节,又因为太过单纯,不够深谋远虑,终于逐渐衰微;徽州人的善贾,从其“徽州算盘”的别称中便可见—斑。和山西人的鄙视读书相反,徽商则“贾而好儒”,出了很多儒商,但安徽人赚了钱后,就有点满足现状,不愿意扩展事业,大多打道回府,广置田宅,编修族谱,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

  所以,明清时期蓬勃的晋商和徽商算是旧路子的商界领袖,而后来居上的粤商和甬商算是近代商界之首。

  和稳扎稳打的宁波人不同,广东人更加果敢决断,敢为天下先。广东人是绝对的现实主义,对商机的掌握超人一等,即使在战乱期间,广东人却多在南洋做生意,或去海外发达,然后再回来发展。以前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就是粤籍华侨家族的,稳占上海滩头号大马路的半壁江山。

  在上海的广东人是外来族群中最有过客心态的,他们都是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人,还有各种海外关系,随时准备到别处开辟新的天地。

  尽管广东人的海外关系保障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但在逼仄的小巷弄堂里,也常常成为众矢之的。别人家的亲戚来自宁波、苏北的乡下,穿着蓝布衣服,拎着粗糙的编织袋;他们的亲朋则乘小车来,穿笔挺西装,拄着一根雕龙头的手杖,身边跟一个妙龄少女,小车还开不进狭窄的弄堂。

  这时,躲在一边诚惶诚恐的广东人,只好在邻居的指指点点下,快步上前迎接客人。广东人大多不事张扬,这样的场景对于事先毫不知情,喜欢蜚短流长说闲话的隔壁邻居来说,无疑是某种刺激。

  在上海的市井生活中,广东人算远道来的,没什么人员基础,又常出头,故而一遇风吹草动,被人整得也凶。

  上海的宁波人

  别的不说,南京路那几家著名的老字号----培罗蒙西服店、亨生西服店、邵万生南货店、三阳南货店、乐源昌铜锡五金店、亨得利和亨达利钟表店、中华皮鞋店、老正兴菜馆、蔡同德国药号、泰康食品商店、协大祥绸布店等,家家都是宁波人创下的。

  现在上海人讲的宁波人,已是广义的“大宁波”,包括宁波府城所属的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南田)、定海和以后划入的余姚、宁海,有时也把绍兴一带归于其中。

  宁波自古就是繁盛的商埠,承袭了精打细算的生意头脑,宁波商人有本事能在每一个地方赚进大把钞票,以“无宁不成市”闻名遐迩。

  早在上海开埠前后,宁波人在沪上的糖业、沙船业就占下地盘。还依恃其“过账码头”的财力,在钱庄业创下—片江山。十九世纪末,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新式银行,还跨入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在近代机器和船舶业中,宁波人就三分天下有其—。

  二十年代初,上海有四十万宁波人。

  三十年代,上海工商名人录近两千人,宁波籍人士占了四分之一,“宁波帮”势力鼎盛----叶澄衷、朱葆三、黄楚九、项松茂、虞洽卿等宁波人的名字在上海商界如雷贯耳。

  宁波人是一个性喜漂流的族群。来自喧闹小城镇的宁波人尽管善于打江山,但依旧保持一点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成为生活在传统和现代双重价值体系中的人。

  宁波方言对于上海语言也大有影响,本是宁波方言中的第一人称“阿拉”,取代了上海方言中的第一人称“我”。而上海人喜欢在称谓前加 “阿”字,如“阿舅”、“阿婆”、“阿姐”等,也是受宁波称谓的影响。

  宁波人是一个不大好对付的族群,因为太会算计,特别是绍兴来的,上海人有个说法,称他们是“绍兴师爷”。

  宁波人现在成了一个形容词,从某种意义上解释,还隐约带点贬义,通指计较、门槛精、老谋深算、自以为是、自私等等。宁波人多是不肯吃亏,也不大会吃亏的那种人,喜欢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恰恰在很多方面符合上述概念的“上海人”性格。

  现在的上海人实际上很赞同宁波人的世故,这种人多一些,可能这个城市就更文明些,不过,也可能让别的地方的人更嫌上海人。

  藏拙无锡人

  无锡人在上海也不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可能认为自己比本地人更正宗。上海在一九二七年以前,还算江苏省的一部分。江苏当时仅有的一点工业都集中在无锡、常州。

  出身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无锡人,颇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经营人脉,所有的事都弄得滴水不漏。无锡一带的江苏人是上海人的中坚。在上海的无锡人以五金、棉纺业起家,即使没成为大富大贵,也多爬上了城市的小康阶层。至少,过起了很实惠的上海日子。

  沪上无锡人最出名的便是荣氏家族。

  无锡人善于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懂得玲珑,从来不让自己露出缺点。其实无锡人是有点智能的,不尖锐,方式宛转。不管是当徒工学生意,或者读书,常比别人更机灵。至于在人事上,无锡人有本事把三教九流、各条道上的朋友摆平,这样的手腕几乎是无锡人与生俱来的。

  无锡人样样事情都很通情练达,就算生活在家长里短的石库门房子里,跟无锡人交往也没负担。无锡人既不想别人来打扰他们,更不会开口有求于人。

  可能,许多人想象中的上海人,就是这样的。

  地道本地人

  本地人也叫本帮人,是最地道的上海人。

  现在的“上海人”,基本上把本地人归为“乡下人”,觉得本地人不擅和别人打交道,喜欢钻牛角尖,有点憨,小家子气。这些在北方人的相声里,老说上海人家的饭菜是一小碟一小碟的,饭是浅浅的一小碗,菜也就有几根。其实,这是上海本地人的做派。

  本地人种菜的多,他们大多是农民。上海的土地是他们的根,也成了他们的牵绊。胆小的本地人非常节俭,过于谨慎,有很强的防卫心理,即使待在老城厢里,也最多是做做小生意,很少有人能弄出什么局面来。

  脑筋灵光得不得了的杜月笙应该算是本地人的一个异数。

  听说过一个故事:在浦东,江镇因为建了雄伟傲人的新国际机场,修了路,造了房,景色怡人,重振江镇人的信心。此地县长在招待市里的客人时,一边慷慨地描绘未来蓝图,一边不停地说:“要向你们上海人学习”。

  本地人对上海,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上海最早是他们的土地,可是现在,他们和真正的上海城如此隔膜,他们退缩在这个城市的边缘。

所有跟帖: 

请外地同志不要误会:阿拉=/=我,阿拉=我们或我的(第一人称复数或所有格)。 -继开- 给 继开 发送悄悄话 继开 的博客首页 (40 bytes) () 06/08/2010 postreply 10:21:28

宁波话中的"我"叫"偶努"。 -继开- 给 继开 发送悄悄话 继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8/2010 postreply 10:24:46

确实有必要澄清,因为原文出自于东方网,网址如下。 -wxcfgh85- 给 wxcfgh85 发送悄悄话 wxcfgh85 的博客首页 (104 bytes) () 06/08/2010 postreply 10:25:3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