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问“何处是故乡?”——谨将此文献给“三线”人

来源: 枫叶散人 2010-01-26 12:35: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79 bytes)
曾问“何处是故乡?”——谨将此文献给“三线”人  估计许多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连“三线”两个字都没听说过,或听说过,却对其历史内涵不甚了了。有趣的是笔者的朋友中有个台湾的前国民党退伍军官,据说当年是做些情报工作的。到家吃饭聊天,我问他知不知道大陆当年的“三线建设”,居然把他问住了(或许他们与我们有不同的称呼法)。后来我到网上给他google了一下,并把我和家人的故事说给他听,才让他对中国大陆现代史上一件大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百度的“三线建设”基本定义: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度的定义文绉绉的,高考答题还行。还是用俺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说吧。  话说当年,毛泽东跟赫鲁晓夫为谁当国际共产主义老大闹翻,中苏交恶,苏联百万大军压境,按当年苏联的军事实力,几十万辆坦克真的从北方压下来,估计是挡不住的,中国北方一完蛋,中国当时基本聚集在北方(与东北)的绝大部分工业(再加上苏联50年代后期援建中国的156个大工业项目)也就报销了。  于是,毛泽东决定一边在北方城市里搞“深挖洞、广集粮”,一边把聚集在北方的工业企业分散到南方和西南方去,搞“山、散、洞”。就是到大山里去,分散开来,甚至建到山洞里去,于是开始了“三线建设”。  于是,你看啊(俺鲜活的记忆):在哈尔滨(再加上北京、长春、沈阳、上海等地的)火车站上,人山人海,爷送孙,娘送子,姐送妹,哥送弟,一家家一户户,拖家带口,大包小裹,呼儿喊娘,哭天抹泪,一副副哭哭啼啼生离死别的人间凄惨场景。那成千上万的搬迁人潮中,就有四岁的我。庞大的哈尔滨轴承厂一个整个车间连人带设备(职工一千,外带家属三、四千)全部迁入贵州安顺的大山里去!   于是,一个由哈尔滨、北京、上海各调三分之一设备及工人家属构成的一个现代化工厂就这样搬迁到贵州,在山沟里建成了一个职工三千,家属过万的大工厂。我们的家属区有的建在推平了的坟地上,挖出的棺材骨头中居然有带“八一”字样的铜扣子。慢慢地,我们才发现,在我们周围方圆数百里的大山里,还有别的北方迁来的工厂基地。  一晃十多年,我在贵州安顺度过了我的青少年岁月。那块大山和石头的土地记载了我小学到高中的历史,青山绿水、田间泥埂留下了我玩耍的足迹和萌动的青春。那时的生活真清贫,那是苦中有乐,苦中求乐的岁月。  对于孩子们而言,家就是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而对成年人来说,家是心所寄托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海归的一个原因:心恋故乡啊!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念念不忘,凑在一起常常念叨的话题就是:怎样与何时才能离开贵州,回去,回家去,回到故乡(北京、上海、哈尔滨)去!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时代,户口粮油、人事关系把人卡得死死的。而且别忘了,那时,从哈尔滨到贵州,坐火车要三天三夜,中间在北京转站还不能耽误。另外,好几十元的车费对当时月工资三、五十元(学徒工月工资十八元)的工人来说,几乎承受不起。“探亲”是当时最美好、最奢侈的一个词。  我考上了大学,父母欣喜若狂,报考高校专业一定要我填哈尔滨的高校。如今我才明白,他们是在我身上圆一回他们盼望回故乡的梦啊。  几年前,我看了电影《青红》,故事中那似曾相识的情节勾起了我往日的回忆。我几乎含着眼泪看完,而我的孩子却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思绪,更对其中的情节没有任何兴趣。  岁月无情催人老,政策无情致离别。  前几年我回贵州安顺去探亲,看到当年发誓“死也要回老家去的”叔叔阿姨们很多都已经埋骨贵州了。当他们看到他们的孩子不得不继续留在贵州生活,儿子、孙子辈不得不抛弃或放弃当年的地域偏见,开始和当地人通婚、生子,开始说一口当地话时,不知九泉之下是否安息瞑目?  改革开放几十年下来,那个给我留下无数美好记忆、曾经有过辉煌时期和做出相当历史贡献的工厂如今已经被“政策性倒闭”了。当年的叔叔阿姨们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则晚年退休在家,祈盼政府能让他们的晚年不要太窘迫。他们那些和我同辈的孩子们包括我当年的同学们则在下岗后四处打工,维持生活。  据资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三线”工厂普遍效益不好。我个人认为,“三线建设”是个违反经济规律的历史怪胎。它的诞生是政治和政策的结果,在国家统筹购销的计划经济时期,它们可以生存,在市场经济下,“三线”工厂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先处劣势,国家优惠政策又向沿海倾斜,“三线”工厂当年上缴利润后余留资金不足以提升技术水平,无法和沿海新建或外资进入的同类企业竞争,自身又被传统的思维观念和落后的人事、人才制度束缚,逐渐沦落到今日的破产处境。此外,国家似乎有意无意地故意淡化遗忘这段有些莫名其妙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  我站在已经停工,寂静、颓废、开始显出破败象的一座座高大厂房边,心底禁不住感慨万千:这难道就是我所熟悉的当年那个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大干一百天,提前超额完成XXX任务,为XXX献礼!”的工厂吗?  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难道偌大钢筋水泥、天车高吊、高炉机床的钢铁工厂也这样脆弱和短暂吗?  贵州安顺,那座“三线”工厂,你还是我的故乡吗?  我的心在寒风中发抖。  (完)附:电影《青红》简介  青红出生于贵州,但其实她的家人是60年代才迁往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父母很是希望回到故土,然而青红已把这里看成家乡。她19岁,遇上当地农民出身的小伙子小根(李滨 饰)。青红和小根之间纯洁的初恋却被父母阻止。父亲的高压管束,令青红心中绝望不已。  青红的初恋就这样充满了苦涩,她对家庭充满反抗和叛逆,绝食来对抗父亲的强硬态度。但都无法改变父亲的铁石心肠,不但如此,父亲已经决定不顾一切要回去上海,全家搬迁的日子近在咫尺。青红和小根的分离也成了必然。  他们来到后山,小根面对满怀心事而显得冷淡的青红,爱恨交织,把她占有。小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而这段初恋,这个年代,也毁了青红的一生。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曾问“何处是故乡?”——谨将此文献给“三线”人
  • Star Trek 、科技与未来人类
  • 海容 (小说)(三)
  • 别了,华尔街 (小说)
  • 海容 (小说)(四)
  • 所有跟帖: 

    对不起,格式没弄好,博客格式好,去博客看吧。 -枫叶散人- 给 枫叶散人 发送悄悄话 枫叶散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0 postreply 13:09:17

    补课,好 ! 看得明白... -子英- 给 子英 发送悄悄话 子英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0 postreply 13:44: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