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由”和Google的电子邮箱遭入侵事件的背后

来源: 金笔 2010-01-22 21:30:4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4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金笔 ] 在 2010-03-20 20:03:2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最近有关 Google 的事闹得很厉害, 连美国政府也插手了, 俺也来说几句吧. 俺是从一开始就不喜欢 Google 的.

这话怎么讲呢?

俺最早网上搜索用的是 Yahoo. 后来出来一个 Altavista 搜索器. 即使在今天, 俺还会时常想起它来. 因为这个搜索器的最大优点是使用者可以用不同的关键词逐步缩小搜索范围. 后来 Yahoo 逐渐变得 “苟延残喘” 了, 而 Altavista 则被收购了. 再后来谁弄出一个 Google 来, 而且它不断的壮大起来.

Google 所以不败, 是和它的经营模式有关系. Altavista, 及 Lyco 等早期搜索器, 他们的经费来自赞助商, 收的是赞助商支付的广告费. 但是 Google 的经营模式则不同. 当你用 Google 搜索时, 从 Google 給你的搜索结果网页里, 你点击一次进去查看另外一家公司的网页时, Google 向那公司索取十美分. 如果对方拒绝, 其结果就是该公司的网页在 Google 搜索中消失.

Google 这种经营和美国 (政府) 的强势 (文化) 是一致的. 而且 Google 的运作, 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 很大程度上需要美国政府和国会撑要. 因此, 当国务卿喜莱丽在聚餐时提出要它们动一动时, Google 第一个跳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 当 Google 高举着 “信息自由” 的道德牌子, 指责中国政府遮蔽 “信息” 时, 如果各位想到 Google 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遮蔽 (或故意遗漏或堵塞) 别人的信息时, Google 的指责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所以, 鉴于 Google 的做法相当流氓, 对于它高喊的 Free Information (信息自由), 中国政府也应该高喊 Free Information (免费信息) 作为回应.

对 Google 的另一指责, 它在中国的私人邮件信箱, 尤其所谓 “维权” 人士的邮箱, 遭不明身份 “骇客” 入侵的说法则更不值得一驳.

美国国会在911后通过反恐怖授权法, 联邦情咨机构监控恐怖可疑分子, 对其各种通讯手段, 包括电子邮件传送等, 进行过滤和监视. 最近在美国破获的一个基地小组时, FBI 的干员发现恐怖疑犯成员之间的联络,是通过共同使用同一个电子邮箱, 将文件存储在邮箱内 (Save the draft without sending), 成员间共同阅读后再行销毁的方式, 用来逃避监控.

笔者不知道 “维权” 人士是否也采用这种方式通讯, 以中国人的聪明, 恐怖嫌疑份子或是向中国 “维权” 人士学来的. 不过笔者基本可以相信的是, 美国的 FBI 干员为了保护美国本土免受恐怖袭击, 今后以 “骇客” 身份 “进入” 恐怖疑犯的电子信箱掌握情询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美国可以做的事情, 中国政府为何不能做呢? 更何况, 对中国的这些指责, 基本是指零八年西藏暴乱后发生的事情. 因应暴乱, 中国明显增加了监测, 与美国九一一后的举措如出一辙.

Google 高举的是 “信息自由” 和保护 “个人隐私” 的道德牌子. 其实仔细思考, 这两者是不相容的. 更何况 “维权” 人士邮箱内的信息严格说来, 并不属于 “个人隐私” 范畴. 当然, Google 作为商业公司, 是有责任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权益, 如果它的邮箱真那么容易被入侵, 那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在美国的邮箱是否也意味着不安全呢? 这是很值得 Google 检讨的.

现在的 Google 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压的. 挤压的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 随着网络的成熟, 区域名的建立, 网上购物公司和其他商业家的网站, 诸如 Amazon, Bestbuy, Target, Walmart, JCPenny 还有 Macys, Toshiba 等都早以深入人心. 通过 Google 等寻找的比率在下降. 另一方面, 微软的流览器也越造越自动化了. 君不见, 微软的办公室软体 (Microsoft Office) 2007 年版本和 2003 年版本有天壤之别吗 (2007年版本因为变化太大, 带来诸多不变)?

现在的 MS BING (搜索器) 正在不断完善, Window Internet Explore 8 (流览器) 在网址栏, 已开始试行 Profiling (个体设置) 服务. 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流览器里, 使用者根本找不到 Google 了. 当年 Netscape (网景) 有多么火红, 可是当微软推出自己的流览器后, 不出两年 Netscape 就几乎不见了. 今天的 Netscape 或许就是明天的 Google.

所有跟帖: 

顶原创:), 您在几坛那里还好?:) -子英- 给 子英 发送悄悄话 子英 的博客首页 (6 bytes) () 01/22/2010 postreply 21:55: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