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的回忆

来源: week 2009-11-14 15:44:2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476 bytes)
鼓楼在北京地安门大街上,它的北面是钟楼,南面望着景山,景山再往南就是紫禁城了。
钟楼,鼓楼,景山,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
我是九十年代中期才第一次上去。
之前只是经过,从来没正眼瞧过它。“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 一直觉得汪国真的诗象歌词,这句写得正经是生活中的哲理。

我的有关鼓楼的记忆其实不是鼓楼本身,也不是它附近的恭王府,即和珅的府第,或者是胡同游。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在那里坐“祥子”拉的车。

北京的“胡同游”大概兴起在九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旅游线路包括登鼓楼,在后海银锭桥附近的保存较好的胡同坐着人力车转,还去拜访四合院人家。然后就去恭王府。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头剃得短短的,穿着橘黄色的坎肩,拉着又亮又干净的黄包车,在大街上集体飞奔。
那黄包车就和这张图里的差不多


如果有人中途想上车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是统一管理,专门将客人从开始照顾到旅游结束,不在大街上拉散座。

我坐上了一辆。那小伙子待我坐定,将车把缓缓抬起。车把一抬起,连接车把的横梁也就抬升到他胸口部位。
他在前面跑,两手攥着车把,汗水滴了下来。
我由最初的好奇转为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自认为还没尊贵到让人出力出到这份儿上。尤其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奔跑的人。
到了恭王府,赶紧下车,向小伙子道辛苦。心想,终于不用有人再这样拉着我了。
现在听说胡同游大多都改三轮车了,心里踏实了许多。登三轮儿毕竟比两条腿跑要省些力气。
其实觉得自己有些荒谬,坐三轮车和坐司机开的车不都同样是没有自食其力么,为什么对他们就没有对“祥子”那样的感受呢?

在恭王府的参观游览,现在只记得福池,流杯亭。其它的都忘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网上的资料。我这里找了两张图和一个网站。

福池


流杯亭

http://www.pgm.org.cn/

胡思乱想一把:曹雪芹如果真的是以那里为大观园蓝图的话,他应该去过那里,可是他当年到北京以后还有可能去王府吗?就算去了王府还有可能在花园里赏玩吗?
又有人说袁枚的随园也是大观园的原型,更有人举出了更多的蓝本。一部《红楼梦》,真是说不尽道不完啊。

鼓楼附近的景观和建筑除了北海,景山,还有什刹海,郭沫若故居,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等。

刘心武的长篇《钟鼓楼》,写的就是住在钟鼓楼附近的人们。这篇使他得到了茅盾文学奖。他写北京的另一篇《立体交叉桥》,我也很喜欢读。从那里面我读出了一股北京的韵味。
当然啦,咱不说大作家现在的秦学啊。
还有,也不是所有拿京片子写出来的文章就算京味儿啊。

八十年代初何勇还专门有一首歌叫《钟鼓楼》。不知当年的摇滚先锋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K4Rbg3Vr-4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鼓楼和钟楼的介绍:

(开抄)


鼓楼


钟楼


鼓楼钟楼合影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北京鼓楼和钟楼


鼓楼

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上下。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

鼓楼历史上曾经三毁四建。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来被火焚毁。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再次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击被毁。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终于留存至今,只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过部分修整。

鼓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二层原本置宋代的铜壶滴漏和铙神,用来报时,但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报时,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现在仅存一面主鼓,直径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刀痕累累,是被八国联军所砍。1924年时,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陈列展览八国联军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等。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这里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又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钟楼

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可以传播数十里远。原先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为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在钟楼附近,曾经还有过一座金炉娘娘庙,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儿。传说她为了铸钟而舍身跳入熔炉,才使他的父亲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铸造出符合要求的铜钟来。目前该庙仅存遗址。


暮鼓晨钟

根据明清规制,钟鼓楼每天两次鸣钟,寅时的称为“亮更”,戌时的称为“定更”。戌时开始在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这被称作“晨钟暮鼓”。1924年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钟鼓楼也不再用来报时。到了2001年的岁末,为庆祝新年,才重新鸣响大钟和更鼓(仿制)。此后也偶尔为庆典或旅游活动奏响钟鼓。

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城最高的古建筑之一,对研究明清两代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它们正处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和南面的景山遥相呼应,互为借景,也是研究北京城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抄完了)

所有跟帖: 

好! -crabjay- 给 crabjay 发送悄悄话 crabjay 的博客首页 (88 bytes) () 11/14/2009 postreply 16:22:21

跟你二张1910年前的鼓楼 -王医生- 给 王医生 发送悄悄话 王医生 的博客首页 (222 bytes) () 11/14/2009 postreply 16:59:38

谢谢两位留言。因为夏天要回去,所以现在开始热身一下。 -week- 给 week 发送悄悄话 week 的博客首页 (328 bytes) () 11/15/2009 postreply 14:31: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