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三名台籍志愿军战俘之一的经历

来源: 米台曰: 2009-01-25 13:52: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98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米台曰: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陈永华:一位志愿军战俘的经历 | 2006-7-8 17:28:06
http://www.boke110.com/user1/13/archives/2006/103.html

1954年1月底,台湾台南籍的志愿军战俘陈永华在基隆上岸时没有碰到年迈的老母,隔天,母亲到军营找他,分离八载的母子终得相拥而泣。陈永华跪在母亲的膝上,旁边围观着其它志愿军战俘。这张照片当时在台湾十分有名,因为国民党政府将陈永华当成“重获自由”的样板,毕竟什么样的政治宣传能比母子重逢的亲情更有力量呢?不过,半个世纪后,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及更多历史遭遇的参照,虽然这样的照片仍印证了特定的政治环境,但其中的是非曲折却已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成为人道的理解与反省。

陈永华出身于台南县新营镇,世代务农,母亲忙于农事之外也兼任助产婆。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来台,原本受到日本50年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旋又身处国共内战阴影的笼罩下,官僚腐败、物价腾飞,失业骤增。为了应付内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强将台湾的米和糖运往大陆,造成台湾的米荒与糖荒,同时又在台湾大举募兵,谎称高薪支付入伍人员并保证只保卫台湾不去大陆打仗。许多台湾青年受到诱惑纷纷投入军旅,此时陈永华与同乡军人三人也报名参军,动机也是单纯地谋一份工作,不过事后他们才发现真相与宣传完全是两码子事,部队每个月所发的工资只够买8包的劣质香烟。而且,他们完全处于被监管的状况,既不能退,也逃不出去。随着中国大陆战局紧绷。

1946年9月,陈永华所属部队以演习名义被送到基隆,然后在未告之家属的情况下登船前往大陆作战;换句话说,这批台湾兵都是在国民党哄骗和强制的情况下挥别故里的,许多后来在大陆战死的人,如同莫名地消失在世界一般,焦虑难寐的家属要很多年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这个事实、这个过程是国民党在宣传陈永华事例时只字不提的。1946年陈永华所属部队登上了秦皇岛,隶属国民军第62 军,这是他第一次登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在来不及欣赏秀丽的河山的时候,即投入一场他不甚理解的战争。

1947年12月间,陈永华因伤遭解放军俘虏,一个星期后碰到一位也被俘的江西籍老班长,两人相约逃亡。他们沿着黑暗的山谷小径,穿过解放军的警戒线,逃回了原来国军第62军军部,重回原来的部队。不过没多久,这支部队又被冲散,陈永华再次被解放军所俘,这次他留下来了,编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这是四野的主力部队。1949那一年,陈永华随着四野从南打到北,他随着四野总司令林彪进入北平,渡黄河南下,并继续追击华中的白崇禧集团,一直到1949年10月中共建立人民政府以后,陈永华从湖北、湖南进入贵州后才停下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准备攻台战役

新中国诞生后,随即准备跨越台湾海峡的作战,以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当时制定台湾战役计划是投入8个军的兵力,其中以隶属三野的第九兵团的四个军,第20军、第23军、第26军、第27军为攻台第一梯队,后来经过研究定增加兵力,除了担任地方警备任务之一部,三野全部主力12个军全部加入攻台战役。到了1952年3月,攻台战役规划完成,最后由第七兵团,第九兵团担任攻台第一梯队,第十兵团和入闽的另外三个军担任第二梯队,如此华东野战军的 12个军部队连同后勤支持人员,投入总兵力达50万人,由粟裕负责指挥。在大陆内地,则由四野第十二兵团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担任全军的战略预备队。此外,华东军区大举征调船只,中央军委也加紧组建海军与空军,以期在1950年内完成攻台战役。

朝鲜半岛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6月间朝鲜半岛的枪声却完全打断了中共军事布署,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后美军与苏联军队在朝鲜半岛分南北两区接收,朝鲜一分为二,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为大韩民国,双方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线。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刻对北朝鲜采取反对立场,并派航空母舰进入台湾海峡,对亚洲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武力围堵之势。由于北朝鲜军队攻势猛烈,两个月后几乎席卷整个朝鲜半岛,美国决定直接武力干预朝鲜局势。

1950年9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总计七万兵力在仁川登陆,北朝鲜军被拦腰截断,迅速溃散,一个半月的时间左右,美军已直指中韩边界的图们江和鸭绿江边,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境。中共中央军委经过密集讨论,并与苏联协商取得武器援助后,决定暂缓海空军支持力量较弱的攻台战役,而选择以“志愿军”的名义派兵进入朝鲜半岛与美军作战。而志愿军入朝第一梯队即为攻台的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第二梯队则为已集结在东南沿海的攻台主力部队第九兵团。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梯队近20万兵力分三路跨过鸭绿江,其中第40军和第39军主力及炮兵第一师从安东渡过鸭绿江;第39军117师、炮兵第二师和高炮团从长甸河口渡江;第38军、第42军和炮兵第8师从集安渡江。这一天,刚好也是美军占领平壤的同一天,并快速向中朝边界堆进,不过美军并不知道军力占绝对优势的志愿军已在前方等待着,不久双方随即进入交战状态,美军措手不及,迅速回缩。由于盟军总部对志愿军兵力的误判以及对新中国参战意志认识不足,在接下来的三大战役中,美军呈溃退之势。

1951年1月初,志愿军进入了南朝鲜首府汉城。为了挽回劣势,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计划以二战时期那样,使用全面的军事手段对付新中国,包括派遣大批的增援部队,重新武装蒋介石的军队并协助其反攻大陆,并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城市。这种扩大战争的思维,导致麦克阿瑟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意见分歧,华盛顿出现严重政争,最后4月间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并由李奇微担任朝鲜战场的盟军总指挥。李奇微到了朝鲜之后,察觉到志愿军经过长时间作战,显现了火力不足与后勤因难的弱点,他组织了多路美军进行反扑,重新夺回了汉城。由于华盛顿已决定限制战事的范围,新中国方面也有相近的政治考量,此后双方即在38度线附近形成拉锯,以局部的战争创造谈判桌上的筹码。

在近三年的战事中,新中国将主力部队70个军中的40个军投入了朝鲜战场,将近130万人在狭小的半岛地形上与具有强大火力的美军周旋,难免付出相当的死伤代价。至于战俘方面,美军与南朝鲜军被俘5万人,其中美军约九千多人,北朝鲜军包括了朝鲜战争初期溃败的高达13万人,志愿军战俘则在两万人左右,其中被俘最多的是第五次战役,有一万七千多人被俘,其中第60军180师有五千多人被俘。

围绕志愿军战俘国共展开攻心战

最早被俘人员被集中在巨济岛,后又安置在济州岛。国民党驻韩人员立刻前来战俘营进行宣传,赠送慰问品和宣传资料,并在美军的支持下,要求将战俘遣送台湾。中共政府自然强烈反对这种作法,要求美军必须交还所有志愿军战俘。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议,依北纬三十八度划分南北朝鲜,这场耗时三年,损失上百万人命以及无数财产的惨烈战争,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不过有关战俘去向问题,双方仍有激烈的争执,即使志愿军战俘本身也分为两派,一派要回大陆,一派要去台湾,两派人马都进行组织性动员,升起彼此效忠的旗帜,并发展成暴动冲突。由于战俘营由美军直接掌控,并协助国民党人员进入战俘营进行收买人心的工作,甚至鼓励一些战俘在身上刺上“反共复国”“消灭共匪”的字样,以影响其它战俘的心理,并迫使效忠共产党的战俘处于孤立被动的局面。

由于交战双方都力求尽速结束战争状态,有关战俘去向问题最后也达成了协议,即采自愿自则,战俘们可以自由选择回大陆或去台湾,不过中共代表可以以90天的时间对志愿军战俘进行调查和说服工作,同时这项工作将由中立国印度主持,以确保任何一方不得采用胁迫手段,所有战俘的选择确实是邮于己愿的。于是,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由印度代表主持的解释营帐中,同时有共产党的代表与美军的代表以及实际上是国民党人员的中国语翻译官。战俘们依序进入解释营,分别聆听中共代表与美军代表的解释,最后战俘们做出决定,回大陆的由中共代表的这边的出口出去,去台湾的则由美军代表这头出去。有些战俘受到国民党的鼓励,进入营帐内便故意呼喊反共口号,或者辱骂中共代表,与印度监护兵扭打成一团,制造混乱。3月个后,所有战俘均完成调查与说服工作,最后大约有六千志愿军战俘选择回大陆,去台湾的则有一万四千多人。

14000多志愿军战俘为什么选择台湾?

至于为何会有相当比例的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呢?这点可以从解放军成员的结构来解释。1949年新华社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敌我兵力消长对比”资料显示,1946年7月,解放军与国军兵员比较为一百二十万人对四百三十万人,比例为1比3.58;1947年则为1比1.9;1948年为1比1.3;1949年6月则成为解放军四百万对国军一百四十九万,比例是1比0.37。可见国共内战三年中,双方军队几乎是以每年70万至100万的兵员呈现消长之势。

解放军的基本部队来自具有悠久革命传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期间大量扩充兵员,组织地方游击武力,并在抗战中锻练出可观的实战能力;国共内战争爆发前后,解放军收编了一部份的伪军,并藉由党组织在各山乡的土改工作召募更多的农村兵员。不过随着战事向前推展,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决战时机较预期提前到来,农村新兵训练已跟不上战局的发展,尤其是解放军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建制日益庞大,各类军种划分日趋细密,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军官士兵的需求更形殷切,既然这种高素质的军人不可能在短期内养成,只能从国民党战俘里去找。

这也解释了为何解放军能够在短短两、三年内成倍膨胀,素质却未见下降,反而越来越高、战力越来越强的原因,即近半的解放军士兵实际上都是由原国民党军人改造而来的。尤其1947年11月,解放军借着整风运动,进行诉苦教育,由部队干部战士及地方农民诉说劳动人民的苦难,在提高阶级觉悟的基础上,贯彻“三查”,即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判,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套教育模式实践于国民党战俘的改造工作上成效良好,不仅使得挑选过后的国民党战俘,迅速吸纳入解放军建制内,更增强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在国共内战的过程中,这套模式被反复复制,成为解放军大获全胜的因素之一。

虽然如此,对于一些人来说,无论如何批判,毕竟不可能批判掉他一生走过的痕迹;无论如何清查,也不可能清除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身影。不少国民党军人是突然接到上面的命令放下武器的,思想上不必然已完成了准备,有些跟着国军部队经过八年抗战,有了一定的情感惯性,有的则是骤然进入新的生存环境,静观其变。即使接受了解放军的思想改造,甚至投入追击国军残部的战斗任务中,一些人在心理层次上仍潜藏着复杂的因素。在解放军军威如日中天而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优劣之势极为分明时,这种复杂的心理被无可置疑的生存选择淹没;不过在意外的状况下,他们成为美军的战俘,而国民党在台湾似又出现新的生机时,这种心理的复杂性便瞬间浮现了,加上国民党人员直接面对面地鼓动,新的偏向就产生了。

选择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绝大部份都是原国民党官兵,就跟过去国共内战中那些随着战况无奈地在国共两军中跑来跑去的人员一般,这批由原国军战俘改造而来的志愿军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希望透过美军力量的保证;再回到他们熟悉的国军部队中。当然,也有少数志愿军战俘并非原国民党军人,而是有革命资历的共产党干部,或许因为累积了长年的政治经验而变得极端世故,他们判断即使回去大陆也将面临困难的处境,组织上不可能再信任他们,更不可能重用他们,有关的政治审查恐将永无休止。因此还不如靠到国民党这边,凭着一点被利用的价值,虽谈不上荣华富贵,但估计相对地安全。而且,靠着美国的撑腰,看样子国民党在台湾可以维持相当时日。这种体验了多次政治运动而产生的极端世故的态度无疑是投机思想,彻底背判了革命,出卖了党;然而不幸的是,就投机的意义而言,这种判断事后却证实是准确的。

至于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陈永华,在汉城附近的战役中为美军所俘,他选择去台湾动机则更单纯无比,当初连跟家人说一声再见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送上了战场,离乡背井八载,现有机会回台南老家,很难想象会有其它选择,如果有,那倒才真值得大书特书。

志愿军战俘抵台受到热烈欢迎

对于逃过灭顶之灾而刚刚在台湾站稳脚的国民党政权而言,朝鲜战争无疑带来极佳的机会。从战争爆发的一天,蒋介石便无日不冀盼能参与战争,并与美国的好战派合流,希望美国能助其一臂之力以打回大陆。尽管这种念头终究落空,但战争本身已使蒋介石获得美国大批的武器与经援。志愿军战俘问题出现时,国民党即派员活跃于战俘营中,赠送大量物品,做出诸多承诺。1954年1月23日,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全部换上国民党军装,于凌晨三时许,分乘500辆美军大卡车,离开中立区印度村,早上八时起由韩国仁川港搭上十六艘美国军舰,浩浩荡荡地驶向基隆。为了迎接这一刻,国民党动员了许多欢迎群众,开启了所有的宣传机器,把来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称为“反共义士”,将1月23日这天定为“自由日”,强加某种历史意义,以作为长期的政治宣传。

1月25日,这批船舰抵达基隆,岸上即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挥旗欢迎,这14000多人分乘225辆军用大卡车,分成五个支队,由摩托车队前导、救护车、通讯车随行,另外还有广播车沿途播放歌曲散发传单。下午2时起经过台北市松山机场之后,沿中正东路经中山南路、介寿路、重庆南路、衡阳路、延平南路、永绥街、博爱路、延平北路、台北桥、三重镇,然后经台北县之新庄、泰山、林口至大湖安置地,沿途均有民众燃放鞭炮。至于陈永华母子重逢的一幕,台湾《联合报》如此描述:“他特别亲手为母亲做了一双鞋子,放在背包中,随身带回来,作为奉赠母亲的礼物…,25日那一天,陈永华的母亲到基隆码头,迎接一别八年的儿子,但因他是昨天才靠岸的,所以未能相见,昨天基隆下雨,海风又大,陈母年已老迈,又不知她的儿子是乘那一艘船归来…。”八年前,因家贫参军的陈永华竟一脚踏入中国历史的大洪流,转战大江南北,挺进朝鲜半岛,最后竟以这种方式跑回自己的老家,真是飘泊生死,戏梦人生。至于其它志愿军战俘则编入国民党军各部,其集中居住地称为“义士村 ”。每年国民党都举办纪念活动,以资政治利用。

至于40年后,两岸局势又换了人间,国民党老兵开始返回大陆探亲,大陆政府则明令地方单位盛情招待。过去来台的那一万四千多志愿军战俘,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次从国民党军中退伍,文化层次较低者终生清苦,以劳力糊口;文化层次较高、较有本事者,则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成了公司的老板。一些前志愿军战俘如今以台商的身份,西装革履地回到大陆本乡,受到地方统战部门的热情款待,面对当年选择回大陆并走过几次政治运动的志愿军战友的目光,实不知如何启齿?至于对于后代的观局者而言,历史的荒谬感,正在于那不可捉摸的反反复覆之间。

所有跟帖: 

国民党政府谎称高薪支付入伍人员,并保证只保卫台湾,不去大陆打仗 -米台曰:- 给 米台曰: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5/2009 postreply 13:56: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