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章法[ZT]

来源: 东篱把酒香盈袖 2009-09-27 09:11: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858 bytes)
论七绝

BY 陶短房 转自流觞亭社区(http://www.liushangting.com)


所有的类书里提到绝句,都会这样说:绝者截也,意思就是绝句是从律诗中演化来的,即截取了七律的中间两联成篇,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也正是这样谋篇写七绝的。虽然多数人在对诗词半懂不懂时往往会先写一些7言4句的东西,但一旦入门就会从七律入手,写出的七绝也恰恰就像截头去尾的七律。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用这种手法谋篇七绝,篇章的间架就会很小。我上次说过,七律很像八股,四联大致可以对应起承转合。如果去掉头尾,则就像一间只有卧室,没有客厅也没有厨卫的房子。虽然能住,却决计住的不会很舒服的。

而且大家不妨从音律上来看一下,七绝约定俗成的常见起句是平尾入韵的,这和五绝习惯上以首句仄收为正格大大不同。事实上,无论从源流还是布局谋篇的实际,绝者截也这句话更适合五绝,五律和五绝在全唐诗中的比例也远远过于七言。

所以我们要运用好七绝的形式,就要先跳出截句的框框来。事实上七绝起句平收入韵,也正给了这种跳出框框的自由。因为这种押韵的格局变原有的对称为不对称,更适合于表现细腻的情绪和起伏的心情了。

我要说的是,其实在近体的体裁中,七绝是表现力最强、变化余裕最大的一种体裁了。

上次说到七律似文,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而七绝则灵活的多。既可以表现起承转合的完整意境,又可以单单表露一个情绪的起伏。用句老话说,就是表现私字一闪念。

在前一种情况下,七绝的四句分别对应起承转合,应该不难把握。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的七绝和七律的谋篇很相似,不过更紧凑些。需要注意的,则是七绝的首句要着力,否则无法压住全篇。因为28个字,字字如金,如果起得太轻,后面则无法收束。还有就是第三句的转非常重要,不但是门轴,而且也同样是门,是门框。也就是说,既要能承接,便转折,还要融合在篇中,否则就不像诗了。

但我认为,这种四平八稳起承转合的七绝,不应该是七绝的主流。七绝更适合的,是表露情绪的一个起伏:心情的一朵浪花,眼里的一片剪影,这种闪回性,片断性的东西。我觉得讲课应该挑几首代表性的诗歌作一下点评,是最适合七绝表现的。事实上,平收式七绝这种体裁天生的不对称性,最适合这种宣泄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无须过多考虑结构的平衡:开头既可以挑起,也可以慢慢倾诉;中间两句既可以一吐为快,也可以煞笔一转,更开一洞天;尾句既可如陌上花开,缓缓行来.

事实上七绝是近体中最成熟——也是最晚成熟——和表现力最丰富的体裁,如果硬要套用起承转合,反倒少了许多韵味,对于首句入韵的七绝而言,事实上只要有起和转,便足以支撑全篇,甚至起转有力而承合若有若无的篇章,其感染力往往远胜于循规蹈矩地起承转合的篇章呢。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罢,七绝的四句28个字字字如金,原本就当珍惜,若再挤进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就不免拥挤局促,便像一个弱女子全身披挂,左手七尺大刀,右手丈八蛇矛,身上还挂了两张神臂弓四张踏张弩,又如何腾挪呢?而不论何种文体,虚实浓淡的对比,适当的留白和余韵又是佳作所必须的,体现在七绝上,又势必要求在仅有的四句中有轻有重,有实有虚,我的体会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应该着力,也就是说,要强起转,淡承合。

如果说七律是八股,七绝其实就是一个破题,七律的首联入界宜缓,而七绝的首句则不得不急,不得不有力,当然,有力并不是说使蛮力,故作豪放之语,所谓有力,是指首句就该直入主题,就要能托住全篇。

还必须注意的是,首句入韵的七绝的构篇应以句为单位,而不能像七律一样,以联为单位,这也是我前面说到七绝首句须有力的重要原因:若首句托不住篇,次句则势必发力补救,首联一过,便是尾联,这样写,弄不好便出现篇章已尽,却仍像没写完一样的窘境。

第三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七绝篇章短小精炼,能否写出余韵,写出层次感,避免淡、单的感觉,全在第三联的一转是否能再起波澜,对于这一句,我的体会是宁可矫情突兀,也不能平淡刻板,三平韵的七绝原本是不对称形式,即使这一句有些游离感,只要篇章的层次能因此饱满,结构能因此丰富,也同样是得大于失的。

相对于七律的尾,七绝的尾要好写的多,不论是淡淡收煞,还是再起一潮,甚至在尾句再做一重转折,都是可以的,我的意见,是对自己把握不大者不妨收得轻巧些,盖尾句再发力,写的好了,全篇如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火候不到,却像在名角谢幕时,突然吹了一声刺耳的口哨。

至于次句,只需注意“和谐”两字即可,和谐,便是和谐于篇,若刻意雕琢,反倒会伤了篇章的间架虚实比例,就像本来淡雅的一幅墨兰,却平白在边上画了一朵盛开的葵花。

还须注意的就是,七绝虽是近体中最后成型的体裁,但最早完全符合近体标准的却恰恰是一首七绝:“杨柳青青着地垂。。。。。”产生于隋代,而这首首句押韵的七言诗却是一首作者无从考据的民歌,并非是律诗的截句,甚至未必是诗人所为,而此后的《清平乐》、《竹枝词》、《阳关三叠》,几乎无不和声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是偶然的,这恰恰说明,七绝是近体中最有乐感、最适合歌唱的体裁,写七绝时一定要注重篇章的流畅感、节奏感、诵读感,才能真正写出七绝的韵味来。

至于首句仄收的七绝,则确确实实是七律的截体,因此其谋篇也更接近七律,贴切地说,类似于七律的后两联,大体上也是以联而非句为单位,而且首联很容易写成对仗,其难度相对前一种形式的七绝小得多,但适合表现的题材也狭窄一些,我的个人经验,它比较适合用来写一些说理或者咏史咏人物之类的题材。

最后要说的是,七绝在近体中是比较难写的,我的看法是最难写的,其难就难在它的不对称性,和它短小而又开阔的篇章容量很难驾驭,因此网上写七绝的人很多,出采的佳篇却非常少,七律是可以通过苦练逐步提高的,而七绝的提高除了苦练,很大程度、甚至更多地取决于写作者对七绝这种体裁的领悟力,这就只能通过各人自己的实践来慢慢体会了。

所有跟帖: 

最难写的是五绝,既要凝练,又要畅达,还要起伏,只用20个字!!! -东篱把酒香盈袖- 给 东篱把酒香盈袖 发送悄悄话 东篱把酒香盈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7/2009 postreply 09:14:04

言之有理。 -万家述评- 给 万家述评 发送悄悄话 万家述评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7/2009 postreply 09:16:34

听东篱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千山我独行- 给 千山我独行 发送悄悄话 千山我独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7/2009 postreply 16:23: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