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院:2009新兴国家作用增大 西方影响下降
中新网12月24日电 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所主任、《国际形势黄皮书》副主编李少军在解读黄皮书时认为,2009年是新兴力量增强话语权,奥巴马政府实行新政,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合作出现新局势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力量稳定提升,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参与程度不断深化,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一年。
-惠普--> |
奥巴马为超级大国减负
李少军指出,2009年世界格局变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奥巴马新政与新兴国家的崛起带来了国际关系的变化。2009年奥巴马主政后实施了与小布什政府明显不同的对外政策,包括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呼吁与伊斯兰世界建立对话和伙伴关系,对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等国提出改善双边关系的建议和举措。在从伊拉克撤军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要求北约盟国在阿富汗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
总之,奥巴马政府表现出了为超级大国减负,在战术上适度收缩,在外交上强调对话与和解的态势。这明显不同于前任的单边主义、强硬打压和武力优先的战略。在安全领域,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无核世界”倡议令美国的盟友和对手同样吃惊。他在强化对伊朗、朝鲜等国的心理约束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各个核大国与核裁军的新压力。美国撤销在波兰和捷克设置反导基地和雷达监听站的举措,让国际安全领域的这一制导主要军事大国紧张关系的事态有所缓解。
由于奥巴马在外交上表现出了和解姿态与合作倾向,联合国及其主要国际机制获得了新的动力。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得到了增强,大国在国际反恐、防止核扩散,消除地区热点以及援助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等问题上有的更多的一致。
当然,奥巴马实行新政也面对着种种困难。从美国的目标来说,他既要摆脱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两场战争的遗憾,又要修复与俄罗斯的复杂战略关系;既要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又要改善与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处理,都带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本年度奥巴马实行新政所带来的对外关系新的改变无疑构成了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兴国家作用增大
李少军还谈到,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增大构成了世界格局的另一个新因素,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议程和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都清楚地显现了这一点。所谓新兴国家,不仅包括中国、印、巴金砖四国,还包括了规模略小在各地区有影响的中等强国,包括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此外,像埃及、沙特、墨西哥、伊朗等均可列入广义的非西方新兴大国或新兴中等强国的范畴。
在2009年G20事件机制化,取代G7正式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这表明新兴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在决定国际议程的时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至少5%,决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将至少增加3%的投票权。这些举措表明,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在向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倾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认为,这一历史性决定将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经济体之间深化全球经济政策合作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西方犯了三个错误
在谈到国际格局的变化时,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裘元伦认为, 2009年是西方力量和影响相对下降的一年,但是这个下降的过程不是2009年才开始的,可以追溯到2005年前后,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欧决裂和苏联解体之后,这是20年累计的结果。
裘元伦认为,在这20年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最后5年中,西方对形势的判断犯了三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第一个错误,在东欧决裂和苏联瓦解之后,西方认为是他们制度最后的胜利。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可以自由的发挥、自由的发展。但是在有些方面,我认为自由化过头了,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背景下。在这个领域当中,是把巨额的信贷借给了根本还不起债的公司、个人和家庭,结果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第二个错误,西方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后果明显估计不足。1989年东欧决裂、苏联瓦解,经济全球化有了真正的全球化的含义,本来全球化是西方的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印度等国家几乎全部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一下子参加了全球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对这个竞争所带来的影响,西方估计得不是很充分。
第三个错误,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没有适合、适应世界新形势的发展潮流。美国在20年当中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尽情的享受生活;第二件事,强制性地推行自由民主;第三件事,发动几次战争。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人耗尽力气,现在进退两难。欧洲人也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欧盟的扩大和深化,有很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带来一大堆难题;第二件事,他们在制定许多规则,企图把自己的规则推行到全世界;第三件事,欧洲人过于追求生活质量。他们对北冰洋的小动物非常重视,这样的事花费了过多的精力,进取心并不是很强。
裘元伦指出,西方在做各自的事,并没有适应潮流。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在反思。
- 社科院:金融危机使全球动荡 中国模式更受关注
中新网12月24日电 中国社科院24日发布了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研究所主任、黄皮书的副主编李少军指出,2009年除了全球重大武装冲突和恐怖主义继续威胁国际安全,另一大特点是金融危机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动荡。
-惠普--> |
李少军表示,本年度金融危机仍然是影响国际形势的重大因素,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在不断显现。
第一,金融危机演变成为一场全球就业危机。2009年伊始,裁员风潮就席卷了全球各主要国家,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年全球失业率有可能达到6.8%,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为解决就业问题,有不少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包括提供政府援助资金,提高关税以及给予出口补贴等,这导致全球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从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看,美国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成效有所显现,但是就业市场仍然未摆脱下滑的趋势。
第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就业形势的恶化,2008、2009年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骚乱和抗议程度,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法国的罢工活动一向闻名于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法国多个城市发生了骚乱、抢劫、纵火和暴力事件。冰岛发生了1949年以来的首次暴力抗议集会。希腊20年来最严重的骚乱持续了数周之久。俄罗斯2008年累计约有250万人参加了示威活动,2009年上半年获得批准的游行和示威集会超过1000次。拉脱维亚发生了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保加利亚爆发了近10年来的最大的抗议活动。发生骚乱地点除了巴黎、柏林、雅典等大城市外,还包括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甚至法国在加勒比海外省也发生了罢工的骚乱。
从总体上看,这一轮的抗议和骚乱浪潮分布广泛,规模大,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呈现出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之势。虽然各国发生的骚乱和抗议事件起因不同,但是金融危机对社会和政治矛盾的激化无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的下降,失业、种族和民族劳动,以及腐败现象和党派斗争都是引发抗议和骚乱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防范抗议和骚乱的扩大与升级,成为了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三,金融危机导致了许多国家政局的动荡。一些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比较明显的有美国民主党战胜共和党,日本民主党取得了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等等。在冰岛、拉脱维亚、匈牙利等国都发生了政权更迭,公众用选票表达了对危机深化的担忧、现政府的不满和改变议阁的愿望。
从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政党影响巨大,在政权更迭中虽然欧洲左翼没有得势,但是拉美左翼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些国家,共产党力量略有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极端势力的影响也有所扩大。在危机中中国模式受到更多关注,许多国家的执政党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积极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以便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第四,在一些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导致饥饿人口进一步增加。2009年全球贫困人口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十亿之众,这为和平时代的世界增加了更大的冲突压力。与金融危机相伴随,过去一年的国际油价经历了巨幅波动,不过油价暴跌并没有导致产油国大幅度调整对能源消费国的外交政策,进口国的地位没有大幅度提升,出口国的地位也没有被明显削弱。从这一事实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没有原先估计的那么严重。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