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的红枪会zt

来源: wxcfgh85 2009-08-11 11:38: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5011 bytes)
民国时期山东的红枪会zt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会门组织,它最早在山东与河南地区发展起来,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七七事变后再度兴盛于华北、东北各地,是当时民间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秘密会门组织。红枪会因该会门所用武器长矛上系红樱而得名。也有人认为因其徒众手持四尺长杆枪,杆头系红樱得名。从其得名看,红枪会似可称为一种民间村民的自卫组织,然从其组织形式来看,却具有秘密教门的特征。


一、红枪会的组织渊源及信仰

  红枪会最早应该是白莲教的支裔,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早在1925年就撰文认为红枪会的渊源“远则为白莲教的支裔,近则为义和团的流派”。也有人认为红枪会起源于八卦教,是八卦教的流裔——大刀会、义和拳所传,是在金钟罩、硬肚、仁义会等组织的基础上融会起来的民间会门组织。民国时期纂修的山东禹县志称:“红枪会为八卦教、义和拳之变名,传习符咒,号称能避枪炮。”红枪会在各地的名称不一,对外以称“大刀会”或者“硬肚”者为多。在山东各地除了沿袭旧名大刀会、金钟罩,后称红枪会外,还有称“红学”、“坎门”或“玄门”、“黄沙会”、“杆子会”、“无极道”、“铁板会”、“五门”等名称的。各地虽然称谓不尽相同,但从组织渊源和活动方式上看,无疑都是属于红枪会会门组织。

  红枪会的内部职级比较简单,各地没有统一的规定。就红枪会的渊源地山东曹县、单县一带而言,其组织多以“红学”命名,首领称为学长,下封有第一至第六共六大弟子。每一大弟子即为红学的一个分支,均有发展会徒之权。在大刀会的另一兴盛地区鲁西南的济宁、嘉祥一带,红枪会盛称“坎门”,其内部职级只有“总老师”与“老师”相称,道徒相见以“同学”相称。

  红枪会的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其中尤以信仰真武神即玄武神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其他神怪及忠义人物,但大多以《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为主。同时它还把对红枪会传播有贡献,或武术高明有战斗力,或医治伤病水平高超的前若干辈师爷等都当作神灵来敬奉。红枪会不信奉自然神,是当时入世精神最强的会门组织。同时,由于红枪会所敬神灵多而杂,超过了一贯道和皈依道等,反映了该会的信仰与民间信仰的进一步混合,也说明红枪会的思想、组织非常涣散。此外,红枪会的各种法术充满原始与古代巫术的味道,其法术除练硬气功有些效果外,其他多属迷信风习,是封建社会农村生产力低下与农村民众知识愚昧的反映。红枪会是兼武术与巫术为一体的落后会道门组织。


二、红枪会在山东的兴起与发展

  红枪会渊源于大刀会等,早在义和团运动之前,它就在山东曹州等地传播。到1900年前后,红枪会已遍布山东各地,以鲁西南、鲁西北最为兴盛。它最早以“保卫身家”、“防御盗匪”为活动目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它在山东各地又更换名称,继续广泛传布。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之职,托名共和,实行专制,社会秩序混乱,政治黑暗腐败,各地群众不断揭杆起事。特别是河南白郎起义以后,战火蔓延,匪盗猖獗,为红枪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山东红枪会的兴盛基本与河南白郎起义同步,由于战乱与盗匪滋扰,红枪会的金钟罩等硬功夫为广大群众所青睐,“群以金钟罩为护符,乡人习之以避匪祸”。山东各地的红枪会由此不断发展起来并广泛开展活动。

  从各地红枪会的活动发展情况来看,山东红枪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七七事变前,主要以反抗军阀统治、抵御兵匪滋扰为主;七七事变后则呈现多元化发展,有的红枪会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有的则投靠日伪,沦为。

  (一)鲁西地区红枪会的活动和发展

  鲁西地区是山东红枪会的首兴之地。山东最早的红枪会组织出现在汶上。汶上红枪会出现在1914年,到20年代发展最为兴盛。它最初在汶上与嘉祥交界地带活动。1921年,汶、嘉边界运河两岸红枪会组织纷纷建立并开展活动。1922年底,汶上东北边境山区一带多受土匪滋扰,武村开明士绅郭晨浩请人来村中传授武术,次年1月就在武村成立了红枪会,郭任宫长;1924年冬,汶上的另一支红枪会组织在城西成立,会首是秦大文。秦大文是本县秦庄人,高等学堂毕业,在汶上县城内开杂货店,因受兵匪袭扰而停业倒闭,并为此涉讼,恼怒之余便回乡组织起红枪会抵御土匪。这样,汶上的红枪会组织便在汶西运河两岸、汶东北山区与汶城西三个中心建立并发展起来,到1925年,汶上全县红枪会人数已经发展到八九万之众。同时,全县13个区红枪会实行大联合,公推郭廷俭(郭晨浩之子)、秦大文等为全县总宫长。他们与肥城、平阴、东平、宁阳、聊城、高唐、兖州、嘉祥、郓城、菏泽及河北大名等13个州县建立了联系,一时红枪会组织遍及鲁西北地区。汶上的红枪会组织是红枪会早期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

1925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在全省各地横征暴敛,山东境内军阀混战,战火连天。张宗昌先是同浙督五省联军孙传芳作战,1926年又与豫督岳维峻嫡系第九师李纪才部在汶上展开激战。由于战乱频仍,军需浩繁,张宗昌不断向各地加征田赋,并且寅吃卯粮,提前三年实行预征。当时张宗昌第七军许琨所部某团驻扎汶上,对每亩耕地又加征现洋6角,县知事再加税1角,又时值汶上小汶河决口,大片农田被淹,农业歉收严重,天灾人祸,使农民苦不堪言。红枪会组织便被迫起事反抗。

1926年3月,秦大文率五福区红枪会一举攻克了驻扎在袁口的区保卫团,接着又打下汶上城,缴获县警备队枪支300支,并拿获县知事。张宗昌闻讯震怒,急调驻扎在济宁的许琨率所部前往汶上镇压,许琨鉴于红枪会的势力,没敢轻举妄动,而是派人与红枪会敷衍,双方展开谈判未果。

4月3日夜,红枪会突袭敌营,毙敌近百人。接着乘胜东进。同时,秦大文等还派人到宁阳策划那里的暴动。汶上红枪会暴动成功给了宁阳红枪会极大的鼓舞,在汶上红枪会的配合下,宁阳红枪会于4月4日攻克了宁阳城,并向民众发表宣言,宣示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抗拒横征暴敛,反抗军阀压榨。因此,汶、宁红枪会的暴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红枪会的接连暴动成功令张宗昌非常恼怒,急调七路大军围攻汶、宁红枪会。4月9日,汶、宁红枪会汇集近3万名徒众集结于宁阳城南泗店村一带,攻克了姚村火车站,扒毁铁路桥梁以阻隔济南、泰安的来犯之敌。

张宗昌命第七军军长许琨亲自率领所辖的第一二七、一三七、一四七3个旅的兵力全力向兖州、汶上、宁阳一带推进。4月10日,许琨军队占领了宁阳城,然后继续向西、南两个方向前进,所经之处,烧杀抢掠,计有40多个村庄被焚烧殆尽,其状惨不忍睹。红枪会面对张宗昌多路大军的进攻,决定放弃原来攻打兖州的计划,往宁阳一带撤退。当退至宁阳县属王村时,郭廷俭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挥剑自刎。临终犹大呼杀敌,英勇之气撼动会众。

4月13日,秦大文所率红枪会又与许琨所部展开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千余名会众英勇牺牲,其余红枪会成员被迫西撤。15日,许琨部占领了汶上县城;18日,继续向马家口、南旺进逼。红枪会又与之发生激战,伤亡惨重,万余名会众退往嘉祥、巨野一带。不久,红枪会首领秦大文、吴立信分别在嘉祥、巨野先后被捕,并被解押到上海殉难。至此,汶、宁红枪会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终告失败。

  鲁西北德县和陵县红枪会也是山东红枪会中发展比较早、影响比较大的红枪会组织。1924年这里就出现了红枪会组织,其中德县的土桥是这一带红枪会活动的中心。1924年秋,德县县长林介钰从恩县勾引土匪张栋臣部进攻德县的红枪会,红枪会则聚众迎击。由于对抗土匪,红枪会深得人心,于是不断得到发展壮大。1926年,原德县七区望王屯人张老五也乘机组织红枪会,自称大师兄,命袁桥的范金玉为二师兄。1926年秋,德、陵、恩三县有100多个村庄起来响应张老五的红枪会组织,因而,这一支红枪会很快成为德陵一带红枪会的中心。这年旧历的八月初四,县长林介钰率一营兵力从德州向袁桥进发,声言要剿灭红枪会。张老五闻讯后便擂鼓聚众,一时间,北起桑园、东至德县的各地红枪会会众蜂拥而来,同林介钰所部展开激战,因红枪会人多势众,林部战败,林介钰逃到边林镇,被红枪会二师兄范金玉擒获。因边林镇红枪会会首、士绅刘文远说情,加上林跪地求饶,发誓不再与红枪会为敌,范信其谎言,将林放回。

林回德县后连夜到济南向张宗昌求援。张宗昌答应派兵镇压,林返回后组织地方官员和士绅诱杀了红枪会会首张老五,随后张宗昌所部也大兵压境,进攻袁桥的红枪会,因红枪会失去首领,加上对济南来敌没有防备,遭到官兵突袭,伤亡惨重。德陵的红枪会组织破坏严重。后来,二师兄范金玉又到陵县重新组织红枪会,并且当时陵县全境1/3的村庄都有了红枪会,继续开展反抗官府、抵御兵匪的活动。

  1927年至1928年间,在鲁西北地区的东昌、临清等地爆发了多起农民自发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1927年2月间,在城西南乡的抗粮暴动,由破落户李太黑秀才领导;第二次是1927年4月的朝城贫农暴动,暴动目的是反抗军阀部队骚扰,暴动群众三次占领县城,终把薛传峰部赶走;第三次是5月份的范县暴动,目标也是驱逐军阀部队,暴动中红枪会占领县城一个多月;第四次是6月份阳谷农民围攻县城,目标是抗粮;第五次是在恩县反抗官兵滋扰,会众缴其枪械,并杀死一名连长;第六次发生在1928年1月,冠县农民因反对预征田赋与官兵发生冲突。以上六次暴动均有当地红枪会势力参与其中。其中以李太黑领导的抗粮与阳谷农民围城斗争最具代表性。

  鲁西北地区的第一次抗粮暴动是由当地红枪会会首李太黑组织的。李太黑原名李裕德,聊城西南乡武圣村人,曾中过秀才,因仰慕诗仙李太白而自名李太黑。他原在临清教书,1925年年终回家时,乡民不堪苛捐杂税与兵匪滋扰之苦,遂向他痛陈官府暴政罪状。李太黑毅然挺身而出,同其近支李保太等3人为首组织了200多人的红枪会,提出“大车不完、小粮不完”的抗捐抗税口号。红枪会成立短短的几十天内,鲁西北地区的冠县、堂邑、莘县、阳谷、临清等地的农民纷纷加入,到1926年2月已发展到8000多人。因与当地官府谈判免除钱粮杂捐未果,李太黑率数千红枪会会众浩浩荡荡杀奔聊城。攻城过程中因李太黑轻信官府和谈阴谋,中官兵埋伏被杀害,红枪会因失去首领而四散,这次大规模的红枪会抗粮暴动遂告失败。

  李太黑攻打聊城的斗争虽然失败,但在其影响下,其他地区的红枪会斗争不断发展起来。1927年国共宁汉分裂,一些中共党员从南方回到聊城秘密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并同红枪会有所联系,试图借助农民力量占领阳谷的坡里教堂。坡里教堂是德国圣言会在当地传教的一个据点,长期拥有传教特权,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枪支。1928年1月14日,共产党人组织红枪会成员发动暴动占领了教堂,随即写“报子”宣传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思想,鼓舞农民的斗志。但终因寡不敌众,暴动农民被迫从教堂撤出,退到直隶大名一带。后又被张宗昌和褚玉璞的直鲁联军打散,共产党发动、红枪会参与的坡里暴动宣告失败。

  (二)鲁中、东部地区红枪会的活动与发展

  20年代,益都是红枪会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它的发起人是崔云端,益都西北乡朱粮村人,是益都、临淄一带红枪会的老师傅。1928年11月,当地匪首窦宝章部土匪窜至益都西乡西台头村、南仇村等索要钱款,被当地红枪会迎击,红枪会于是名声远扬,民众纷纷加入,有时一天有三四十起入会者。不久它与临淄红枪会联合成立了“联庄会”,崔云端被推为总会长。各村都有会长。1929年正月,益都、临淄两地十几个村庄的红枪会成员共计2000多人,由崔云端亲自带领攻打临淄县城,与县警备队在临淄城下展开激战,结果红枪会先胜后败,被打散。红枪会停止了大规模的活动,后逐渐消亡。

  在益都红枪会的影响下,广饶红枪会也组建起来。1929年春,崔云端从益都到广饶传授红枪会法术,并设坛招徒。附近乡村纷纷响应,都成立了红枪会组织,许多村还设立了会长。随着广饶红枪会的壮大,崔云端决定攻打广饶城,以惩戒县警备队。5月17日,益都、寿光等地的红枪会闻讯而来,5000余人聚集在广饶大王桥一带。县警队见红枪会人多势众,便移驻梧村。红枪会随后来攻,双方互有胜负,后经人出面调解,才停止战斗。是年6月,当地的崔九匪部与巨淀湖土匪袭扰广饶王庄,崔云端又与各村红枪会商定联合出击,8月14日攻打崔九部匪徒,取得了胜利。1930年,韩复榘坐镇济南后,加大了对各地的军事控制,这一带红枪会的活动才转入了沉寂状态。

  在益都以东,昌邑、平度也是一个红枪会的发展中心。从20年代起,为反抗张宗昌的横征暴敛,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红枪会自治武装,反抗官府,迎击土匪。1928年平度等地成立的红枪会提出的信誓是:“打官军(指张宗昌的部队),保家国,杀富济贫,杀贪官,神灵保佑,苍天有眼,作战勇敢,刀不沾边。”昌、平一带的红枪会同张宗昌的残部作战多次,在当地颇有影响。

  此外,胶县的红枪会以大刀会组织的形式对付土匪、拒缴捐税进而发展到抗击官军,远近闻名。此地红枪会斗争是20年代山东农民暴动的一次壮举。1926年,教书先生邓寿千在胶县丁戈成立大刀会,又名红枪会。该县地方志中说道:“十六年胶县西南乡大刀会四起,亦名红枪会,横行乡里间,会众持符咒邪术,各带肚兜,自称刀枪不入,愚民被其诱惑,入会者日众。”到1927年,这里的红枪会已发展到13个乡镇,加入大刀会的村庄约400多个,会众八九千人。会首中有的是清末武举出身,所以在当地颇孚众望。由于红枪会反对军阀,拥护北伐军,所以当时的国民党人也有人加入大刀会,组织会众进行抗击军阀及匪兵的斗争。由于受到驻胶东的防守司令祝祥本的部队镇压,胶县红枪会会众集合诸城、日照等地的会众发动了攻打王台的大规模暴动,官兵伤亡惨重。张宗昌又调重兵,檄令祝祥本亲自指挥弹压,还派飞机飞至王台上空察看,大刀会终被击退。会首邓寿千举家逃亡,许多大刀会成员纷纷离家外逃,有名的胶州大刀会暴动就此结束。但仍有一些小股枪会势力在当地继续开展活动,后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鲁南地区红枪会的活动

  临沂红枪会成立于1925年夏,其红枪会组织主要来自两股力量,一是由来自富豪之家的袁永平自建武装及收编地方大刀会武装500余人;一是侯六合统领的孙美瑶旧部200余人。这两股势力发展都很快,最多时会众达到4000余人,编成28个大队。袁永平和侯六合都具有新思想意识。侯六合曾读过私塾,后在沂州师范学校就读过,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临沂的学生运动。袁永平曾于1916年运动山东新军被捕,被官府关押达8年之久,1925年3月才被特赦出狱。他甫一出狱就以反奉系军阀为号召,组织民众成立红枪会反抗官府。1925年9月,袁率所部红枪会成员与鲁军第一二六旅黄凤歧部战于向城,取得大胜,使临沂红枪会威名大振。袁乘胜率会众进入临沂城,以“山东国民自治军第五路军”名义发表布告,声讨北洋军阀。随后,袁又率所部红枪会成员退出临沂城进入山区,移师卞庄。1926年1月,鲁军第十一军王鸣翰部有三个旅进驻临沂围歼红枪会。袁、侯率所部突围西走,嗣后临沂红枪会被政府军收编,袁、侯又相继被诱杀,临沂红枪会消亡。

  1927年,鲁南红枪会的另一类型组织大刀会在莒县创立,最初名为青旗会。后来在莒县、沂水等地又相继出现了五旗会、红旗会与黄旗会等枪会组织,对外总称大刀会。到1931年,这一带的大刀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沂河一带南北约80华里、东西70华里的大小500多个村庄,无村没有大刀会,会众达15000人左右,声势浩大。莒、沂大刀会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行动,1932年,为了反抗官府任意增加捐税,压榨百姓,而攻打国民党沂水六区区公所,发动了第一次暴动,并成功。后来又接连攻打沂水县属崖庄盐局,吓跑了盐警。后来又攻打崖庄,同民团作战,杀死了民团头目之一李五秃。

  这几次有名的战斗,使这一带的大刀会得到了重大发展。但后来由于大刀会内部产生了矛盾,互相争斗,并被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利用,韩复榘部运其昌旅对大刀会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大刀会与运其昌的军队在黄石山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战死牺牲者计有4000余人。官兵攻破山寨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黄石山惨案。莒、沂一带的大刀会活动就此消亡。


三、抗战时期山东红枪会的再度兴盛与衰亡

  七七事变以后,韩复榘采取消极抵抗对策,导致山东大部沦陷,地方行政混乱,兵匪群起,形成了日伪、国民党与共产党各派势力并存的局面。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一方面为红枪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决定了红枪会兴起后在政治上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有的红枪会组织积极配合共产党进行抗日活动,成为人民武装,以鲁西南郓西杆子会与临沂无极道较为典型。

1938年,日军侵入郓城县,县属金堤两岸自动组织起杆子会,以村为单位实行联合,统称为红枪会。杆子会成立后就寻机打击日伪,保卫家乡。后来枪会主要力量投奔共产党,改编为八路军三四三旅第一游击大队,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临沂无极道也以抗日而闻名,起初无极道是为了抵御土匪而成立,1939年得到较大发展,计有会众5000多人。中共鲁南特委非常重视这支民众武装,派出党员深入会内做革命工作,使这支自发的民众武装成了当地的抗日力量,积极配合八路军战斗,给当地日伪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博山、泰安、德州等地的红枪会组织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抗日,其中大部分红枪会组织被编入中共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成为重要的抗日武装。

  此外,还有的红枪会组织虽然积极抗日,但独立于政治势力之外,同国民党、共产党都没有瓜葛。如淄川、平度等地的铁板会。还有一些地方的红枪会组织,成立之初积极抗日,但后来因为被敌顽势力影响而投顽反共。如鲁西无极道和泰安、莱芜一带的硬拳道等,由抗日武装成为被敌顽利用的反共势力。

  红枪会组织在政治上最反动的一类是勾结敌伪,投日反共。在鲁西北、鲁西南的德州、聊城、菏泽等地出现过这样的红枪会组织。这样的红枪会组织首领多为当地的地主士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投靠日伪,勾结敌顽,积极反共,嬗变成为真正的反动武装。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权重新占了优势,原来积极抗日的一些红枪会组织除了一部分被共产党收编外,只要不依靠国民党的,大多趋于消沉或自行解散。继续存在的红枪会,多配合国民党进行反共,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由于红枪会反共与宣扬封建迷信,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不容,作为反动会道门予以取缔。山东的红枪会组织在解放后大多被取缔或自行消亡,只有少数的红枪会组织在解放后秘密活动,继续进行传道活动,成为地下反动会道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