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出: 2, 东山再起

来源: wxcfgh85 2009-08-08 20:23: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950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wxcfgh85 ] 在 2009-08-09 07:07:5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节选自《争权内幕:蒋介石三次下野》作者:王舜祁

东山再起(1)

蒋介石下野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错综复杂,紧张激烈。蒋介石纵横捭阖,坐观其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终于在1928年1月重返南京,主持中枢。

蒋介石下野后的国内局势是:国民党内存在三个中央、两个国民政府,即武汉中央、南京中央、上海中央和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方为孙传芳、张昌宗为首的直鲁联军所盘踞,东北为张作霖的领地。摆在国民党面前的任务是三党合流,统一全党,继续北伐,统一全国。

蒋介石应各派呼声下野,加快了宁汉合流的步伐。

1927 年8月17日,掌握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在得知蒋介石已经离开南京后,发表了一个《迁宁宣言》,针对蒋介石的专权,提出要以党治国、以党治军,实质上汪精卫想以党的代表身分,掌握党政军大权。南京政府的回应是,先派了一个军长胡宗铎作为代表,前往联络。1927年8月21日,武汉党政要员汪精卫、谭延闽、孙科、宋子文、陈公博、顾孟馀,以及掌握军事的实力人物唐生智、张发奎等人,渡长江东下,到庐山与胡宗铎会面。胡宗铎提出,南京方面将派出胡汉民、邓泽如、古应芬、伍朝枢、张静江、戴季陶等作为代表,前来谈判。汪精卫对这些名单不感兴趣,指名要掌握南京政府实权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和第1军军长何应钦等人作为谈判对象。

经南京高级军事将领会议决定,派遣桂系一号人物李宗仁前往庐山谈判。李宗仁于8月22日中午到达庐山,同时到达的还有冯玉祥的代表刘骥。经过谈判,在合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决定9月3日以前武汉政府迁往南京,两府合并,武汉改设政治分会;谭延闽、孙科作为武汉政府的代表,先到南京具体安排合流事宜;同时安排双方军力,对付大举南犯的孙传芳部队。

当时,南京四周的军事形势非常严峻。蒋介石下野后,宁汉争吵,内部火拼,北洋军阀欣喜若狂,张作霖、孙传芳把此当成恢复北洋军阀统治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两人都主张趁南京内部混乱之际,发兵南下,收复失地。孙传芳唯恐张作霖南下与自己抢地盘,抢先收罗旧部残兵,分兵三路,向南杀来,此时已兵临长江。8月24日早晨,李宗仁与谭延闯、孙科乘决川舰从九江返回南京。8月25日后半夜,孙传芳指挥所部第2、4、7、8、10、11、12、13、14等10个师和4个旅约6万余人,渡过长江,直逼南京。渡江成功后,孙部于8月26 日攻下栖霞山和龙潭车站。这两个军事要地,分别位于南京东面约10、30公里处,向西直

逼国都南京,向东可以沿沪宁铁路进军镇江、苏州、上海,威胁南京政府主要基地。孙传芳一再扬言,要到南京、上海过中秋节(那年中秋为公历9月10日),军情非常紧急。

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调集重兵,亲临前线指挥,反击孙部。龙谭战役成为国民党战史上至关重要的三大战役之一。

8 月30日清晨,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下令从三方面围攻龙潭车站。李宗仁指挥刚刚夺回栖霞山的夏威第7军和他兼领的两个师,胡宗铎的第19军,自栖霞山由西向龙潭进攻;何应钦指挥驻扎南京东郊的第1军2、14、22等师,由南向龙潭车站进攻;白崇禧指挥东线第l军的3个师,向龙潭进攻。至次日下午2时,战斗结束,南京方面伤亡8000余人,俘虏敌人师、旅长几十人,官兵4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火炮数十门,孙传芳乘小汽艇逃走,南京转危为安。蒋介石评价龙潭战役是:“关系首都之安危,革命之成败,在国民革命战史上实占重要地位;而战斗之激烈,可与棉湖、松口、汀泗桥、武昌、南昌诸役相埒,或且过之。”

北洋军阀乘隙南犯,使宁汉双方深感继续分裂、内讧的危险性,增强了宁汉合流的紧迫感,从而加快了宁汉合流的进程。

9 月5日,汪精卫、徐谦、陈公博、顾孟馀等武汉要员到达南京。南京街头到处可见反汪标语。汪精卫一看,南京气氛于己不利,就于第二天赶往上海。李宗仁怕汪精卫在上海搅鬼,也跟踪到沪。汪精卫在上海到处碰壁。他想见以上海为基地的西山会议派,这批老右派对这位假“左派”成见很深,不予理睬;他要见正在上海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胡汉民与汪向有仇怨,不共戴天,因而来了个关门拒见;他要领衔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完成三党合并,其他两派都不买帐。汪精卫企图通过合流恢复他在北伐前那样主党的地位成为泡影,因而大失所望。

南京发生惨案后,西山会议派在国民党内势力下降,蒋介石开始把矛头对准汪精卫。汪精卫、张发奎等逃到广州后,准备利用家乡优势,发展实力。当时主宰广东的是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留守广东的李济深。李是广西人,属桂系。部分广东人士,有狭隘地方主义情绪,对广西人统治广东人一直不满,汪精卫、张发奎就利用这种情绪驱逐李济深。11月16日,汪精卫以参加“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 为名,将李济深骗往上海,使驻扎在广州的桂系部队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在广州的张发奎则以“实现汪主席‘救党’主张”为名,指挥其第四军,包围留守广州的桂系15军军部,围攻军长黄绍兹。

汪精卫、张发奎倒桂夺权,激起国民党内几方面的反对,也给蒋介石以可乘之机。11月24日,25位国民党各派代表举行谈话会,采纳蒋介石的意见,决定于12月3日举行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这次会议成为声讨汪精卫的专门会议,不少代表联合一起,同声指责汪精卫。李宗仁支持吴稚晖、张静江等中央监察委员提出的“对汪精卫等主使张(发奎)、黄(琪翔)叛变检举案”,上汪精卫大当的李济深也提出了“粤委员附逆者应当退席听审案”,南京

政府下达了###张发奎和第四军的命令。汪精卫处于四面楚歌的地位,想求访胡汉民的解救,胡拒而不见,结果只好求救于蒋介石。会上,虽然具体动机不一,但各派一致同意蒋介石复职。胡汉民为压制从武汉方面赶来夺权的汪精卫,坚决要求蒋介石复职;吴稚晖、张静江、陈果夫等人一直在等蒋介石如何上台,所以在会上当然力主蒋介石复出;最早###的西山会议派对蒋介石发动###政变深表佩服,把消灭共产主义势力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因而也把票投给了蒋介石;在会上因受谴责而走投无路的汪精卫,为取得蒋介石的支持,也于12月10日领衔提案,“敬请蒋介石复职”;逼蒋下台的实力派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见汪精卫已请蒋出山,赶紧发表声明,拥护蒋介石复职。远在北方的阎锡山、冯玉祥也致电蒋介石:

“甚盼我兄克日出山,主持军政,俾得早日完成革命大业。倘能得如前请,弟等负弩,愿听指挥。不惟弟等私愿得遂,大局实利赖之。”12月14日,四川实力派刘湘致电蒋介石,表示:“此闻中央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敦请我公继续出任总司令职权,逖听之下,无任欢欣。”

正当张发奎与桂系在广州城郊争战时,城内守卫空虚。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动武装起义。这时南京方面对汪精卫的指责突然升级,甚至有人说他有通共嫌疑,或者说他是引发广州起义的罪人。蒋介石和胡汉民为了挤走汪精卫,更是不遗余力。

12月16日,国民政府下令查处汪精卫。汪精卫在一片责骂声中,再次出走。12月17日,他离开上海经香港,去了法国。蒋介石出山复职,又去掉了一个障碍。

逼走汪精卫以后,蒋介石还有一个不好对付的胡汉民。胡汉民是孙中山1925年离广州北上时指定的代理大元帅,好摆党内###、资深领袖的架势,动辄对蒋介石、张静江、吴雅晖、陈果夫等人指手划脚,因此,亲蒋势力利用胡汉民的弱点,策划了一场刺激性的进攻。

胡汉民要求中央查办汪精卫及其追随者,不能让他们一走了之。在智囊们的建议下,蒋介石有意不办。蒋介石还故意拉汪精卫派中的一部分粤系委员参加四中全会,以激起胡汉民等人的不满。胡汉民对蒋介石如此不把他当作一回事,受到莫大刺激,呕气于1928年1月25日,与孙科、伍朝枢一起,离开上海,前往欧洲考察。这样,阻挠蒋介石复职的障碍和对手一一扫除,给他重新上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利用矛盾排除政敌的同时,蒋介石还通过各方面活动,促成自己上台。吴稚晖、张静江、张群等谋士常在周围替他出谋划策,并四出活动,为其复职制造舆论,疏通关系;在南京的蒋系势力如陈果夫等,处处与桂系为难,使其无法稳定局势;外交方面,黄郛和宋子文加紧同日美帝国主义的联络。由于南京的局势始终处在动荡和混乱之中,而国民党内各个派系又没有一个人能够统领全局,于是要求蒋介石复职成为各个派系、代表人物的共同呼声。

1928年1月2日,南京政府致电蒋介石:“立即旋都复职,共竞革命全功。贵总司令许身党国,必有以副中枢付托之重,慰国人喁喁之望也。”

1928年1月7日,蒋介石正式表示“愿意”复职总司令,向国民政府上交复职书;9日发表《告国民革命军全体将士电》,宣称要“歼除奉、鲁军阀,实现总理之遗教,早出斯民于水火”;18日,正式复任总司令。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于1928年2月2日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中执监委31人。出席这届全会的人员,与二届全会选出的中执、监委委员比较,有很大变化。在二届全会选出的36名中执委中,中###员谭平山、于树德、吴玉章、杨匏安、恽代英已被开除党籍,李大钊已被害,朱季恂已病故,徐谦被停止职权;在24名候补中执委中,中###员毛泽东、夏曦、韩麟符、董用威、屈武、邓颖超、许苏魂已被开除党籍,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也已被开除,路友于去世,陈其瑗被停止职权。这样候补中执委中有10人替补为正式。在12名中监委中,中###员高语罕被开除党籍,8名候补中监委中,中###员江浩被开除党籍,谢晋被停止职权,黄绍兹替补为正式。在这种情况下,会议仍缺席25人,几乎将近一半。

会议开了6天,主要是完成了宁汉沪合流后中央机构的调整和重组。会议第二天,决定由蒋介石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介石、谭延闽、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12人为常委。同时,决定各级党部,一律暂时停止活动,各地党员在3个月内一律重新登记;各省由中央指定人选,成立“党务指导委员会”,以便将国民党统一到蒋介石的意志上来。

会议选举蒋介石、戴季陶、丁惟汾、于右任、谭延闿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不设中常委主席,日常事务由秘书处负责;选举蒋介石为组织部长,戴季陶为宣传部长,丁惟汾为训练部长,戴季陶、于右任、丁惟汾为秘书处成员。会议组成以蒋介石、戴季陶、陈果夫等9人为委员的民众训练委员会。这些新组成的中央党部机构,蒋介石的力量占了绝对优势。

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恢复主席制,军委会主席由总司令兼任,并选举蒋介石、何应钦、张群、贺耀祖、冯玉祥、阎锡山、钱大钧、刘峙、顾祝同、陈焯(奉化人)等73人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于右任、白崇禧、李宗仁、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程潜、冯玉祥、杨树庄、蒋介石、阎锡山、谭延闿等12人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使蒋介石更加有力地掌握了军权。

会议选举蒋介石、谭延闽、戴季陶、黄郛(蒋介石结拜兄弟)、张静江、宋子文、何应钦、孔祥熙等51人为国民政府委员;谭延闽、蔡元培、张静江、李烈钧、于右任为国民政府常委;谭延闽为国民政府主席。会议同时决定政府主要机构负责人,其中外交部长黄郛,财政部长宋子文、交通部长王伯群、劳工部长马超俊等均系蒋介石系统人马。谭延闽属于中性人物,为蒋介石所便于控制。这样,国民政府的实权,也落到了蒋介石的手里。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确立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他作为中常委兼组织部长、民众训练委员会常委,控制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他作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通过一批位居要津的亲信和幕僚,成为事实上的政府控制者;他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军队总司令,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权。总之,经过辞职、复职,蒋介石在国民党、政府、军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蒋介石以后22年间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活动,基本上是沿着二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线走下去。因此,这次会议既是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最后终结,也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对他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有跟帖: 

sorry, 中间少了东山再起(2),这里补上。 -wxcfgh85- 给 wxcfgh85 发送悄悄话 (3251 bytes) () 08/08/2009 postreply 20:32:4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