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在以色列建国的前前后后----兼与亨哈先生讨论

来源: hollyhog 2009-01-06 08:02: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822 bytes)
战后,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一直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中东问题的核心是阿以冲突。造成阿以冲突的直接原因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一决议的通过,美苏在其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前苏联对以色列建国前后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希望引起史学界同志们的注意和兴趣。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传统政策是全盘否定。直到1946年,苏联的报纸还在谴责“犹太复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违反广大犹太入的利益”。①1946年莫斯科出版的《巴勒斯坦问题》一书说:“帝国主义的办法不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绝大多数巴勒斯坦入认为这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他们认为犹太人是独立和民主的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公民”。②《新时代》杂志用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1938年的一次讲话,证明犹太复国主义的真实目的不是争取巴勒斯坦的独立,而是延长英国的委任统治。本—古里安当时说:“背叛大不列额,就是背叛犹太复国主义”。③

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否定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也有策略上的理由。从意识形态来看,苏联的理论坚定地认为,犹太复国主义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出现的排犹运动及由此产生的反犹理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有在世界各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除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挤。苏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平等、团结,不会有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和民族问题出现。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问题,包括犹太人问题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所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在于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认为通过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犹太复国主义,是一个反动的运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阴谋。“因为它把犹太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和巨大的革命潜力,从阶级斗争转移开,而去追逐一个虚幻的唯心主义梦想。”从策略上看,苏联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是因为英国文持这一运动。


早在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初期,英国外交大臣贝尔揭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贝尔福宣言》,表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从此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才有了立足的依据。这样,犹太复国主义通过贝尔福宣言和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与英国结成了同盟,这就使它充当了英帝国主义手中的“一条皮鞭”,为英国殖民者长期统治阿拉伯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中东,主要是英法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抗英反犹斗争。因为反帝反殖反霜是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⑤此外,苏联境内有大批犹太人。苏联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有利于稳定国内的政局,遏制苏联犹太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和去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种种幻想。

二次大战后联合国召开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美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土义的要求,苏联也采取了支持犹太人的立场。

1947年5月14日,联合国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结束前一天,苏联代表葛罗米柯作了长篇发言。葛罗米柯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二元的、民主的相同样性质的阿拉伯—犹太国,如该方案不能实施,就考虑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独立的自治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⑥葛罗米柯“支持建立犹太国”的发言,是苏联在巴勒斯坦政策上的一个180度的大变化。它与苏联过去“一直再三明确表达的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背道而驰。”⑦苏联对巴勒斯坦政策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下面作一些具体分析。

第一,苏联态度的转变与当时苏联采取的策略有关。

从策略上考虑,苏联政策的转变是为了达到驱逐英国人的目的。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1920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英国一直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向巴勒斯坦移民。但是到了1939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阿拉伯人民的反抗斗争,英国认为有必要安抚阿拉伯人来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利益。5月17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入。英国的政策开始在阿犹之间保持平衡。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由于英国在战争小实力削弱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英国的政策转变为支持阿拉伯人,限制和排挤犹太人。英国政策的这一变化使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紧张起来,且时有冲突发生。由于英国和阿拉伯人言归于好,苏联从策略上考虑的根据也发生了逆转,“现在是犹太人在和英帝主义进行斗争,而阿拉伯人却在为英帝国主义的阴谋诡计尽忠效劳”,使它能在这个地区呆下去。⑧苏联从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总前提出发,必然要支持犹太人。而正好在这个时候,巴勒斯坦问题被提到联合国,这就给苏联人一个反击英国的机会。苏联当然妥对正在努力使巴勒斯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犹太人助一臂之力。因为支持犹太人,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有助于英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助于苏联夜世界各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总的战略目标。

第二,面对巴勒斯坦问题难以解决的严峻形势,苏联系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

在1947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有三种不同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被提出来供讨论。其一是联合自调查委员会中大多数成员国的建议:巴勒斯坦分割为两个主权国(即各自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以及一个国际地区,这三者由一种经济同盟相联结。根据这个建议,巴勒斯坦将近55%的土地应划给提议中的犹太国,使它有一些能容纳将来移民的生存空间。其二是委员会中少数派的建议:成立一个全巴勒斯坦的联邦,由两个享有相当程度自治权的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组成。移民以及国防和外交事务由联邦政府掌管。立法机构是两院制,其中一个议院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有相等数目的代表,另一个议院则是比例代表制。一切立法必须得到这两个议院的多数通过。争执不下的问题由仲裁委员会解决,裁决权属于第三方而人士。第三个解决方案是阿拉伯人自己提出的。它要求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独立的、单一的主权国家。犹太人作为国内的少数民族其地区将得到保证,并享有很大程度的地方和文化自治权。移民及所有其他事务将由文法机构来决定,这个立法机构当然由阿拉伯人占优势。苏联在主观上宁愿支持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专门调查委员会中少数派提出的联邦方案,因为它同样能达到驱逐英国人的目的,又不至于象分治方案那样过分地得罪阿拉伯人。但是,只要观看一下联合国的力量分布就可以知道,唯独分治方案才有机会获得联合国2/3多数票的通过。于是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投票支持分治。这当然是犹太人所希望的。


也许有人会说,苏联可以不表态,任其事态的发展,在联合国投弃权票。如果这样,苏联驱逐英国的目的不但达不到,反而正中英国的下怀。这正是英国所期望的。当时英国看到巴勒斯坦问题无法解决,采取以迟为进的策略。1947年2月,英国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英国估计联合国讨论的结果,不是同意延长英国的委任统治期限,便是无法达成任何协议,交还英国处理,而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的顾问哈罗德·比利就说,联合国要通过一个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需要2/3多数赞同,苏联和美国不可能联合起来使这样一个决议获得通过,“这种情况以前没有发生过,现在不可能发生,将来也绝不会发生”。⑨但苏联的态度使英国的政策一败涂地。“苏联在联大第一次辩论中采取不寻常的、勇敢的和坦率的立场使英国外交部的种种算计陷于混乱”。⑩

第三,苏联对犹太人的支持,也有插足中东、扩大苏联在中东的影响,与英美争夺巴勒斯坦的因素。

中东位于东西方之间(11)、三洲之界、五海之内(12)、扼有四峡一运河(13),历来是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军事上讲,中东位于苏联南下战略的重要环节。近代史上所谓的“东方问题”,就是以大英帝国为一方为确保它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帝国交通线,和以俄罗斯帝国为另一方为打通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以出东地中海,两者在东地中海地区(或者说在近东地区)进行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从东边来看,还有一个“波斯湾问题”。大英帝国由于它在印度和远东的利益,特别关心波斯湾及其以东地区,而俄罗斯帝国渴望通过伊朗南下波斯湾,取得一个暖水港。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中东地区是英俄两帝国角逐的场所。1907年英俄武装干涉伊朗资产阶级革命,随之划分了两国在伊朗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土耳其和波斯都发生了民族革命,但两国仍处于英俄两大国之间的一种弱国地位,英俄为获得石油开采权在这一地区展开角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苏联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在谈判中,苏联“就想把巴库、巴统至波斯湾以南的地区划为‘苏联志向的中心’”。(14)而且苏联要求在巴尔于和海峡地区享有权益。正是苏联在中东地区、巴尔于、海峡地区的

这些要求使德国与苏联的利益发生冲突,苏德关系恶化。(15)“1946年4月巴黎和会上,莫洛托夫要求苏联单独对利比亚实行托管”。(16)此时,苏联“想把作为南俄和外高加索工业区屏障的中东缓冲地区保护带推进到东地中海和波斯湾”。(17)可见所谓“东方问题”、“波斯湾问题”这些至少起源于19世纪的问题仍然左右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因此,苏联对这一地区极为重视,一有机会便插足中东,为自己商下寻找通道。而犹太人的要求为苏联提供了捆足中东的机会。当时阿拉伯世界很多国家还处于封建王室统治之下,苏联的对外政策在这些国家中影响不大。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少是从苏联和东欧去的,与苏联、东欧的犹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认为易于施加影响。

第四,苏联态度的转变,也有出于对犹太人同情的因素。

二次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对欧洲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普遍寄予同情。苏联国内有200多万犹太人,(18)对此不能不予以考虑。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支持巴勒斯坦分治的发言中,对犹太人在战时“遭受到非常的不幸和苦难”寄予同情,并说,“西欧国家都不能够确保犹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并保护他们不受法西斯刽子手的暴力迫害,这说明犹太人完全有建立他们自己国家的理由。不考虑这个事实而拒绝犹太人实现这个愿望的权利,是不公正的。”(19)海厄夫人在自传中也承认,“苏联集团支持我们也由于俄国人自己在世界大战小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厚的同情心。”(20)

苏联态度的转变,使犹太复国主义者喜出望外。犹太代表对苏联的发商予以热烈颂扬。由于苏美都支持巴勒斯坦分治计划,在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的表决中,以美苏等33国赞成,阿拉伯国家等l3国反对,英国等10国弃权,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18l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万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加沙地区和雅法市的阿拉伯区,计有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l万。犹太国面积为15850平方公里,计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两国经济上实行联合,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区村镇(计158平方公里)是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并由联合国管理。”(21)

联合国分治决议把英国挤出了巴勒斯坦,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有了法律依据。1948年5月15日,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宣布“以色列国”建立。美国立即予以承认。5月17日,苏联承认以色列,照会中把以色列政府看作是“在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合法政权”。

在以色列成立的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虽然美国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一年里,向其提供了3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和赠款,但苏联是以色列进行第一次中东战争的主要武器供应者。苏联对以色列的武器供应主要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转手。1948年4月1日,“满载着步枪的飞机从捷克飞来,4月3日,步枪、轻机枪也从捷克经由波兰运到特拉维夫。从4月开始到5月15日,一批追击炮、野战炮、坦克和飞机也陆续运到”。到1949年2月,以色列空军装备的233架飞机中,有78架来自捷克,68架来自美国。(22)梅厄夫人在自传中对苏联的支持表示赞赏,她说:“在战争开始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如果没有我们在捷克斯洛伐克购买并经过商斯拉夫和其它巴尔干国家运来的武器弹药,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坚持到形势起变化,即1948年6月。在独立战争的头6个星期里,我们主要依靠(虽不完全)哈加纳(23)在东欧买到的炮弹、机枪、大炮甚至飞机。那时连美国也宣布对中东禁止出售或运送武器。”(24)

1949午5月11日,在苏美的支持下,第三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了接纳以色列为联合国会员国的决议。

1950年5月,美国为了进一步支持以色列,主动提出举行美、英、法三国会谈,协调对中东的政策。5月11日,三国外长在伦敦开会,5月25日发表“三国宣言”,保证签字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之间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25)。表明三国将采取行动反对任何国家改变现有的停战线,为以色列的存在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三国宣言”遭到苏联的强烈反对,认为它是带国主义国家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阴谋。苏联反对三国宝言,并不是因为英英法三国撇开苏联单独讨论巴勒斯坦问题,而是由于苏联对以色列的政策在巴勒斯坦战争后发生了变化,又来了l80度的转变,由支持犹太人变为支持阿拉伯人。苏联报纸开始指责以色列已成为“西方的基地”,“公开站到英国侵略者一边”。下面对苏联巴勒斯坦政策的这一变化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第一,以色列建国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苏联政策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战后初期,美国以实力地位为基础,以反共反苏为旗帜,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冷战。以色列建国后,冷战愈演愈烈,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在这种两极格局的影响下,中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阿拉伯世界小的反西方运动在战后初期势头日见强大。埃及和伊拉克的反英示威,埃及法鲁克王朝的被推翻,叙利亚动荡局面的不断加剧,所有这一切都引起苏联的注意。而以色列一开始在美苏冷战中貌似巾立,但后来公开靠拢西方,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早在1948年11月27日,犹太复国主义头目魏兹曼写信给杜鲁门,表示新建立的犹太国决不会落入苏联手中。魏兹曼在信中说:“有人害怕我们在巴勒斯坦的计划会在某种方式下被人利用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侵入巾东的通道。再没有比这更加背离事实的话了。我们来自东欧的移民正是那些从共产主义国家出走的人,他们不愿意被共产主义所同化。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根本就不会出走。”(26)三国宣言发表后,立即受到以色列的欢迎。在接着爆发的朝鲜战争中,以色列站在美国一边。之后以色列对美国组织的中东

防御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苏联看来,当以色列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并采取巾立政策时,它已经移向了敌对阵营。因为当时苏联在外交事务上的观点受“日丹诺夫理论”的指导,认为在东西方的斗争中若保持中立,无异于在暗中文持敌人。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有类似观点。(27)当以色列实际上放弃中立并逐渐靠拢西方阵营时,苏联自然要调整对以色列的态度和政策了。

第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当苏联从策略上考虑在联大支持以色列建国时,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犹太复国主义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在支持分治的演说中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既然不能在希特勒残暴的袭击下保:护他们国内的犹太人,那么大屠杀的幸存者就有权利到他们的巴勒斯坦同胞中间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求得保护。”(28)言外之意住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犹太人不需要任何犹太国家,也不需要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任何帮助。苏联犹太作家伊利亚·爱伦堡为了告诫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犹太人,用了尽可能明晰的言辞表达了这个观点。他在1948年9月21日《真理报》上答复一个关于苏联对待以色列态度的问题时说,苏联始终支持一切被压迫者向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他在向以色列的士兵和劳苦大众表示了敬意之后,接着提醒读者,犹太国家并非天堂,它已开始受到美国资本的侵入,而尤其重要的是,“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并不取决于巴勒斯坦军事上的胜利,而取决于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战胜资本主义。最后,他以锐利的笔锋写道:“社会主义社会的同志们,……把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包括以色列的人民,看作是还没有走出黑暗森林的旅行者。”

“苏联的犹太人正和全体苏联人民一起,在重新建设他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他们不是望着中东,而是望着未来。”(29)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刷,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因素也就有充分的理内加以强调。

第三,苏联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尤其是犹太人问题估计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苏联领导人对社会发展阶段存在超前认识,因而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缺乏科学的估计。十月革命后;鉴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列宁也曾受社会主义速胜论的影响,认为几十年内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例如1920年10月,列宁曾说过,当时的青少年将看到并要亲手建设共产主义社会。(30)1922年11月,他又明确说:“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项任务“在几年内”就可以实现。(31)超前思想理论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则是对解决民族问题作出过于乐观的估计。列宁曾认为,由于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法律,各非俄罗斯民族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或自治区,因而已彻底解决了少数民族受压迫和不平等地位的问题。(32)1936年斯大林过早地宣布苏联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提出“已消灭了产生民族纠纷的社会基础”。(33)这实际上忽视了客观存在的民族问题。

苏联犹太人的数量仅次于以色列和美国,是世界上第三个犹太人大规模聚居的国家,由于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国内的民族问题,尤其是对犹太人问题估计不足,苏联在联大采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时,触发了国内的犹太人问题。苏联国内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热情象火山一样爆发了。尽管葛罗米柯在解释苏联支持犹太国家的理由时,在犹太复国主义问题上提出各种含蓄的警告,但这些微妙的言辞对大量的苏联犹太人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在苏联

事实上受到歧视和排挤,他们同样向往以企列,希望有自己的家园。如今他们把苏联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看作是他们可以表达内心感情的特许证,也看作是他们可能会被允许迁往神圣之地的一线希望。伊利亚.爱伦堡的文章就是特意为警告这种幻想的犹太人写的。他解释说:“以色列国同苏联的犹太人毫无关系,苏联没有犹太人问题,因此不需要以色列。以色列是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犹太人的。在这些国家里,反犹主义必然盛行。在任何情况下,犹太人这样的实体并不存在。这个概念如同说凡有红头发或某种鼻型的人部属于一个民族一样可笑。”(34)但是苏联对以色列的支持在苏联犹太人中唤起的感情是如此炽热,以致在爱伦堡的文章发表一个月后,以色列大使果尔达·悔厄在犹太教大节日(35)访问莫斯科一所犹太教堂,竞成了数万名苏联犹太人对梅厄的欢迎和对政府的示威。(36)面对国内如此严峻的犹太人问题,苏联政府为了寻求补救措施,防止国内犹太人问题可能引起更大规模的骚乱,也需要改变对以色列的态度和政策。犹太人问题在战后初期的出现仅仅是90年代初苏联民族问题总爆发的一个信号,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苏联的重视。

此外,苏联态度的变化也有与美国争霸的因素。苏美在中东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是当时冷战的表现,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也有美苏争夺的因素。美苏竞相支持以色列建国,把英国挤出了中东,现在美国逐渐成为苏联的主要竞争者。而这时美、英、以三国逐渐靠拢,组成了反苏统一战线,而苏联必然要改变其政策,联合阿拉伯国家与之对抗,把矛头对难美国及其追随者以色列。美苏的争夺成为中东舞台上的主角。这样在巾东就形成了美、英、以为一方,苏联和阿拉伯国家为另一方的对抗局面。

由于上述原因,苏以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在国内对犹太人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毁灭犹太文化酌痕迹,抑制他们对以色列的热情。苏联报刊上出观了不友好的评论。“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意味着同情犹太复国主义”。并禁止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37)195l一1952年对犹太人的限制更严了。1952年夏,整个社会主义陈营掀起了反美反以高潮。1952年12月,布拉格审判了捷共领导人鲁道夫·斯兰斯基案件,说他与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和美国的战争贩子串通一气,策划了一个十恶不赦的阴谋。1953年1月审判了莫斯科医生阴谋案件,把6名犹太医生与美国情报机构联系起来,说他们企图谋害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同年2月,苏联驻特技维夫公使馆发生严重的炸弹爆炸事件,苏联因此与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斯大林去世后,新上任的赫鲁晓夫对外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1953年7月,双方勉强恢复了外交关系。

通过对苏联在以公列建国前后态度和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两个变化过程。一个是1947年从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全盘否定,十变而为对犹’太复国主义建国的支持。这一转变来的突然,多半是从策略上考虑,从长远考虑显得不足。

虽然达到了招英国挤出巴勒斯坦的目的,但并没有排除美国插足巴勒斯坦的可能。而此时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已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转到了美国。这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抛弃了国力虚弱的英国,转向后起的美国寻求支持和保护。所以,苏联政策的这—转变是一个重大失误,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由于苏联政策的失误,不但给阿拉伯人带来了灾难,也位自己在后来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阿拉伯世界丧失了威信,也没有最终赢得犹太人的好感。以色列建国后不久就投靠关国,与美国一起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苏联,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政策的这一失误,才有巴勒斯坦战争后政策的第二次转变。内此可见,一个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必须慎重,多加考虑,不然造成的后果不仅使自己在国际斗争中失利,而且给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创伤,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另外,苏联外交中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倾向也是导致决策失误的因素之一。(原文载于《西亚非洲》1993年第4期)


所有跟帖: 

前苏联在犹太复国初期的作为, 与英美所起的所用仍然不可相提并论 -哼哼哈- 给 哼哼哈 发送悄悄话 哼哼哈 的博客首页 (1596 bytes) () 01/06/2009 postreply 12:26:3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