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转贴,看了令人心酸,也转这里面的一个书评,写出了我的看法

本文内容已被 [ 什刹海 ] 在 2010-08-25 09:31:4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ZT郑念女士的这本传记文学看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1. 与以前所看的文革记忆类作品相比,英国式的古典教育显然极大地影响了老太太的写作。她的文字时刻保持着一种节制与清醒,哪怕在最为悲痛的部分也是如此。由于这种警醒与自尊的姿态,她避免了被自我的情绪所淹没,也因此保存了对时代变动细节的敏感,例如对抓捕四人帮前后上海的政治气氛的描写,语调虽然平缓,却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是以外位角度来观察中国文革,从最根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上来说,郑女士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你几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名外国人的文革回忆。
  
  2. 与将文革归为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错误相比,郑女士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对自己进行反思之后,才值得被宽恕的历史问题。
  虽然在文中不曾明说,但是很显然,她对自己出狱之后身边所有的人,都保持着一种合理的质问。当政治环境转暖,那些曾经抛弃过她的朋友纷纷出现,对她表示迟到关怀,其间并不曾流露出一丝愧意之时,她淡淡地写到:这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也经受了同样巨大的痛苦,又或许是他们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理解在政治高压下迫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她的疑问是对所有中国人的疑问: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原谅自己吗?以自我保全和外界压力的借口,难道所有的背叛、出卖、投降和谎言,就能够被原谅了吗?道德关乎自我审判,然而我们忙着抚慰伤痛,所有人于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突然都变得无辜了。
   这样的遗忘是可耻的。
  
  
   与林昭或是张志新相比,郑念显然不够“刚烈”和“戏剧化”,她有的是英国式的智慧,出于对人性的理解,她了解妥协的重要性,但是绝不放弃自己的底线;虽然不易为激情冲昏头脑,但是对每个具体的人,都充满了爱和接纳的愿望;不轻易地绝望,也不轻易地相信,更不会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欲望和尊严,感恩戴德或是涕泗满面。
   上海生与死里面的郑念,几乎就是启蒙时代所梦想塑造的公民典范。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