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報業解禁前後(zt)

来源: 谢盛友 2008-06-18 00:55:4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736 bytes)



 臺灣報業解禁前後


通常,報紙只能出三大張,還要受到層層審查:警備總部、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和軍隊政工系統。情報部門工作人員可以任意上門調查記者採訪情況,質問記者為什麼要與黨外人物走動,看到不滿意的文章,可以直接去報社調閱稿件,通過筆跡對比來檢查誰是稿件寫作者…

文◎默少克

在商業時代,財團和金主的勢力一樣可以傷害到言論自由的崇高理念

1988年,蔣經國已步入生命的最後時光。也許,這位政治強人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便在這一年解除了報禁。此前一年,臺灣解除了戒嚴令。

從此,臺灣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而在38年的戒嚴時期,臺灣傳媒人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高壓氣氛中抗爭,有的在主流媒體內兢兢業業,有的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局外人以為他們堅定勇敢,他們卻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狼狽不堪。

進入新的時代,臺灣的報人們開始發現,原來大家共同面對的威權體制並不是新聞自由的惟一敵人。在商業時代,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財團和金主的勢力一樣可以傷害到言論自由的崇高理念。

1949年,根據國民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了抵抗共產主義,時任臺灣省主席的陳招麃言谂_灣地區實行戒嚴。

從此,臺灣進入戰時軍事體制,傳媒受限的情況尤為嚴峻。當時國民黨政府將新聞用紙視為戰略物資,不准民間人士任意購買。連電影膠片、攝影膠捲都是戰略物資,私自購買相關物品,會被視為意圖叛亂。

當時,能夠在臺灣取得辦報資格的人,無不與國民黨中央有著密切聯繫,而在臺灣地區長期佔據壟斷地位的兩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老闆餘紀忠和王惕吾,更是躋身國民黨中常委之列。

通常,報紙只能出三大張,還要受到層層審查:警備總部、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和軍隊政工系統。情報部門工作人員可以任意上門調查記者採訪情況,質問記者為什麼要與黨外人物走動,看到不滿意的文章,可以直接去報社調閱稿件,通過筆跡對比來檢查誰是稿件寫作者。

現任《自由時報》副社長俞國基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有天晚上,幾個同事到我家打麻將,因為聽到搓牌的聲音,好幾個員警敲門盤問。其實沒有發生什麼事,但一位同事當場嚇得暈倒。這是當時普遍的心理壓力,害怕警總來抓人。

直到1987 年解嚴,當年接任自立晚報總編輯的李永得,依舊感受到肅殺氣氛。當時他寫了一篇名為《軍人氣慨?》的社論,批評參挚傞L郝柏村任期過長破壞制度、郝柏村不 當發言是軍事統治的前兆。之後連續兩個禮拜,每天都接到兩個麻袋的明信片,如雪片般飛來。全是國防部發動國軍官兵寄的。每張明信片內容都差不多,說我們是匪報、說我們污蔑國軍官兵,60萬大軍絕對不能接受。

兩大報系老闆

戒嚴時期的臺灣報紙生態,常被今天的臺灣學者批判為「侍從報業」結構,即報業只是黨國威權體制的文化控制工具,報老闆則是維護政權利益與安定的執行者。

余紀忠、王惕吾一手打造兩大報家族企業,無疑是戒嚴時期最成功、也最受爭議的媒體巨人。在兩大報新聞工作者眼中,他們的角色遠比外界想像的更加複雜與深刻。

餘紀忠後來在國民黨保守派壓力下,面臨無法匯出500 萬美元給美洲中國時報的困境。他為了拿掉《時報雜誌》一項敏感的座談會紀錄,氣得拍桌子對負責時報雜誌編務的愛將王健壯說:你的好朋友連米都沒辦法下 鍋,你還在這裏講個人理想,講你的堅持、你的期待,你有沒有替這些好朋友想一想?王健壯因此辭職,但餘紀忠最後仍被迫宣佈美洲中時停刊。

即使如此,餘紀忠對於在中時”惹過麻煩”的子弟兵仍照顧有加。以王健壯為例,他去美國進修的所有費用都是餘紀忠出的,時報還照付他薪水,連編輯部門的夜點費也照發。

現任聯合報總主筆黃年在兩大報系都曾工作過。他認為,王惕吾和餘紀忠在那個年代都有他們的局限,但也有他們的本事,並不容易。那是一個很關鍵的年代,大家都在揣摩蔣經國的底線在哪里。

膻色腥時代

余王兩位老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今天臺灣的報業已經發生了巨變。解嚴之後,從「文人辦報」轉型為「商業辦報」。

在此風潮下,島內媒體不論報導內容還是編輯手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雜誌方面,《壹週刊》登臺前,島內雜誌已預先「壹週刊化」。

報紙方面,香港傳媒《蘋果日報》大舉登臺,事前該報哂脣甘斓氖袌鲂袖N手法,延續姊妹產品《壹週刊》的口碑,塑造了未上市先轟動的氣勢,重重地衝擊”後餘 紀忠時代”的臺灣報業生態,導引《中國時報》、《聯合報》採取降價行動。臺灣《蘋果日報》出刊後的編輯走向如同預期,仿效了香港母報的版面規劃,開創了膻 色腥時代。

在電視媒體領域,由於新聞競爭日趨激烈,SNG聯機採訪方式盛行,以及電視談話節目的風行,使得電子媒體開始一窩蜂追逐八卦新聞。

一切以商業利益為訴求,社會責任自然受到忽略。

時代在變,報人的角色也在變

當年曾經共同在黨外雜誌工作的徐璐和楊渡就是一個例子。在為《大地生活》編輯一期名為”「三十年的政治犯」專題時,楊渡就已經意識到這是最後一期了。為 了能夠傳播自己的聲音,楊渡他們專門重做了版型,留給司馬文武的《八十年代》,萬一自己的雜誌被查禁,好歹還有友刊能繼續發聲。

《大地生活》停刊後,徐璐加入《八十年代》陣營。多年之後,徐璐因代表自立報系赴大陸行採訪名噪一時,並創辦”臺北之音”電臺、擔任華視總經理,不過在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她也因為陳水扁月臺而備受爭議。

楊渡後來成為《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而踏入新聞界,並以一系列社會邉印?h保邉訄髮?艿讲毮浚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