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宪政之路已历百年。六十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在一座土窑洞里,有过一段著名的“窑洞对话”:
黄炎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兴衰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们可不可以,把毛泽东所说的新路—民主,理解为实行宪政?我们可不可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看成是中国宪政革命的继续?我们可不可以,把为了让百姓当家作主,流血牺牲二十二年的我们的父辈,看作是中国宪政的先驱?我们可不可以,超越相对微观的思维、眼光、论述和模式,站在更为宏观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去想、去看、去说、去做?
父辈的事业远没有完成。他们的在天之灵会不会问:孩子们,有勇气重走当年的长征路,有没有勇气继续走我们的宪政路?
— 前 言
一百年前,公元1906年,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发生了一件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清王朝颁布了“预备立宪”的谕旨。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法制史》中学到过的,著名的“清末预备立宪”。从此,中国的宪政改革就拉开了帷幕;从此,中国的宪政改革就踏上了举世罕见的风风雨雨,悲悲喜喜,曲曲折折,漫漫远远的历程,一走就是一百年。
清末的宪政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1.清末经济改革的失败。由于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中国的不断失败,促使中国在1864年兴起了一场以强军为目的的“自强运动”。后来发展为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以强国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自1864年至1900年,前后持续36年,这就是清末的经济改革运动。
清王朝通过经济改革,军力国力空前增强。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万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90年,建汉阳铁厂,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在此期间也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创办兰州织呢局。同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加上南洋舰队、广东、福建舰队,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居当时世界第四位。陆军也开始向近代化转变。1865年,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1884年,淮军已装备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370多门。1867年,湘军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省。陆军还受到了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近代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是一段由经济改革带来的“黄金时期”,在当时,被誉为堪与“乾隆盛世”相辉映的“同光中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使清王朝以期通过经济改革,强军强国的梦想开始破灭。 1900年,中国再战,又败于八国联军。赔偿八国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允许八国在华驻军;撤尽大沽炮台及京津间军备;改变总理衙门事权,等等。至此,“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当年清王朝打败太平军,取得平叛战争的胜利,使“同治中兴”闪亮登场;如今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接连惨遭对外战争的失败,又使“同光中兴 ”黯然落幕。清末经济改革的失败,彻底堵死了清王朝幻想不改政体,只搞经济改革达到强军强国目的的道路。
2.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引发的沉痛思考。当时的中国和俄国都是专制政体。而日本自明治维新,改行宪政,把专制体制改作君主立宪,国势渐渐强盛。因此,一战败清,再战胜俄。通过对两场战争的反思,对中俄日三方军事、经济和政体的比较,清廷内部及国中人士,认识到专制政体,不如立宪政体。因此,国内反对专制,主张立宪的风潮,日盛一日。
3.西方强国坚船利炮的不断“催化”。
4.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5.反专制立宪政的革命运动的严重威胁。
在这种风雨飘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虽然不愿,也只好无奈的迈出政体改革之步,启动了宪政改革的进程。
清末“预备立宪”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6年颁发“预备立宪”的谕旨。首先,开始改革官制,停例捐,禁鸦片,创设政务处及编制馆,实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其后,设立宪政研究会和法政学堂,改组宪政编查馆;准备设立中央一级的“资政院”(未来的国会),准备设立地方上各省的“咨议局”(未来的地方议会),中央设统计处,外省设调查局,派三大臣分赴英德日三国考察宪法等。
第二阶段: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首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其后,各省举行选举,选出议员、议长,组成咨议局等。
第三阶段:1911年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此时,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走向共和政体已经是大势所趋,君主立宪已经无可作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凭心而论,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着实办了不少事情,做得也有模有样;形式和程序也采用了许多西方宪政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作法,颇有些和国际接轨的味道;在无成制可循,无前例可鉴的情况下,能够启动宪政改革的进程,实属难得;作为中国宪政运动的启蒙和开端,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确实有它值得肯定的一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断它的进程,如果“预备立宪”运动最终使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国家,那麽,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又将会是何种模样?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如果”。清末“预备立宪”运动自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的夭亡,因为它自始至终贯穿的就是两个字:“假”和“拖”。
且看第一阶段:
颁布的“预备立宪”诏书中写道:“时处今日,惟有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关键内容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此乃假立宪之一也。
诏书中写道:“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关键内容是“必从官制入手”和“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此乃假立宪之二也。
诏书共四百九十八字,纵观全文,无一句一字提到“以立宪制君权,以立宪保民权”之宪政原则,此乃假立宪之三也。
诏书中写道:“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行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关键内容是“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此乃拖延立宪之一也。
诏书中写道:“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关键内容是“俟(等待)数年后”,“查看情形”,“妥议…期限”,“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后看情况再说吧”,此乃拖延立宪之二也。
诏书既不定正式立宪期限,又没有立宪进程时间表,此乃拖延立宪之三也。
且看第二阶段:《钦定宪法大纲》依然是假立宪。
在“君上大权”的部分,除了“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两条款外,其余十二条明确记载了君主的“大权”,包括君主总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还有统帅权、戒严权和皇室自律权等。这哪里是以立宪制君权,分明是假立宪之名,将君权由“神授”转为“人授”罢了。
《大纲》中民众的权利,自然只是君主立宪的“装饰品”,只是君权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东西罢了。看看日后的“护路运动”中,议员、议长的被抓,和平请愿民众的被镇压,就明白了。
《钦定宪法大纲》依然是拖延立宪。虽然有了时间表,却长达九年,即从1908年—1917年继续“预备”,预计到1917年,才有可能实行宪政。
第三阶段就不用多说了。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急忙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作为“延命之策”。《十九信条》已经接近于英国的君主立宪,而且具有了临时宪法的性质,立宪看来不是假的,是真的了;《十九信条》宣布“速开国会,以确定立宪政体”,立宪看来不拖了,眨眼间提前6年时间完成了 “预备立宪”。不假了,不拖了,可是一切都晚了。清王朝拖着长长的辫子,一步三摇,昏昏然,悠悠然的走在宪政改革的路上,面对危机麻木不仁,面对机遇无动于衷。终被革命赶上来,被革命从后面扑倒!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清末“预备立宪”运动,过去整整一百年了。后人从各种角度审视和思考这一场失败的宪政改革。“改革成败与机遇”,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
清末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为清王朝赢得了宝贵的人心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巩固和强化了“君主神圣”在意识形态里的正统地位,巩固和强化了“皇权一统”对全局的驾驭能力。这时,正是清王朝果断将经济改革引向政治改革的大好时机。果然,1898年,作为改革雏形和前奏的“戊戌变法”应运而生。这本应是一场“光荣的改革”,但清王朝在机遇面前犹豫了,退缩了,“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八年后的“预备立宪”,是清王朝在危机时刻的改革,是一次“危机改革”。危机改革最要紧的:一是人心,二是时间,三是能力。人心就是机遇,人心一日一日丧失,机遇也一点一点丧失;时间就是机遇,时间一日一日流失,机遇也一点一点流失;能力就是机遇,消化能力、引导能力、控制能力一日一日削弱,机遇也一点一点削弱。预备立宪的“假”,失去了人心;预备立宪的“拖”,失去了时间;失去了人心和时间,最终失去了对改革的消化、引导和控制的能力;“预备立宪”终于又一次失去了挽救大清的机遇!
该来的迟早会来,该去的终归要去,这是历史规律。该来的时候毅然投身,该去的时候断然抽身,这是历史机遇。历史机遇看得见,摸得着,它就在人心中,它就在时间里。噫嘻嗟乎!君不见多少天下兴亡史,皆因机遇?君不见多少改革成败事,皆因机遇?!
1860年以后的晚清史,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大清以整个王朝的覆灭和江山的沦丧,告诉后人什麽事不可以做,什麽路不可以走,这是多麽巨大的代价啊!搞“洋务运动”,不改变皇权专制体制,不可以;搞“君主立宪”,不改变皇权专制体制,也不可以。大清顽固的坚持皇权专制体制,终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无药可救,被辛亥革命推翻。
历史的一页在叹息中翻过,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有人说: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历史,有时相似得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