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解氛圍下的「雙十節」

台灣在一九九〇年代開始的「本土化」之前,號稱「自由中國」,成了許多港澳和海外華人心中的精神寄托與「祖國」象徵。然而,其後隨著台灣「本土化」的一步步演進,以及李登輝的「兩國論」(1999年)與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2002年)的出台,對許多華僑和華人而言,台灣已經從「真正的中國」蛻變成「告別中國」的台灣。雖然,「中華民國」的國號沒有摒棄,然而如此國家定位的改弦更張,已經動搖了世界各地的華僑社區,使不少親國民黨、效忠中華民國的僑社或與台灣保持距離,或一改反共立場,轉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
然而,今年五月反「台獨」立場鮮明的馬英九帶領國民黨重新入主台北總統府,並在「五二〇」就職典禮上高喊「中華民國萬歲」,振奮了衆多海外僑社,許多華僑、華人不約而同地感到「中華民國回來了」。此一現象也反映在今年回台參加「雙十國慶」盛典的華僑、華人明顯增多,而在海外各地僑社所舉辦的慶「雙十」活動也比往年熱鬧許多。
回到兩岸,日前馬英九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定位兩岸為「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之間的「特別關係」,受到廣泛關注。其目的顯然是希望通過回歸放眼大中華的憲法,進一步向大陸釋出反「台獨」的善意,換取北京在承認「中華民國」問題上的讓步。從北京一貫的主權思維來看,此種期待未免一廂情願。不過,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的存在意義、全面提高「中華民國」能見度的策略,也並非完全沒有效果。
戰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糾葛一時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早在一九七二年已經落幕,北京至今也仍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然而,中南海也深知要籠絡衆多境外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人心,一味地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並非上策。事實上,北京向來對「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尊敬有加,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創立共和的進步性至今仍予以高度評價。而馬英九上台後,大陸主要官方媒體也的確仍未出現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輿論,顯示了馬英九策略一定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馬英九出生地的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以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是許多香港老一代華人效忠的「祖國」,而對許多香港人而言,每當「雙十節」期間「青天白日旗」在許多公共屋邨匯成旗海的景觀仍記憶猶新。然而,隨著「國民黨大本營」調景嶺的解體以及回歸後「政治正確」的規範下,屯門紅樓成了香港唯一可以公然懸挂中華民國國旗的地方。今年特殊氛圍下的「雙十節」,也促使香港一些沉寂一時的親「中華民國」社團,悄悄地活動起來。

誠然,馬英九打出的「中華民國牌」能有多少功效,取決於北京的應對態度。三年後,「中華民國」將在馬英九任内迎來百年大慶,可以預見台北將在海内外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各地的華人社區也將成爲兩岸爭取認同的重要舞台。
而作爲首戰的今年「雙十節」,馬英九在台北總統府前的「雙十國慶」典禮上將作如何的演説,而北京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七年」大會上,會作出如何表述,著實值得關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