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见证从毛到现代化中国走过的漫长道路

来源: kx888 2008-12-11 05:13: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15 bytes)
路透社:见证从毛到现代化中国走过的漫长道路
2008-12-10 02:03:25 点击:669



环球时报
2008-12-10



英国路透社12月8日报道,原题:见证:从毛到现代化,中国走过的漫长道路

乔纳森·夏普曾于1972-1974年间担任路透社驻北京记者,目睹了文革给中国造成的创伤。他当年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孤立的国家,艰难摸索前进的道路。如今,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30年后,北京已变成了交通拥挤、高楼林立、物欲横流的超级都市。

在当今中国的消费主义氛围中,人们很难想象35年前的情形,那时北京主要的百货商店里出售的唯一进口商品是香烟:阿尔巴尼亚制造。在相当于纽约第五大道或伦敦牛津街的北京的主要大街上,偶尔才会有机动车辆穿梭于永不停息的自行车车流当中。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7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毫无疑问是非常简朴的,而改革开放最终将中国转变成了世界上的第四大经济体。不过,当时人们感觉到的这种宁静其实是一种假象,因为中国的领导层正在就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政策展开激烈的讨论。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才结束。在外国观察家眼中,当时共产党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的激烈斗争如火如荼。中国的人民大众小心翼翼地通过贴在街边报栏里的《人民日报》了解这场斗争。

在外界的观察家看来,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至少还是让人满意的,却没有激情,而且生活必需品往往是通过定量配给的。政府对“铁饭碗”制度感到骄傲不已,这一制度保证了国家能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是中国经济几乎没有东西来填充这个饭碗。好消息是只要市面上有了物资,至少在外人看来还是进行平均分配的。

北京人看来还能吃饱饭。孩子们的脸蛋红扑扑的,餐馆里一派繁忙景象。百货商店的货架上摆放着满满当当的商品,尽管当今一代人习以为常的商品那时还难觅踪影。

北京街头弥漫的气味,来自洗得泛白的陈旧衣物和单调饭菜中用来调味的大蒜。在这个色彩单调的世界里,让人感觉到的少有的色彩是很多人佩戴的毛泽东像章。娱乐生活夸张而乏善可陈,主要是怪诞的“样板戏”。

当时中国人不允许接近外国人。在明十三陵,一位农村妇女同意搭一名外国记者的车,这件事甚至立即被印度一名外交官写进报告,好像这代表了中国人对外国人态度发生了某种剧变。当时的中国还是人们视野严重受限的国度。外国人遇到的往往是怀疑的眼光,偶尔还有不安神情。

中国人受到政府“无微不至”的管理,家常琐事都需要居委会的批准。城市中的大片区域仍旧是禁地。几乎看不到经济发展的迹象。首都和其他大城市似乎都处于半瘫痪状态。然而,北京也出现了一些活动的生气,最显著的是政府为外国人划出的生活区域。随着外交官和外国商人的人数快速上升,供他们居住的高层住宅也拔地而起。

此时,西方各国正争先恐后地敲响中国的大门。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1973年即在北京开设了美国驻华联络处,距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只差一步。到北京访问的名流包括美国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她在1973年的5·1劳动节与周恩来夫人邓颖超手挽手走过北京一个公园。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交响乐团也在北京演出,令中国观众如痴如醉。

人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中国社会正变宽松,尽管速度非常缓慢。波音707 和英国三叉戟飞机开始出现在中国空旷的机场上。北京饭店修建了新楼,里面出现了酒吧和自动门等新鲜事物。1973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上,外交部工作人员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外国记者,说他们将要看到“大新闻”发生。“大新闻”的主人公是位身材矮小,留平头的男子。这位风云人物已多年未公开露面。复出后他面前仍有数场恶战要打,但最终将成为中国20世纪最波澜壮阔变革的带头人。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编辑:龙芯

所有跟帖: 

中国人受到政府“无微不至”的管理,家常琐事都需要居委会的批准 -kx888- 给 kx888 发送悄悄话 kx88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1/2008 postreply 05:13: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