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四平:白崇禧麾下王牌一举击溃林彪联军 (10)

来源: kx888 2008-12-04 17:51: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166 bytes)
白崇禧一九五六年在台湾上蒋氏密函,痛陈当年在东北没有乘胜追击林彪败军而任其坐大反噬这一“养虎遗患”教训;蒋氏亦痛悔自己下停战令铸成的大错。

  白先勇先生认为,东北战争的胜负,对整体内战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东北是国共主力较量的第一战场,却由胜转败,导致四十七万最精锐军队受困在此,动弹不得,消耗巨额军需费用,政府财政支出近百分之七十用于军事,而军事预算大半用于东北战事,最后寸功皆无、全军覆没。驻守华北军队力量单薄,无法抵挡林彪百万大军,平津陷落势所必然。东北精锐全军覆没,对其他非精锐部队产生的心理震动,对全国军心的挫折,是无法言传的。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这种心理效果比枪弹可怕得多。

  白先勇先生还指出,在四平战后有四个月双方没有大的战争,如果东北国民政府大员(指熊式辉等人)能够励精图治,以政治辅军事,组织民众,建立地方势力,最后两军决战时,国军不致那么孤立而被一一击破。这也是切中肯綮之言。他批评政府用人不当,所选之人既无政治才能又无组织才能,既乏人望声威又缺外交才能,东北党、政、军三方面彼此不合。其他有识之士则指出,军方除了孙立人将军外,多是骄兵悍将,甚至贪赃枉法。此后,陈诚取代熊氏,在一九四七年秋冬连吃败仗,不得不卸职。一九四八年二月卫立煌受命,已无法改变败局。在军事上,卫与蒋严重分歧,抗命不从。

  国民政府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上的错误,使他们在东北很快由军事优势转为劣势,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一系列内政无能和军事失败终于铸成最终败局: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锦州陷落,七万人被俘;廖耀湘兵团十万人覆没;第六十军叛变,长春陷落;郑洞国部六万人被俘;十一月二日,沈阳陷落。蒋介石在东北的军队全部覆没。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蒋氏政府本身的顽症,下停战令而非追击令,实为蒋氏后半生所有错误中最大错误,作为领袖,他有很多个人优点(试与毛泽东对比),但他不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亦可知也。

  反观四平败将林彪之举措,却能在策略和技术手段上立刻进行检讨和调整,一方面在谈判桌上通过周恩来采取妥协的低姿态,另方面在农村积极发动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发挥共产党独特的宣传、劝诱和组织民众的才能,既有兵源又有物源,在短短半年左右,奇迹般又是一支大军,而且越过松花江,反攻国军。这里不必探讨其政治正义性质方面问题,仅就其策略的灵活和技术手段的有效而言,是蒋氏政府那些无能官僚和悍将无法比拟的。东北胜负,只在蒋氏举手之间,甚为宿命。蒋氏与共产党斗争二十余年,至此,由他本人心性气质之局限而注定最终的失败命运。性格即命运,此之谓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