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新解:证明秦桧上乘的语文修养

来源: icer 2008-01-21 15:46: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262 bytes)
“莫须有”新解:证明秦桧上乘的语文修养

丁启阵

秦桧“莫须有”三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争论不休,没有一种解释是可以让人有涣然冰释之感的。现在,本博主提出一种最新说法,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脱脱《宋史·岳飞传》有如下一节文字: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由于岳飞历来被认为是大英雄,人们对岳飞的被害都深为惋惜,愤愤不平,而对罗织罪名害死岳飞的宰相秦桧都切齿痛恨,义愤填膺。因此,这一节文字中出现的秦桧杀死岳飞父子的“判词”就格外受到关注。判词中的关键字眼“莫须有”,自然成为历代人们关注的焦点。

遗憾的是,尽管聚讼纷纭,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参与了讨论。但是,“莫须有”三字始终没有得到妥帖的诠释。

我虽然很早就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但是也一直没有得到能让自己心中感到熨贴的答案。

冬王腊月,酣卧迟起。凭窗伫立,屋外世界,积雪未消,满地银白,天空阴霾,新雪欲来。薄衣遮体,“怎敌他晓来风急”,一个激灵,脑子顿时清醒。说时迟那时快,从脑海闪现“莫须有”三字,到悟出熨贴的解释,都在瞬间完成。

欲知我如同得到神示的熨贴解释是什么,先看看历来人们的种种说法:

有人说“莫须有”就是“没有”。提出此说者,简直是严重智障。要杀岳飞却又说他是没有罪的,自相矛盾。状元出身又混到宰相的秦桧,决不至于这么愚蠢;

有人说“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尽管当今不少词典都主张此说,我也不得不指出,创这说法的人,智力比上一种略高一点点,但也高得不多。“这个事情也许(可能、大概、或许)是有的”,这更像一个缺少自信、底气不足的人的话语,而不像宰相秦桧说的话。秦丞相说话肯定没这么面瓜;

有人说“莫须有”就是“必须有”。主张这种说法的几位,徐乾学、毕沅、朱彝尊,都是清朝著名的文人学者。他们可以从假设版本的不同出发,加以猜测。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宋元文献佐证,二是“必”“莫”两字形音义相去太远,不像是能够混淆的。因此,猜测不过是悬想,难以服人;

有人说“莫须有”应该是“……莫,须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这个创见,虽然有《论语》“文莫,吾犹人也”作旁证。但是,“须”字没有着落,韩世忠的“‘莫须有’三字”也无法落实。韩世忠再大老粗,也不至于断句能力如此差劲——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以证明,韩世忠的语文水平低到当代念出“已经结婚的和尚,未结婚的青年”某公的程度;

有人说“莫须有”就是“难道没”或者“难道不”。据说,台湾文豪李敖先生主张此说。有人为了表示赞同,也举了不少宋代文献的证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莫须召二三大将来”,《曲淆旧闻》“莫须待介甫参告否”,《铁围山丛谈》“莫须问他否”,《宝真斋法书赞》“莫须与他明辩”,《分类夷坚志》“莫须谢尚书否”,《思陵录》“莫须批出”,《后村大全集》“莫须有人”,等等。这种说法的弊病在于:一是贬低了秦桧的汉语语法水平。“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转换成现代汉语大约是“岳飞的儿子岳云跟张宪(商议谋反)的书信内容虽然不清楚,但是,这个事情难道会没(不)有?”语气错乱,语法不通。二是所举的例子也都讲不通顺。

…………种种说法,没有一种能洽我心。

现在来揭晓我的新说法:莫,发语词,莫须=须=应该,“莫须有”就是“应该有”的意思!

谓予不信,请试将“应该有”取代上述所引文献的所有“莫须有”,没有一处不合若符契的。《宋史·岳飞传》那一节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案子即将宣判的时候,韩世忠不服,跑去责问秦桧有什么证据。秦桧回答道:“岳飞儿子岳云跟张宪的书信内容虽然不清楚,但是,这个事情(谋反)是应该有的。”韩世忠反驳说:“‘应该有’三个字怎能让天下人心服?”

若有兴趣,下边的文献也可供做替换试验:

1.《曾公遗录》:曾布:“不审陛下以光等为有罪、无罪 ?”徽宗:“莫须是有罪。”曾布:“圣意如此,臣乃敢尽言……光等诋毁神宗变乱法度,则事迹具存,岂得为无罪。”

2。《二程遗书》: 又问:“既有祭,则莫须有神否?”曰:“只气便是神也。”

3.《朱子语类》:叔文问:“格物莫须用合内外否?”曰:“不须恁地说。物格后,他内外自然合。法则莫须是见豚鱼则吉,如鸟占之意象。若十分理会著,便须穿凿。”

问:“明之之功,莫须读书为要否?”曰:“固是要读书。然书上有底,便可就书理会;若书上无底,便著就事上理会。”

问:“孔子治齐,则当于何处下手?”曰:“莫须先从风俗上理会去。然今相去远,亦不可细考。”

不得不承认,秦桧的语文修养是上乘的。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时候,他懂得充分利用汉语的模糊特点。“莫须有”(=应该有),介于“肯定有”与“也许有”之间。进可攻,退可守,合乎情理,左右逢源。

当然,秦桧的“莫须有”,也自有他的苦衷,那就是:执行最高统治者高宗赵构的旨意。众所周知,赵宋家族是陈桥兵变坐了龙庭的,“提防武将,信任文官”是其基本国策。像岳飞这样的将领,是他们最大的心病。一日不去,寝食难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