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1949年-1960年(三之二)

来源: viewer 2007-04-16 11:25: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799 bytes)
“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1949年-1960年(三之二)

作者:李巧宁


二、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方式

话语生产与传播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渠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才有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有效地生产和传播具有上述内容的中苏友好话语,当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如介绍苏联文化成果,中苏互派各种交流团体,举办关于苏联情况的讲座、报告、座谈和展览,掀起学习俄文的热潮,和苏联人民通信等。

介绍苏联文化成果的主要方法是编译出版苏联的文化成果和制作、印行宣传苏中友好的材料。仅在中共建国后的头三年,中国就翻译出版了3,100多种苏联书籍,其中社会科学书籍943种,文化教育书籍348种;从1952年秋天起中国又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高校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大量翻译、使用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15] 此外,中国直接进口并销售的俄文版苏联书籍也不下数千种。据1954年4月1日中央宣传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党组批复的出版总署关于国际书店工作的报告显示,专门负责书刊进出口的国际书店自1949年11月成立至1953年6月底共进口苏联书刊约3,875万册。[16] 1954年到1955年是中国学习苏联经验的高峰期,编译、进口苏联书籍也随之进入高潮。以国际书店进口的俄文科技书为例:1950年国际书店进口的俄文科技书只占全部进口数的13%,1954年上半年已上升到占40%。[17] 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翻译、出版了13,000多种苏联作品,总发行量近2亿3千万册。[18] 苏联的各种文艺形式如歌舞、绘画、戏剧、电影等也在中国风靡一时。1956年以前,有条件的中苏友协基层组织不时举办苏联歌舞培训班、苏联音乐或戏剧欣赏会等。据1952年9月份的不完全统计,仅旅大市参加各种苏联歌舞训练班的人数即达20万以上。[19] 苏联影片更是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从1949年至1959年,中国约上映了750多部苏联影片,观众达19亿人次。[20]

中国制作、印行的介绍苏中友好的宣传材料,其品种之多、发行量之巨也令人惊叹。就拿在全国并不突出的陕西省中苏友协来说,它在1953年到1955年间编写了30种中苏友好文字宣传材料,印发了52万余份;转发的上级“中苏友协”编写的宣传材料达40余种、近38万份。[21] 中苏友好的主题也散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成果之中。以“全国老百姓老老少少特别是劳动人民最喜欢的东西[22]”年画为例,1949年到1960年的年画作品中,以中苏友好为主题的占近2%。[23]

当时,中苏互派的各种交流团体包括参观和访问团体以及中国赴苏学习团体。访华的苏联团体经常在他们所到之地被邀请向中国群众介绍苏联的有关情况。中国的访苏团体回国后,其成员一般负有向所在部门或地区的群众介绍见闻及心得体会的义务。访华及访苏人员的介绍使广大中国群众以亲耳倾听、亲眼目睹的方式加深了对苏联及中苏友好的了解与认识。1950年代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甚至去那里学习英美文学、法国历史。 [24] 仅四川省就派出了近百名公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他们大多就读于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莫斯科铁道学院、列宁格勒矿业学院、莫斯科航空学院等20所高校。 [25] 中国还派出了大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赴苏联对口单位实习。仅据四川四家工厂的统计,1950年代共派遣包括厂长、总工程师、车间主任在内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189人赴苏联和匈牙利的对口工厂实习培训。[26]

举办关于苏联情况的讲座、座谈、报告和展览是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又一重要方式,它们一般在每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日、十月革命节以及中苏两国重大交往活动举办期间进行。仅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桂林等38个城市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9月就举行了以中苏友好为主题的讲演、座谈和报告98,699次,参加人数49,153,959人。[27] 讲演、讲座和报告一般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谈中苏友好交往的历史、现状,歌颂苏联的伟大及其对中国的无私援助和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座谈作为一种小型的交流方式,使参与者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谈话、讨论尽可能地达成共识。有关苏联的展览包括图片展览和实物展览。图片展览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流动、巡回展览;另一类是固定展览,即一些城市、乡镇、单位利用橱窗、图书馆(室)等固定空间展览有关中苏友好的图片。流动、巡回的和固定的两类形式的图片展览经常在各地交叉进行,它们以形像、生动、廉价、便捷、画面持久等特点,深受各地组织、机构和群众的欢迎。据中苏友协总会1954年在35个省、市的统计, 5年中各地“友协”共举办了118,600余次图片展览,观众约1亿2千万人。[28] 苏联实物展览的次数不多,其中规模相当大的一次是1956年5月5日至7月5日在武汉举办的“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为举办这次展览,武汉市专门修建了2.3万平方米的“苏联展览馆”(又名“中苏友好宫”),成立了“武汉学习苏联技术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工业、农业、文教三个分会;湖北省成立了参观指导总部,武汉市也相应成立了16个参观指导部。此次展览会上共有12,000余件苏联展品;展览期间,有230万人次的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居民、儿童,以及来自18个省、自治区的37个参观代表团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劳动模范、兄弟民族及各界代表前往参观;在接待各界参观的同时,展览会还举办了48个学习班,专业涉及铁路、机床、纺织、矿山、筑路、汽车、服装、农业等方面。[29]

掀起学习俄文的热潮也是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方法之一。1950年代前半期,各机关、学校、厂矿有一定文化水平者竞相学习俄语。比如南京大学的许多教师当时都抽空自学俄语,寒暑假期间纷纷参加突击学习俄语的短期训练班。[30] 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提高班、专业系科、学校等应运而生。中共建国后的头两年共开办了12所俄语专科学校,在校学生达5千余人;到1952年,有5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俄语专科和俄语训练班,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它城市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课。[31] 到1954年,各地中苏友协办的俄文夜校已有352个班,参加中苏友协俄文夜校学习的历届学员总数共计51,200余人,参加俄文阅读学习班的有 10,400余人,收听俄语广播讲座的有269,400余人。[32] 伴随着俄语学习热,一时间俄语教师非常吃香。很多原来教其他科目或语种的年轻教师赶紧转轨从事俄语教学,边学边教,仍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

和苏联人通信是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独特方式。从1949年到1960年,中国几乎每个省都不同程度地发动和组织过各阶层的群众和苏联人通信。如中苏友协山东分会曾与山东省总工会、团省工委、省妇联、省青联、省学联等团体一起发出联合通知,发动山东的工人、青年、儿童、妇女写信给苏联朋友,开展中苏友好通信活动。[33] 但由于中国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日常工作与学习相当繁忙,所以参与者并不踊跃。以当时中苏友好活动搞得颇有声势的中苏友协苏南分会为例,在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下半年仅组织了会员44人与苏联民众友谊通信48次。[34] 【未完】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期
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070112&total=96



———————————————
->[ 右派网 http://www.youpai.org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