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1949年-1960年(三之一)

来源: viewer 2007-04-16 01:59:3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454 bytes)
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1949年-1960年(三之一)

作者:李巧宁


【作者李巧宁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一、中苏友好话语的内容

话语构建,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制造、传播具有特定内容、特定表达方式的话语。本文讨论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即中国政府面向民众有意识地生产和传播以中苏友好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言说、表达与叙述。

1949年到1960年间,为了在全国营造浓厚的中苏友好气氛,并在群众中构建一幅关于新中国未来的美丽图景,中国政府通过掀起全国性学习俄文的热潮、与苏联互派各种交流团体、举办关于苏联情况的讲座与展览、组织群众和苏联人民通信等多种方式,全面构建了一整套以中苏友好互助与苏联社会主义无比美好为核心内容的话语,并运用政权的威慑力自上而下地灌输这套话语。为此,政府不仅迅速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的话语构建系统--中苏友好协会(以下简称“中苏友协”)总会及其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而且动用了当时几乎所有可以使用的传播方式与动员手段,如讲座、晚会、图片、黑板报、幻灯、电影、书刊、美术、民间文艺形式,乃至政治惩处等。这一话语构建活动折射出当时政府机巧的执政策略与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行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一话语构建是相当成功的:对内,它强化了群众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与服从;对外,它赢得了苏联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多方面援助。然而,中国的“大跃进”失败后,中苏关系迅速恶化,1960年秋季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苏两国翻脸相向、变友为敌,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意识形态论战和政治对立,乃至边境上双方正规军的武装冲突。于是,针对苏联的话语构建就从“中苏友好”变成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以及“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本文所讨论的中苏关系恶化前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有助于理解后来各时期的政治话语构建。
一、中苏友好话语的内容

中苏友好话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十月革命以来的中苏交往史就是苏联对中国一贯友好、无私援助的历史”。有学者把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中的一句话“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进一步阐释为:“谁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谁就掌握了舆论的制高点[1]”。为了迅速有效地在国内营造一种浓厚的中苏友好气氛,中共建政之初就充分运用政权的力量构建了一套新的中苏关系史话语:十月革命后,苏联表示自动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的一切不正当权利;苏联十月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思想上武装了中国革命;1924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了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以极大的援助;1927年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对内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围攻广州苏联领事馆,结果使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不念旧恶,又向当时孤立无援的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全面抗战开始后,苏联是第一个帮助中国抗战的国家;1945年苏联在欧洲击溃法西斯德国后又进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投降;1945年8月,苏联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在精神上、物质上都给予了中共很大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苏联就第一个与之建交,给予它莫大的国际支持。[2]” 当时,刘少奇在一次讲话中对中苏交往历史的概括堪称此类话语的典型:“我们中苏两大国的人民,由最近30多年来的历史清楚地证明:是如兄弟一样地友爱的。”[3]

第二,“中苏两国和两国人民亲如兄弟、友好团结”。构建历史的目的在于现实需要,中国塑造中苏交往的历史是为了进一步构建一套关于中苏友好团结的话语。在 1950年代,“中苏友好万岁!”和“中苏同盟天下无敌!”是体现当时中苏关系的常见口号和标语,也是中国构建的中苏关系现状话语的高度概括。那时有这样一首宣传歌曲,可被视为这一话语的形像化表达:“伟大的友谊,兄弟般的心,山不能阻挡海不能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七万万人团结成铁的长城。强大的力量,和平的堡垒,自由人民永远的同盟,万岁万岁毛泽东!万岁万岁斯大林!中苏人民并肩前进,建设新社会满怀信心,为幸福生活,为光荣劳动,崇高的理想鼓舞我们。强大的力量,和平的堡垒,自由人民永远的同盟,万岁万岁毛泽东!万岁万岁斯大林!冲破满天的战争乌云,英雄的人民保卫着和平;全亚洲人民,全世界人民,在自由的旗帜下携手前进。强大的力量,和平的堡垒,自由人民永远的同盟,万岁万岁毛泽东!万岁万岁斯大林!”[4] 当时就连儿童歌曲也张扬着浓浓的中苏友好的气息:“中苏儿童手拉手,大家一起跳舞又歌唱。中苏儿童好朋友,我们团结友爱好像兄弟一样!在莫斯科红场,在北京天安门,中苏儿童向前进。光荣的红旗在前面领导着我们,我们是保卫和平的后备军。万岁,我们亲爱的毛泽东!万岁,我们亲爱的斯大林!人民的国家象花园,条条道路都开放。我们前辈创造它,他们的鲜血换来这无上荣光。为了保卫它,建设得更加辉煌,就要准备一切力量。光荣的红领巾代表共同的理想,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万岁,我们亲爱的毛泽东!万岁,我们亲爱的斯大林!中苏儿童手拉手,大家一起跳舞又歌唱。中苏儿童好朋友,我们团结友爱好像兄弟一样!飞过森林,飞过遥远的边境,歌声合成一个声音,我们的领袖听得多么高兴,他们亲切地望着我们。万岁,我们亲爱的毛泽东!万岁,我们亲爱的斯大林!”[5]

1953年起,苏联增加了对中国的援助,中国构建的中苏友好话语也空前热烈: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伟大的”、“全面的”、“长期的”、“无私的”,中苏友谊是“兄弟般的”、“永久的”、“牢不可破的”。以中共中央宣传部1956年公布的庆祝十月革命39周年的11条标语口号(布置环境用)为例,其中有5条这样描述中苏友谊:“苏联是我国人民最伟大和真诚无私的朋友!”“感谢苏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的、全面的、长期的、无私的援助!”“世界和平的强大因素──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合作万岁!”“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是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保证!”“中苏友好万岁!”[6] 当时,就连小学生们也整天唱着“苏联是老大哥呀,咱们是小弟弟。”[7]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人民生活无比美好”。为了让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中国群众了解新政权的前途和中共的建国理念,中共建国后,一面强调“苏联的方向就是新中国的方向”,一面把苏联作为未来中国的蓝本加以介绍。在中苏友好话语中,苏联好比“人间天堂”,苏联人民的生活无比美好:青年自由地学习、劳动和生活,不知道失业,不知道剥削和压迫,走出学校就可以得到自己喜爱的职业,海阔天空,任他们遨游;[8] 工人有多种接受教育和参加学习的机会,有休息权,每年都可以外出旅行、游览和疗养,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在一个政治目标下进行,即处处抓住机会,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9] 妇女已经彻底得到解放,她们和男子同样地管理国家、做工作、受教育、得到休假和报酬;[10] 农庄里有图书馆、电影院、俱乐部、托儿所、幼稚园、可以免费治病的医院,农民都住着漂亮的小洋房,有电灯、收音机和自行车,耕种收割全用机器,又省人工又省力气。[11]

在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这一内容时充分运用了对比法,即对比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之“丑”映衬苏联之“美”。当时期刊上的文章“两个世界,两种总结”[12]、“两种制度──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总结”[13]、“苏联一分钟和美国一分钟”[14]等都是抑美扬苏的典型。例如,“苏联一分钟和美国一分钟”提道:在美国每40分钟有一件拦路打劫案;同时美国有四百万工人每分钟只挣6厘钱,有一千万工人每分钟只挣1分钱,而当时美国的生活费却是每分钟 2分钱;美国大资本家每分钟挣五万七千元,也就是说,每分钟掠夺人民财产五万七千元;1948年美国每分钟有6个人失业;在美国每44秒就要处理一件偷案;每六、七分钟发生一件盗案。而苏联在战后的3年中修复或开设国营企业四千个,即每六个半钟头就修复或建筑了一个工厂;苏联的城市在战后三年中每分钟都在供给某一个家庭一所住屋(即两、三间房);苏联每分钟有4个男女青年从中等学校或技术学校或高等学校毕业,开始到工厂或办公室里工作;苏联的工人职员去年一年增加了两百万人,这就是说每分钟增加4个职工;苏联农村里每一分钟筑成一座房子,每分钟就有一家集体农民搬进去住。

第四,“苏联各个方面都有先进的经验,苏联各阶层人民在国家建设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中共建国后,亟待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重新整合,为此,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经验,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阶层人民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于是,中国及时构建了以苏联的建设经验和苏联人民在国家建设中表现出的共产主义品质为主要内容的话语。当时,中国每个行业都针对本领域的实际需要介绍了苏联相关方面的情况和经验:矿业介绍苏联的采矿工人、采矿技术;医药业介绍苏联先进的医疗技术、药品、医生高尚的医德;教育界着眼于苏联的教学方法、教材、教育制度;美术界学习苏联的技法……,每一行业无不把苏联经验奉为圭臬。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在当时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重视,中共中央不时地就学习苏联经验问题下发通知、指示,介绍、交流如何学习苏联经验的文章在报刊上随处可见。在构建有关苏联人民建设热情的话语方面,全国性刊物如《中国青年》、《新中国妇女》、《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学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介绍、分析苏联文艺作品如小说《斯大林时代的人》、《曙光照耀着莫斯科》、《金星英雄》、《幸福》、《我们切身的事业》、《海鸥》、《勇敢》、《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玛莎的青春》、《儿子》、《茹尔宾一家》,电影《走向生活》、《不能忘记这件事》、《党证》、《最高的奖赏》,歌曲如“共青团的誓言”等,向中国不同阶层的人们展示苏联人在祖国建设中勤于学习、不断创新、勇于奉献的共产主义品格。

中苏友好话语的内容还包括对苏联其它方面的广泛颂扬,比如对苏联领袖、苏共文献等。当时,把斯大林称作“父亲”、“爷爷”的情况在中国相当普遍;把苏共文献当作“圣书”拜读,既是中共中央的要求,更被国人视为理所当然。 【未完】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期
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070112&total=96

———————————————
[ 右派网 http://www.youpai.org ]

所有跟帖: 

等中苏关系恶化后,所有这些又都反过来了。不服中宣部不行 -北京猿人- 给 北京猿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6/2007 postreply 05:47:45

彼此彼此拉,民主榜样也同样可以翻过来成为恐怖份子吗 -anyone2002- 给 anyone200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6/2007 postreply 15:02: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