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真假太子之谜:北京南京同时出现两名太子

来源: icer 2007-12-04 17:16:4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534 bytes)
明末真假太子之谜:北京南京同时出现两名太子

明思宗死后,他的皇太子及二个王子的下落自然成了明朝百姓、遗老遗少关注的焦点,都寄希望太子能够复出,延续明朝的国祚。崇桢十七年三月(1644,4)李自成进京前昔,思宗要十六岁的太子慈烺、十二岁的定王及十岁的永王分别到他们的外祖父嘉定侯周奎家和皇亲田弘家躲藏,但因时间仓促,定、永二王到了周奎家,以后被献给李自成,带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据说太子最后也被李自成找到,兵败时交给吴三桂带回,正当京城百姓兴采烈准备迎接太子,摄政王多尔衮命令不准进京,吴三桂只得将太子交给太监高起潜,自己领兵继续向西追赶李自成。

到当年十一月(1644,12),忽有一少年男子,自称是太子,在常侍太监陪同下投奔周奎家,周奎作为外祖父,理应认识,他却佯装不识,命其侄周铎引太子之姐,正在周奎家养伤的长平公主与他相见,两人见面时抱头痛哭,可见太子是真,于是周奎引全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周奎问:“向匿何处,何由得知?“太子答:城破之日,独出匿东厂门,一日夜出,潜到东华门,投入豆腐店中,得到店小二帮助,在灶前烧火,居住五日,怕有败露,送到崇文门外尼姑庵中,又留居半月,正逢常侍太监来庵,商量后,恐在庵中不能久住,带回藏于密室,因知公主在,故来。说罢与公主哭别而去,几天后再来,公主送他一件锦袍,告戒他不要再来。十九日(12,17)太子又来,周奎留宿至二十二日(12,20),周奎与侄商量认为太子不能久留,对太子说:“你自己说姓刘,是书生,可以免有祸,否则送官府追究。“太子不同意,当晚周奎令家人逐出门外,巡逻的士兵以“犯夜罪“将他逮捕,送交刑部审理,断定是假冒太子,押送狱中。以上是《甲申传信录》的说法,

《罪惟录》的说法是,城破时太子到周奎家叩门不得而入,又到襄阳伯李国桢家,家无人,为卖浆妇所觉,而周奎惧不敢认,内臣将太子献闯王,闯王封宋王,交旗鼔王体中管押,闯王败回还过通州,有父老献果及鞋给太子和二皇子,王体中带太子随军到潼关,闯王死后,王体中北还,将太子献给清朝礼部。

参与审理太子案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怀才不遇,平时嗜酒如命,这次却不胡涂,叫来宫内的常侍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也说是真太子,要他认宫中事物,都能一一对答如流,又叫十个原侍卫太子的锦衣卫侍卫辨认,十人一齐跪下说是真太子。刑部无法裁决,钱凤览上疏力争。但一些前明官员为了避免麻烦,都力图推脱,证明是假冒。其中现任清朝内院大学士谢升,原太子讲官,当太子直呼其名,并提醒他:谢先生岂不能相识?谢升缄口不答,只是曲躬一揖。

这事引起了百姓不满,宛平县民杨时茂上书朝廷,讉责前明官员是“逆臣无道,蔽主求荣”。朱徽也上书指出,如果太子是假,为何周奎留宿两日始报,为何初见公主时抱头痛哭?要求从容研质。十二月初二日(12,30),摄政王多尔衮对群臣说,我自有着落,你们何苦争辨。你们说真假都无妨,说是真的无非给他王爵,说是假的也要认定再决断。同时又宣布,太子继续扣押监狱,而刑部主事钱凤览、御史赵开心等都处以死刑,后经廷臣说情,钱凤览等处绞刑,赵开心免死,罚俸三月,杨时茂等斩决。到次年四月初十日(1645,5,5),朝廷公开宣布,太子为伪,不久也被处死在狱中,将太子一案了断。

在南京方面,即位弘光帝的小福王朱由崧,虽然也应太常寺卿、礼部尚书姜曰广提出恭访大行皇帝梓宫及皇太子、二王子的请求,但弘光并没有认真采取措施,不久官方就传出太子及二王子俱在李自成离京之日遇害的消息,明朝遗臣们一般都不相信,指望有一日太子会出现,果然在三月初一日(1645,3,28)太监李继周护送皇太子回到了南京。

至于太子的来历,也有几种传说,其一是吴三桂将太子交高起潜后,两人由天津航海到淮上,前往杨州,高起潜了解到南京有不欢迎皇太子的意向,欲加太子陷害,其侄原任鸿胪寺少卿高梦箕以为不可,带太子过江,辗流杭州、苏州等地,太子不堪劳累,在元宵观灯时长叹,被路人发现身份,高梦箕害怕,便到南京向马士英报告,弘光朝廷立即派李继周拿了御扎前往追踪,李继周到杭州获悉太子已到金华,寻踪而至,终于在观音寺找到太子,李继周原在北京宫中当差,见过太子,熟视颇似,下跪叩头:“奴才叩小爷头”,太子问过李继周姓名后,李继周呈上御扎说:“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太子问:“迎我进京,让我做皇帝否。”回答说不知。以上见《国榷》卷一百四,《明季南略》卷三。

《爝火录》卷九记载另有几种由陆上而来的说法,一是太子在狱中对看管他的校尉杨瑞甫说,城破时,各路皆被堵截,只有西方稍疏,太子独自向西走,晚宿野舍开混堂人家,七日不得食,转而向南,得止于高梦箕家。二是高梦箕与太子由陆路同来杭州。另一是高梦箕及舍人穆虎、高成往南到山东时,突有一少年要求同行,久之才说:“我东宫也”,高梦箕先往南京,后害怕又到杭州转浙东。

三月初一日李继周护送太子到南京,首先报告马士英,再报告弘光帝,弘光先把太子安排在兴善寺居住,又派张、王二太监前往探视真假,二太监一见太子抱头恸哭,见天寒衣薄,立即脱下自己衣服给太子披上。弘光大怒,说这两个太监竟敢如此不识时务,胆大妄为,“即使是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立即下令将此两个太监打死,并令李继周服毒自尽,另一方面暗示群臣,不得轻率承认是真。

但南京城内北来的官员,听到太子归来,无不踊跃向太子递送名帖,弘光立即下令百官不得私自见太子,并在半夜人静悄悄把太子押送到锦衣卫都督冯可宗邸严加看管。有一太监向弘光上一份密疏,说太子小腿骨异常,每根骨都是双骨,无人能假,这无疑说明太子不可能是假。但由马士英一手把持的朝政,力主太子是假,召集群臣定下调子,经过对太子询问,属于马士英党的大学士王铎说肯定是假,兵科给事中杨维垣称奏太子是已故驸马王昺侄孙王之明。

如此弘光下令太子押送兵马司监狱,并进行会审,并亲自对参与会审的昔日太子讲官刘正宗及李景濂交待:“太子若真,将何容联,卿等旧日讲官,宜细认的。”三月初六、初八(4,2-3)两日会审都在如气氛下进行,审问官直指太子是王之明,太子说:“我南来从不曾说自己是太子,你等不认罢了,何必坐名改姓。”又说:“李继周持皇伯(指弘光)谕帖来召我,非我自来者。”王铎见情况不妙,赶紧说:“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我一人承任,不必再审”。刑部尚书高倬和给事中戴英也说:“即认了王之明,何必再问,亦不必动刑,回奏便了。”于是他们草拟了一份审问书,在大街上到处张帖“王之明假冒太子”告示。在以后三月十五日(4,11)的审问中,审官呼王之明,太子答:“何不曰明之王。”最后动用了上拶大刑。

百姓对马士英之流把持的小朝廷早已不满,假冒太子之帖一出,舆论哗然,朝廷愈说是假,百姓愈以为是真。靖国公黄得功首先发难,上疏提出警告,并说谁敢妄杀,“本镇提兵到阙,必尽诛杀吾半信半疑之太子者,慎之毋忽。”另一总兵广昌伯刘良佐也上疏说:“皇上为群臣所欺,将使天伦绝灭。”弘光也不敢得罪这些人,只得好言一一相劝。而正逢李自成引兵攻武汉时,宁南伯左良玉更以此为借口,举兵东下,以清君侧。

正值南京小朝廷吵的不可开交,清兵已大举南下,弘光帝在五月初十日(6,3)夜,逃出通济门往太平府(今芜湖市)避难,马士英挟太后逃往杭州,小朝廷就此土崩瓦解。南京百姓冲进中城兵马司监狱,拥太子上马,给他用戏装打扮一番,奉上宝座,高呼万岁,百姓捉住王铎,拔他的胡子,打他的屁股,硬逼他承认太子是真。这个被群众拥立的太子,张帖告示,在清军未进城的几天里还真的行使了职权。

五月十五日(6,8)清豫王多铎进城,对迎接他的忻城伯赵之龙等人特为询问太子何在,当晚赵之龙陪太子见豫王时,豫王离席迎接,命他坐自己右侧,逃到太平府的弘光帝在刘良佐的押解下,回到南京,乘坐无幔小轿,首蒙包头布,身穿蓝衣,以油扇掩面,路旁百姓个个唾骂,甚至投掷瓦砾,见到豫王,下跪叩头,豫王坐而受之。豫王责问弘光:“汝先帝自有子,汝不奉遗诏擅自称尊何为?”“先帝遗体止有太子,逃难远来,汝即不让位,又转辗磨灭之何为?”弘光汗流浃背,始终一言不发。数月后,太子,弘光及潞王都被押送北上,三人都被清廷处死。

清廷和南京小朝廷都不愿意承认太子,清廷处在新朝初建,力图消除旧朝影响,以免引起民心不稳,政权动荡,对南都的太子最初采取了尊重态度,以安定民心,最后押到北京才处死;而对南都,太子势必是合法继承人,威胁到弘光的帝位和马士英集团的利益,因而坚决采取否认的态度,以致于有人甚至针对太子及童妃两案弘光的态度,怀疑太子和童妃是真,福王是假 。

但是无论如何南北同时出现两个太子,至少有一个是假,不少史学家认为北都被杀的太子是真,南来的太子为假,北都太子与其姐长平公主抱头痛哭,岂能有假,而南来的太子,因福王与马士英的历史背景,受原有党争影响,再次翻出万历朝郑贵妃的老帐,大肆排挤东林和复社人士,因而他们也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借题大做文章,硬是强调南来太子是真,与福王与马士英作对。

皇太子慈烺下落虽无定论,但南北两个太子终被清廷处死,至于三、四两位皇子的下落更是不知所终,引起反清复明的人士的浓厚兴趣,终于酿成了绵延数十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笔者下一文中将讨论此问题。(作者沈吕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