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历朝名将系列 - 转

来源: icer 2007-10-23 14:56: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9628 bytes)
百家姓历朝名将系列



作者:赵宁宇

  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在此做一姓氏总结。按照姓氏归纳,颇有趣味。有的姓氏家族兴旺,名将辈出。有的姓氏文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安能伏虎。有的姓氏来源单一,有的姓氏构成复杂,即有赐姓,又有假托。有的并肩作战,有的反戈相向。观百家姓名将,亦观史也。
  按,《百家姓》是宋朝出炉,按照宋朝朝廷尊贵顺序排列,因此并不能代表中国姓氏人口的多寡顺序,因此这个系列也不完全遵照《百家姓》的顺序排列。
  
  一、赵姓名将一
    赵姓为商朝飞廉恶来之后人。西周定天下,飞廉后人一支驻关中后发展为秦,另一支出现了为周王驯马的造父,造父受封成为赵氏的祖先。因而秦(嬴)赵出于同一始祖。周王桐叶封弟后,山西西南部出现了晋国(当时不叫晋),赵氏的一支也追随前往晋国。
  赵很快成为晋国的重臣,晋国的重臣包括赵、魏、韩、智(荀)、范(士)、中行(荀)、栾、胥、狐、先、羊舌等,当世英雄辈出,后世皆英雄辈出。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奔,追随的豪杰重臣中就包括赵氏的赵衰。赵衰和重耳情深谊长,曾经一同娶少数民族姐妹为妻。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赵衰成为三军重要将领,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之后,赵衰子赵盾掌握晋国政权,位置相当于丞相。之后赵氏宗族内乱,栾范等家假屠岸贾杀赵氏宗族,赵穿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前后皆死,(一,这几个都不是名将,带兵打仗而已;二,赵氏内乱的起因、过程有多种分析,不做具体介绍了)韩厥等助赵氏孤儿赵武复位,留下《赵氏孤儿》(《八义记》)的名篇。赵武仍是晋六军的主要将领,时三军扩为六军,三军之外有三行,也就是三支车马步兵之外有三支山地步兵。其间战斗序列亦变化了多次。后赵简子将势力从晋中扩充到邯郸,后又有赵氏铲灭旁支邯郸午的战争。经历了三家灭智、三家分晋等一系列兼并战争后,赵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赵的主要将领都不姓赵,廉颇、庞煖、李牧等为最杰出者。赵姓第一名将应属赵武灵王,这是一位彼得大帝般的传奇人物,深入秦都,胡服骑射,逐灭游牧民族,并且在边境上开创了提供优秀骑兵的“骑邑”,后饿死沙丘。之后有破秦的名将赵奢,以及赵奢之子,“纸上谈兵”的赵括。平原君赵胜也曾经做赵军统帅,战绩并不出色。李牧主赵军抗秦时,又有名将赵葱辅佐。一说赵葱忌恨李牧,配合奸相郭开害死了盐梅干城李牧。
    汉朝的赵姓名将是赵破奴和赵充国,在对骑马民族国家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赵破奴有胜有败,最终成了战败将军。赵充国则以屯田将军闻名于世。
    三国时赵姓名将便是常山赵子龙。或说赵云不是蜀汉五虎上将,而是近卫军司令一类的卫戍部队首领,因此是翊军将军,真正的五虎上将是关张马黄魏。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流传,人们都愿意相信长坂坡和子龙一身都是胆的故事。其子赵统、赵广为蜀汉最后的保卫战殉难。三国中另一姓赵的就是桂阳的赵范了,赵范在《三国演义》中是见到赵云就投降献嫂的平庸之辈,历史上则是难以控制的地方实力派。
    南北朝时,北朝-西魏有名将赵贵,是八柱国之一。但这时的北朝名将大多是鲜卑-汉族的混血后代,是否冒姓赵不得而知。贺拔岳西进关中,宇文泰(族)创建北周的历史实在是传奇……赵贵不如宇文、杨(忠、坚)、李(虎、渊)等开国宗族和侯莫陈、达奚等出名,也就没能在之后的隋唐乱世中有后人露脸。
    唐朝居然少有赵姓名将。
    宋朝是赵姓开国,赵匡胤、赵光义都是名将,赵普(晋)是名相。赵姓有三大分支,常山赵,山西赵,南阳赵,赵匡胤是南阳赵的代表。但赵建立了宋朝以后就很少出现宗族名将,总是落后挨打,后来靠着岳、韩、张、刘、吴等名将维持南宋半壁江山。
    元朝对姓赵的杀得很厉害,元末农民起义只见到赵普胜(双刀赵)这样一个人物。朱元璋手下有大将赵玉,在评书中被附会为冒充常遇春的山大王。
    明朝赵姓也很少有名将。
    清朝赵姓名将名将首推赵良栋(1621~1697),清代云贵总督。字擎宇,号西华。银川人。顺治初应募从军,平定陕西,以功授宁夏水利都司。顺治十一年(1654)出征西南,因功授贵州督标中军副将。康熙元年(1662)升任云南广罗总兵官后,又调任山西大同总兵官、直隶天津总兵官,康熙十五年(1676)调任宁夏提督,出兵收复河东20余堡,诛杀叛乱首恶数人,宁夏镇恢复正常。康熙十八年(1679)调任陕西提督,取汉中,定四川,授勇略将军,升任云贵总督,攻克昆明,平定吴三桂之乱,被誉为清初第一将。
  晚清有赵尔丰、赵尔巽这样的省部级干部,但都不中用。到了民国,袁世凯手下有管警察部长赵秉钧,河南督军赵倜,也不是能打仗的角色。
    到了现代,抗日的29路军中有132师师长赵登禹,牺牲在卢沟桥事变的战场上。国军中有赵观涛军长,赵锡田军长(整编师),山西的赵承绶军长、赵世铃参谋长,都不太能打仗。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一位赵尔陆。是山西人姓赵的,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另有赵榕中将和红军时就出名的神炮手赵章成少将。赵寿山原是杨虎城西北军师长,后起义参加我军,曾经是西北野战军的副司令员。1955年做省长未授衔。再有就是在白山黑水间战斗的传奇英雄赵尚志,赵尚志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同名电视剧对他的塑造很成功。
  现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赵南起上将,印象里是朝鲜族。
    看起来,姓赵的做将军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二、李姓名将二
  李是中国的大姓,甚至是朝鲜和越南(有人质疑,但越南历史中确实有姓李的重臣)的大姓。由于李姓开创的唐朝文治武功,许多名将被赐姓李,因此历史上李姓名将数量为最多者之一。
    李是上古高阳——皋陶之后人,后渐分为陇右、河北两支。鉴于早期历史记载的不确定性,《新唐书》所载极为详细的宗族谱表,反而不能令人信服。
    战国时,陇右成纪的李姓甚为强大,累世名将,英雄豪杰辈出,之后延续了数百年。首推者为秦末兼并战争的秦国将领之一李信。李信打过不少漂亮仗,但比不了更加优秀的白起、王翦,一直是帮衬的角色。李斯的儿子李由是秦朝的名将,后被农民起义军消灭。在秦国的对立面上,赵国出现了名将李牧。李牧一直驻守赵国北方雁门代郡的新边疆,不断和游牧民族交战,部队战斗力极其强悍。在长平之战赵国腹地的壮丁全部就歼之时,李牧率领北方的将士抗拒秦军数年之久,后被反间计杀害。其部下复保赵公子嘉回老根据地建代国自保多年。
    到了汉朝,陇右成纪的李姓又出名将,飞将军李广。李广的事迹就不用多介绍了。李广之子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有名将之才,但没有机会展示。李当户遗腹子李陵,是罕见的军事天才。率军五千在居延军屯,后奉命出击匈奴,五千人与敌全国十几万大军激战,杀伤无数敌人,后力尽投降。李陵之错,就在于投降。不仅仅累了全家,还害了仗义执言的好友司马迁,司马迁被宫刑,写出了不朽篇章《史记》。而李陵的另一好友苏武出使匈奴被陷,李陵看望他留下的《报苏武书》(或称后世伪托)真可谓字字泣血,真正配得上“绝唱”二字。另一降匈奴的李绪后来被李陵找机会攻灭。李陵有生之年,没有进攻过汉朝。西汉的李姓将领还有李息、李沮、李蔡(李广堂弟)、李广利。李广利是外戚,李陵的失陷就是和他进攻不力有关。后来李广利打了不少得不偿失的消耗仗,最后宫庭有变自身不保,也投降了匈奴。其实,李陵和李广利的失败,都和汉武帝的错误指挥有关。
    新莽篡汉,绿林纷起,和刘秀兄弟同时起兵的的李轶、李通,后分道扬镳。刘秀打下天下,队伍中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山东将领李忠。
    三国时,又出现了一些李姓名将。曹操部下李典李曼成,李通(是另一个李通),董卓部下李JIAO和侄子,西梁李堪,蜀汉的李恢、李严、李丰。
    西晋的农民战争,领头人是几十万入蜀的流民代表巴氐人李特。李特、李雄父子带领起义几十年,彻底打乱了西进的统治秩序,给北方“五胡”入侵中原制造了可乘之机。
    北朝乱世,原先中原“王、崔、卢、李、郑”的大姓纷纷被驱赶和吸纳,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一支改姓李,各地汉胡混杂,民族融合,各种起源的李纷纷出现。这其中,随贺拔岳平定关中的队伍中,出现了李姓的名将。他们后来成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二,李弼和李虎,都是智勇善战的名将。李弼的后代李密在隋炀帝征高丽时跟随杨玄感起兵造反,后加入瓦岗山起义军,瓦岗军失败后投降唐朝,被杀。而李虎的孙子则是大名鼎鼎的李渊。
    李渊开创了唐朝,主要依靠的是两个能文能武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李世民大家都熟悉,事实上,李建成的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只是因为宣武门之变遇害,而被太宗掌握的文史诋毁。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率领唐军的左右两翼,协同作战,获得了无数胜利。比较之下,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更胜一筹。但是如果李建成不出色的话,汉-蕃混血的李唐王朝早就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了。至于评书中的李元霸,在历史上则早早去世李唐一朝,由于往往给优秀的将领和少数民族归降者赐姓“李”,李姓的名将空前绝后。
    其中首推李勣,原名徐世勣,也就是评书中的徐茂公。历史上的徐茂公自从归唐之后,东挡西杀,立下战功无数,和李靖联手灭了突厥和吐谷浑。消灭薛延陀部,远征战胜高丽,实为战功第一人。也是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英国公。由于李勣出身农民起义军,在唐王朝功臣排序中不算靠前,本人个人推举他为李姓开唐第一名将。
    李孝恭是李渊的宗族,率部远征四川湖北一带,并进军江淮,平定了整个南中国,后功成身退。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赵郡王。
    李靖是李孝恭的主要助手,一同平定了南中国,后又和李勣联手灭了突厥和吐谷浑。在评书里,成了有“京兆三原李靖”奇异功能的老神仙,另外还有李靖红拂女风尘三侠的传奇。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卫国公。
    唐朝有大批功臣和少数民族将领赐姓李(包括先人被赐李姓),如李子和、李忠臣、李抱玉、李国臣、李宝臣、李光进、李光弼、李晟等。其中,李光弼和郭子仪一同奋战多年,获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而李晟是晚唐名将,战胜了朱氏兄弟的藩镇之乱。其子李愬奇袭叛将吴元济据守的蔡州,留下“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名篇。
    之后又不断出现姓李的赐姓名将,其中沙陀族的李国昌之子李克用为代表。在李克用的山西部队(后唐)和朱全忠(温)的河南部队(后梁)的军阀战争中,山西部队的领袖大部分都姓李,李嗣源、李存勖,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李存孝。李存孝这一非凡的超人英雄有着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功绩,几乎等同于西方的英雄大卫。但是在历史上,却疑为阴谋家和背叛者。
  五代时,篡夺杨行密开创的吴国的南唐国主李璟也是江淮间的名将。但传到儿子李煜时,只会做诗不会作战,亡国之余,空落得“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到了宋朝,李姓已经散布在全国各地,比如李光弼一族被封到金陵(南京)一带,子孙后代散布到了整个南中国。
  赵匡胤起兵前后,北方的将领里有李处耘、李重进等。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是王小波、李顺,王小波牺牲后领导人就是李顺,在川中坚持了多年。
  元末农民起义中红巾军中有将领李扒头,朱元璋部下的名将有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曾参加对湖广陈友谅、江苏张士诚、福建陈友定的战争,以及之后对元朝的北伐战争,战功卓著。战争的对面,元朝的阵营里有李思齐,为凶悍的关中四将之首。后李思齐战败降明,被派去和元朝最后的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谈判,归来时被扩廓派来的使者逼迫砍下了自己的一条胳膊,之后抑郁而死。而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很长时间内担任建文帝南军的统帅,率领绝对优势兵力一败再败;最后在南京保卫战中,开城门投降了朱棣。
  十三世纪,朝鲜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开辟了李朝。历史上朝鲜李姓皇族对中国都极其尊重友好,数百年来一直和中国站在一边。或说,李成桂本就是进入朝鲜的中国李氏传人。
  在万历朝的抗日援朝战争中,中国的统帅是辽东名将李如松,而朝鲜统帅是民族英雄李舜臣。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一次次击败入侵的日军,在鸣梁海峡的决战中,李舜臣和中国老将邓子龙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一起牺牲了,真是鲜血凝结的友谊。故事可以参看韩国新电影《天军》,汉城的忠武路就是为了纪念李舜臣命名的,现在是韩国电影的大本营,我所熟悉的韩国MKB公司的主要领导都是姓李的……
  在之后对女真的战争中,辽东李姓依旧是主力军。李如松的族人李成梁、李如柏等抗击入侵数十年,最终没有斗过努尔哈赤。战败后辽东失陷,大批回不了国的李姓将士进入朝鲜,使得朝鲜姓李的越来越多,现在是(南北)朝鲜第二大姓。
  明末农民战争中,起兵陕北的李自成军中有大批李姓将领,李自成、李过、李岩、李来亨(李自成之子),老乡张献忠手下也有义子李定国。
  李自成号“闯将”,追随“闯王”高迎祥起兵,起义骨干号称“老八队”,是八支精兵。李自成娶高闯王之女高桂英为妻,自陕西杀入山西,之后进入河南,又攻略安徽,焚烧了朱明的凤阳皇陵。之后转战江淮河汉之间,由鄂豫西转入川陕,阵斩明朝名将曹文诏,后在黑水被伏击,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挑起了“老八队”的大旗。在陕西历经苦战,李自成率军勇闯河南,在陕豫交界的潼关南原被明朝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曹文诏之侄)、贺人龙、左光先等名将邀击,大部农民军阵亡降俘,李自成率十几个人逃入商洛山中。之后有李自成韬光养晦,谷城和张献忠的双雄会制定了攻略天下的大计,后起兵进入河南,广泛吸收河南饥民,陷洛阳,杀福王,三战开封,攻入襄阳建立国家体制,后击败孙传庭最后的明朝陕军,进击攻战西安,建大顺国。之后五十万农民军旌旗蔽日,沿山西谷地进攻北京,崇祯死节。后在山海关石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的辽东军,被突然出现的满洲骑兵破袭击败。之后节节败退,在满清三路进军攻击下失去了陕西,被迫退入河南、湖广,相传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一说善良的农民老大爷)杀死。或说乃障眼法迷惑清廷,真正的李自成借机会出家为僧。但观李过、李来亨等亲组一直战斗抵抗满清的战线上,久经考验的李自成当不会轻易脱离队伍。九宫山之死一说还是比较有说服力。
  明军中有李卑,早早阵亡,李本深、李成栋,后来投降了清军,李成栋成了进攻南方的急先锋,许多血案都不是满清军所为,而是他的部队干的,包括嘉定。到了晚年,李成栋又在被自己征服的广东起兵反对满清,战败溺水而死。明朝投降满清的将领最早是李永芳,官最大的之一是李率泰。由于明朝官员纷纷投降,后来反而是李定国、李来亨等农民起义军作战维持着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存活。
  清朝太平天国起义中,太平军中有壮族名将李开芳,与林凤祥合兵北伐,失败被杀。后期的主要领导者忠王李秀成,以及侍王李世贤等。李秀成和陈玉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攻战了富庶的大半个苏浙,最后在天京保卫战中失利,其被俘后的自白后人多说为清人(特别是曾九曾国荃)伪造,但必有本人的原本为据,因为——太真切了。
  对面清朝湘军中最凶悍的是李续宾部,从湖南起兵开始就连连战败太平军,但是骄兵必败,李续宾孤军深入,在三河一战,所部精锐被全歼,导致湖广震动。后来,阵亡的李续宾弟弟李续宜又做了湘军的大将。在湘军和太平军激战正酣的时节,曾国藩幕僚李鸿章奉命回安徽合肥老家组织淮军,之后,淮军成为清军的主力,在对捻军的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成为主力,逐渐演变为北洋系。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师长李纯后任江苏督军,在任上被与姨太太私通的副官暗杀,轰动一时。同期有将领李长泰、福建督军李厚基。革命军方面有李烈钧等将领。后冯玉祥建立国民军,与各路军阀南口大战,部下有大将李鸣钟。
  国民党部队中,有李宗仁、李济深、李家钰、李品仙、李仙洲、李铁军、李弥、李天霞、李延年、李良荣、李鸿、李涛等。李宗仁是桂系的名将,多次北上和蒋介石争夺天下,在抗战中任五战区总指挥时获得了台尔庄大捷。李济深是国民党和粤军的元老。李家钰是川军将领,在抗战中阵亡。李品仙也是桂系的,抗战中驻扎在大别山中。后边几位都是黄埔系的名将。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部队中,有李先念、李达、李克农、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卓然、李成芳、李作鹏、李天焕、李运昌等。抗联的李兆麟将军。李作鹏本是四野的虎将,文革中参加了林彪集团,后被判刑。其他都是革命前辈,战功卓著,不用多介绍了。
  另,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统帅为罗伯特•李将军,人家的李是LEE,不是国人的李姓。不象昌钰•李博士,是真正的炎黄子孙。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三
  
  吴姓于战国时就出现了名将,吴起。吴起是卫国人,曾经向曾子学习,能文能武,为了帮助鲁国抵抗齐国入侵,竟然主动杀掉了自己的齐国妻子,当上了鲁军的统帅。战后,鲁国人觉得吴起太重名利,没有再重用他。吴起后投奔正在改革开放的魏国,当上了西河守,与士卒同甘共苦,秦赵韩等国都不敢进攻。吴起虽然文武双全,但史书记载比较在乎名声,也就是不够低调,因此又被魏国排挤,流亡到楚国。楚悼王也正在改革开放,吴起一到,立刻委以重任,当上了(丞)相。战国时期的所谓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把国家改造成军国主义的国家,一切围绕战争为中心。对内大规模发展生产,工农业都是中心,军功章直接换取土地;对外大搞兼并战争。在楚国的战争中,向南平定了五岭、两广,向北兼并了河南南部的陈、蔡,向西和秦国争夺汉中、商於等地盘。吴起的改革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一死他们就发动叛乱,吴起跑到庙堂里报住了悼王的尸体,旧贵族已经刀剑相加,吴起死难。之后因为杀吴起而同时伤害了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被新王杀了七十多家。看起来,这也是扫平执政障碍的手段。吴起和孙膑并称孙吴,留下《吴子》一书,是在中日韩等国都很重要的军事著作。
  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首推陈胜吴广,吴广字叔,阳夏人(河南陈一带,也就是吴起兼并的旧陈国地区),在起兵后奉命率领大军西进,但是在荥阳被李斯之子三川守李由挡住,久攻不下。秦少府章邯率骊山刑徒成军,击败绕道进攻的周市,又来救荥阳。吴广作战能力不佳,部下又有野心,被部将田藏等杀害,之后田藏等也败在章邯手上。
  新莽篡汉后,各路起兵造反,刘秀手下有骑兵大将吴汉,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三国时有一批姓吴的将领,吴国有吴景等,蜀国有吴班、吴懿、吴兰等,都不算很能打仗。
  南北朝时,南朝有大将吴明彻,是南陈陈霸先的重要伙伴。
  唐朝姓吴的恐怕就是被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的吴元济了。
  南宋保卫着西南半壁江山的是吴璘、吴玠兄弟,和尚原一战击败女真金军,后力保四川的安全。假如四川被攻破,身处长江下游的南宋朝廷很难坚持很久。
  朱元璋开国将领中有吴祯,在评书中被塑造成一剑削三首的剑仙。
  明末有总兵官吴襄。吴襄之子,便是争议极大的名将吴三桂。
  吴三桂自小受家庭影响,学兵书练武艺,早早地军校毕业(武举)就去保家卫国了。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后,后金节节进逼,攻略辽东,又向辽西进兵,战况极其惨烈。吴三桂在袁崇焕等督师大帅带领下,经历了各次苦战,得到了历练,战斗指挥水平不断提高。在辽东的战争中,吴三桂指挥的部队战斗力极强,没有过成建制被歼灭的经历,这在明朝军队中是罕见的。吴三桂也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过程,忠心为国的袁崇焕被皇帝凌迟,智谋过人的洪承畴在松山杏山大战中被俘失节,自己的亲舅舅祖大寿以及祖氏宗族数十人先后降清,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斩……打到最后,历年来出征辽东的几代人变成了三种结局,第一种是死了,第二种是聚集在吴三桂周围,第三种是站立在满清的队伍中。当吴三桂坐上辽东最高统帅位置的时候,战斗反倒很少发生了,或许因为对面历战降清的汉人老战友太多了。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死于煤山之后,吴三桂面临着重大的选择,众所周知的结果是,他选择了降清。之后,吴三桂在石河击败李自成之后,充当了进军中原的急先锋。满清对他的使用也很有策略,很少让他和明政府军交手,而是主要让他对付原农民军(不少后来归顺了明政府)。吴三桂一路厮杀,最后追进缅甸,杀掉了明朝最后的小皇帝。坐据云南后,又起兵搞起了三藩之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差点成功,在战争出现颓势的时候适时死掉了。
  如何评价吴三桂呢?
  太平天国有将领吴如孝,淮军有将领吴长庆。
  民国初,武昌首义,北军南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被暗杀。吴禄贞和张绍曾、蓝天蔚并称三杰,即是北洋军中的优秀将领,又都具有革命思想。他们相约,一旦南方同志开始起义,自己也立刻在北方动手。吴禄贞率领着第六镇整整一个师的人马,奉命南下和革命军交战,如果他能够带领这个师起义,战争双方的力量配比将大大改变,历史的进程也将不同。就在吴禄贞积极准备并接近成功的时候,早已知悉内情的袁世凯派杀手杀掉了吴禄贞,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袁世凯手下另有大将吴光新。
  国军中有吴奇伟将军。在一系列表现中央红军的电影中,总是可以听到机要秘书向首长汇报“敌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这个吴奇伟总是追着中央红军打但总是打不着。但是在历史上,吴奇伟的部队给了红军相当大的打击,特别是湘江一战。
  国军中还有一位在北洋-抗日-内战中都很活跃的吴化文将军,在济南战役中起义参加了解放军,所部被改变为三野的35军。结果,正是这个35军在渡江战役中第一个冲进了南京总统府,把红旗插到了总统府大门上。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姓的将军有吴信泉、吴克华、吴善富、吴瑞林、吴溉之、吴法宪等,绝了,大部分都在四野中。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四——杨
  
  秦王扫六合,平灭关东的兼并战争中,有将领杨端和。这是杨姓名将的最初记载。
  在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抢夺他头颅的五个汉将中有杨喜、杨武,不是高级将领,更不属于刘邦起兵的丰沛元从集团,都是刘邦从汉中反攻关中降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后收编的旧秦军骑兵将领。
  西汉,有杨仆。杨仆为楼船将军,和路博德联手,攻灭了两广的分裂势力。
  三国,有太尉杨彪之后杨修,就是“绝妙好辞”和“口令鸡肋”的杨才子,被曹操所杀。西凉韩遂手下有杨秋,蜀汉有杨仪。《三国演义》中杨仪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受遗计斩杀有反心的魏延。历史研究却表明,魏延是真正的统帅之才,杨仪假名目阴谋将他暗害,所以不久也被罢黜。魏延英雄逝去,痛哉!
  北朝雄浑,西魏八柱国中有名将杨忠。杨忠也是汉-鲜卑混血之后代,和长孙、李等名臣交情莫逆。杨忠之后杨坚开创了隋朝,其间杨氏一族出现了杨坚、杨林、杨广等名将,还有杨素、杨玄感一系初则臣服、继而造反的一族。不要小看了隋炀帝杨广,杨广也是相当优秀的军事天才,统帅六路大军平灭了南陈,后又屡战突厥、高丽,若不是涸泽而渔、耗尽国力,也可为一代英主。
  五代十国中,军阀部将杨行密转战淮南皖中,后偏师渡江,占据了长江下游两岸大片国土,一时间声势比中原的梁、晋还盛。杨行密的后人被李璟篡了权,丢下了江南好河山,得着个春闺梦里的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
  到了北宋,著名的杨家将出现了。杨业一族原为山西北汉的骑兵统帅,归降北宋后世世代代为赵家王朝服役。杨业在对契丹的战争中阵亡,流传下《李陵碑》的戏文,杨氏宗族不断出征,留下了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七郎八虎闯幽州、十二寡妇征西、大破天门阵许多故事,远比历史本身精彩得多。
  南宋抗金名将,几乎和岳飞齐名的,有杨沂中。岳飞部下有将领杨再兴,评书中附会杨再兴为杨家之后,在进京赶考时和罗成后人罗延庆一起在校场演武,被岳飞一招“败枪”击败,后聚义落草,在岳飞征讨时诚心归附,作为先锋官出征河南,孤军深入,在小商河被敌军乱箭射死阵亡。。
  明末有督师大将杨嗣昌。明尚书,东阁大学士。武陵(今常德)人。字文弱。前兵部尚书杨鹤子。崇祯九年秋,嗣昌居丧未满,即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督师进剿义军,制定“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即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由四省巡抚分别进剿和防守;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四川为六隅,由六省巡抚分别进剿和防守,合称十面之网。杨嗣昌出师,崇祯赠诗“盐梅暂别作干城”,表现了二人之间超越君臣的友谊。但杨嗣昌一直没有制服流动作战的张献忠,十二年,张献忠大败明军左良玉于罗猴山(今湖北房县西)。嗣县奉旨督师,赶赴襄阳,大誓三军,欲围击献忠军,以图一举消灭。张献忠作战失利,进入四川,活动于内江、泸州间,采取牵牛战术,明军疲于奔命。后张献忠突然回师湖北,下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此前李自成已攻克洛阳,福王被杀,杨嗣昌忧愤交加,病发而亡。时年54岁。一说嗣昌自杀,不太令人信服。
  另有总督杨文岳,战功远不如杨嗣昌。
  清朝太平天国战争中湘军中有水师提督杨岳斌,太平天国杨辅清。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早年加入了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成为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金田起义后担任东王、中军主将。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是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杨秀清是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经过了永安的保卫战,杨秀清指挥太平军转战桂林、全州,攻入湖南,围长沙未克,转攻岳州,建立水军,顺流而下攻克武昌、南京,并定都南京(天京)。在杨秀清的直接指挥下,太平军连续北伐、西征,北伐最终失利,西征成效很大,满清的主力大部分被歼灭,新兴的湘军也被石达开击败。而后,杨秀清又亲自指挥消灭了天京外围的江北、江南大营。就在战争节节顺利的时刻,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等所杀,至此太平天国走向了低潮。
  民国时,四川有军阀杨森,其子侄辈杨汉烈、杨汉域都是拥兵一方的大将。而西北军十七路军统帅杨虎城将军,原为国民三军将领,在军阀围困西安的时刻,和国民二军的李虎臣一同据守西安,坚持到国民一军冯玉祥五原誓师,起兵解长安之围,留下了“二虎守长安”的美誉。1936年和张学良一同发动西安事变,后虽身死,却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东北军中,有杨宇霆。老帅张作霖称雄东北之后,积极培养青年将领,掌管炮兵的杨宇霆就是这青年将领的代表。但少帅张学良也有自己的青年将领,郭松龄。杨宇霆因为排挤郭松龄等事和张学良交恶,直至逼反了郭松龄。后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即位,立刻枪毙了杨宇霆和常荫槐。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一大批姓杨的将领。其中最出名的是“三羊开泰”:杨成武、杨得志、杨勇三位上将。其他包括上将杨至成,中将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等,还有“万岁军”38军112师师长杨大易为代表的一批少将。杨立三则是军事后勤的专家,不幸于1955年授衔前夕去世。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部队上井冈山,先后担任过红四军班长、排长、连长,红三军团第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务,功勋卓著。杨得志一生中最出色的几仗,分别是红军长征中,带领红一团突破乌江和强渡大渡河。抗日战争中,指挥六八五团参加平型关大战。解放战争中,指挥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1979年,还指挥了云南方向的自卫还击作战。
  杨勇,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27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三军团连、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四师十团政委,红一军团一师、四师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独立旅旅长兼政委、鲁西军区司令员、鲁西区专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等职,开辟和建设鲁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参加了平汉、陇海、定陶、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尔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指挥了高山铺战役。在著名的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成都等会战中,率部歼灭了大量敌人,建立了功勋。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县人,在红军长征中,杨成武担任政委的红4团多次作为先头团,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占娄山关,参加了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也就是说,长征中所有传奇般的战例,大部分都是杨成武指挥打的! 抗日战争中,杨成武率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开赴抗日前线,主要转战在晋察冀和冀中根据地。最著名的战例是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另外在他的部队中出现了“狼牙山五壮士”。解放战争中,杨成武率领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和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后改称第20兵团)转战华北,指挥或参与指挥了大同集宁、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察绥、张家口、太原等战役,取得了许多胜利。他最传奇的故事,可以参看回忆录《忆长征》。
  抗日联军中有著名的英雄杨靖宇。杨靖宇打鬼子的故事不用多说了,有价值的问题是,杨靖宇死在什么人手上?根据史料,他是被中国东北农村的民兵组织和警察围捕击毙的,在追捕他的人当中,只有两个是日本警察所的警员,其他的都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当时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大部分农村已经接受了日本统治,并且视抗联为土匪、红胡子。杨靖宇死得实在是太可惜了!
  而国军中,姓杨的将军包括杨爱源、杨澄源、杨伯涛等。战绩远远逊于共方的“三羊开泰”。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6岁即入私塾,1896年 22岁时中秀才,后因避祸投军从戎。从淮军聂士成部戈什哈(勤务兵)做起,“凭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锟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直系军阀的一员大将。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权力,成为一方袅雄。他镇压京汉工人大罢工,双手沾满工人的鲜血;排斥异己,到处调兵遣将,挑起军阀混战;敌视南方革命政权,叫嚣“先扑灭北方之赤化,然后扑灭广东之赤化”,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
  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直系军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蜇居东北,图谋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于 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以直系大败,曹锟被俘,吴佩孚逃往南方而结束。此后吴佩孚虽几次试图东山再起,忽而联合冯玉祥、孙传芳与奉军作战,忽而联奉反冯,但在北伐军的攻势下,主力被歼于武汉,最后辗转流落北京。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试图拉吴佩孚担任全国性傀儡政府的首脑。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日本更是策划“汪吴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吴主军,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吴佩孚所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去世。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六——曹
  
  曹氏起源,在今山东南部一带(扩展到鲁豫苏皖交界地带)。邾国、曹国等,都是曹姓的起源。再有就是唐朝「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孜別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其族人有入中原定居者,于汉族融合,用汉姓曹。
  春秋时鲁国出现了著名的曹刿,《曹刿论战》一文一直存留于中学课本中。当时,强大的齐国(山东北部)不断进攻鲁国(山东南部),鲁君情急之下,启用了来自民间的军事家曹刿。在曹刿指挥下,鲁军按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在齐军锐气丧失的时刻出击,大败对手。但是曹刿的事迹仅仅限于曹刿论战这一件事,之前之后的事情都不可考。看起来,很象是古代为了说明军事原理假托创造出的“故事里的人”。同期,鲁国有著名将领曹沫,也是在对齐战争中立下过大功劳。因此有人认为曹刿就是曹沫,有人认为这是不同的两个人。
  楚汉争霸战中,汉营中有大将曹参、曹无伤,楚营中有大将曹咎。刘邦起兵于丰沛,也就是鲁豫苏皖地区;项羽起兵于吴中,首先到达鲁豫苏皖,后又定都彭城(徐州)。这一带是两家的老根据地,自初起兵时便参加队伍的重要将领在两边都很多,因此有数员曹姓大将。曹参能文能武,在萧何之后继任丞相之职,坚决贯彻萧何制定的行政法规,为后世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曹无伤身在汉营心在楚,沛公刘邦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项羽军到达新丰(忽过新丰县,还归细柳营)鸿门,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暗中密告项羽,要他立刻杀掉刘邦。自此,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刘邦带谋士张良和保镖樊哙赴会,全身而退。归营后,“立诛杀曹无伤”。曹咎则是项羽的大司马,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在河南中部和刘邦对峙,彭越在梁(豫东鲁西)一带开展游击战,项羽率军东返迅速解决彭越,令曹咎代替自己把守成皋十五天。结果项羽击溃了彭越,曹咎也被引诱出战败亡。楚汉战争的结局是汉胜利,但是项羽手下的名将也都很有战斗力,如龙且、钟离昧、英布、季布、虞子期、曹咎等,以及和英布一样后来归汉的陈平、韩信等人,加上范增的智谋,事实上文武能力都超过刘邦部属。可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邦将将,也有赖于老天保佑啊。
  三国时的曹氏宗族辉煌一时。曹操曹孟德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了。众所周知,曹操本不姓曹,姓夏侯,后来依托到姓曹的宦官门下,于是改姓曹。后来荣耀了,假说自己家族是兴汉丞相曹参之后。其实曹操原属的夏侯性也是汉初名臣滕公夏侯婴之后。曹操的事迹《三国志》、《三国演义》讲得很详尽了。其宗族还有曹仁、曹洪、曹休、曹彰、曹真等名将。
  由于曹操篡汉,被历朝史家所攻击,历史形象不算好。实际上曹操文韬武略,统一了北半个中国,战功和行政能力都很强。郭沫若的《蔡文姬》算是第一次为曹操平反。
  三国时吕布手下有将军曹性,陶谦手下有将军曹豹,远没有曹操宗族善战。
  北宋开国有大将曹彬。曹彬率领东路宋军入川,消灭了后蜀;又率军进攻南京,消灭了南唐,立下巨大战功,也被捧得很高。后曹彬率领大军进攻辽国,结果被打得大败,丢尽了颜面。台湾高阳有历史小说《大将曹彬》。
  明朝末年有名将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他们在对农民军和满清的战争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曹文诏青年从军,跟随督师袁崇焕等守卫辽东,与后金、满洲军无数次血战。曾参加广渠门大战。袁崇焕死后,曹文诏叔侄被要到三边大帅洪承畴部下,对山陕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曹文诏部队的战斗力极强,军纪也好,农民军纷纷被打垮,逃进山西,又逃进河南,之后冲入中原,焚皇陵、战湖广,曹文诏部队一路紧追,场场血战,农民军恨之入骨,发誓要歼灭曹文诏。经过湖广、四川、陕西等一路追击,最后在陕甘地区,曹文诏陷入了被追击的农民军的伏击圈,力战身亡。曹变蛟从尸山血海中逃了出来,继续和农民军作战。明末农民起义很有意思,起义军对于朝廷方面的“好人”评价一直不错,比如他们知道崇祯帝自己艰苦朴素,因而从来没有提出打倒崇祯,只说打倒贪官污吏。而曹文诏这样双手沾满起义军鲜血的总兵,因为其军纪严整、“一心为国”,死后反倒被农民军礼葬,不象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千刀万剐。曹变蛟的战力和叔叔差不多,是农民军最难对付的敌人,在潼关南原大战中,曹变蛟和洪承畴、孙传庭等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其他各部纷纷请降,几乎平灭了山陕的起义军。曹变蛟的悲惨结局在松山杏山大战,本来战斗形式尚算良好,明军八镇总兵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和满清旗鼓相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满清骑兵突袭明军屯粮的海岛,失去粮草的明军大乱,错误地选择了撤退,撤退变成了溃败,八镇总兵跑了六镇,连作战有力的吴三桂也跑了,只有曹变蛟和王廷臣两总兵保着洪承畴死守松山。其间,曹变蛟曾率精锐骑兵突袭皇太极大本营,几乎得手,最后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受伤而退。洪承畴、曹变蛟、邱民仰等死守松山,后援不至,粮尽部下出降,曹文诏被满清军抓获,不屈而亡。自此,辽东屏藩尽失……
  袁世凯手下有师长大将曹锟。后来因贿选总统而声名狼藉。
  国军方面有整编55师长曹福林。整编73师师长曹振铎。
  解放军中有四野将领曹里怀。
  现役的为,曹刚川上将。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七——周
  
  周姓,是古代周朝留下的姓氏,所以起源于姬姓。
  周姓名将首推兴汉名将周勃。周勃,沛县人,是早期跟随刘邦起兵的忠实将领之一。刘邦起家队伍中的将军如灌婴、夏侯婴、曹参、周勃、王陵、周昌等,大都有个特点,能力不高也不低,单项能力不算突出,个人实力很均衡。只有萧何文治比较突出,樊哙显得比较鲁莽,其他的人都差不多,即能文也能武,既能自己坚持一片根据地搞建设,也能带兵上阵打仗。个人能力出色的张良和韩信,都不算是刘邦的丰沛元从集团的老干部,而是后来加入的。刘邦就是靠着这一帮东楚的个人能力并不突出的班底,打掉了天下各路英豪,建立了自己的汉朝,并且维系了王朝的发展,令人有些不解。
  光凭打仗,周勃和灌婴肯定不是项羽手下龙且、钟离昧的对手。曹参、夏侯婴也斗不过季布和虞子期。就算比起有游击习气的新附将领英布、彭越,这些刘邦的亲信将军也差得很远;要是比起韩信来,周勃他们的能力就差得更多了。但周勃这批汉将偏偏能靠着集体的力量战败对手。靠的是运气?团结?大智若愚?这里边有点历史的大智慧。
  打下了天下,刘邦去世后,凸现出来的就是吕氏后党和功勋集团的矛盾。周勃和陈平为代表的老臣们坚持对吕姓的斗争,丝毫不让步。比起明太祖大杀功臣来,汉高祖刘邦要明智得多,他虽然也干掉了不少勋旧,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但这些人确实也都有割据一方的野心。他留下了周勃、陈平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将和郦寄、曹窟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将领。另外,高祖的分封制度产生的刘姓诸王也起了作用,就在吕产、吕禄等一直在京城活动的时候,刘姓诸王在(广义的)山东集结兵马,武装游行,起到了威慑作用。但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京中的行动。这时候,是周勃站了出来,一声高喝,将士左袒,先后掌握了北军和南军,铲除了吕姓的势力,帮助汉王朝摆脱了开国后的第一大危机。
  绛侯周勃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政治上,而他为军事做出的杰出贡献则是生下了儿子周亚夫。周亚夫是一位杰出的统帅,治军极得法。相传屯军细柳营时,汉文帝视察长安周边几个军营,霸上、棘门等处军营的领导急急忙忙搞接待,生怕轻慢了皇帝,这一点很象现在的单位里下来了检查团。最后来到细柳营时,周亚夫率领的铁军却人不卸甲,马不解鞍,队列齐整,声势威严。周亚夫见到皇帝也不下马,只说自己带兵只能以军礼参见。汉文帝大为称奇,知道不搞假繁荣的周亚夫才是可以依赖的大将,嘱托后人如果有战事发生,一定要依靠周亚夫,后来周果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想一想,如果在今天有人象周亚夫一样面对检查团,他是不是有机会统领大军、建功立业?我看多半不会,这种有真本事、不搞面子工程的人估计早就被撤了、毁了、害了,或者调到一个虚职上空熬尽剩下的时光。
  文帝的儿子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各地的刘姓亲王以皇帝的叔叔吴王刘濞为首起兵造朝廷的反。叛军的主力以吴楚军构成,加上山东各国和河北的赵,几乎涵括了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也包括旧日汉高祖起兵的老根据地。汉军在周亚夫统帅下沉着应战,最终打败了叛军。周亚夫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朝廷的表彰。
  即使如此,汉朝法律森严,條侯周亚夫功成名就之后因为一点点违法的事遭到了严厉的处罚。庸俗之辈不免说这又是皇上要借机会干掉功臣,就象如今的许多电视剧一样,用庸俗的现实图解精彩的历史。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代最杰出的英雄之一,东吴周瑜。周瑜,字公谨,庐江舒(安徽舒城)人。小时候就和岁数一样大的武将孙坚儿子孙策是好朋友。后来孙坚死后,孙策率领旧部起兵到长江东南打天下,周瑜立刻聚拢部队追随,一路征战,占据了江东六郡。之后周瑜曾回名义上的主人袁术处工作了一段,很快正式返回了孙策的吴政权,并且为西征刘表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江东的平定,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摆开阵势、几个回合或者城头火起、壮士投军那么简单,当时的江东六郡还没有开发,到处都是穷山恶水,山是森林密布的野山,水是连绵不绝的沼泽和湖泊,人也都很凶悍,不似今日的吴侬软语,都是项羽吴中八千子弟兵的后代。山上还有各种少数民族,和吴政权的交战一直延续到他的灭亡。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能够统一江东六郡,作为主要将领的周瑜功不可没。
  之后曹操取荆州,周瑜跟随孙策弟孙权,率领吴军,击败了曹军。从历史上看,象《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的赤壁大战应该不是真实的历史,吴军充其量使用计策烧掉了曹军的一批船只,打掉了曹军的锐气,加上疾病横行,新征服地荆州需要巩固,曹军撤退。否则曹仁哪里来的部队和吴军激战那么长的时间?荆州自始至终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曹魏手中。但就算如此周瑜也立下了不世之功,曹军乘胜追击,能够被周瑜击败,并且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保住了江东吴政权几十年和平崛起期(其间其实也不乏各大战役),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东吴另有大将周泰,也是极善作战的名将。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七——周(第一篇)
  
  周姓,是古代周朝留下的姓氏,所以起源于姬姓。
  周姓名将首推兴汉名将周勃。周勃,沛县人,是早期跟随刘邦起兵的忠实将领之一。刘邦起家队伍中的将军如灌婴、夏侯婴、曹参、周勃、王陵、周昌等,大都有个特点,能力不高也不低,单项能力不算突出,个人实力很均衡。只有萧何文治比较突出,樊哙显得比较鲁莽,其他的人都差不多,即能文也能武,既能自己坚持一片根据地搞建设,也能带兵上阵打仗。个人能力出色的张良和韩信,都不算是刘邦的丰沛元从集团的老干部,而是后来加入的。刘邦就是靠着这一帮东楚的个人能力并不突出的班底,打掉了天下各路英豪,建立了自己的汉朝,并且维系了王朝的发展,令人有些不解。
  光凭打仗,周勃和灌婴肯定不是项羽手下龙且、钟离昧的对手。曹参、夏侯婴也斗不过季布和虞子期。就算比起有游击习气的新附将领英布、彭越,这些刘邦的亲信将军也差得很远;要是比起韩信来,周勃他们的能力就差得更多了。但周勃这批汉将偏偏能靠着集体的力量战败对手。靠的是运气?团结?大智若愚?这里边有点历史的大智慧。
  打下了天下,刘邦去世后,凸现出来的就是吕氏后党和功勋集团的矛盾。周勃和陈平为代表的老臣们坚持对吕姓的斗争,丝毫不让步。比起明太祖大杀功臣来,汉高祖刘邦要明智得多,他虽然也干掉了不少勋旧,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但这些人确实也都有割据一方的野心。他留下了周勃、陈平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将和郦寄、曹窟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将领。另外,高祖的分封制度产生的刘姓诸王也起了作用,就在吕产、吕禄等一直在京城活动的时候,刘姓诸王在(广义的)山东集结兵马,武装游行,起到了威慑作用。但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京中的行动。这时候,是周勃站了出来,一声高喝,将士左袒,先后掌握了北军和南军,铲除了吕姓的势力,帮助汉王朝摆脱了开国后的第一大危机。
  绛侯周勃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政治上,而他为军事做出的杰出贡献则是生下了儿子周亚夫。周亚夫是一位杰出的统帅,治军极得法。相传屯军细柳营时,汉文帝视察长安周边几个军营,霸上、棘门等处军营的领导急急忙忙搞接待,生怕轻慢了皇帝,这一点很象现在的单位里下来了检查团。最后来到细柳营时,周亚夫率领的铁军却人不卸甲,马不解鞍,队列齐整,声势威严。周亚夫见到皇帝也不下马,只说自己带兵只能以军礼参见。汉文帝大为称奇,知道不搞假繁荣的周亚夫才是可以依赖的大将,嘱托后人如果有战事发生,一定要依靠周亚夫,后来周果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想一想,如果在今天有人象周亚夫一样面对检查团,他是不是有机会统领大军、建功立业?我看多半不会,这种有真本事、不搞面子工程的人估计早就被撤了、毁了、害了,或者调到一个虚职上空熬尽剩下的时光。
  文帝的儿子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各地的刘姓亲王以皇帝的叔叔吴王刘濞为首起兵造朝廷的反。叛军的主力以吴楚军构成,加上山东各国和河北的赵,几乎涵括了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也包括旧日汉高祖起兵的老根据地。汉军在周亚夫统帅下沉着应战,最终打败了叛军。周亚夫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朝廷的表彰。
  即使如此,汉朝法律森严,條侯周亚夫功成名就之后因为一点点违法的事遭到了严厉的处罚。庸俗之辈不免说这又是皇上要借机会干掉功臣,就象如今的许多电视剧一样,用庸俗的现实图解精彩的历史。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代最杰出的英雄之一,东吴周瑜。周瑜,字公谨,庐江舒(安徽舒城)人。小时候就和岁数一样大的武将孙坚儿子孙策是好朋友。后来孙坚死后,孙策率领旧部起兵到长江东南打天下,周瑜立刻聚拢部队追随,一路征战,占据了江东六郡。之后周瑜曾回名义上的主人袁术处工作了一段,很快正式返回了孙策的吴政权,并且为西征刘表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江东的平定,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摆开阵势、几个回合或者城头火起、壮士投军那么简单,当时的江东六郡还没有开发,到处都是穷山恶水,山是森林密布的野山,水是连绵不绝的沼泽和湖泊,人也都很凶悍,不似今日的吴侬软语,都是项羽吴中八千子弟兵的后代。山上还有各种少数民族,和吴政权的交战一直延续到他的灭亡。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能够统一江东六郡,作为主要将领的周瑜功不可没。
  之后曹操取荆州,周瑜跟随孙策弟孙权,率领吴军,击败了曹军。从历史上看,象《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的赤壁大战应该不是真实的历史,吴军充其量使用计策烧掉了曹军的一批船只,打掉了曹军的锐气,加上疾病横行,新征服地荆州需要巩固,曹军撤退。否则曹仁哪里来的部队和吴军激战那么长的时间?荆州自始至终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曹魏手中。但就算如此周瑜也立下了不世之功,曹军乘胜追击,能够被周瑜击败,并且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保住了江东吴政权几十年和平崛起期(其间其实也不乏各大战役),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东吴另有大将周泰,也是极善作战的名将。
  

  周摇,字世安,其先与后魏同源,初为普乃氏,及居洛阳,改为周氏。曾祖拔拔,祖右六肱,俱为北平王。父恕延,历行台仆射、南荆州总管。摇少刚果,有武艺,性谨厚,动遵法度。仕魏,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周闵帝受禅,赐姓车非氏,封金水郡公。历夙、楚二州刺史,吏民安之。从帝平齐,每战有功,超授柱国,进封夔国公。未几,拜晋州总管。时高祖为定州总管,文献皇后自京师诣高祖,路经摇所,主礼甚薄。既而白后曰:「公廨甚富于财,限法不敢辄费。又王臣无得效私。」其质直如此。高祖以其奉法,每嘉之。及为丞相,徙封济北郡公,寻拜豫州总管。高祖受禅,复姓周氏。开皇初,突厥寇边,燕、蓟多被其患,前总管李崇为虏所杀,上思所以镇之,临朝曰:「无以加周摇者。」拜为幽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摇修鄣塞,谨斥候,边民以安。后六载,徙为寿州。初,自以年老,乞骸骨,上召之。既引见,上劳之曰:「公积行累仁,历仕三代,克终富贵,保兹遐寿,良足善也。」赐坐褥,归于第。岁馀,终于家,谥曰恭,时年八十四。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七——周(第二篇)
  
  周处。周处最出名的不是领兵打仗,而是周处除三害的往事。字子隐,宜兴第一人物。年轻时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他射虎斩蛟后,入吴求学,立志改过。曾任吴国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周处刚毅正直,任御史中丞时,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与叛军齐万年交战,战死疆场。其父周鲂,为东吴大将,鄱阳太守,《三国演义》中有“周鲂断发赚曹休”一节。
  南北朝时,南朝有南梁大将周法尚,北朝有北魏-北周大将周摇。
  安史之乱时,叛军中有大将周挚。
  周德威。小名阳五,字镇远,朔州马邑人(和张辽、尉迟恭老乡),五代时后唐(严格的说,后唐应该是击败后梁立朝后才称“唐”,姑且借用表述李家政权)名将。周德威跟随唐晋王李克用(沙陀人)用镇压了黄巢起义。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渐渐坐大,占据河南,不断和山西的李克用作战。唐的末年和五代的开始,主要的内容就是唐(李)与梁(的)的战争。当时梁强唐弱,周德威作为唐的大将,指挥了许多战役,如晋阳保卫战、潞州攻击战、潞州解围战等,立下了大功。 李克用死后,周德威扶保李存勖,开始绕过河南朱温主力,帮助河北的各藩镇武装,抵抗朱梁军的远征,又击败了幽州刘守光的部队,占领幽州。当时北方的契丹军趁势包围了幽州,周德威孤军死守幽州城百余日,直到援兵赶到围解,保住了刚刚获得的胜利果实。唐占领了河北大部之后,势力大增,李存勖顺势进攻后梁。当时后梁的主将是名将王彦章,十分擅长用兵。李存勖轻敌冒进,被击败,周德威力战不支,阵亡。 欧阳修评周德威曰“德威老将,常务持重以挫人之锋,故其用兵,常伺敌之隙以取胜。”另,王彦章是后梁军中著名的大将,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后唐费了很大力气才战败王彦章,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有“五龙逼死王彦章”一节。
  周德兴。明初朱元璋手下有大将周德兴。
  周遇吉。明末山西总兵。和明末很多朝廷的将领一样,周遇吉是辽东武人集团的一员,生于锦州,一生都在与后金和农民起义军作战,逐渐被提拔为山西总兵。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占据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在西安建立了政权,明朝军势大衰,开始出现官军成建制投降农民军的现象。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开始渡黄河进入山西,准备北上攻打北京城。山西守将纷纷投降,而周遇吉一直在山西北部坚持抵抗,最后在晋北的宁武关城破阵亡。周遇吉部队的被消灭,使得北京门户大开,很快,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淮军名将。太平天国后期,李鸿章回故乡合肥组建淮军,周氏兄弟和李铭传等率乡党入伍,二周率领的练勇组成“盛字营”。之后淮军在苏南、上海一带和太平军交战,连连获胜。当时的淮军效法西洋军队,采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很强。盛字营后逐渐发展为盛军。周氏兄弟率盛军又参加了平灭捻军的战争。盛军成为淮军——北洋军的重要部分。甲午战争,卫汝贵率盛军入朝鲜对日作战,大败。后,旧淮军各部渐渐败落。
  国军中有空军司令周至柔。兵团司令周碞。周祖晃(抗战第7军军长)。整编51师师长周毓英。整编53师师长周福成。重编的100军军长周志道。120军军长周嘉彬。
  解放军中有上将周士第。周纯全。周恒。中将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周仁志。周赤萍。周彪。周志坚。周玉成。周贯五。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八——刘(一)
  
  刘邦开创的汉朝,让刘姓发扬光大,刘姓子孙散布到中国各地,成为大姓,并且诞生了许多名将。
  刘邦,徐州沛县丰邑人,具体地址是中阳里。刘邦成人后担任泗水亭长的职务,是个小小的芝麻官,交下了县里的一群好朋友,有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刘邦还曾经到首都咸阳服役,看到过始皇帝出巡的排场,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唉,当老爷们应该像这样啊!当时的英雄起事前都有过一些胸怀大志的感慨词被后人传扬,比如陈胜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羽在浙江观始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也”,不是后人附会,而应是远古人民质朴简单的真性情流露。何况帝国声威正隆,哪里在乎路边几个泥腿子用地方口音说出来的昏话。
  刘邦做亭长,领受任务送县里的农民工去关中的郦山修阿旁宫和始皇陵,没走多远,刚进湖泽,民工就逃了不少,那时候的法律逃一个或者晚一天带队的就要砍头,刘邦没办法,干脆耍青皮把民工都放了,其中有十几个无家可归的跟随了刘邦,一群人就在山泽里熬着,其间传出了刘邦醉杀白蛇的故事。
  很快,陈胜吴广起义,到了河南陈地方建国称“张楚”,之后关东各地纷纷起义。按,当时虽然秦国统一六国,但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彻底的同化,各地都有各自的生活习俗、语言系统、历史记忆,百姓脑海里还存在着秦国人打来之前的故国旧梦,一旦有人敢于挑战征服者,秦国中央的权威削弱,这些六国遗民立刻起兵大搞武装割据。一时间,楚、魏、赵、齐、韩、燕等旧国的郡县大多起义了,一面是攻击秦分散的政府军,一面是相互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这时候,沛县令怕被人攻击,派樊哙叫逃亡在外的刘邦回来,其用心和辛亥革命不少省里的总督自己宣布自己参加了革命逃过革命军攻击相似。但县令很快又担心刘邦真搞什么行动,关闭了城门,还要追杀萧何、曹参,两个人得到消息,翻越城墙逃出去和刘邦汇合。这一股小小的势力利用沛县父老的支持,杀掉了县令,占据了县城,自此丰沛一带投军者甚众,有将近三千人马,形成了日后创立汉朝的丰沛元从集团,也成为成百上千武装割据的小团体之一。
  刘邦打败了泗川郡(刘邦建国后改为沛郡)的征讨人马,率领部队攻打薛地方,后来叛变刘邦的曹无伤此时还是队伍中的忠诚将领。得胜了一回,却后院起火,刘邦派守老根据地丰邑(这一代原本是魏国土地)的雍齿投靠了新建立的魏国的将军周市,就连跟随刘邦起兵的许多老家子弟也都背叛了刘邦。刘邦大怒,率领手中的兵力攻打丰,没有攻下,好在还有沛县可以暂时驻扎,刘邦人单势孤,投靠了在附近起兵的假王景驹,意图借兵打下丰。刘邦恨透了背叛自己的人。但是这时秦军的一支打到了这一带,刘邦和景驹的部队野战抵抗不利,转而攻击砀,居然攻下来了,并且召集(抓丁?强迫?诱骗?)了五六千新队伍,很快又攻下了下邑,这一回没有见到增添的人马。刘邦依旧实力不足,得知从吴中起兵的项梁到了薛地方,便去投奔,项梁给了刘邦五千兵马和几个头领,这些人马应该不是吴中起兵的老底子,而是打到这一代之后收拢的游杂武装。这一次应该也是刘邦和项羽第一次见面,那时节他们二位一定不会意识到彼此今后的关系……
  刘邦从此也算是楚军的一员了。他又带领队伍去攻打丰,看起来,依旧没有得手。为什么最初支持刘邦的老家子弟如此抗拒刘邦的天兵呢?为什么抗拒刘邦的力量又是如此强大呢?
  之后刘邦便跟随着项羽向着北方山东、河南各地不断进攻,获得了一些胜利,攻下了一些地方。他们属于偏师,主力部队在项梁率领下主攻山东地盘。不久,项梁在定陶战役中被秦军击败身死,偏师西进的项羽、刘邦也受到影响,迅速带领部队回到徐州一带的老根据地休养生息。这一带被称为楚地,实际上算是东楚。战国间,处于湖北一带的“老”楚国被秦国不断击败,国君被杀、国都备战,剩下的人只好逃到安徽、江苏一带新征服没有多久的地方屯驻,最后依旧是被攻灭。所以楚可分为西楚、东楚,西楚(郢)是老地盘,东楚(徐淮)是新地盘。
  之后名义上的统帅楚怀王派出宋义、项羽向北援救赵国,刘邦率部向西攻略,并约定了谁先入关中谁可在关中称王。当时章邯率领的秦军战斗力很强,谁敢轻易攻击谁就是自己找倒霉,直接冲着秦的老根据地关中前进,实在是找死。刘邦的部队基本上是避实击虚,占领了一些小地盘,收拢了一批被打散的陈胜、项梁的部队,兼并了一些地方武装(如柴武),并且和彭越这样的地方实力派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是这样既不能大规模扩军,也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张良等的建议下,向西南攻取了南阳地区。南阳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且有冶铁中心,一下子使刘邦部队实力大大扩充,得到了王陵等一批大将,并且占据了进攻关中的前进基地。
  此时,项羽获得了更大的胜利。他破釜沉舟,大战章邯,歼灭了秦军的主力。不仅仅消除了秦在关东的主要力量,并且郢得了关东各国的敬意。各国国王和将领自动汇集到项羽旗下,奉其为盟主,项羽率四十万大军向关中挺进。
  距离关中更近的刘邦用计策攻下武关,顺势进入关中,击败了秦残存的少量军队。汉军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主动来投降。此时子婴已经干掉了祸国殃民的赵高。刘邦开始一系列收买人心的工作,主要就是废除秦的苛政峻法。想当年,秦就是靠苛政峻法使得国力空前强盛,平灭了关东六国。现在,散漫的关东人占了关中关中父老却又被散漫的“约法三章”所吸引,不明白。
  之后项羽入关,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熟悉。鸿门宴,项羽放过了刘邦。刘邦回营后,立诛杀曹无伤。项羽焚烧了秦皇宫(《史记》中未说烧阿房宫),分封了十八王,自己是西楚霸王,都彭城,也就是自己的老根据地东楚一带。刘邦被封为汉王,地盘是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也没什么好说的,本来自己应该是关中王,现在好好的关中地盘被封给了章邯等三个秦的降将。能怎么样呢?刘邦只好退入汉中去做自己的汉王了。
  做了汉王的刘邦日子很不好过。虽然汉中一带还算富庶,但是周围崇山峻岭,和外界不易沟通。部下的队伍不是老家东楚人,就是后来的南阳人,大都恋故土,纷纷逃跑。就连后来投奔过来的韩信也曾经跑过。然而这时候,刘邦已经下定了争夺天下的决心,一旦有时机,就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在被逼到穷乡僻壤之前,刘邦还没有这样的英雄大志。想当年,在沛县的小酒馆里和萧何、曹参、樊哙几个县里的风云人物一起喝酒、吹牛,不也是一辈子的快活?现在有了几万兵马,见过了大场面,皇帝的龙榻也歇过脚,却又被赶到了这个小地方——那就放手大打吧!
  汉中也有好条件。汉中、巴蜀等地物产丰富,粮食十分充足。汉中一带易守难攻,不用费心修防守攻势,只要训练野战部队就好了。再有就是,北面极重要的关中地区,旧秦国人大多人心向着刘邦。旧帝国崩溃了,章邯等三人虽是旧朝大臣,但是被敌人打败,带去的二十万子弟都被敌人活埋,他们三个还有什么号召力。但是刘邦还不能轻易出兵,他必须等待时机。项羽的实力还是很大,必须等他后院起火,才有可能铤而走险。
  果然,齐国一带又闹起了事端。田荣起兵造反,并且动员了梁地的彭越,北边的赵国陈余打跑了张耳,迎来了赵歇。张耳跑到了刘邦军中,成为日后韩信重要的助手。项羽起大兵攻打齐国,这一下就没有精力顾及西边了。或许,在他心目中,刘邦远远没有田荣可怕。
  刘邦、韩信等迅速从汉中起兵,暗渡陈仓道,进入关中,击败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王,占据了关中的国土。刘邦具有战略眼光的一招,就是派薛欧、王吸率领少数人马出武关道,到达南阳地区和留在那里打游击的王陵汇合,占据了南阳。南阳既富庶,又是刘邦的老底盘。占了这里,就占据了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接下来,刘邦乘胜追击,河南王申阳投降,韩王昌被击败,所属地区被改划为汉的河南郡,也就是南阳以北又一个进攻中原的桥头堡。之后,刘邦开始在关中大搞土地改革“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并兴修水利,一时民心归附,日后楚汉争霸,主关中的萧何有能力把一批批的兵员、粮食送到河南战场,支持打一仗败一仗的刘邦,并迎来了最终的胜利。所以说,外行看战术,内行看后勤啊。
  刘邦马不停蹄,过黄河占领了山西南部,魏王豹投降,殷王司马卬被擒。之后又为被项羽害死的楚怀王发丧,号召天下各国一同讨伐项羽。项羽被陷在了齐国战场上,刘邦率领各国大军攻入了彭城,也就是杀回了自己的老家。项羽迅速率精锐部队回援,不仅仅夺回了彭城,并且在睢水上大破汉军,杀伤十数万,不少先前投靠刘邦的小王有重新加入了项羽的队伍,如塞王司马欣。
  此时发生了有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汉军遭遇如此大败,人心不稳,项羽的手下九江王英布反倒被汉的说客随何说服,在这个时候背叛项羽投降了刘邦。项羽派出名将龙且攻打位置在彭城向南一些的九江,英布大败,随随何进关中。原来的塞王章邯也在关中后方造反,被汉军击败。
  刘邦休养生息之后,又一次率领大军出关中,与项羽战斗在河南中部荥阳、成皋一带。双方势均力敌,彼此都不能取胜。其间战斗项羽军略占上风,刘邦陷入了艰苦的防御战。
  但是刘邦使出了关键的一招,也就是利德尔•哈特所说的的间接路线战略。“偏师借重黄公略”,他派出了杰出的将领韩信,率领数量不多却很精锐的部队,绕道山西、进攻河北,伐魏破赵,占据了太行山两侧的战略要地,击出了漂亮的左勾拳。同时,刘邦移师到南阳宛老根据地,又打出右勾拳,派彭越、英布等率军深入敌后方,不断袭扰楚的东楚老根据地。刘邦不断派出部队支援彭越,如刘姓大将刘贾等,使得项羽后方被搅得一团乱。
  关键时刻,刘邦却在荥阳、成皋被击败,损失了许多将领和军马,和夏侯婴逃入了韩信的军营,硬是把韩信的主力部队带走了,“其势复振”。军事天才韩信又到赵地搜罗了一些预备役兵马,攻入齐国,连计带打,攻下了齐地。项羽派出龙且等率兵抵抗,也被韩信击杀。自此,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刘邦了。
  在这时候,项羽离开了荥阳前线回师征讨彭越,彭越被打跑了,项羽留在前线的部队却被汉军全歼。项羽赶回来只救出了钟离昧。楚汉两军在广武一带对峙。正面交手项羽并不吃亏,但是自己后方两翼,北有韩信,南有彭越、英布,不断袭扰,项羽实在支持不住,和刘邦谈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依照约定退兵了。而刘邦决定不给项羽喘息的时间。许多年的苦战终于熬到了今天,一定要打败这个最强大的对手,违背所谓的誓言又算得了什么?在在张良、陈平的主张下,刘邦迅速向东攻打东楚,其间虽然也有失利,但作战的决心没有改变。通过封官加爵,韩信率领的齐军,彭越率领的梁军,以及英布、刘贾等部队纷纷来汇合,在垓下和项羽对阵。垓下一战,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汉军击败楚军,项羽身亡,汉刘邦统一天下。
  刘邦不是一个战术高手,却是一个战略专家。在他征战的生涯中,不断依靠间接路线战略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并且在敌后开辟一个又一个的游击区,能够在关键时刻举行关键战役,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刘邦也经受了很多次失败,但是由于后方根据地建设的成效,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投入下一次战斗。最重要的,韩信将兵,刘邦将将,刘邦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谋臣策士如萧何、张良、曹参、陈平,能征惯战如韩信、王陵、夏侯婴、灌婴、樊哙、(后为依附者)张耳、彭越、英布,远远超过了项羽政权的人员构成。会用人者得天下,不会用人者失天下,信夫。
  


  汉朝被王莽的新朝篡夺后,各地刘氏宗族群情激愤,各怀大志。新朝统治出了不少问题,绿林、赤眉纷纷起义,各地刘姓也蜂拥而起,有的加入农民起义军,有的拉队伍自立门户。其中,南阳刘秀兄弟威名最盛,刘縯被害,刘秀继承了他的事业,最后重新统一中国,开创了崭新的东汉王朝,留下云台二十八将的传奇。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汉室宗亲。新朝大乱后,各地都起了义军,离绿林军起兵不远的南阳,也就是刘秀的老家,渐渐也乱了起来。李通、李轶叔伯兄弟劝说刘秀起兵,经过一番准备,刘縯、刘秀起兵,一方面召集刘氏宗族兵,一方面联合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联合作战,战果一般。很快,新莽大将甄阜、梁丘赐前来征讨,刘秀军作战不力,退守到棘阳。后来反攻,杀败了甄阜、梁丘赐。新莽又派大将严尤、陈茂进攻,又被刘家军击败。这一阶段,刘家军主要的战斗都是刘縯指挥的,刘縯很有军事天才,刘秀在这个阶段还只是兄长的助手而已。战斗顺利,刘秀和各将领攻略南阳、颖川,攻下了郾、定陵等地,又围攻宛城,打下了不少地方,建立起比较坚固的根据地。此时各路起义军推立了另一个刘氏宗亲刘玄为主,后来便是更始帝。
  王莽看到南阳起义军烽火燎原,派出王寻、王邑率领四十二万大军,汇合严尤、陈茂余部,大举进攻南阳。按照王莽的计划,作战目标应该不只是南阳各起义军,而是第一步扫平南阳后,第二步平灭湖北绿林,第三步再扫荡中原各处的起义军。南阳仅仅是第一站,但是新莽军在第一站就全军覆灭了。联想到日本战国东海道一弓取今川义元,得势之中率领数万大军上洛,结果在第一站桶狭间被名不见经传的织田信长取了首级……这一仗,就是名震中外的昆阳之战,刘秀横空出世。
  刘秀奉命率小股部队到阳关截击新莽大军,众将见到大军百倍于己,纷纷率部逃跑,退守弹丸之地昆阳,刘秀无奈也只得退守。新莽军即将完成合围,起义军将领试图分头逃跑回家,刘秀一再制止。刘秀提出了突围寻找援兵的计划,无人响应,最后是李轶、宗佻等十二人跟随刘秀突围而出。王凤王常等农民军将领拼死守住了昆阳城。刘秀聚拢了郾、定陵的地方部队不到万人,反过头来支援昆阳。哀兵必祥,这两股小部队在刘秀的激励下,英勇出战,竟然击败了王家军四十二万。即使新莽军士气低落,即使刘秀使用了虚张声势的计策,这样的战果都是惊人的,刘秀无愧于名将,昆阳之战无愧于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昆阳之战后,刘秀得到了冯异等大将,刘氏兄弟的声威震于寰宇。但是嫉妒的刘玄和各起义军将领联手杀掉了刘縯。刘秀为了自保,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敢说,甚至连一滴眼泪都不敢掉。战战兢兢,汗不敢出,逃过了许多凶狠的目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时候,各路起义军发展顺利,很快攻入了长安。可是大家都似乎忘记了,如果没有刘秀兄弟的昆阳大捷,哪里还有现在各位的生命!历史就是这样,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盖世的功勋,只要你落到小人手上,只能慨叹命运的不公。小人没有英雄的本事,但有着黑暗之心,只要时机合适,便可以毁灭英雄。要做真英雄,就要用你愤怒的拳头,打倒所有的小人。
  如果刘秀至此便真的放弃了一切,遁世而去,历史也就没有了他的名字,昆阳大捷的传奇也就会被后人淡忘。但是刘秀没有。所有的痛苦,兄长的被害,战友们的背叛,好朋友李轶的出卖,部队的被剥夺……和先祖刘邦一样,当一项伟大的事业遭遇坎坷的时候,真正的英雄不会退缩。他不能改变过去的历史,但是他能够开创新的更加伟大的事业。
  刘秀的机会来到了,他争取到去平定河北的工作机会。在这之前,刘秀娶下了阴丽华为妻,满足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宿愿。刘秀的官职已经高于执金吾,但是他的目光更加远大。他是在为了自己和刘縯两个人战斗。从各种资料来看,刘縯都比刘秀更具备才华。如今,兄长死了,弟弟就要顶上来,不顶上来,不仅自己前途叵测,那神明般的兄长更是白白死了……
  刘秀的机会是招抚河北各地。这是一个充满了阴谋的安排。虽然更始帝已经成为全国名义上的君主,但统治基础仍旧在关中、河南一带。从山东来的赤眉军根本不服从更始的管理,而河北、江淮一带的各种势力也都是各行其是。派刘秀招抚河北,其实就是想借其他势力之手干掉刘秀。这是个危险的工作,只派给刘秀数百部下,他的老队伍大部分都被夺走了。但是刘秀踏上了征程,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其寄人篱下被害死,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在最大的危险中,才是重生的最好机会……
  刘秀出征河北的小小队伍中,有冯异、王霸、铫期、臧宫、祭遵、朱祐、坚镡,到了河北,会见了意气相投的耿纯,又有名臣邓禹、马成、傅俊追上加入了刘秀的队伍。刚刚平定了一些地区,邯郸的王郎突然起兵,占据了很多地区。而河北其他地方到处都是封建割据和农民起义。刘秀这支小小的队伍势力很弱、目标却很大,不断被各种势力攻击,四处奔逃,苦不堪言。但是刘秀坚持了下来。耿纯在逃亡途中巧遇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说服他加入了刘秀的队伍。耿弇的加入对于刘秀有着关键性的帮助。但是刘秀此时的行动依旧只能是奔逃,一路上险象环生,这些日后的名将几乎早早的结束了生命。刘秀逃到了信都,信都守将却是昆阳大捷的老部下任光。任光热烈欢迎了老首长,和助手李忠、万脩等归附了刘秀。信都城中有四千兵马,成为了刘秀再次起家的基本队伍。又有和戎太守邳彤前来联络,很快成为一家。刘秀有了队伍,又可以大干一场了。
  刘秀又一次开始了根据地建设。一方面进行政治攻势,一方面四下攻城掠地,夺得了不少地盘,又招来了一员刘姓大将刘植。刘秀向南进攻王郎势力,占据了不少地方。此时锦上添花,汉中王刘嘉派出贾复、陈俊率领一支部队到河北支援刘秀,自此二人加入了刘秀的队伍。刘秀在这个阶段又提拔祭遵为刺奸将军,相当于宪兵司令,用以严格军纪。随着势力的扩大,刘秀部队中来源复杂,很难统驭,加强军纪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更加令刘秀高兴的是,回老家招兵的耿弇带来了大队北方的骑兵,都是上谷渔阳的人马,还有几位重要将领,上谷的寇恂、景丹和渔阳的吴汉、盖延、王梁。有了这几路大军,刘秀开始了对邯郸的最后攻击战,很快打下邯郸,占据了河北,获得了争夺天下的重要根据地。自此,刘秀割断了和更始帝刘玄的联系,不再尊奉重要,开始了另立门户、报仇雪恨的战斗。
  当时的河北,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军。说是起义军,很大程度上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流民集团,带着父老乡亲,到处转移就食而已。刘秀带领各路将领攻打各路起义军,将他们分别安置,并且从受降人民中选拔身强力壮的加入自己的队伍,因而刘秀又有绰号“铜马帝”。(铜马是一支被刘秀镇压的农民军的名字)刘秀又攻灭了更始帝派驻邺城的大将谢躬,收得自己的旧部马武。进占河内时收得旧相识岑彭。巩固了后方,刘秀开始派出各路大军,争夺天下了。
  刘秀的第一步,派出了邓禹率领两万军队征战山西(河东)。面对更始帝的主力部队,邓禹经历了艰苦的战斗,最终占据了山西。
  刘秀的第二步,派大将冯异卡住魏郡(河南北部平原),寇恂占据河内(河南北部山区),对附近地区进行征讨,连战连捷。宗族刘隆前来投奔。胜利中,刘秀称帝。而此时的更始帝和赤眉军发生战争,无暇再干涉刘秀在河北的行动。刘秀趁势率大军进攻洛阳,招降了曾经陷害刘縯的大将朱鲔,占领洛阳。
  更始帝的政权被赤眉军颠覆。邓禹趁势孤军杀入关中,不想关中赤眉军的主力和更始帝的残部依旧很强大,几经征战,邓禹大败,刘秀的事业又艰难起来。
  刘秀派出吴汉、贾复,分别进军老根据地南阳地区,收服了这一带的游杂武装。由于是起家的老地方,各种地方实力派纷纷归服。大司马吴汉转而进攻河南山东一带的流民武装,获得胜利。此时吴汉的队伍中,有朱祐、杜茂、贾复、坚镡、王霸、刘隆、马武、阴识等将领,阴识是阴丽华的兄长。另一支由盖延率领攻击徐淮间的刘永势力。在中原一带建立起比较牢固的大根据地之后,邓禹继续在关中和赤眉军苦战,占据关中的赤眉军开始返回山东老家。刘秀派出冯异代替筋疲力尽的邓禹,又派出耿弇把守宜阳要道,并且亲自从洛阳出征。几经邀击,终于在春秋秦晋崤之战的故地击败了赤眉军,自此,刘秀确定了在全国的压倒性优势。
  在巩固了关中和河南的根据地之后,原先的下江兵将领王常归顺刘秀。刘秀开始派出各路大军攻击相对遥远的地区。盖延在徐淮间作战不利,刘秀派出马武、刘隆、马成、王霸等支援,又派河南山东一带的吴汉率领杜茂等得胜之兵就近支援。之后又派出朱祐、耿弇、祭遵率大军征讨在北方叛变的渔阳彭宠。此时刘秀已经很少亲自出战,当年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将士们都成长了起来,各个独当一面。国家还没有统一,但只是迟早的事。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剩下的便是远大前程了。此时的刘秀,是否还记得往昔的峥嵘岁月呢?
  云台二十八将为:
  邓禹、寇恂、冯异、岑彭、贾复、吴汉、盖延、
  陈俊、臧宫、耿弇、铫期、王霸、祭遵、任光、
  李忠、万脩、邳彤、刘植、耿纯、朱祐、景丹、
  王梁、杜茂、马成、刘隆、傅俊、坚镡、马武。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八――刘(三)
  
  历史传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刘姓的刘备出现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的描述十分详尽,就不用赵云之后多言了。
  三国刘姓的还有刘禅。刘封。刘焉。刘璋。刘表。刘琦。刘琮。刘度。刘繇。刘馥。其中都是割据领袖,没有名将。
  西晋八王之乱,中原板荡,各路司马彼此争战不休,曹魏遗传下的良将劲卒大多丧命,北方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第一个就是匈奴刘渊。刘渊原本是西汉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后人,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此枝匈奴被分为五部,分置在山西各地,被称为五匈奴。此匈奴一直和汉朝安好,借助山西表里山河、水草丰美,逐渐发展壮大,恢复草原英雄本色。刘渊之姓“刘”,也蒙先祖受赐姓。曹魏中,刘渊少年为人主,但被迫以侍子身份在洛阳“留学”,其实就是做人质。刘渊在这个阶段练就了一身武艺,同时深深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估计那一时节身边也有不少汉族小朋友歧视、欺负这个匈奴小朋友,使得刘渊纵横天下时对汉族毫不怜悯。刘渊长大后回归老家,被篡了曹魏政权的司马炎封为匈奴北部都尉。八王争战中,刘渊应成都王司马颖之招起兵响应,司马颖料不到的是,他所要利用的少数民族武装实在是另有所图,其领袖刘渊更是心怀大志,天杀星下凡。刘渊借中原混乱攻破了不少大城,在部下的拥戴下自成为汉王。之后征战中原,杀戮汉人无数,开了五胡十六国乱华的坏头。刘渊起兵后,首先面对着并州刺史司马腾的人马,刘渊连续击败了司马腾,巩固了自己的山西根据地。这时候西晋的汉大将刘琨出现在并州,不断抗击着匈奴刘渊的进攻。刘渊也采取了间接路线,除了正面对付刘琨这一枝亡国悍将之汉族英烈的战斗,派出主力打通了向西南关中进军的道路。同时,山西各地的其他起义军,包括汉族的和各种少数民族的,纷纷聚拢到刘渊旗下,刘渊成为了反抗西晋残暴统治的精神领袖。渊派兵进攻洛阳,失败。很快,刘渊病死。然而,他的事业将由他的后代继承。
  刘渊的第四个儿子刘聪,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刘聪也曾经游历洛阳,估计也结识了不少汉族朋友,也被不少自居天朝上国的汉族人欺负过。后刘渊死,具有实力的刘聪杀掉了接班人刘和,自己成为了匈奴族和山西武人集团的带头大哥。很快,刘聪率领呼延宴、石勒、刘曜、王弥各路大将攻下了洛阳。之后,刘聪迅速回兵向北,经过一系列战斗,攻灭了闻鸡起舞的刘琨,取得晋阳。之后,刘聪遭遇了新的西晋政权组织的东西北三路进攻,经过一系列苦战,击退了西晋的最后攻势。凡攻势不利者必自伤,随后不久,刘聪派刘曜最后攻陷长安,西晋愍帝投降,被迁往平阳,西晋灭亡。刘聪建立了巩固的政权。
  前汉政权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内忧外患中瓦解了。刘渊、刘聪父子两代名将,在西晋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然而新的帝国比老的瓦解得还快,五胡十六国,北方大地尸山血海,新的汉民族在杀戮和融合中诞生。
  在北方混乱的时代里,大批旧汉人向南逃亡,聚集在长江流域栖息,或者前往更加向南的地方,南方开始开发,江浙的湖泊沼泽逐渐变成了鱼米之乡。实际上,南方也不是田园牧歌的美好所在,一浪浪接踵而来的北方新移民和原住民不断爆发战争,这战争或许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就没有停息过,可是在正史上,往往都被记录成“讨贼”、“破蛮”……
  在逃亡汉人的身后,还有一些勇敢的人保卫着他们的防线,不让骑马民族追上来杀掉最后一个汉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闻鸡起舞”的刘琨。
  刘琨是汉朝中山靖王之后,所以和刘备还沾点远亲。在国破家亡之时,和好朋友祖逖一道“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后来被封为并州刺史。此时并州已经被刘渊和各路武装攻打得山河破碎,刘琨一无所有,几乎是白手起家,重头聚拢百姓,耕地练兵,渐渐的晋阳(太原)一带有了生机,也成了五胡入主中原后沦陷区少有的汉族根据地,四方人士纷纷来投。但并州四战之地,列强环伺,刘琨先败于刘聪,后败于石勒,最后投奔幽州段匹磾时遇害。
  北朝离乱,归于前秦。前秦苻坚举国进攻东晋,东晋丞相谢安运筹帷幄,在肥水之战中吓退北军。当时东晋依靠的武装主要是由北方各地南下的逃亡军民组成的部队,驻训在北府(京口,即镇江)称“北府兵”。北府兵名将有刘牢之、刘裕、刘毅、谋臣刘穆之等。
  刘裕字寄奴,少年入伍,跟随刘牢之镇压了孙恩起义军,战功卓著,被封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后荆州的桓玄集团起兵叛乱,占据建康篡夺政权,刘牢之逃亡而死。刘裕韬光养晦,聚集了一批旧部,寻机发难,铲除了桓玄集团,控制了东晋政权。后率大军挥师北伐,光复了大半个北方。后篡夺皇位开创了(南)宋,子刘义隆等也是将军。
  在此,重温辛弃疾的著名词话: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兴唐有名将刘弘基和刘政会。刘弘基武艺超群,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立下大功。南下在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在《隋唐演义》中和殷开山、段志贤、马三保并称“开唐四老将”。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夔国公。
  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渝国公。
  再有一位刘文静。
  刘武周。从小就迁居到名将辈出的山西北部马邑,很快也成长为能站惯战的勇将,曾经跟随隋军出征高丽。那时候,隋炀帝杨广还是很多英雄豪杰追随的领袖。隋末天下大乱,刘武周在马邑骑兵,很快依靠突厥势力扫平了山西北部,得到了从易州来投的元帅宋金刚,并接受了突厥定杨可汗的封号。之后,便南下和李唐政权争夺山西中部。刘武周很快击溃各路唐军,打下李元吉据守的晋阳,乘胜追击,又占据了晋南许多地方,兵锋很盛。此时,李唐派出了最杰出的统帅李世民,仅仅用了一年多的功夫,就全部歼灭了刘武周的势力,还收服了名将尉迟恭。刘武周逃进突厥,很快被杀,争夺天下的梦想破灭了。
  刘黑闼。隋末农民起义军河北窦建德的部将,骁勇善战。窦建德覆亡后,刘黑闼再次起兵,击败了各地驻防的唐军名将,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地盘。李唐派出李世民,经过艰苦征战,才算击败了刘黑闼。刘黑闼继续联接突厥势力和唐军作战,又被李建成击败,被杀。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八――刘(四)
  
  唐朝征讨高丽的名将有刘仁轨、刘仁愿。开国的老将或者老死或者退休,刘姓的将军也不年轻,率领着由各个民族战士组成的唐军远征朝鲜。当时的战局基本是高句丽-百济-日本对抗唐-新罗。苏定方等统领唐军获得了初期的胜利,刘仁轨继任统帅后,终于得以发挥自己平生所学,在白江口大破日本海军,顺势攻灭了百济。之后唐军南北对进,灭掉了高句丽。后唐军主力撤守,朝鲜东南的新罗顺势统一了朝鲜。当时被俘虏的朝鲜军民十余万被迁到江淮间居住,现豫皖苏鲁一带的人口和语言(口音)应都有旧朝鲜人的成份。
  五代十国,幽州有割据势力刘仁恭,后梁有名将刘鄩。开创了后汉的沙陀三帝之三刘知远(前两个是李存勖和石敬瑭,分别开创了后唐、后晋)。后人为北汉刘崇。南唐有大将刘仁瞻、刘彦贞。南汉的开辟者刘龑和后人刘鋹。
  北宋时,大将刘平在西夏战争中阵亡。
  南宋保卫战中,南朝有大将刘光世、刘锜。他们和岳飞、韩世忠、张浚、吴玠等并称名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优秀的将领,南宋却总是被金打得落花流水,问题的关键在于北方的军民大部分都投向了金的统治,这是个惨痛的现实。这些降将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伪齐皇帝刘豫。
  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元朝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横征暴敛,民族歧视,最底层的群众已经彻底没有了活路。这不到一百年的统治,还有一个有力的副作用,中国南北各地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就连蒙古元朝的二等臣民色目人——回族也已经成了和汉族亲密相处的同一国人。色目人本来是蒙古的统治工具,现在也成了民族起义坚强的盟友。颖州刘福通和韩山童等以白莲教领袖的身份组织起义(金庸就给归并成明教了),当时黄河泛滥,朝廷派出贾鲁召十七万民伕修河堤,刘福通等顺势埋下了一个独眼石人,又挖了出来,上早已刻好“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饱守欺压的民伕群情激愤,准备起义。起义的消息被侦知,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率领无数民伕起义,首战攻克老家颖州,之后纵横捭阖,连续占领豫皖边许多地区。贾鲁不得不率领官兵镇压起义,他本是个不错的官员,一心治河,现在河南还留下了贾鲁河的河道,说明他确实为百姓做过实事。但是领兵作战就不是贾鲁的长项了,很快兵败。在李福通战绩的鼓舞下,各地纷纷起义,彭莹玉、徐寿辉、陈友谅于湖广蘄黄,布王三、孟海马于湖广湘汉,李二、赵均用于徐淮,张士诚于苏北,郭子兴(朱元璋)、孙德崖于皖中,方国珍于浙东,陈友定于福建……看起来,还是旧南宋统治地区的百姓(南人)阶级压迫最甚,起义也最果敢。北方的群众(北人)广泛参加革命要等到若干年以后,而且仍旧有很多人一直在和起义军对抗的官军中作战。各路起义军绝大多数都以红布包头,自号是“红巾军”。
  刘福通初步巩固了政权之后,迎韩山童遗孤韩林儿为小明王皇帝,建元龙凤,自己做丞相。之后屡屡与元军交手,吃了不少亏,也迁都到了安丰(寿州)。李福通意识到消极防守没有前途,迅速反守为攻,派出三路大军分兵北伐,开辟了北中国战争的新局面。刘福通派出李武、崔德率军西攻潼关,进入关中,为西路大军;又派毛贵攻入山东,广泛建立根据地,为东路大军。紧接着,刘福通趁蒙元兵力分散,亲自率军围攻汴梁。并立刻分兵派出关先生、破头潘杀入山西河北,构成了北伐的中路大军。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军复攻入关中,继续为西路大军。三路大军分兵转进,扫荡了蒙元的统治基础。刘福通和南方各地的起义军,借机会休养生息,巩固势力,蒙元再想平复,就是难上加难了。
  三路大军的北伐先后失败,刘福通也丢掉了占据不久的汴梁,退守安丰。刘福通无私的战斗为南方各地起义军的巩固壮大起到了关键性的掩护作用,元政府即使能够消灭刘福通,也没法消灭那些已经站住脚的各路义军了。后,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率大军来攻,刘福通难以抵挡,和韩林儿一起被前来支援的朱元璋接到滁州,后遇害。刘福通领导的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所引领的元末农民起义最终胜利,蒙元被赶回沙漠以北,朱元璋的明政权建立。
  朱元璋开国有名士军师刘基刘伯温。明朝中有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
  萨尔浒大战中,明有名将刘綎。参加过万历三大征的名将,惨遭阵斩。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队伍中有刘宗敏。刘芳亮。刘体纯。刘希尧。另有刘国能“撞塌天”。南明-郑政权中有总兵刘国轩。另有明朝总兵刘良佐,清军到来时很快投降,并成为清军南下的急先锋,制造了江阴大屠杀。
  清朝中太平天国起义,其间有刘丽川带领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刘永福的黑旗军起义,刘天福为领导之一的捻军起义。刘永福的黑旗军后归附了朝廷,接连在越南和法国侵略者、在台湾和日本侵略者血战。
  湘军中刘姓将领很多,有刘松山、刘锦棠叔侄(湘乡城江),刘蓉(湘乡槠山),刘坤一(湘中新宁),刘典(宁乡灰汤白石峰)。另有刘长佑、刘连捷。
  刘铭传。合肥人,字省三,因长了一脸大麻子,外号刘大麻子。刘铭传从来不“日三省乎己”,青年时便快意恩仇、手刃仇家,逃亡江湖,也就交下了一批好兄弟。太平军攻战庐州(合肥),刘铭传组织团练抵抗,很快加入了李鸿章新组建的淮军,称“铭字营”,后发展成铭军。铭军在江南对太平军作战甚为得力,一为刘铭传英勇善战,二为淮军都是新式武器、组织、战法的新军。平灭太平天国后,刘铭传率领铭军和湘淮军其他各部又消灭了东、西捻军两部,铭军出力犹甚。后中法战争起,刘铭传偷渡到台湾,率台湾军民抵抗法国殖民军,击退敌人,并就任新设省的台湾首任巡抚,对台湾进行全面建设,使台湾面貌一新。甲午战争时,刘铭传年老多病在家修养,闻讯要求领军出征,未果,1895年身死。相传日军听闻刘铭传不能上阵皆弹冠相庆。刘铭传之子刘盛休率领铭军参加了甲午战争的陆战,损失惨重,铭军渐渐被新的中国军队替代。
  吴佩孚直系有大将刘玉春,张作霖奉系有大将刘晓春。冯玉祥西北军中有大将刘郁芬。中原河南有军阀刘镇华,变换投靠不同的军阀势力,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最多时有十万人枪。刘镇华死后,所部由弟弟刘茂恩继续跟随西北军冯玉祥。中原大战中,刘茂恩突然叛变投靠蒋中正,使得冯玉祥-阎锡山开局不利,最终输掉了中原大战。
  川军中有刘湘、刘文辉叔侄。刘湘在几乎“统一”四川的时候病死,或说被毒害。刘文辉一直割据,解放战争末期率部起义。刘文辉的族弟就是《收租院》描写的大邑刘家大院的主人刘文彩。另有刘成勋。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方面有元帅刘伯承。早年牺牲的刘志丹、刘畴西。上将刘亚楼、刘震。中将刘道生。刘志坚。刘培善。刘兴元。刘浩天。刘少文。刘飞。刘忠。刘昌毅。刘金轩。刘转连。少将刘华清后为上将。
  国军方面有刘峙。刘铏。刘建绪。刘戡。刘汝明。刘嘉树。刘安琪。刘和鼎。刘多荃。刘昌义。
  


  韩姓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另,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首先名垂史册的,就是晋国的韩厥。韩姓在晋国本不是大姓,也就不是大势力,那是晋国有狐、赵、魏、先、卻、栾、范、荀等大族,韩姓依托赵家,逐渐发展壮大,韩厥和赵家交情莫逆,据说是赵盾养大的。在屠戮赵氏的搜孤救孤的事件中,韩厥掩护了赵朔的遗孤赵武,后帮助他恢复了宗祠,重立于朝堂贵族之林。在《赵氏孤儿》中,韩厥被塑造成偷放程婴逃脱后拔剑自刎的忠义之士,为八义之一。
  到了“晋臣合力逐栾盈”的历史事件中,领导者是范家,韩族的韩知、韩无起,都站在了反对栾氏的队伍中,而赵武亦如是。栾氏被赶到了齐国后,晋国内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最后的六家、四家,韩赵魏三家又斗败了智(荀)家,最后三分晋国,各自成为侯王。
  韩国在战国中最微弱小,一直没有良好的表现,也几乎没有打过一次胜仗,最终第一个被秦军灭亡。战国韩姓名将很少,只有乐毅伐齐时,可见齐国大将韩聂阵亡。
  秦末战争中,流散到各地的韩姓中有若干为将者,如韩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原各诸侯贵族乘机起兵复国。贵族武臣投陈胜被派为将,率3000人北略赵地。后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派旧上谷卒史韩广为将,管理燕地。燕地贵族拥立韩广为燕王,以蓟为国都。后韩国又有新国王韩信,此韩信不是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所以史称韩王信。
  真正的大英雄则是韩信了。韩信加入起义军后,本来跟随项羽,后追随了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率军退入关中,韩信被萧何发现、推荐,成为汉军的重要将领。韩姓掌握兵权之后,将利德尔哈特所说的间接路线战略发挥到极致。首先,韩信率部暗渡陈仓道,突入关中,很快击败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占据了关中的重要基地。之后乘胜追击,入拒河南西部各主要地区,和项羽争雄。当楚汉相持不下的时期,韩信率偏师打过黄河,伐魏破赵,得到了山西和河北坚定的新根据地,其中在河北的“背水一战”,名传千古。刘邦作战失利,奔入韩信营中,“夺”去了韩信的主力部队。韩信率领骨干又回河北赵地征招了一批预备役部队,不从正面进攻项楚,而是继续进行间接路线的进攻,攻灭了山东齐地。项羽多次进攻山东都没有得手,而韩信则可以做到。最后,在垓下决战,韩信率领的汉军主力“十面埋伏”,大败项楚,项羽乌江自刎。建国后,韩信在政治斗争中被害。
  西汉有韩安国,护军将军。韩说,曾随卫青出塞击匈奴。
  三国有韩遂,西凉独立势力。韩当,东吴大将。韩猛,袁绍大将,在官渡之战中阵亡。韩暹,黄巾军余党。韩浩。韩德,西凉大将,一家五口被老赵云斩杀,彰显赵云武功,实为后文姜维出场张本。
  东魏有大将韩轨。
  隋朝大将韩擒虎,事实上统领随南下大军(名义上的统帅是杨广),六路进攻南陈,最后攻入建康,灭亡了南陈,统一中国。在《隋唐演义》中,曾征讨拒南阳叛隋炀帝的伍云召,精彩好书。他的外甥,就是开唐的名将李靖。
  韩熙载。韩熙载由中原逃入南唐,始终不被信任,只好纵情声色,或说借以迷惑君主自保。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描绘的此番情景。后来成为电影《夜宴》的构思来源之一。
  北宋有韩通。韩琦。韩琦曾孙韩侂冑主南宋事,发动北伐失败,被朝廷政敌所杀。
  辽国有韩昌韩延寿。在评书中很重要。
  南宋叛将韩常。
  南宋有抗金大将韩世忠,与其妻梁红玉率领八千子弟兵在黄天荡大破宗弼(兀术),是与岳飞齐名的名将。
  元末农民战争的领袖是韩山童、韩林儿。其事迹在刘姓的刘福通一节中介绍的很详细了。另朱元璋手下有韩成,相传在鄱阳湖大战中替朱元璋投水自尽。
  北洋军阀中西北军有大将韩复榘,东北军有大将韩麟春。历史上总是说韩复榘如何如何不好,但事实上自从韩复榘据守山东一省之后,在省内大搞工农业建设,安置流民,创立垦利等县,对于经济、教育、交通等等贡献很大。韩复榘所搞的乡村组织,使得山东各县基层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现代性的组织结构,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军队主力撤出,但各县分别在原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政权和武装,成为抗日战争重要的阵地。
  国军中有韩德勤,抗日战争时期在苏北搞“摩擦”的代表。韩浚,73军军长。韩步洲,阎锡山部下33军军长。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韩先楚上将。韩伟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韩练成,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韩振纪,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志愿军中有著名的空军英雄韩德彩。
  
  (资料)
   韩昌(941—1011)一一又名韩德让、韩德昌、韩延寿。辽大臣。蓟州玉田人(今属河北)。《乾隆一统志》:“韩昌,字延寿,辽大督都,墓在玉田县东南。”祖知古,父匡嗣,均以汉人为辽大官。对宗幼年即位,萧太后主国事,他为太后所宠,总领宿卫,统和三年(公元985年)任政事令,后拜大丞相,封齐王。先赐名德昌,澶渊之盟后,赐姓耶律,改封晋王,后又赐名耶律隆运,地位在亲王之上。《辽史·韩德让传》论曰:“德让在统和间,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至赐姓名,王齐晋,抑有宠于太后而致然欤?”
  
  大家一块研究研究。


  (资料)
  如果你听过评书《杨家将》的话,你会知道这些辽国大将的真实面目,他们就是评书里的大反派人物,与穆桂英大摆天门阵的萧天佐(耶律休哥),辽国大将萧天佑(耶律斜轸),辽国的驸马、在金沙滩一战中杀死杨七朗的韩昌韩延寿(韩德让—耶律隆运),还有一个将杨继业带入二狼山的包围圈的萧挞凛。当年,萧燕燕与辽圣宗就在前线督战,亲眼见证了杨继业绝食三日而死的悲剧。
  
  看来,辽国太后与萧燕燕的爱情下面,埋藏着的是杨继业与佘太君(历史上为折太君)以及杨延昭与柴郡方(为宋将之后)之间的爱情。
  
  当年,杨继业、潘仁美的三路宋兵出战的时候,宋朝人基于了一个一厢情愿的认识:萧太后淫乱成性,必为辽国人所不容。她甚至公然与奸夫韩德让在一起,纲纪如此崩坏,辽国人肯定人心相背,反抗朝廷,辽国已经在风雨飘扬之中了。不知道,杨继业在兵败惨死的时候,是否能够理解,那些辽国人奇特的爱情……
  
  甚至,不少人怀疑萧太后下嫁韩德让,她为了得到韩德让的专宠,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有一次萧燕燕观看马球,韩德让出场时被胡里室误撞坠马,承天太后立刻将胡里室斩首,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出一言相救。两个人入居德让帐中,两人形影不离,俨若伉俪,其住处常有卫兵千人、膳夫及蕃汉女奴等,国家大事皆两人参决。两个人出入的时候,便住在萧燕燕的母族——奚族人发明的“奚车”之内,那是一架有着一个大大毡幕之车。
  
  于是,来自于河北的汉人韩德让,虽然家族出身是耶律阿保机的家奴,可是最终却得到了辽国的皇姓,改叫了耶律隆运,成为多尔衮一样的国父级的人物。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九――朱
  
  朱姓的起源,有上古中原崇拜赤心木的朱氏,山东崇拜蜘蛛的朱氏,后者演化为邾国,且曾有大邾、小邾。邾侠被认为是朱姓的开端。
  
  跟随刘邦起兵的有后受封为鄢陵侯的朱濞、都昌侯的朱轸兄弟,还有中邑侯朱进。
  朱祐。刘秀起兵得天下,云台二十八将中有朱祐,他使得南阳朱氏发扬光大。
  朱鲔。朱鲔在南阳各地起义中亦属名将,本和刘縯、刘秀兄弟友好,但是在陷害刘縯一事上,和更始帝站在了一起。刘秀出征河北后,朱鲔坐镇洛阳,眼看着刘秀平定了河北,攻略了山西,又进军河南,势力一日日壮大。当时更始内乱,赤眉相攻,把守更始政权东大门洛阳的朱鲔知道更始不能长久,很想投靠刘秀,但当年有杀兄之仇,又恐相害。刘秀几番保证,又给予军事压力,朱鲔最终投降,也算为东汉政权立下大功。但终于没有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中。
  三国东吴有大将朱然。朱桓。朱异。曹魏有大将朱灵。朱赞。
  朱龄石。东晋、刘宋间名将,刘裕的主要助手之一,曾领导平定四川之战。北伐中兵败身亡。
  北朝著名的尔朱荣(汉史料中常侮辱性地改“朱”为“硃”,这样的情况很多)的宗族后人,在民族融合中有很多改姓为朱。
  隋唐间有割据势力朱灿。
  朱滔和朱泚是兄弟二人,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的大将,起兵反唐,造成关中地区巨大的动荡,终于唐室的军队在李晟、浑瑊等率领下,历经长期苦战才将朱氏兄弟战败。朱泚原为忠君爱朝的典范,自愿从藩镇来到长安居住,表示拥戴李唐。结果关中内乱起,朱泚被裹挟进入叛军的队伍(此应为真被裹挟,不同于郭威、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最终身败名裂。
  朱温朱全忠,是中国历史上流氓无产者领袖的最典型代表。朱温原投身黄巢起义,转战数万里后攻入长安,被唐军反包围在关中,战事不利,防守东大门同州的朱温降唐,后积极追杀黄巢起义军,积功得以在河南开封一带建节度(宣武)。之后朱温不断东征西讨,非常艰难地打败了秦宗权,后攻灭了河南、山东许多割据势力,又攻伐河北、关中,进军四川,最终灭掉唐朝,自己做了皇帝,史称后梁。朱温生活作风败坏,极其好色,遍淫儿媳妇,最后被义子所杀和这也有关系。
  描写朱温一生的文章很多,在此不多复述了。然而,朱温的身上还有一种令人迷惑的东西。他的品德如此之差,武功也不见太过出色,为什么能够消灭一个个割据政权,为什么能得到一大批肝胆相照的优秀将领死死追随?在河南,朱温的敌人强手如林;在山东、徐淮,朱温的敌人强手如林;在河北,朱温的敌人强手如林;在北边的山西,更是朱温最大的对手李克用父子。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为什么大部分战役的胜利者都是朱温?而庞师古、王彦章、丁会这些优秀的将领为何一直追随朱温?或者他们只是一个纯粹的大型流氓团伙?不应该。研究朱温的朋友,应该多研究研究他身边的人们。
  当时的割据势力有朱瑾、朱瑄等。
  明朝的名将有明太祖朱元璋。朱文正。朱亮祖。明成祖朱棣。朱能。
  最近介绍朱元璋和朱棣的文章很多,就不多费笔墨了。朱文正是死守洪都的主将,拖住陈友谅大军八十多天,朱元璋主力从北方战线赶到,最后有了鄱阳湖大战的决定性胜利。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后犯重罪被处死。朱元璋在征战中收养了不少义子,也都跟着他姓了朱,如李(朱)文忠、朱沐英、朱文英等。曾见史料中有义子平安,不知是否靖难之役中给朱棣燕军造成巨大压力的政府军统帅平安,待考之。
  朱衣典。太平天国起义中有将领朱衣典,是天京内杠后跟随石达开“出江”转战,后又离开石达开率领一部分太平军回到天京洪秀全麾下的将领之一。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元帅朱德。上将朱良才。中将有朱明、朱辉照。少将有朱绍清等。
  国军中有朱怀德、朱怀冰等。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孙(上)
  
  孙氏是中国大姓,来源甚多,有姬姓、妫姓等,还有借姓、转姓的情况。至于楚国和中原原非一统,其孙姓自起源于孙叔敖。
  孙叔敖,楚国令尹,名叔敖,字孙,被人称为孙叔敖。孙叔敖是个政治家,偶尔也被挂名做个统帅,没太打过仗。孙叔敖留下的一是南方孙姓的起源,二是后人“优孟衣冠”的故事,是为中国戏剧的起源。
  其他姓氏要罗列许多名将才能证明自己为武将大姓,而孙姓仅仅靠两个人就可以证明他们为中国军事史贡献了最杰出的名将,甚至其中任何一人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都被后世成为“孙子”的:孙武,孙膑。
  孙武的先人,本为妫姓,武王伐纣后被迁在陈地立国,为陈氏。后陈国内乱,陈公子陈完流落到齐国,为工正,事业越来越好,成了齐国一大势力。陈完善于收买人心,后有“陈公子田完买国”之说。陈完后改姓为田,而田氏的后人终于灭亡了老齐国,建立了自己的新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已是田氏的齐国,而不再是姬氏的齐国了。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很有军事才干,领兵伐莒得胜,得到了乐安的采邑,并被赐孙氏。孙武,就是这一枝的后人。
  孙武成年后,在齐国经历了一些历练,千里迢迢投奔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吴国。当时,伍子胥跟随阖闾(公子光),刺杀了王僚(靠专诸),掌握了吴国的政权。孙武早已和伍子胥结交,在伍子胥引荐下,孙武成为了吴国的重要将领。他将率领吴国不算多的军队,完成灭亡强大的楚国的远征。这一次远征,可以和亚历山大的远征相媲美。当时的楚国,是和中原东周系列诸侯不相统辖的独立势力,文明方式也与中原不同。楚国一直在和中原的霸主们争霸,战争有胜有败,但楚国的势力一直在扩大之中。这时候的楚国,包括现在的湖北、河南大部、四川一部、陕南一部、河南南部、江淮(安徽、江苏)一部、江西等周边省份各一部,幅员与人口惊人。晋国历代君臣与楚国反复交战,也就落得拉锯的结果。而吴军在孙武,以及吴王阖闾、伍子胥等率领下,转战数千里,一路击败楚国大军,最后攻入了郢,可以称之为“兵圣”。后孙武隐居,留下了《兵法十三篇》,又被称为《孙子兵法》,是军事学中必读的名篇。
  孙膑相传是孙武的后代(估计是族人),与庞涓等同学于鬼谷子先生(此说显示了《史记》一书在作为历史著作的同时也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所谓鬼谷子很像是杜撰的人物),后庞涓在魏国为臣,因嫉恨孙膑的才华,把他骗到魏国,并用阴谋诡计给他施了膑刑。孙膑本名失传,自此被称为孙膑。后孙膑被救出来到齐国,做了齐威王的臣子,工作相当于军师。此时,孙膑的仇人庞涓率领魏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齐王派田忌、孙膑为将,率齐军救援。齐军按照孙膑的部署,不救邯郸反而杀入了魏国的境内,魏军急急回援,在桂陵被以逸待劳的齐军打得大败,留下了“围魏救赵”的成语。后庞涓又率魏军进攻韩国,田忌、孙膑来救,依旧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庞涓不得不撤围回救。孙膑采用“减灶添兵”的战术,诱使魏军不断追击,最后在马陵道设伏,大败魏军,斩杀了仇人庞涓。孙膑的著作《孙膑兵法》在东汉末年失传。
  孙氏的孙武、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他们不仅仅在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且留下了重要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著作,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中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军事思想。至今,日本、朝鲜等邻国乃至全世界各大国家,都将《孙子兵法》奉为必读的军事著作之一。
  在今天看来,孙武子应该史有其人,而孙膑很像是小说中的人物。他的所有遭遇,如拜师鬼谷子、魏国受困、于马陵道写“庞涓死此树下”,都象是小说家的描述。试想魏数万大军追击齐军,在树林里必然分数路前进,孙膑如何算计魏军就会走到具体哪一棵树下?成千上万的魏军必将占据一大片地方,孙膑怎么能够在弓箭的射程内布置大批弓箭手而不被魏军发觉?(关键马陵道不是山地是平原森林)再有就是前军早就会有无数人打着火把来看着字样,那里等得到庞涓赶来才点火把?就算前军将领请庞涓前来,也早就派警卫四下搜寻了,还容的成千上万齐国弓箭手在不远处(弓箭射程内)埋伏?再加上孙膑所著兵法的失传,那或许不是失传而是本来就没有或没有传说中那么完整、重要,更令人怀疑历史上是否有这个人物。
  然而,孙膑这个人物即使是民间杜撰,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对于军事智慧的理解和尊重,且孙膑这个人物必然也在历史上有原型。或许,还有不止一个原型比被书写的人物的故事更加精彩……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孙(下)
  
  东汉末年,有名将孙坚和儿子孙策、孙权。父子转战南北,最终雄霸江东,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孙氏一族,还有孙静、孙桓、孙皎、孙韶、孙亮、孙皓、孙峻。曹魏有大将孙礼。此诸位的事迹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甚详,不复赘言。
  唐初有攻百济的名将孙仁师。安史之乱中有屠长安的的叛将孙孝哲。唐末秦宗权叛军中有大将孙儒。
  朱元璋手下有将领孙兴祖。
  孙承宗,明末兵部尚书,辽东督师。是时大明与满洲在辽东不断交战,明军屡战屡败,丢了辽阳、沈阳,残部退保山海关。孙承宗自请督师辽东,命袁崇焕、祖大寿等大将修宁远城,练兵屯田,守土开边,防御基地巩固后,进而拓展前进基地,在更加接近敌人的大小凌河、锦州一带筑垒。后孙承宗保额魏忠贤陷害解职,袁崇焕继续孙承宗的事业,固守宁远,取得了宁远大捷。崇祯2年清军入掠京师,孙承宗被起用。那一仗满洲军最终退出中原,明朝却杀掉了袁崇焕……数年后祖大寿被迫降清,孙承宗被牵连罢官。崇祯11年,清军再次攻入中原,围攻孙承宗的老家高阳县,在家养老的孙承宗率众抵抗,力尽被害。倘若孙承宗能够主持东北大计,帅十五省健儿与鞑虏作战,清军焉能轻易进得中原?孙大帅又何需率乡兵以卵击石、玉石俱焚?真英雄处乱世不为其用,仓皇死节,可发一叹。
  孙传庭。明末,山陕农民军纷起,不断和农民起义军交战的有大将孙传庭。孙在陕西上任不久后,很快在盩厔黑水峪设伏,大败农民军,俘杀闯王高迎祥。又跟随总督洪承畴,于潼关南原设伏大败闯王李自成,一时间西北局面大定。满洲入寇,孙率大军进京勤王,击退了满洲兵。但是这一战一来失去了杰出的统帅卢象升,二来孙传庭顶撞杨嗣昌,竟然被下狱,耳朵也气聋了。之后李自成、张献忠、左革五营等农民军声势复振,征战河南、四川等地,地方糜烂,孙传庭被重新起用,在陕西练兵。兵尚未练成,朝廷便催促出兵,孙传庭无奈率领陕西新军进入河南作战,在柿园之战中被李自成大败,只能退保陕西重新练兵。兵未练成,朝廷又催促出兵,孙传庭只得又率新兵攻入河南,最终战死。
  张献忠起义军中有孙可望。
  请初三藩之乱时,广西将领孙延龄起兵配合吴三桂。而清朝庭平叛军队中有大将孙思克。孙思克之父孙得功,正是明末投降满清的汉族将领。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湖北新军中有革命将领孙武。
  北洋时期,有军事将领孙岳。孙岳是明末大将孙承宗的后人,与冯玉祥、胡景翼一通起事,所部扩充为国民三军。而孙传芳也是军事奇才,他一直是直系大将,在军阀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当北洋老将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孙传芳占据长江下游富庶地区,建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与称雄中原的吴佩孚互通声气,风头正盛。但此时国民革命军崛起南方,誓师北伐,孙传芳兵力虽众,但挡不住革命意志坚决的新式军队——北伐军的进攻,一再失利。在南京郊区龙潭的最后一战,孙传芳全军覆没。
  冯玉祥部下有孙连仲、孙良诚、孙殿英等将领。孙连仲是西北军名将,参加过冯玉祥西北军的各大战事。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孙连仲归附了蒋系,所部被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其大部在董振堂、赵博生等人率领下发动了宁都起义,加入了红军。孙连仲重建自己的队伍,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在太原会战、台儿庄之战、武汉会战中表现均十分勇猛。解放战争中,孙连仲在华北连连被解放军击败,自请退出了一线指挥的行列。孙良诚在冯军中地位很高,是十三太保、五虎将之一,极其善战。在冯军战史中(南口大战、中原大战等),动辄可以看到孙良诚率大军驰援、敌不支的记载。但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伪军,名声大损。孙殿英是杂派武装,令他出名的是曾经在东陵盗墓。
  国军中还有将领孙渡。孙楚。孙桐萱。孙蔚如。孙震。孙元良。孙立人。孙渡属滇军,在红军四渡赤水时不断和红军交战。孙楚属晋绥军。孙桐萱带领的是韩复榘的队伍,孙蔚如带领的是杨虎城的队伍。韩复榘和杨虎城被蒋搞掉之后,两位姓孙的原助手接了领导部队的班。孙震是川军将领,他的侄子孙元良属黄埔嫡系,战功累累,官至兵团司令,但整个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孙元良的儿子即为台湾影星秦汉。孙立人也是国军少壮派的名将,在抗战战场上战功卓著,曾在仁安羌大破日军,后率部从印度反攻东南亚,一路追亡逐北,气势如虹。其带领的新7军(新38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在解放战争前期的东北战场上打得民主联军落花流水,最后在长春围困战中被消灭。孙立人到台湾后落了个兵变事件,锒铛入狱,度过残生。
  共军中有将领孙毅。孙继先。孙毅就是著名的胡子将军。孙继先是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营长,后为山东八路军/三野名将。在新中国是著名的导弹将军,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首任司令员。
  


  吴佩孚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6岁即入私塾,1896年 22岁时中秀才,后因避祸投军从戎。从淮军聂士成部戈什哈(勤务兵)做起,“凭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锟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直系军阀的一员大将。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权力,成为一方袅雄。他镇压京汉工人大罢工,双手沾满工人的鲜血;排斥异己,到处调兵遣将,挑起军阀混战;敌视南方革命政权,叫嚣“先扑灭北方之赤化,然后扑灭广东之赤化”,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
  
  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直系军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蜇居东北,图谋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于 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以直系大败,曹锟被俘,吴佩孚逃往南方而结束。此后吴佩孚虽几次试图东山再起,忽而联合冯玉祥、孙传芳与奉军作战,忽而联奉反冯,但在北伐军的攻势下,主力被歼于武汉,最后辗转流落北京。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试图拉吴佩孚担任全国性傀儡政府的首脑。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日本更是策划“汪吴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吴主军,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吴佩孚所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去世。
  
  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虽与其他军阀一样,穷兵缴武,镇压革命,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日本企图搬新傀儡》)吴佩孚不做的民族气节,还是应予以肯定的。本文试对吴佩孚拒作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讨。
  
  吴佩孚在民族危急关头拒当,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首先,吴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书,对孔孟之道极为熟捻。在从幼年到青年的二十余年中,吴佩孚虽曾因父亲病亡中断在私塾的学习,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业,仍以各种方式坚持自学,为通过科举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试第 37名考中秀才,虽不能因此说他旧学极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对此确实下过一番功夫。在这点上他与响匪出身的张作霖,布贩出身的曹锟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儒家思想对国家、民族的强调以及对国人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北洋军阀中的“儒将”,吴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礼、义”训练部属;在民族大义上,较之其他军阀,吴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认识。
  
  吴佩孚在军队的训练上,除重视军事教育、操练及军队装备外,还经常以儒家思想训导官兵,要求他们“慕上古之英雄豪杰,诵先哲之训语箴书,善读春秋,力行忠义,方足以致忠邦爱国之志,成谋勇兼施之将”,“为将土道……必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间的忠义化身关羽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动辄以反帝爱国的面目通电声讨皖系、奉系的卖国行为,一时令人以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将军”。
  
  对自己,吴又提出了“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虽然有人指责他哗众取宠,但在某种程度上。吴佩孚确实实践了他的信条。在用人上,吴佩孚拒用亲属,曾亲自下令,吴姓的“天、手、道、远、隆五世永不叙用。”这种用人现在北洋军阀中还是较为罕见的。
  
  二次直奉大战时,吴佩孚败走天津,在阎锡山、冯玉祥及奉军的三面包围下,以“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为由拒绝手下躲入租界以保安全的建议。既使在牙疾恶化,面临生命威胁时,吴佩孚仍拒绝到租界就诊,最终死于家中。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躲入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其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吴严辞拒绝。在吴兵败、亟需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为日方利诱所劝,对一个旧军阀来讲,确属难能可贵,这与吴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应有很大的关系。吴佩孚的成长环境也为他对日本一直采取疏远、甚至敌对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的家乡蓬莱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里,戚继光的抗倭事迹在当地深入人心,备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吴的父亲就因景仰戚继光而以戚继光的字“佩玉”而为吴取名子玉。吴本人对此也从未忘怀,一直与以戚继光同乡而自豪。而蓬莱又与甲午战场威海卫相距不远,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舰炮轰登州(烟台)沿海各府,蓬莱也未能幸免,蓬莱阁几为炮火所毁。对于日军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战败后的耻辱,吴佩孚亲身感受,对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在为其军队所写的《登蓬莱阁歌》中就反映出他对日本侵略的愤怒之情:‘北海满州,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剥,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吴佩孚才会以“试能与日本交涉不失中国主权,得以结束日中战争,回所企愿,愿意听从。若与‘临时’、‘维新’两政权相似,寄人篱下,未敢从命出山,而决心抗战到底”来口答侵华日军的利诱。
  
  从客观情况来讲,身属直系的吴佩孚,素与英美来往密切,与日本则关系冷淡,在日本掠夺中国权益时,数次通电反对;加之为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几次与日本支持的皖系、奉系军阀发生混战,彼此积有宿怨。
  
  在与皖系、奉系的斗争中,吴佩孚多次以反对其媚日卖国作为与其开战的借口。1919年,在反对巴黎和约的斗争中,吴佩孚一再发出通电,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反对北京政府(皖系)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约。吴佩孚甚至提出:“在山东问题上,对日本需以相当兵力,作最后之解决”,为推翻皖系政府制造舆论。
  
  1922年,梁士诒政府(奉系)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大搞亲日外交,以日本借款赎回被日霸占的胶济铁路。吴借机联合直系将领,通电指责梁士诒“勾援结党,卖国媚外,甘为李克用。张邦昌而弗恤。”并指出‘嘶人不去,国不得安”“请问今日之国民,孰认卖国之内间。”
  
  日本侵占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成立后,吴佩孚虽已手无兵权,仍通电声讨,痛斥日本“伪称满洲独立国,实即为日本附庸,阳辞占领之名,阴行掠夺之实”。

  吴佩孚以反对亲日的皖系、奉系起家,在与皖系、奉系的争战中也多次吃过日本人的亏,自会与日本保持相当的距离。直皖战争爆发后,皖系以日式优良武器与吴作战,一时占尽优势,给吴军造成很大的困难。天津日军护卫队也配合皖军,将直军赶离铁路线。只是后来吴佩孚利用天气突变,皖军武器优势无法发挥之机,才在奉军的夹击下击败皖军,迫使段祺瑞下台,徐树锋躲入日本使馆。
  
  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败走天津,欲从天津撤回关内。直军追人天津后,日本遂以外交使回代表的名义,借口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军队不可驻扎天津,对吴佩孚提出抗议,试图掩护奉军撤退。吴佩孚对此极为不满,曾向美国记者表示,如日本有意干涉,就要一直打到东京去。
  
  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倒戈前日,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吉风显作致电吴佩孚,不许直军在撤退时使用当时唯一可用的秦皇岛码头。而奉军南下滦河的前锋就是由日本人率领的黑龙江骑兵大队。对于二次直奉大战的失败,想必吴佩孚也会在日本人身上记上一笔。
  
  虽然日本对吴佩孚也多次试探,一次直奉战争后,派吴佩孚的好友岗野增次郎充当吴的顾问,又以提供军事装备等手段对吴伺机拉拢,但吴对此并不接受。日本占领华北后,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企图拉吴出山,充当傀儡政府的首脑,并为此而制定了“吴佩孚工作”计划,前后耗资三千万。为了与吴佩孚拉关系,岗野增次郎被调入北平,担任‘敬请专使”;日本特务头子川本大作还专门拜吴佩孚为师,“学习大师的立身处世,道德文章”,企图以旧友、师徒关系拉拢吴佩孚。
  
  汪精卫公开投日后,日本又调整其“和平运动”方针,策划“汪吴合作”。在日本的策动下,汪精卫先是给吴佩孚写信,拉吴作。吴回信拒绝后,汪精卫又亲自跑到北平,约请吴在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邸会面,商谈合作事宜,又被吴以“咱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要谈就在中国人的家里谈”为由一口口绝。
  
  总的说来,在英美扶植下发展起来的直系军阀,对日本的态度都较为冷淡。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除个别直系将领,如齐燮元等投靠日本,作了外,大部分直系将领,如冯玉祥、鹿忠麟、于学忠等人都是抗日爱国的。即使是贿选当上总统的曹锟,也拒绝了日本人让其出山的要求,不作。因此,吴佩孚能够作出不当的选择与他自身所处派系也不无关联。
  
  除了吴佩孚个人因素外,为防止吴投敌,国共两党也做了大量争取吴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吴佩孚,表示对吴的处境“悬系不已”;董必武同志也著文,希望吴佩孚能“自全晚节”,“不做日寇的傀儡”;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希望吴佩孚能保持气节,不为日人所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吴佩孚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吴佩孚28岁从军,66岁去世,一生东征西伐,可谓‘大有作为”,可是他所努力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却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给他带来的只是滚滚骂名;而他的‘不为”——‘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以及最后的‘不作”却使他赢得了人们的一丝敬意。对于吴佩孚来说,他的不为比有为更加难得,更有价值。

  南朝名将吴明彻
   吴明彻(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苏六合)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吴明彻祖父吴景安,为南齐南谯太守。父亲吴树,为梁右军将军,吴明彻是其幼子。吴明彻幼孤,其性至孝。十四岁时,见自家坟墓因贫寒而无法修整时,便辛勤地耕种,时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吴明彻心中哀愤,常坐在田中放声痛哭,仰天自诉。几日后,有人从田间回来,告诉吴明彻干枯的禾苗已经复活。吴明彻认为是对方在和自己开玩笑,等到田地后,一切皆如其言。秋天,吴明彻大获丰收,解决了安葬的费用。当时有位姓伊人,善于占墓,看了吴明彻所修坟墓后,对吴明彻的兄长说:“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马逐鹿者来经坟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贵之徵”(《陈书·吴明彻列传》)。到了安葬时,此话果然被应验了。
  
   太清三年(548年),南豫州牧侯景作乱(参见侯景之乱),进逼建康,天下一时大乱。当时吴明彻的家中有粮食3000余斛,吴明彻见邻居都在挨饿,便对几位兄长说:“当今草窃,人不图久,柰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陈书·吴明彻列传》)?于是将粮食分给邻居,和大家一起食用,使很多人得以生存。吴明彻此举得到当地人的尊敬,以至盗贼闻知此事后,都远远避开,不敢相扰。
  
   承圣三年(554年)三月,陈霸先镇守京口。知吴明彻之名,便想与其深交。吴明彻知道后,便去拜见陈霸先,陈霸先,亲自走下台阶,拉着他的手就席,共论当世之事。吴明彻读过一点书史经传,而且还跟汝南人周弘正学过天文、孤虚、遁甲等术,略通其妙,颇以英雄自许。陈霸先深奇之,便封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六月,吴明彻围海西,镇将中山郎基固守,削木为箭,剪纸为羽。吴明彻围之百余日,不能而还。
  
   绍泰元年(555年),吴明彻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等反对陈霸先的势力,因功被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封安吴县侯。太平元年(556年),北齐攻梁(参见北齐攻梁之战),吴明彻又随陈霸先大破北齐军。
  
   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拜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与侯安都、周文育率兵征讨王琳。十月,陈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吴明彻自率军回建康。
  
   永定三年(559年)五月,吴明彻随周文育讨余公扬,吴明彻奉命率水军给周迪运粮。王琳遣其将曹庆率2000人以救余孝劢,曹庆率部攻周迪及吴明彻,陈军战败。不久,陈军主帅周文育被豫章内史熊昙朗刺杀。六月,陈武帝去世,文帝即位,加吴明彻为右卫将军十月,王琳得知陈霸先死,率军东进,拥永嘉王萧庄出屯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陈以侯填、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吴明彻夜袭湓城,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吴明彻仅以身免。王琳乘势率军东下。
  
   天嘉元年(560年)二月,王琳兵败,携妻子奔北齐。三月,吴明彻被封为都督武沅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武州刺史,其余如故。八月,北周司马贺若敦率军万人进攻武陵,吴明彻见众寡不敌,便率军巴陵,并于双林破周军一部。
  
   天嘉三年(562年)闰二月,江州刺史周迪反叛。三月,文帝以吴明彻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领豫章太守,总督众军征讨周迪。但因吴明彻雅正刚直,使其内部人心不和。九月,吴明彻至临川攻周迪,未克。文帝闻后,便派安成王陈顼代替吴明彻,令他还朝。不久,授镇前将军。
  
   天嘉五年(564年),吴明彻迁镇东将军、吴兴太守。临行前,文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吴兴虽郡,帝乡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陈书·吴明彻列传》)!后文帝患病,吴明彻拜中领军。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文帝去世,废帝即位,以吴明彻为领军将军。光大元年(567年)正月,吴明彻迁丹阳尹,仍下诏以甲杖四十人出入殿省。二月,时到仲举假造诏令欲废除废帝,被毛喜知道,安成王陈顼疑惧,便派毛喜和吴明彻谋划此事。吴明彻对毛喜说:“嗣君谅闇,万机多阙,外邻强敌,内有大丧。殿下亲实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愿留中深计,慎勿致疑”(《陈书·吴明彻列传》)。

  时湘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华皎闻韩子高谋叛事泄被杀,甚为不安,乃遣使暗中引北周军,又自归附后梁。五月,安成王陈顼以吴明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湘州刺史,给鼓吹一部,率舟师3万进取郢州(今湖北武汉),征南大将军淳于量率水军5万跟进,又派冠武将军杨文通率步兵从安城(今江西安福西)向茶陵(今湖南茶陵东)、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今江西宜春)向醴陵(今属湖南)进军,共袭华皎(参见沌口之战)。
  
   六月,陈废帝又命司空徐度为车骑将军,总督诸军,从陆路进兵湘州。华皎与后梁帝萧岿均向北周求救。闰六月,北周帝遣襄州(今湖北襄阳)总管卫公宇文直督柱国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率军南进助华皎。
  
   九月,萧岿亦派柱国王操率水军2万助华皎。权景宣率领水军,元定率领陆军,在卫公宇文直指挥下,和华皎的军队一起顺流而下,陈淳于量驻军夏口(今湖北武汉黄鹄山下),宇文直驻军鲁山(今湖北汉阳东北),使元定军以步骑数干围攻郢州。华皎在巴州白螺(州名,湖北监利东南)驻军,与陈湘州刺吏吴明彻等对峙。陈将徐度、杨文通从山路西进突袭湘州,尽俘华皎军所留军士家属。华皎从巴陵与北周、后梁水军顺流乘风东下,军势甚盛,在沌口(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即古沌水入长江之口)与陈军交战。吴明彻和淳于量募集军中小船,命令先行出发承受北周、后梁水军的拍舰,俟其发拍(炮)皆尽,以王方大舰发拍(炮)击之。北周、后梁船舰尽为陈军击碎,沉没于沌口中游。北周、后梁军又纵火欲焚陈军船舰,却因风向转变自焚。华皎、宇文直等单舸逃奔江陵(今属湖北)。元定以孤军无援,尽为陈将徐度所俘。吴明彻乘胜攻克后梁河东郡(今湖北松滋附近)。战后,吴明彻因功被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光大二年(568年)三月,吴明彻又乘胜进攻后梁江陵,掘堤引水灌城。后梁帝萧岿退驻纪南(城名,在湖北江陵北),后梁将马武、吉彻等军反攻,吴明彻战败,后梁帝才得以返江陵。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宣帝陈顼即位,封吴明彻为镇南将军。太建四年(572年),又封吴明彻为侍中、镇前将军,其余如故。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宣帝计划讨伐北齐。众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只有吴明彻坚决支持。时陈宣帝意已决,又让大臣们推选主帅。多数大臣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权重,应为主帅。但尚书左仆射徐陵却认为:“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一》)。都官尚书裴忌也同意以吴明彻为帅。陈宣帝即命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并诏加侍中、赐女乐一部,与裴忌领兵10万北击北齐。吴明彻攻秦郡(治今江苏六合),都督黄法氍攻历阳(今安徽和县)。
  
   四月,黄法氍部将复广达于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击破北齐军,吴明彻部将程文季率敢死队,拔掉州前水障木栅,进围秦州。北齐遣军援救历阳,为黄法氍所败,又以尉破胡、长孙洪略援救秦州。吴明彻使猛将萧摩诃击斩北齐军前队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余人,北齐军大败,斩获不可胜计,尉破胡逃走,长孙洪略战死。北齐使王琳赴寿阳(今安徽寿县)召兴,以抵抗陈朝。

   五月,黄法氍攻克历阳,尽杀守城士兵后进军合肥,合肥望旗请降。秦州亦降。因秦郡是吴明彻故乡,所以宣帝下令让他拜祠上坟,文武羽仪甚为壮观,乡里人皆以此为荣。
  
   六月,黄法氍克合州。吴明彻也进攻仁州。七月,被授征北大将军,进爵南平郡公,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户,吴明彻军至峡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军皆弃城而走,陈军克仁州。齐巴陵王王琳与扬州刺史王贵显守寿阳外城,吴明彻认为“琳初入,众心未附”,便夜袭王琳,王琳军大溃,齐兵只得退守相国城及金城。
  
   十月,吴明彻进攻寿阳,于肥水筑坝,引水灌城。城中苦于潮湿,士兵多数腹泻,手脚浮肿,死者十之六七。北齐派行台右仆射皮景和等率军数十万援救寿阳,距寿阳30里即扎营,但逗留不敢逼进。陈军诸将皆惧,问吴明彻:“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吴明彻说:“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陈书·吴明彻列传》)。吴明彻于是乘机猛攻,一鼓作气攻克寿阳,俘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庐潜、左丞李騊駼等,送于建康。皮景和引军北还,驼马辎重尽为陈军所得。王琳善抚士卒,甚得军心,被俘齐军见王琳后皆歔欷不能仰视。吴明彻见此情景,怕发生兵变,令人将其追杀。
  
   此战,陈军先后攻克北齐数十城。淮南数州郡或占、或降,归属于陈。宣帝特下诏书对吴明彻进行表彰及封赏,书曰:“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侍中、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平郡开国公明彻,雄图克举,宏略盖世。在昔屯夷,缔构皇业,乃掩衡、岳,用清氛沴,实吞云梦,即叙上游。今兹荡定,恢我王略,风行电扫,貔虎争驰,月阵云梯,金汤夺险,威陵殊俗,惠渐边氓。惟功与能,元戎是属,崇麾广赋,茂典恒宜,可都督、豫、合、建、光、朔、北徐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豫州刺史,增封并前三千五百户,余如故”(《陈书·吴明彻列传》)。宣帝派使者萧滓去寿阳发送诏令,吴明彻于城南设坛,陈军20万,陈列旗鼓戈甲,登坛拜受,成礼而退,将士莫不踊跃欢呼。
  
   太建六年(574年),吴明彻从寿阳入朝,宣帝亲自到他家中慰劳,赐钟磬一部,米一万斛,绢布二千匹。
  
   太建七年(575年)闰九月,吴明彻又率军溯泗水西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吕梁(今徐州东南)击败北齐军数万人。此后,北齐与北周战争加剧,无暇南顾,而陈朝亦满足于既占之淮河两岸地区,无意北进,陈与北齐的战争基本结束。
  
   太建八年(576年)二月,吴明彻进位司空,其余如故。又下诏书说:“昔者军事建旌,交锋作鼓,顷日讹替,多乖旧章,至于行阵,不相甄别。今可给司空、大都督泬钺龙麾,其次将各有差”(《陈书·吴明彻列传》)。八月,以吴明彻都督南北兖、南北青谯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陈宣帝陈顼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争夺淮北地区,遂派吴明彻率军北伐,令其世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摄行州事。吴明彻军至北周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击败徐州总管梁士彦,进围彭城,梁士彦退兵守城,不敢出战。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吴明彻仍利用清水灌城,绕城布列战船,加紧攻城。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救,占据淮口(即清口,今江苏淮阴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筑长围,并以铁锁贯连车轮数百沉入清水(即泅水,在今江苏淮阴及其西北),以封锁航道,阻断陈水军退路,在清水两岸筑城。陈军诸将甚为惶恐,谯州刺史萧摩诃对吴明彻说:“闻王轨始锁下流,其两头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见遣击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断,贼势不坚,彼城若立,则吾属且为虏矣。”但吴明彻不从,并说:“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陈书·萧摩诃列传》)。摩诃失色而退。周军十日之间筑城而毕,下游水路全被王轨截断。
  
   周兵益至,诸将准备破堰撤军,用船运马而回,马主裴子烈认为:“若决堰下船,船必倾倒,岂可得乎?不如前遣马出,于事为允”(《陈书·吴明彻列传》)。时吴明彻背疼难忍,见前遇坚城,退路被断,知道此次作战难以取胜,便听从了这一建议。萧摩诃又进言说:“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愿公率步卒,乘马舆徐行,摩诃领铁骑数千,驱驰前后,必当使公安达京邑。”吴明彻说:“弟之此计,乃良图也。然老夫受脤专征,不能战胜攻取,今被围逼蹙,惭置无地。且步军既多,吾为总督,必须身居其后,相率兼行。弟马军宜须在前,不可迟缓”(《陈书·萧摩诃列传》)。萧摩诃带数千马军前还,吴明彻亲自决堰断后,乘水势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势渐退,船舰触上周军沉入水底的车轮,无法通过。王轨乘机引兵袭击,陈军大败。吴明彻被俘,所部3万及器械辎重为周军所获。北周对他以礼相待,封他为怀德郡公,位至大将军。不久,吴明彻因忧愤死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后来,他的故吏盗其灵柩回归陈朝。
  
   至德元年(583年),陈后主下诏书褒奖吴明彻,书曰:“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故侍中、司空南平郡公明彻,爰初蹑足,迄届元戎,百战百胜之奇,决机决死之勇,斯亦侔于古焉。及拓定淮、肥,长驱彭、汴,覆勍寇如举毛,扫锐帅同沃雪,风威慴于异俗,功郊著于同文。方欲息驾阴山,解鞍浣海,既而师出已老,数亦终奇,不就结缨之功,无辞入褚之屈,望封崤之为易,冀平翟之非难,虽志在屈伸,而奄中霜露,埋恨绝域,甚可嗟伤。斯事已往,累逢肆赦,凡厥罪戾,皆蒙洒濯,独此孤魂,未沾宽惠,遂使爵土湮没,飨醊无主。弃瑕录用,宜在兹辰,可追封邵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其息惠觉为嗣”(《陈书·吴明彻列传》)。
  
   点评:“吴明彻居将帅之任,初有军功,及吕梁败绩,为失算也。斯以勇非韩、白,识异孙、吴,遂使蹙境丧师,金陵虚弱,祯明沦覆,盖由其渐焉”(《陈书·吴明彻列传》)。
  
   “明彻属运否之期,当辟土之任,才非韩、白,识暗孙、吴,知进而不知止,知得而不知丧,犯斯不韪,师亡国蹙,宜矣哉”(《南史·吴明彻列传》)。
  
  

  百家姓名将之11——曾
  
  曾姓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相传夏禹第5世孙少康中兴夏室,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鄫(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这时候,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称曾氏,就此承袭。
  
  曾姓是起源于北方的姓氏,但不知为什么,历代姓曾的将军几乎都是南方人。
  
  太平天国中有大将曾天养、曾立昌。都是洪杨起兵的老弟兄,在太平军中属二类名将。按功绩和能力看,一类名将应属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二类将领有韦昌辉、罗大纲、秦日纲、赖汉英、林启容、李侍贤、陈坤书等。曾天养和曾立昌活跃的时期正是太平天国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期,因此勉强进入二类名将行列,实际上也就是三类的水平。曾天养是一位老将,在两湖作战立下许多战功,后遇到初成军的湘军,在城陵矶败亡,曾立昌作为北伐援军将领之一未能成功北上,被清将胜保击败,阵亡于山东冠县。北伐援军未能成功北上,是导致北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林、李两位优秀统帅和大批老骨头的牺牲,是《李秀成自述》中所谓天国十误之一。
  站在太平天国对面的,可就是曾姓的名将了,湘军统帅曾氏兄弟:曾国藩、曾国荃、曾国华等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大规模北伐西征,一时难以阻挡。在籍的清朝官员曾国藩奔走努力,在原有湖南地主团练的基础上,开始组建与清军、绿营不同的新军——湘军。是时,清军连连在安徽、湖北、江西等地战败,太平军攻入湖南,对面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曾国藩。虽然湘军也遭遇了一些挫折,曾国藩几乎在靖港自杀,但战斗最终有了转机,湘军将太平军赶出了湖南,并且尾随追入了湖北,战争在湖北围绕武汉三镇展开,使得湖南成为曾国藩和湘军的兵源、军饷的坚实基地。湖北作战得手后,湘军进而围攻九江,结果被石达开率领大军击败,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未果。天京事变之后,湘军再度进攻,先取湖北、再图九江,逐渐在安徽与太平军摆开战场。同时,湘军别部分别进入江西、浙江等侧翼战场,给太平军施压。此时,湘军又遭大败,全军精锐六千多人在三河被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歼灭,重要将领李续宾、曾国华等阵亡。曾国藩再次组织湘军,坚决进攻安庆,并派幕僚李鸿章回故乡庐州,按照湘军的样式组织起了另一支新式武装,淮军。曾国藩攻取安庆,继而擒住太平军西线的统帅陈玉成,陈牺牲。而淮军南下江浙,牵制住了李秀成的兵力。最后,曾国藩派曾九(国荃)率领湘军主力直攻天京,李秀成等各部太平军二十余万驰援,与湘军剧战,居然没能战胜数万湘军(又说仅三万湘军,估计外围也还有各支队),湘军攻入了天京,又四处追杀,平灭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后,太平军余部与捻军结合,继续在北方与清军作战。曾国藩使用“倒守运河”的战术,未能围住捻军,被免职。继任者李鸿章继续他的战术,最终成功的消灭了东、西两路捻军。曾国藩的湘军一直兵力不多,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少于对面的太平军,但战斗力高于太平军。这是因为湘军的组织形式、作战方法、武器装备,都具备了现代军队的雏形,因而作战能力很高。湘军以及其分枝淮军,是中国新式军队的鼻祖。
  曾国藩晚年,因天津教案身败名裂,抑郁而死。从这件事上,可以嗅出浓烈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味道。一点闲话,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之女曾广珊的儿子,便是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夜不出门。
  民国军队中有滇军将领曾万钟。
  红军中有名将曾中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统帅,极其英勇善战,可惜被张国焘杀害,不然至少是开国后的一位大将,甚至元帅。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将领曾生、曾希圣、曾思玉、曾国华、曾绍山、曾克林等。曾生是著名的两广纵队的司令员,曾希圣是曾中生的弟弟,后边三位都是军长/纵队司令级的将军,最后一位在抗战胜利后第一个进入东北建立根据地,有一部电视电影《曾克林出关》说的便是这段往事。
  国民党军中将领曾泽生。曾泽生是滇军部队60军的军长,在长春围困战中投诚了解放军。后60军被改编为解放军5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第一个攻入了汉城。国军中再有一位特工将军曾扩情。
  
  不知为什么,历朝历代曾姓的名将非常稀少,春秋战国没有,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没有,隋唐宋没有,元明也没有,到了清朝民国,才有名将出现。或许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欢迎各位如能发现这些朝代的名将,立时告之。赘言,要够一定实力的,并不是带过兵的就算是名将。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12——吕
  
  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遗民自此姓吕。
  武王伐纣胜利后,主将吕尚受封建立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的叱吕氏改为吕姓;北周时期,俟吕陵氏也改为吕姓。
  以上为吕姓由来。
  吕尚。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为姜氏吕姓,相传原为山东人,一生穷困潦倒,后投身陕西的周国,成为三军统帅。然而,时陕西关中的炎帝后人姜姓的极多,姬周不得到这些姜姓后人支持很难与强大的商朝作战,因此吕尚也很有可能是陕西的部落宗族将领。总之,吕尚为周军大将,率军进攻商朝,牧野大胜,攻入朝歌,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殊功。后被封在营丘,建立起延续数百年的齐国。
  吕省。春秋晋国权臣,偶尔做做参谋工作。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阳翟商人,后为秦国相国,相传秦始皇赢政是他李代桃僵篡夺秦国天下的骨血。吕不韦偶尔也挂过秦国的帅印,但基本上只是挂个名号而已。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争夺项羽首级的五将中有吕马童和吕胜。《史记》中记载,项羽死前曾询问追击的汉将姓名,得知有吕马童在,朗声说此乃老乡,首级就给他,于是自刎。此节看起来很有小说的意味。倒是吕马童因此被封了侯,且名传千年。但这名是怎样的一个名,就耐人寻味了。
  汉军中有大将吕泽,是刘邦夫人吕雉的亲哥哥。刘邦起兵,靠的就是宗族和弟兄,作为妻子的家族,吕泽是起兵时的重要力量。吕泽一直是汉军中的重要将领,但远没有韩信、灌婴、王陵、曹参显赫。吕泽显山露水的一战,是刘邦集合九国联军攻入彭城,项羽回师来救,大破汉军,刘邦残部无可依托,居然投奔在下邑屯军的吕泽军,并且因此站住了脚。可见吕泽行军作战还是有一套的。
  吕姓各枝后人有吕禄、吕台、吕产、吕通。在吕雉死后,被周勃、陈平等“扶汉”全部杀掉。
  三国有吕布。吕布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跋扈卑劣的软蛋,也不是电视剧《蝶舞天涯》中那个蒙昧的少年,历史上的吕布,是东汉末年争夺天下的山西骑兵集团的主帅。当是时,各地农民起义纷起,北方有西北的董卓、幽州的公孙瓒、河北的袁绍、河南山东的曹操等许多势力争夺天下,闻名遐迩的山西骑兵也在滤布的率领下加入了征战的行列。在吕布手下,还有张辽、高顺等一大批山西骑兵将领。但是最后吕布被各路势力击败,最后死在曹操手中,部下的精兵强将也变成了他人征战天下的工具。
  三国之东吴有大将吕蒙。吕蒙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白衣渡江”的战例,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成语。其子吕霸也是东吴大将。
  三国还有从属于各方势力的吕建、吕威璜、吕范、吕义、吕常、吕凯、吕岱等。那时代吕姓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名将。但是之后的岁月里,吕姓名将变得非常稀少,不知道是什么具体的原因。
  吕光(338年—399年),字世明,略阳(天水)氐人,吕婆楼之子。吕光本为前秦将领。淝水之战前夕,受天王苻坚之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因此远方诸国皆来归附。吕光本来想要留在龟兹,但是受到名僧鸠摩罗什劝阻,而且部众们也想回到中原,遂回师。然而前秦于淝水败后,境内各族纷纷反叛,吕光被阻于西域,不能东归。前秦太安元年(385年),终于攻入凉州。386年,吕光收到苻坚死讯,也改元太安,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复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在位末期内政不修,各族叛离,埋下亡国因子。
  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安徽安丰人,庸将吕文德之弟。1267年,蒙古将领阿术、刘整等围攻襄樊,他坚守了六年,使蒙古军势不能越之半部。但南宋气数已尽,组织不起有效的支援,民军的张顺、张贵兄弟立下不朽功勋后也都阵亡。1273年,襄樊城破,吕文焕被迫降元。
  越过数百年,出现了上将吕正操。吕将军是辽宁海城人,早年加入张大帅的东北军,后来跟随少帅,到抗日战争前做到了团长。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军纷纷败退,吕正操悲愤之下,率自己的一个团在冀中脱离指挥系统,自主抗张,称“冀中人民自卫军”,后加入共产党,之后便和八路军-解放军同呼吸共命运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纯粹资料:
  
  吕祖谦(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添差严州教授。六年,召为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年,参与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三年,召为秘书郎,兼职如前。重修《徽宗实录》成,迁著作佐郎。先是奉诏编类《皇朝文海》,六年,书成,赐名《皇朝文鉴》,除直秘阁,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八年,卒,年四十五。著有《东莱吕太史文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等,并辑有《近思录》。事见《东莱集附录》卷一《年谱》,《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三——张(一)
  
  张姓最主要的祖先是黄帝-少昊-挥,相传挥造出了弓箭,于是变成了“弓长张”,子孙被赐姓张氏。张氏的发源地在尹城国的青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张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
  张姓名将首推春秋晋国赵家的家臣张孟谈。那时节,智氏在晋国势力最大,裹挟韩、魏三家围攻赵家的都邑晋阳,赵襄子无恤被困,张孟谈百般设计,死死守住晋阳。后晋阳被水灌城,岌岌可危,张孟谈出城说服了韩魏两家的韩虎和魏驹,反戈一击,突袭智氏军队,最终赵氏转危为安,和韩魏一起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战国秦军有主将张仪。张仪不仅仅有三寸不烂之舌,以连横之术瓦解关东各国的政治联盟,为秦国远角近攻做外交工作,还曾亲自上阵,率领秦国大军出征打下了巴蜀天府之国,给秦国建立了巩固的大后方。
  秦末有著名的军事家张良。张耳。张苍。张敖。
  西汉有大将、张骞、张次公、张安世。张骞自西域凿空归来,被拜为博望侯,随同汉军出征。张次公是大将军卫青手下的重要将领之一,被封为岸头侯。张安世是武、昭、宣三朝元老,一直在朝廷工作,没有打过什么大仗。
  新莽朝绿林军中有大将张卬。
  东汉末年,太平道教的领袖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了黄巾大起义,给予腐朽的东汉统治者沉重的打击,间接灭亡了东汉。
  之后便是神话般的三国时代。三国时代名将辈出,各大势力之中都有张姓的将领。其中,董卓西北集团中有张济、张绣叔侄,吕布山西骑兵集团中有张辽、张虎父子,袁绍河北集团中有张郃,农民起义的余部中有“黑山贼”张燕,这些将领最终都投降了曹操。而刘备蜀汉政权中有张飞、张苞父子,张翼,张嶷。而五斗米道的领袖张鲁一直割据汉中,后投降了曹操。在其它势力中,还有袁术江淮集团的将领张勋和原西川刘璋集团的将领张任。另有张邈、张温等。
  五胡乱华,十六国中有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
  隋末天下大乱,隋军中有名将张须陀。张须陀与许多农民起义军交战,连连获胜,对瓦岗军翟让竟然连胜三十多次,成为隋朝在中原的中流砥柱。但是隋朝倒行逆施、气数已尽,张须陀最后在大海寺会战中被新崛起的瓦岗军击败,阵亡。农民起义军中有将领张金称。
  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勣,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秦王李世民,成为他手下的重要将领之一。参加了玄武门之变,郯国公。张亮和张公谨都是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
  张士贵。虢国公。历史上张士贵是唐开国的重要将领之一,还发现了名将薛仁贵,但是在民间文学中被附会为贪占薛仁贵战功的恶人。这事也并非空穴来风,在唐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薛仁贵的战功确实曾经被人贪占,做坏事的正是张士贵的女婿。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三——张(二)
  
  这之后,唐朝出了两位姓张的名将,他们的英雄业绩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毫不过分,这两位名将分别是安史之乱中的唐军名将张巡和“一振雄名天下知”沙州归义军张议潮。
  安史之乱中,叛军一面向西攻打关中,一面向南攻略江淮。因隋唐时期江淮已经开发,极尽富庶,朝廷的钱粮很多都由江淮和江南转运度支。攻下了江淮,就斩断了唐朝廷的补给之路,也给自己夺得了财富之源。然而,由于唐将张巡和许远死守南下必经之路上的睢阳,死死拖住了叛军的前进脚步,使得钱粮源源不断地运上前线,为唐军的最后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张巡,并不是什么出名的大将,只是真源(鹿邑)县令。叛军南下时,他组织起一支队伍与叛军作战,死死守住雍丘(杞县,明朝出了李信),屡屡挫败叛军张通儒(也算是张姓的名将了)的大军。之后,叛降敌人的原雍丘县令令狐潮(叛变后被张巡杀了家小)复率大批叛军攻城,屡屡被张巡击败,前后杀伤数万人。叛军大兵云集,雍丘孤城难守,张巡坚持了很长时间后,率领剩余的三千多精悍部队撤出雍丘,转移到更加坚固的睢阳(商丘),和另一名将许远的部队汇合,共六千八百人扼守坚城。大批叛军纷纷南下,张巡派出部下大将南霁云、雷万春逆袭,一举歼灭敌杨朝宗部万余人。这次战役之后,张巡接到朝廷诏书,被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这个时候升官,既是对英雄业绩的表彰,也是对死守睢阳的要求——人在阵地在。
  当时,唐军主力对叛军作战并不利,且忙于勾心斗角,内耗不断。张巡一支孤军,死守睢阳绝地,一片孤忠,天地可鉴。
  安禄山死后,安庆续派大将尹子奇率汉番军十三万猛攻睢阳,试图打开南下江淮的道路。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一次次击败叛军,赢得了许多奇迹般的胜利。张巡不仅仅得到部众的爱戴,也得到了敌人的尊重,历任叛军将领都多次劝说张巡投降,张巡毫不理会,且反过头来劝说叛军中的将士投诚,居然真有李怀忠等许多人投降了张巡,和他并肩战斗。后弹尽粮绝,张巡派南霁云出城求援。南霁云四处寻找援兵,各地的统军将领都不敢出兵,还劝猛将南霁云留下。南霁云悲愤难当,率领自己组织起来的(宁陵援兵为主)三千多人一路血战杀回睢阳,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城中再也没有食物,张巡和许远都杀了妾和童仆给将士吃……实堪节烈悲壮!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叛军又一次攻城,饿得奄奄一息的残军已经拿不起武器,全军丧没,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将领被俘。敌人统帅尹子奇甚为敬佩,亲自劝降,张巡以下没有一个人答应,最终都被杀害。
  张巡等人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四百余战,杀死敌将三百,士兵十二万人。张巡等人在睢阳的死守,拖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为朝廷保住了江南赋税,唐军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对于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意义。张巡在作战中,“用兵未尝依古法,勒大将教战,各出其意。或问之,答曰:‘古者人情敦朴,放军有左右前后,大将居中,三军望之以齐进退。今胡人务驰突,云合鸟散,变态百出,故吾止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尔。’”、“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待人无所疑,赏罚信,与众同甘苦寒暑,虽厮养,必整衣见之,下争致死力,故能以少击众,未尝败。”这些业绩都传神的表现了张巡的用兵之道。
  十年前曾经到商丘,商丘有市县两个城,隔得不远,县城是老城,卧牛形状,是留存至今的著名古城之一,城内几乎都是旧屋和仿古建筑。在商丘县城南门外,有张巡墓,实应为张巡许远等人合冢,甚至只是衣冠冢。那墓仅仅是一个单砖院墙围绕起来的土堆而已,然彼时愚潸然泣下,泪飞顿作倾盆雨。
  唐朝晚期,河西(甘肃)一带都落入了吐蕃贵族手中。唐人被视为牛马,辄遭杀戮。是时中原板荡,内乱不止,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力量顾及这些落入敌手的子民。河西百姓流尽了眼泪,盼不来救自己出苦海的大军,反倒在苦痛中找到了解放的道路,拿起枪,自己打出一个天下。在沙州(敦煌),杰出的领袖张议潮组织唐人举行了大起义,一举光复沙州。不久,又光复了邻近的瓜州。光复后,张议潮一方面组织兵力固守两城,一方面派出十路使者前往长安,报告自己的起义经过,寻求朝廷的支援。当时的唐宣宗十分感动,但国运衰危,实在派不出有力的大军,只给了张议潮“沙州防御使”的头衔。
  沙州是张议潮光复的土地,沙州的军民是张议潮的队伍,朝廷的封号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但这已经足够了。
  张议潮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天才,率领沙、瓜两州有限的兵力,连续出击,不断进攻沦陷的州城。河西各地惨遭奴役的唐人——也包括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聚拢到张议潮旗下,连连战胜吐蕃军,伊州、河州、甘州等地先后光复。张议潮的威望到达顶点,但他的品格相似于西班牙的熙德,他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而是始终忠于中央朝廷,又派出兄长张议潭带着十个州的地图和户籍到达长安报捷。朝廷又一次被感动,封张议潮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归义军节度使”和“十一州营田处置观察史”,全权负责河西的行政、经济、军事事务。
  张议潮成为归义军的最高统帅之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一面防范着回纥的骚扰,一方面抵御着吐蕃的进攻。吐蕃对于失去河西之地很不甘心,不断派出大军反攻,张议潮沉着应战,最终在沙漠戈壁中大败吐蕃军,又乘势收复了凉州、西州。之后张氏后人连续为河西领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河西全面沦陷、敌势高炽之时,凭一几壮士之力,慨然举义,红旗卷戟,黑手悬鞭,昔日做牛马的奴隶赢回了自己的世界,其领袖张议潮的胆略,令人感佩。
  《张议潮变文》中有令人热血澎湃的四句诗文:
  河西沦落百余年,
  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
  一振雄名天下之。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三——张(三)
  
  五代后梁朱温手下有大将张全义,就是家中妇女都被朱温淫遍的倒霉鬼。之前跟随王仙芝、黄巢起义,后投降唐朝,成了一个小小的割据势力,并先后臣服于后梁和后唐,伺候过八个皇帝。他的一生,早期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后边的几十年一直在洛阳地区屯田生产,为河南地区的稳定做了不少贡献。
  后周有号称“禁中第一猛将”的张琼。殿前都点检张永德。
  北汉有大将张元徽。
  北宋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有农民军大将张余。张余在起义初期立下许多战功,几乎为农民军中第一名将。后蜀中略定,张余率农民军主力二十余万猛攻梓州,意图进而占据剑阁,封闭宋军入川的大门。但是在小小的梓州城下,张余大军围攻数十日,居然没能攻下只有数千人据守的梓州,导致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北宋援军由沿川陕大道通过剑阁源源不断进入四川,最终平灭了农民起义,张余也在之后的战斗中阵亡。围梓州而不克,被公认为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转折点。
  北宋末期有张叔夜。张叔夜在战场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但是他在海州任上击败了宋江起义军,立下了不大不下的功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支起义军逐渐事迹彰显,变成了民间艺人和文学家笔下的“梁山好汉”、“梁山一百单八将”,《水浒传》的流传使得在历史上招降他们的张叔夜也变得有名起来,姑且记之。
  南宋有抗金大将张浚、张俊。他们和金国的作战,他们和岳飞的恩恩怨怨,一言难尽。张浚是南宋初的高级将领,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吴玠等都曾是他的部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在临安(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率众大破苗傅、刘正彦,扶高宗复位,立下疏功。后张浚到陕西指挥对金作战,手握二十万精锐部队,却刚愎自用,在战略决策上犯了重大错误,导致大败。绍兴四年(1134),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五年,出任宰相,督岳飞镇压杨么起义。绍兴七年, 张浚力主罢黜骄惰怯战的大将刘光世,却又反对岳飞并统刘光世军,招致刘光世部将郦琼叛降伪齐,张浚因而罢相。张俊是和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在对金军、叛军、农民军作战中立下许多功劳,所部称张家军。后支持朝廷对金议和,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后来帮助秦桧制造伪证,制造了岳飞“莫须有”的冤案。如今,在西子湖畔的岳庙中,还有张俊和秦桧、王氏、万俟卨的跪像,供后人唾骂。
  在南宋的保卫战中有大将张珏,在四川抗击蒙军入侵,曾协同王坚获得过钓鱼城大捷的战绩。在襄阳保卫战中,民兵领袖张顺、张贵率数百民兵一次次和数万蒙元军交战,从水路将襄阳城急需的粮食、物资运进城内,最后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壮烈殉国。
  南宋最后的阵地,广东厓山的守卫者张世杰。而他的对手,是老领导张柔的第九个儿子张弘范。
  在中国的北方,蒙古一步步灭亡了金,金境内的汉人纷纷结寨自保,成为地方豪强武装,张柔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张柔的民兵曾被派到河北阻挡蒙古军,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元。之后,张柔率部随速不台等蒙汉军南下攻克汴梁、蔡州,灭亡了金。后又与南宋交战。
  山东李檀叛乱,张柔和初出茅庐的张弘范率军平叛(李檀的军阀特征比较强),张弘范展现了军事才能。之后,张弘范在伯颜率领下参加了著名的襄阳之战。张弘范提出在襄阳、樊城之间筑一字城,切断了二城联系,最终打败宋军,吕文焕投降。那时候,蒙元军的已经是由汉军做主力了,北方的汉人在和南方的汉人打仗,他们之间也不过是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区别,可发一叹。张弘范率领蒙元军一路南下,追逐着南宋最后的武装力量,接连在池州、焦山大破宋军,南宋乞降,张弘范进入临安。张弘范仅就作战能力来说,确实是一员名将,一支支南宋军队都被他的大军消灭,文天祥、陆秀夫空自嗟叹。最后,张弘范率大军追击南宋的残余势力,俘虏了文天祥,将南宋最后的力量堵截在厓山,对面的对手是他父亲的老部下张世杰。二张之战的结局是张弘范胜利,张世杰阵亡,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跳了海。张弘范似乎没有一点的精神顾虑,依旧意气风发的命部下在海边上立碑,上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看起来,张弘范是发自内心地仇恨南宋。他有着怎样一段心路历程,无人知晓。
  元末农民大起义,蒙元军中有大将张良弼。张良弼作战骁勇,消灭了许多农民军,但是热衷于和扩廓帖木儿搞摩擦,搞来搞去,蒙元元气大伤。最终张良弼也战败投降了明军。后来,明朝派张良弼劝说扩廓帖木儿投降,扩廓不从,下逐客令,并令人追逼张良弼砍下了自己的臂膀,张归明后不久身亡。
  陈友谅手下有大将张定边。
  朱元璋手下有大将张兴祖,在评书里被附会为大战老太师脱脱的“宝枪大将”。
  元末农民起义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就是张士诚。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小名九四,是江淮间的私盐贩子,后和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以及李伯升、吕珍等人率众起义,攻下了江淮间的泰州、兴化、高邮等地,在高邮称王。张士诚在苏北兴化一带占据水陆要冲,和蒙元军作战,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张士诚总是怀了受招安的心思,并没有全力发展壮大,为日后败于朱元璋之手埋下了伏笔。其幕僚施耐庵及施的学生罗贯中根据张士诚起义的兴亡成败教训,结合民间关于梁山泊起义的故事,写出了文学巨著《水浒传》,因此《水浒传》中与张士诚/兴化相似的内容很多。之后,高邮被蒙元丞相脱脱围困,脱脱在政治倾轧中失势遭贬,张士诚转败为胜,并趁机会南渡长江,攻下了苏南、浙西的富庶地区,并定都平江(苏州)。这之后,张士诚继续招安路线,最终投降了元朝,多次运送粮食接济陷于困顿的蒙元政权,并派兵攻打红巾军的最后根据地安丰,逼走了刘福通和韩林儿,称吴王,又被称为东吴,朱元璋的政权为西吴。当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的时候,张士诚并没有如约东西夹攻朱元璋,给了朱元璋各个击破的机会。鄱阳湖大战之后,陈友谅阵亡,其势力一蹶不振,朱元璋腾出手来,分兵多路进攻,一次次击败张士诚,李伯升等投降,平江陷落,张士诚被俘,不久遇害。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三——张(四)
  
  靖难之役,朱棣手下有大将张玉。朱棣手下大将不算多,以朱能、张玉为代表,外加中官郑和(警卫团长)、和尚道衍(参谋长),以及火真等一批蒙古人将领。张玉之子张辅也在朝为将,曾北击蒙古,南讨安南,年老时在土木堡之变中殉难。
  明末农民起义中,有和李自成齐名的张献忠。张献忠是陕北延安人,在明末山陕大饥荒中率十八寨父老起义,号称“八大王”,又被称为“黄虎”。当时陕北起义军很多,其中不少被攻破,也有不少被招安,后来的明军政府军中,不少将领都是早年间起义的山陕壮士。张献忠曾一度投降三边总督洪承畴,后又起义,和各路农民军进山西,下河南,战湖广,焚凤阳皇陵,并和李自成交恶。后农民军在流动作战中吃了不少亏,高迎祥牺牲,李自成在潼关南原大战中被洪承畴、孙传庭大败,张献忠又一次投降了明朝。后随着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恢复元气,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又一次起义,大败左良玉,不断在四川、湖广流动作战,有胜有败,最终击败各路政府军,占据了四川,称“大西”。由于李自成占据了中原,并攻入北京,灭亡明朝,张献忠偏安西南。后李自成败亡,清军先头部队进入四川,张献忠迎敌,居然在侦查中被对方游骑击杀。这之后,几个改姓张的义子,张(孙)可望、张(李)定国等继续抗清,在西南坚持了多年。
  史载张献忠军纪很差,部下烧杀淫掠,作恶多端,甚至有张献忠屠川之说。又有研究说张献忠杀的都是地主统治阶级,所以被反动文人痛恨,遭到地主阶级写史人的诬陷,而普通百姓都在纪念张献忠。估计历史上真正的张献忠的表现介乎于两者之间,并非彻底的“大好人”或者“大坏人”。实际上,对李自成的历史评价也应如此。因为姚雪垠《李自成》中褒李贬张的观点影响了几乎一代人,因此在人们印象中李自成军纪严明而张献忠、罗汝才总是纵兵大掠,其实,这几位都脱不开那个时代农民起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明军中有姓张的将领张存仁、张弘谟、张承荫、张令等。张存仁被满洲俘虏后投降,为满洲八旗兵指挥炮兵部队,在日后满洲进入中原作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弘谟是袁崇焕手下的大将,一直与满清作战,曾随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中夜袭南海子满洲军营。张承荫在辽东战败阵亡。张令是四川副总兵,在堵截张献忠入川的战斗中事败身亡。
  东南一带有反清将领张名振,张煌言,后皆败亡。
  三藩之乱,康熙平叛第一大将为张勇。张勇字非熊,陕西洋县(一说咸宁)人,属于明政府军的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降清,授游击,隶属于陕西总督孟乔芳。张勇规模不大的部队一直在西北陕甘宁等地和李自成大顺军余部以及各路地方武装作战,获得了无数胜利,展现出名将本色,并参加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后跟随清朝南下大军杀入贵州、云南,又是连战连捷,做上了云南提督。康熙二年(1663),还镇甘肃,授靖逆将军,封靖逆侯。三藩之乱中,吴三桂部队一路向北,沿途旧部纷纷响应,陕西总兵王辅臣也在关中举旗叛清,一时间从云南、贵州到四川、陕西,都成为吴三桂的属地,而东路湖广、江西等地吴军作战也十分顺利。此时,孤悬西北一隅的张勇和赵良栋等名将率领的精锐部队又一次显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不仅仅守住了几个孤立的据点,并且向关中进行大反攻,占据了陕甘许多州县,最后击败王辅臣,迫其投降,顺势杀入了四川。张勇等人在西北的作战胜利,构成了清朝平三藩之战的转折点,具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张勇早年右脚受伤,不能骑马,多年来坐着轿子指挥,从武将变成了一员儒将。金庸在《鹿鼎记》中,对此史料有着有趣的改编。
  涉及明末、宋末等等历史,总免不了讨论“”之属。吴三桂、张勇、洪承畴、李成栋、刘良佐、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明/清),乃至于张弘范、吕文焕(金/宋/蒙),都属于不折不扣的“”。但是,他么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有着在大时代中难以改变的随波逐流。对此,争议颇多,辱骂者有之,惋惜者有之,痛恨者有之,同情者有之,似乎并不用“统一意见”,让人们都保持自己的观点吧。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三——张(五)
  
  太平天国起义中张国梁。张国梁原名张嘉祥,本是广东天地会武装的代表,很快投降了朝廷,成为朝廷围剿太平军的主力之一。投降后的张国梁作战十分卖力,一直追着太平军打,从广西到湖南,从湖北到江苏,后来干脆扎营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一直和太平军作战,成为了朝廷旧军中颇有战斗力的将领,也给太平天国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组织了第二次大破江南大营的战役,江南大营在此役中被打破,张国梁阵亡,另一主将和春自杀。
  湘军中有张运兰。淮军中有张树声、张树珊。
  北洋军阀中有张勋、张彪等。张勋就是北京复辟的辫子兵统帅,张彪则是武昌起义时清军湖北第八镇的统领。
  北洋军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1875.3.19——1928.6.4),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辽宁海城县城西小洼村(今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窝棚屯)。张作霖幼年家境贫寒,14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前往镇安县(今黑山县)投奔外祖父,为谋生卖过包子,当过货郎,学过木匠,后跟随继父学兽医、相马。1894年因为报父仇杀人而流落至营口,适逢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投军(毅军),并赴朝鲜与日军作战,曾任伍长,取得了初步的战斗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3月被遣返,张作霖回到老家,从此落草为寇,开始了“乱世枭雄”的土匪生涯,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1902年张作霖和手下的精壮被官府收编,任巡警马队帮带、统带,其老兄弟成为了日后奉军的骨干。后,张作霖率领部下北上与蒙古叛军作战,连战连捷,一跃从小打小闹的绿林支队升格成为能征惯战的政府野战军,因剿匪有功升为洮南镇守使。
  武昌起义后,张作霖接连向清政府和袁世凯北洋政府效忠,左右逢源,扩大势力, 1912年被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任命为第27师中将师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挟“东三省议会”推举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自治。1924年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打败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称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4月,杀害了共产党人李大钊等35名爱国进步人士。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1928年4月,在蒋、冯、阎、桂四大集团军的攻击下,奉军全线崩溃,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1928年6月4月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时年53岁。
  单田芳评书《乱世枭雄》表现了张作霖的一生,极具艺术感染力,可作为了解张作霖生平的重要参照。
  张作霖部下有将领张作相和张宗昌。
  老帅已死,少帅张学良出场。字汉卿,号毅庵,作为张氏东北军的接班人,一直受到张作霖的“重点培养”。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19岁的张学良晋升为少将旅长,以后又兼任了航空学校校长,筹划建立了空军和海军,严格选拔和训练各种人才,为东北军的振兴打下了基础。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以第三军军长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后与张学良相较深厚的奉军将领郭松龄起兵反奉,一路从直隶打回辽宁老家,虽遭平灭,但张学良深受张作霖斥责,几乎被枪毙。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北伐,张学良以京汉线总指挥身分率军与之对抗,结果连遭失败,张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沈阳皇姑屯时,被日军炸弹炸毁,张作霖受伤身亡。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首先枪毙了暗中与日本有默契的杨宇霆、常荫槐,之后东北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随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1930年5月,蒋、冯、阎的中原大战爆发,两派都派人联络张学良,张学良权衡再三,出兵帮助蒋介石打败了冯、阎联军,被封为陆海空副总司令,掌握了华北大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华北受侵,张学良根据蒋介石的电令节节败退,替蒋介石背了不抵抗的罪名。蒋介石为了平息全国民众的怨情,逼张学良引咎自辞,张学良只得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出国去疗养,蒋介石安排何应钦接替了张学良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职务。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先后任他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先后与鄂豫皖和陕北红军作战,东北军连遭挫折,损失了不少将士,更加激化了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矛盾。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遭秘密软禁,几十年失去了自由。
  冯玉祥西北军中有张之江、张维玺、张自忠。
  阎锡山晋绥军中有张培梅。
  国民革命军中有张发奎。张辉瓒。张治中。张灵甫。张雪中(第19集团军司令)。张淦。张轸。第48军军长张光玮。第3军军长张瑞贵。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张灵甫。
  张灵甫,原名张宗灵,陕西长安人,青年从军,到河南开封投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1924年,张灵甫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等为同学。毕业后的张灵甫一直在国军中作战,曾率领数百人的小部队在陕南死守阻拦徐海东百战百胜的西征红二十五军,逼得徐海东退兵绕道而行,一时间张灵甫名声大噪,成为国军中的青年才俊。后来,因为张灵甫枪杀红杏出墙的妻子,被判入狱十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灵甫被释放,加入了王耀武的(74军)第51师,任153旅305团团长,从此张也改名字为张灵甫,并立刻在上海前线立下大功。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国军中不折不扣的王牌军,抗日战争中,74军参加了淞沪、徐州、德安、上高、长沙、常德、雪峰山诸多会战,并且全部都是主力。看正面战场的战史,第三、第九战区哪里顶不住了,74军立刻千里驰援,堵口子打伏击抄粮道拼刺刀,刀刀见血,日军胆寒。日军华中派遣军多次组织专门寻歼第74军的战役,都无功而返,反而被第九战区消灭了不少人马。74军的战功,闻名国内外,张灵甫也在一次次血战中步步提升,抗战胜利后升任了整编74师(74军)中将师长,统领这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内战爆发后,整编74师是华东战场的主力,首战涟水,次战淮阴,大败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华中野战军和从中原突围的皮定均铁军,导致江淮共方根据地几乎全部失守。张灵甫率领74师兼程北上,追赶华东共军。此时,陈毅山东野战军和粟裕华中野战军已统编为华东野战军,莱芜战役后士气正盛,张灵甫虽然连战连捷,但过于孤军深入,被陈毅、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忽然回军包围在孟良崮地区,经过数日激战,最终全歼整编74师全军,张灵甫自杀身亡,一代将星陨落。
  电影《红日》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歼灭整编74师的整个过程,其中不仅仅表现了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对于74师官兵的战斗力也有一定的展现。比如影片的开头,张灵甫率74师攻入涟水,在宝塔下和将领们合影。孟良崮被围,74师各部连续向解放军阵地进攻,还曾一度恢复不少阵地。在那个年代的电影中,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舒适扮演的张灵甫,形象十分英武,因此在文革中遭到了不少批判。
  张灵甫是自杀还是被解放军战士击毙的?解放军方面的史料记载是被战士击毙,而国军方面的史料记载是自杀。史实应该是张灵甫战败自杀身亡,解放军战士攻进山洞后又对尸体开了数枪。整编74师战斗里为国军之冠,虽然被包围在孟良崮死地,但依旧顽强死守,虽全军被消灭,但是给华东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此役解放军伤亡人数和74师一样多,许多苏北、山东老骨头死在了孟良崮,因此战斗结束后发生了不少杀俘虏的恶性事件,事后有许多解放军将士遭到了军纪处理,从中也可以看到对74师的仇恨程度,对张灵甫的“鞭尸”之举也就明了了。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大将张云逸。上将张宗逊、张爱萍。中将张经武。张国华。。张达志。张令彬。张贤约。张震。张藩。张池明。张仁初。张才千。张祖谅。张翼翔。张天云。张南生。张学思。不该被遗忘的,还有红军时期的妇女独立团团长张琴秋。
  少将张蕴钰。是新中国原子弹基地的司令员,特以记之。
  抗美援朝,空军中有战斗英雄张积慧,后为空军高级将领。
  现役的有上将张万年。
  
  张积慧(1927年~)
  
    山东荣成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第4师12团3大队飞行大队长、副团长、团长。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曾10多次参加空战,击落击伤敌机5架。1952年2月10日,在反美军凭借其空中优势,对朝鲜北方的交通要道进行封锁的“绞杀战”中,张积慧和战友们一道并肩作战,并由他一举击落美国空军英雄、少校中队长、号称“空中一霸”的“王牌飞行员”乔治-阿-戴维斯,从而打破了“美国空军英雄不可战胜”的神话,引起美军,特别是美国空军的巨大震惊。对于他的出色表现,志愿军空军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誉为“空中英雄”、“空中突击手”。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军功章。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四——袁
  
  袁姓名将不算多,却是有一个算一个,其中既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士,也有遭人唾骂却争议极大的国贼,颇有意思。
  三国时有名将袁绍及其表弟袁术。袁氏在东汉四世三公,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把持了朝政,袁绍奋而出走,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有一批朝庭文武官员追随了袁绍,比如后来参加官渡之战的淳于琼,当时就是朝庭的校尉。袁绍参加并作为盟主统帅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战斗,攻克洛阳,董卓在败退途中被王允、吕布诛杀。后袁绍回到河北地区发展势力,连连兼并弱小诸侯,最终攻破了北方的公孙瓒,建立起了统一黄河以北的强大势力,包括河北、山西全部和山东、河南一部。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实力远远比不了专心发展的袁绍。后世多有人批评袁绍没有趁曹操忙于各处征战而南下袭击,但袁巩固北方的战略也并非毫无道理。之后,袁绍开始了和曹操的三大战役,白马之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白马之战中袁绍遭遇了挫折,失去了大将颜良和文丑,但主力没有什么损失。官渡之战,袁绍率优势兵力南下寻战,被曹操死死拖住,后曹操出奇兵火烧袁军乌巢粮仓,随后掩杀,袁绍大败。仓亭之战,袁绍主力被歼,而后不久袁绍病亡。其子袁谭、袁尚等争权,被曹操各个击破,三过初期实力最为强大的袁绍势力灰飞烟灭。
  
  袁术并非《三国演义》中描绘的昏聩之徒,也是一代名将。东汉大乱,袁术和哥哥袁绍一样从朝庭出走,到中原偏南的地区打拼,兼并了许多地方势力,收服了孙坚、孙策父子的军事力量,建立起了以南阳和汝南为中心的根据地。袁术本应南下兼并刘表,彻底占据荆州,但他却错误地选择了进攻徐淮的战略,使得自己越来越处于一种被敌对势力包围的处境中,并且和表兄袁绍发生了矛盾,遭到曹操、刘备、吕布等的连续攻打,孙策又背叛了袁术,使得袁术四面楚歌。最后,袁术败亡。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明末大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落籍于广西藤县。明末国力衰微,东北满洲崛起,萨尔浒大战明军大败,之后满洲八旗兵不断进攻,接连占领辽东铁岭、沈阳、辽阳等地区,明军丧失数十万,精锐部队大批被歼。辽东军民在熊廷弼、孙承宗等将帅的带领下苦撑危局,此时,后起之秀袁崇焕开始崭露头角。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满洲全军十三万进攻孤城宁远,试图打下宁远,进逼山海关。袁崇焕率不满万人的明军死守宁远,大败攻城的八旗兵,并击伤了努尔哈赤,为其起兵二十五年以来最大的失败,不久努尔哈赤死去,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胜利后,袁崇焕继续巩固辽东的边防,安置流民,广开屯田,建筑要塞,并尝试要塞固守和机动兵力结合的防御战术。1627年,皇太极率八旗大军围攻辽东军的前进基地锦州,并试图围城打援。袁崇焕将计就计,并不全军出击,死守宁远、锦州等坚固的要塞,但是派出数千精锐骑兵袭扰八旗兵侧后,打得满洲疲惫不堪。皇太极转而进攻宁远,被明军击败。八旗兵顿兵于坚城之下,无计可施,只好撤退,袁崇焕又赢得了“宁锦大捷”。然而,“功到雄奇即罪名”,赢得如此胜利的袁崇焕居然被魏忠贤阉党攻诬,愤而辞职――袁大人,少愤怒一些该多好,你的愤怒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无非是为小人夺权腾位置。
  崇祯帝由检继位后,翦除阉党,内朝外廷气象一新。袁崇焕蒙恩感奋,狂言“五年平辽”,由检深许之,受命为辽东督军,赐尚方宝剑。袁崇焕单骑出关,慨然赴行。此时之辽东,在贪污腐败的继任者手中已经糜烂不堪。袁崇焕初到宁远,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兵变。要是换了别的官,早就被杀了割肉吃掉,可是袁崇焕一到,叛兵立时归附其麾下,兵变平息。袁崇焕在辽东发奋图强,依旧进行练兵、屯田、筑垒等举措,仅仅一年,辽东恢复了旧日的气息。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等方针,都在切切实实的实行中。袁崇焕在辽东,一来安定了数十万军民,变奔逃流民为雄武战士,得精兵数万;二来培养了祖大寿、祖大乐、满桂(调任大同镇总兵)、赵率教、何可纲、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曹变蛟、吴三桂等一大批将领,建立了辽东军的指挥系统。这些将领构成了日后明军的指挥骨干,使得满洲军最终也没有能从正面攻破辽西的防守阵地。三来辽西的固守使辽东沦陷区人民没有丧失回归天朝的希望,各种起义此起彼伏。之后袁崇焕诱杀了割据辽南朝鲜皮岛的毛文龙,统一了兵权财权,但此举也多为后人所诟病。
  满洲首领皇太极也是当世英主,看到辽西防卫固若金汤,一不强攻,二不自守,反而冒险丢弃自己的大本营,率满蒙汉全军十余万绕过袁崇焕的防线――请注意,这条防线上的辽东军比八旗兵少得多,皇太极却不敢进攻――从蒙古杀入蓟镇,绕道进入关里,直趋北京。后人大都没有注意到,皇太极在这次进攻战中的战役目标十分不明确,既不攻城,又不占地,也没有掠夺太多的人口采物,就是绕着京城打转转,完全不是他之前之后的作风,十分可疑。其实,皇太极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逼袁崇焕回军作战,消灭袁崇焕和辽东军主力,此举如何险恶!袁崇焕率辽东军千里驰援,回救京城,分兵守险,封住了八旗兵的退路。此时京城周围尽遭蹂躏,外围二十余万明军皆作壁上观,毫无作为,京城官民却把救援不利的责任怪罪在袁崇焕身上。在由检和朝廷的严辞斥责下,袁崇焕率领不到一万的机动兵力到达广渠门外驻守,其旧部满桂也率大同宣府兵驻守到德胜门外。
  奇迹般的广渠门大战,袁崇焕以弱胜强,大败满洲兵,取得了其一生中对满洲的第三次大捷――这三次大捷也就是明朝对满清作战中仅有的三次大捷。但是在这之后,袁崇焕莫名其妙地被朝庭和由检诱捕,诬以为通敌种种,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死时,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争相吞吃其肉,令人血痛!
  后人多说由检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但各种史料渐渐证明,此说只是满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辞。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有许多,却并非完全应该怪罪到由检的头上。真正的道理是:在一个腐烂没落的社会,真正英雄的命运只有被烂人杀害,并且每一片肉都要被庸人们兴高采烈地吞吃。袁崇焕死了,留下了一支钢铁般的辽东军,成功地阻挡着满洲的攻势。当辽东军中最后的力量(祖大寿、吴三桂)都并入了满洲势力的时候,便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灭亡。
  袁崇焕《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无题》一: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
   袁崇焕《无题》二: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梁启超《袁督师传》: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李自成起义军中有大将袁宗第。
  
  袁甲三。清末名将,河南项城人。1853年奉命赴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督办淮北军务,同太平军、捻军作战。不久,吕贤基阵亡,袁甲三代领其军。1856年配合英桂在河南同捻军作战,在归德(商丘)三战三捷,击败捻军领袖张洛行,后任钦差大臣、漕运总督,1863年病死。
  袁世凯。清末名将。袁甲三的侄孙,也就是袁甲三大哥袁树三的大儿子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后又过继给了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袁保庆和淮军各将领交情很好,他死后继子袁世凯也得到了吴长庆、刘铭传等淮军将领的关照。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被镇压后,淮军的势力控制了中国北方,袁世凯的这些社会关系对于他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袁世凯几次落第不中,失去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可能,为人又放荡不羁,属于那种给家族脸上抹黑的坏孩子。坏孩子有坏孩子的志气,袁世凯带着一批兄弟,去山东投奔了吴长庆叔叔。从此,袁世凯成为了军队的一员。1882、1884、1894年,中国的属国朝鲜连续发生内乱,袁世凯都参与其间。1882年,袁世凯奉命跟随吴长庆淮军出征,平定了朝鲜国内的叛乱,表现十分出色,后作为清朝官员留驻汉城。1884年,日本公使率日军百余人联合朝鲜开化派,冲入朝鲜王宫,捕杀保守派。袁世凯带着几个部下,英勇冲杀,一路杀向皇宫,大败优势日军,重夺皇宫,完全是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日本人的气焰顿灭。1894年,甲午战争,清大败,袁世凯也裹挟在败军中退回了中国。之后,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卓有成效,训练出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并发掘、培养了王士珍、冯国璋(冯巩的祖爷爷)、段祺瑞这“龙、虎、狗”北洋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亲信将佐,形成了日后北洋系将领的骨干。戊戌事变中袁世凯投靠慈禧、荣禄,度过了可能的危机。之后,他统帅的新军改称武卫右军,进入山东驻防。庚子之变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国北方的军队在和八国联军、义和团的两面作战中伤亡惨重,袁世凯的力量更为朝廷倚重。之后,袁世凯不断扩大势力,最终建立起了北洋六镇(师级)的精锐部队。由于袁世凯权力过大,被朝庭寻机罢免,但北洋六镇实际上仍旧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开始后,袁世凯借机重新出山,政治、军事双管齐下,最终成为了新建立的民国大总统。之后的数年中,袁世凯不断和各地种种名目的起义、自治、革命力量作战,均取得了胜利。但是袁世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称帝。称帝后的袁世凯被各方势力所唾弃,去掉帝号后不久病死。
  
  奉系中有大将袁金铠。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领导人袁文才,被冤杀,现已平反。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袁也烈、袁仲贤、袁升平、袁子钦、袁国平等。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四——袁
  
  袁姓名将不算多,却是有一个算一个,其中既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士,也有遭人唾骂却争议极大的国贼,颇有意思。
  三国时有名将袁绍及其表弟袁术。袁氏在东汉四世三公,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把持了朝政,袁绍奋而出走,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有一批朝庭文武官员追随了袁绍,比如后来参加官渡之战的淳于琼,当时就是朝庭的校尉。袁绍参加并作为盟主统帅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战斗,攻克洛阳,董卓在败退途中被王允、吕布诛杀。后袁绍回到河北地区发展势力,连连兼并弱小诸侯,最终攻破了北方的公孙瓒,建立起了统一黄河以北的强大势力,包括河北、山西全部和山东、河南一部。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实力远远比不了专心发展的袁绍。后世多有人批评袁绍没有趁曹操忙于各处征战而南下袭击,但袁巩固北方的战略也并非毫无道理。之后,袁绍开始了和曹操的三大战役,白马之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白马之战中袁绍遭遇了挫折,失去了大将颜良和文丑,但主力没有什么损失。官渡之战,袁绍率优势兵力南下寻战,被曹操死死拖住,后曹操出奇兵火烧袁军乌巢粮仓,随后掩杀,袁绍大败。仓亭之战,袁绍主力被歼,而后不久袁绍病亡。其子袁谭、袁尚等争权,被曹操各个击破,三过初期实力最为强大的袁绍势力灰飞烟灭。
  
  袁术并非《三国演义》中描绘的昏聩之徒,也是一代名将。东汉大乱,袁术和哥哥袁绍一样从朝庭出走,到中原偏南的地区打拼,兼并了许多地方势力,收服了孙坚、孙策父子的军事力量,建立起了以南阳和汝南为中心的根据地。袁术本应南下兼并刘表,彻底占据荆州,但他却错误地选择了进攻徐淮的战略,使得自己越来越处于一种被敌对势力包围的处境中,并且和表兄袁绍发生了矛盾,遭到曹操、刘备、吕布等的连续攻打,孙策又背叛了袁术,使得袁术四面楚歌。最后,袁术败亡。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明末大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落籍于广西藤县。明末国力衰微,东北满洲崛起,萨尔浒大战明军大败,之后满洲八旗兵不断进攻,接连占领辽东铁岭、沈阳、辽阳等地区,明军丧失数十万,精锐部队大批被歼。辽东军民在熊廷弼、孙承宗等将帅的带领下苦撑危局,此时,后起之秀袁崇焕开始崭露头角。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满洲全军十三万进攻孤城宁远,试图打下宁远,进逼山海关。袁崇焕率不满万人的明军死守宁远,大败攻城的八旗兵,并击伤了努尔哈赤,为其起兵二十五年以来最大的失败,不久努尔哈赤死去,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胜利后,袁崇焕继续巩固辽东的边防,安置流民,广开屯田,建筑要塞,并尝试要塞固守和机动兵力结合的防御战术。1627年,皇太极率八旗大军围攻辽东军的前进基地锦州,并试图围城打援。袁崇焕将计就计,并不全军出击,死守宁远、锦州等坚固的要塞,但是派出数千精锐骑兵袭扰八旗兵侧后,打得满洲疲惫不堪。皇太极转而进攻宁远,被明军击败。八旗兵顿兵于坚城之下,无计可施,只好撤退,袁崇焕又赢得了“宁锦大捷”。然而,“功到雄奇即罪名”,赢得如此胜利的袁崇焕居然被魏忠贤阉党攻诬,愤而辞职――袁大人,少愤怒一些该多好,你的愤怒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无非是为小人夺权腾位置。
  崇祯帝由检继位后,翦除阉党,内朝外廷气象一新。袁崇焕蒙恩感奋,狂言“五年平辽”,由检深许之,受命为辽东督军,赐尚方宝剑。袁崇焕单骑出关,慨然赴行。此时之辽东,在贪污腐败的继任者手中已经糜烂不堪。袁崇焕初到宁远,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兵变。要是换了别的官,早就被杀了割肉吃掉,可是袁崇焕一到,叛兵立时归附其麾下,兵变平息。袁崇焕在辽东发奋图强,依旧进行练兵、屯田、筑垒等举措,仅仅一年,辽东恢复了旧日的气息。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等方针,都在切切实实的实行中。袁崇焕在辽东,一来安定了数十万军民,变奔逃流民为雄武战士,得精兵数万;二来培养了祖大寿、祖大乐、满桂(调任大同镇总兵)、赵率教、何可纲、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曹变蛟、吴三桂等一大批将领,建立了辽东军的指挥系统。这些将领构成了日后明军的指挥骨干,使得满洲军最终也没有能从正面攻破辽西的防守阵地。三来辽西的固守使辽东沦陷区人民没有丧失回归天朝的希望,各种起义此起彼伏。之后袁崇焕诱杀了割据辽南朝鲜皮岛的毛文龙,统一了兵权财权,但此举也多为后人所诟病。
  满洲首领皇太极也是当世英主,看到辽西防卫固若金汤,一不强攻,二不自守,反而冒险丢弃自己的大本营,率满蒙汉全军十余万绕过袁崇焕的防线――请注意,这条防线上的辽东军比八旗兵少得多,皇太极却不敢进攻――从蒙古杀入蓟镇,绕道进入关里,直趋北京。后人大都没有注意到,皇太极在这次进攻战中的战役目标十分不明确,既不攻城,又不占地,也没有掠夺太多的人口采物,就是绕着京城打转转,完全不是他之前之后的作风,十分可疑。其实,皇太极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逼袁崇焕回军作战,消灭袁崇焕和辽东军主力,此举如何险恶!袁崇焕率辽东军千里驰援,回救京城,分兵守险,封住了八旗兵的退路。此时京城周围尽遭蹂躏,外围二十余万明军皆作壁上观,毫无作为,京城官民却把救援不利的责任怪罪在袁崇焕身上。在由检和朝廷的严辞斥责下,袁崇焕率领不到一万的机动兵力到达广渠门外驻守,其旧部满桂也率大同宣府兵驻守到德胜门外。
  奇迹般的广渠门大战,袁崇焕以弱胜强,大败满洲兵,取得了其一生中对满洲的第三次大捷――这三次大捷也就是明朝对满清作战中仅有的三次大捷。但是在这之后,袁崇焕莫名其妙地被朝庭和由检诱捕,诬以为通敌种种,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死时,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争相吞吃其肉,令人血痛!
  后人多说由检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但各种史料渐渐证明,此说只是满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辞。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有许多,却并非完全应该怪罪到由检的头上。真正的道理是:在一个腐烂没落的社会,真正英雄的命运只有被烂人杀害,并且每一片肉都要被庸人们兴高采烈地吞吃。袁崇焕死了,留下了一支钢铁般的辽东军,成功地阻挡着满洲的攻势。当辽东军中最后的力量(祖大寿、吴三桂)都并入了满洲势力的时候,便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灭亡。
  袁崇焕《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无题》一: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
   袁崇焕《无题》二: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梁启超《袁督师传》: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李自成起义军中有大将袁宗第。
  
  袁甲三。清末名将,河南项城人。1853年奉命赴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督办淮北军务,同太平军、捻军作战。不久,吕贤基阵亡,袁甲三代领其军。1856年配合英桂在河南同捻军作战,在归德(商丘)三战三捷,击败捻军领袖张洛行,后任钦差大臣、漕运总督,1863年病死。
  袁世凯。清末名将。袁甲三的侄孙,也就是袁甲三大哥袁树三的大儿子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后又过继给了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袁保庆和淮军各将领交情很好,他死后继子袁世凯也得到了吴长庆、刘铭传等淮军将领的关照。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被镇压后,淮军的势力控制了中国北方,袁世凯的这些社会关系对于他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袁世凯几次落第不中,失去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可能,为人又放荡不羁,属于那种给家族脸上抹黑的坏孩子。坏孩子有坏孩子的志气,袁世凯带着一批兄弟,去山东投奔了吴长庆叔叔。从此,袁世凯成为了军队的一员。1882、1884、1894年,中国的属国朝鲜连续发生内乱,袁世凯都参与其间。1882年,袁世凯奉命跟随吴长庆淮军出征,平定了朝鲜国内的叛乱,表现十分出色,后作为清朝官员留驻汉城。1884年,日本公使率日军百余人联合朝鲜开化派,冲入朝鲜王宫,捕杀保守派。袁世凯带着几个部下,英勇冲杀,一路杀向皇宫,大败优势日军,重夺皇宫,完全是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日本人的气焰顿灭。1894年,甲午战争,清大败,袁世凯也裹挟在败军中退回了中国。之后,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卓有成效,训练出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并发掘、培养了王士珍、冯国璋(冯巩的祖爷爷)、段祺瑞这“龙、虎、狗”北洋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亲信将佐,形成了日后北洋系将领的骨干。戊戌事变中袁世凯投靠慈禧、荣禄,度过了可能的危机。之后,他统帅的新军改称武卫右军,进入山东驻防。庚子之变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国北方的军队在和八国联军、义和团的两面作战中伤亡惨重,袁世凯的力量更为朝廷倚重。之后,袁世凯不断扩大势力,最终建立起了北洋六镇(师级)的精锐部队。由于袁世凯权力过大,被朝庭寻机罢免,但北洋六镇实际上仍旧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开始后,袁世凯借机重新出山,政治、军事双管齐下,最终成为了新建立的民国大总统。之后的数年中,袁世凯不断和各地种种名目的起义、自治、革命力量作战,均取得了胜利。但是袁世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称帝。称帝后的袁世凯被各方势力所唾弃,去掉帝号后不久病死。
  
  奉系中有大将袁金铠。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领导人袁文才,被冤杀,现已平反。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有袁也烈、袁仲贤、袁升平、袁子钦、袁国平等。
  
  ------------------------------------------------------
  百家姓历朝名将(现已写14姓)总帖在: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388539&PostID=8357066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五——陈(一)
  
  陈是中国的大姓,南方北方都有陈姓宗族分布,越南人中也有很多,甚至是第一大姓。
  陈姓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立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地,建立陈国。传二十世25君,陈国被楚灭掉,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在此之前,陈公子陈完因政治斗争逃到齐国,逐渐收买了齐国的人心,最终十世孙田和篡夺了齐国的政权。因此田姓也出自陈姓。
  再有便是南北朝北朝鲜卑族侯莫陈姓后改为陈姓,此枝中亦有不少名将。
  陈姓名将中,首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陈胜。陈胜为后人留下了三句有名的话:“苟富贵,勿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看似太平无事,实则危机四伏。六国抵挡不了秦,是因为社会组织结构、军事系统皆不如秦,然一旦归入秦疆域,原来的六国便成为秦的一部分,主动或者被动地迅速接受、学习了秦的先进之处,削平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六国宗族势力遭到摧毁,使得地方豪强得到发展空间,新的基层组织正在构建之中。秦朝时的国力人心,都很难维系一个庞大帝国的存在,因此分裂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些内在原因,通过六国遗民对秦朝的反抗表现了出来。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迅速攻取蕲(安徽宿州)、铚(安徽宿县)、酂(河南永城)、苦(河南柘城)、谯(安徽襄县)等县,很快又攻陷陈(今河南淮阳),并以陈为根据地,建立张楚政权,向全国进军,攻打秦的势力。陈胜派出吴广西进攻打荥阳,叩入关攻秦之门,为主力;派宋留率偏师略南阳,探武关,为侧翼。又派出武臣、邓宗、周市、等支队分路北上,恢复旧赵、魏、燕等国旧地,召平向南平定江淮。一时间,各地旧贵族、豪杰、农民纷纷响应,纷纷攻杀秦基层官员、军队,关东各地战事如火如荼,秦朝统治土崩瓦解。
  然而,吴广率领的张楚军主力在坚城荥阳之下遭遇挫折,久攻不下,损失甚重。陈胜没有添油增兵,而是派出当时张楚军中第一名的大将周文率机动部队,绕过荥阳,直趋秦的统治腹心关中。这正是间接路线战略的典型战法。周文一路上避实击虚,屡战屡胜,并乘机发动群众,队伍实力不断扩大。直至攻入函谷关,抵达戏(陕西临潼),直接威胁了秦的国都咸阳。此时,秦二世只得派出少府章邯率领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数十万成军,逆袭周文大军。章邯是秦末的著名将领,其统帅能力仅在韩信、项羽之下,一战成功,继而坚持不懈地追击,不令张楚军有喘息之机,终于彻底击溃周文大军,周文绝望中自杀。
  得胜的章邯大军挺进关东,抄了荥阳前线张楚军的后路,态势十分严重。张楚军中发生了内乱,将领田藏杀了吴广,张楚军大乱,最终被全歼。
  之后张楚政权的局面每况愈下。吴广、周文两支大军覆灭,其他分散在各地的部队又纷纷割据自立,陈胜手中的兵力十分有限。在章邯的全力攻打下,陈失陷,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车夫庄贾杀害。
  作为军事家的陈胜,其战略指挥有着极高的水平。秦之前的战争,基本上都属于会战模式,两军在具体战场展开大会战,如城濮之战、黄池之战、长平之战等。而陈胜指挥的起义军,在平定了陈等基本地区,初步建立起根据地之后,立刻以向全国进军的气概,大打全面战争,正奇相倚,效果极好。吴广攻打荥阳一路是主攻方向,虽然顿兵于坚城之下,但也吸引了秦军在关东的主力,为其他地区的起义军展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宋留攻南阳――武关一路是辅攻方向,但这一路在秦汉时非常重要,是连接关中和南部中原的通道,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楚汉战争中(王陵等)、新莽朝的宗室农民起义中(刘秀等)、南北朝对峙中,南阳地区的作用都很显要。其他北上之各支队,兵力都不多,但迅速发动起了各地的力量,挖掉了秦的统治基础。南下之召平支队,则动员起了旧东楚地的反抗力量,项梁、项羽、刘邦等都在此加入了反抗秦朝的战斗。当荥阳受挫后,陈胜及时应变,派出周文直插秦朝的心脏,此举可以和后世曾国藩派曾国荃直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的策略相比较。虽然最终周文功亏一篑,但此战略路线是极其高明的。
  陈胜事,有两处存疑。
  一是,陈胜是否是农民?陈胜吴广起义是不是农民起义?根据天涯的帖子提供的种种史料,可以看出陈胜绝非一般的扶犁农民,而是曾经走南闯北、交游天下的豪杰,大泽乡起义前能当上统帅九百人的屯长之一,也决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判定的是,陈胜恐怕是有一定地位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后世宣传的苦大仇深的农民。至于陈胜吴广起义是不是农民起义,尚待界定。
  二是,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到底都是什么人?使人容易产生错觉的是,这些人都在关中“工作”,应该都是关中人――秦人。但稍作比较就会发现不对。在骊山和关中各地服役的来自天下各郡县的人,比如刘邦,就曾经在关中服过役。在骊山服役的六国男儿,阶级压迫最深重,为什么不起来反抗秦的暴政,反而加入了秦军,消灭了从关东攻进来的六国兄弟?而这些拼凑的武装,为什么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在名将章邯率领下连战连捷,先后消灭了陈胜、项梁等许多势力,直到和项羽相遇的“破釜沉舟”那一仗……
  

  颖川陈国世系传 1—20代
  
  1 满公 受姓之初谧胡公妫姓 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 即封帝王之后以元女太姬配 是公封国于陈都宛邱 以奉舜祀 今在河南陈州以国为氏
  故曰 陈,生二子<长子: 犀候,次子:皋羊>
  2 犀候 犀候立是为申公生一子名<突>
  3 突公 一名天佑相公卒突公立是为孝公生子<圉戎>
  4 圉公 孝公卒圉戎立是为慎公生一子<宣>
  5 宣公 慎公卒宣公立是为幽公生子<孝>
  6 孝公 幽公卒孝公立是为厘公生子<灵>
  7 灵公 公卒灵公立是为武公生二子<长子:说公,次子:燮公>
  8 燮公 夷公卒燮公立是为平公生子<圉>
  9 圉公 平公圉公立是为文公娶齐女生<鲍公>又娶蔡女生<佗公>
  10 鲍公 文公卒鲍公立是为桓公生四子<长子:免公,次子:翟公,
  11 杵公 继庄公立是为宣公生二子<长子:御寇,次子:款公>
  12 款公 宣公卒款公立是为穆公生一子<朔>
  13 朔公 款公卒朔公立是为共公生一子<平国>
  14 平国 朔公卒平国立是为灵公生一子<午>
  15 午公 继灵公立是为成公生子<弱>
  16 弱公 继成公立是为<哀>公娶郑女生子师未立谧曰悼
  17 悼公 讳师生一子<吴>
  18 吴公 继哀公立是为惠公生子名<柳>
  19 柳公 惠公卒柳公立是为怀公生子名<越>
  20 越公 继怀公立谧曰泯公为楚惠王所并陈国失焉生子名<衍>(公元前519年.
  按史记.陈国自胡公满至此,传二十世,计二十五君,历年六百四十有五,泯公二十四年并于楚.是岁实周敬王之四十二年也.子衍避楚难.迁阳武户牖。
  

  百家姓历朝名将之十五——陈(二)
  
  秦末有赵国名将陈余。刘邦手下有大将陈豨,在西汉建国后叛汉被攻杀。
  一部电视剧《汉武大帝》,令人记住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历史上西域都护府的陈汤、甘延寿两位,正是此事的主人公。经过武帝等一次次的出兵远征,匈奴的实力逐渐衰落,再加上天灾和内乱,骑马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较量中,骑马民族渐渐不支。南匈奴呼韩邪内附,北匈奴郅支西遁。到了西域郅支逐渐归拢部属,压服小国,实力复振。陈汤、甘延寿带领少数西域汉军,动员西域各国武装组成远征军,奔袭郅支,最终大败之,匈奴残部向着西方更远的地方逃去,至于其是否就是搅乱欧洲政局的匈人,史家说法不一。在这次战争中,匈奴人也有豪迈的口号:“敢斗者即来”,汉军敢斗,敢来,最终胜利了,“敢斗者即来”的口号变成了笑柄。假如匈奴胜了呢?骑马民族的争斗用另一种方式持续着,内附的南匈奴和后来收降的匈奴各部被迁入并州/山西,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终于在西晋起事,横扫中原,灭掉了汉家天下,造成了五胡十六国的乱局。
  东汉刘秀之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大将陈俊。
  三国时期有大将陈泰、陈武陈表父子、陈式,分属魏吴蜀三家。其中陈表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不为人所熟悉。
  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出现了两员陈姓大将,陈庆之和陈霸先,其传奇般的战功彪炳史册,为兵家之奇迹。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是南朝梁朝的大将,出身庶族,又非军人之后,也没有高强的武功,基本上凭靠了与皇帝的交情,成为了领兵大将。当时南北朝对峙,北强南弱,南方一般都处于防守的状态,后北朝接连发生内乱,南梁发起了若干试探性进攻,陈庆之就在这样的一次次进攻中,成就了自己的军事传奇。在徐州之战中,陈庆之率两千步骑一鼓而大败北朝两万大军,初露锋芒。在涡阳之战中,陈庆之先是率二百精骑夜袭敌寨,消灭了北朝先头部队;后又在相持一年后猛然发动攻势,连连击破北朝反包围梁军的十三座营垒,大获全胜。但这些战绩只是一些铺垫,陈庆之率七千白衣军,横行中原,击败北军几十万的传奇,才是他最辉煌的业绩。公元529年,北魏发生内乱,尔朱荣弄权,政权四分五裂,南梁派陈庆之率七千部队护送北朝宗室元颢北上洛阳接收政权。此举实在太过开玩笑,当时北方胡骑百万驰骋,流兵百万纵横,处处都是武装大游行的精悍部队,也没有谁倾心欢迎元颢,南梁派人护送个天子回去,无非是捞取一些好处,把北朝搅得越乱越好。领受这任务的,不会是朝中得宠人物,甚至有些要做打狗的肉包子的意味。可是这陈庆之,偏偏将荒诞的政治安排,变成了个人的表演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以少胜多战役,拉开了序幕。
  陈庆之的部队,白盔白甲(和阿Q梦见的差不多),从江淮间西上,进攻中原的豫东商丘地区,七千破七万,大败守将丘大千,丘大千投降。乘着一股锐气,陈庆之又击败了北魏宗室元晖业率领的两万近卫军,进占考城。此时的中原门户洞开,换个说法,就是几十万北魏精锐,都出现在陈庆之的面前,并且都已经知道了这七千部队的战斗力!陈庆之毫不停息,挥师北上,兵锋直指重镇荥阳,北魏当时实际上的掌权者尔朱荣调动名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会合荥阳守军共计三十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陈庆之包围过来。此时的陈庆之也有有利之处,就是沦陷百年的汉人终于见到了北定中原的“王师”,纷纷反正来投。但这仅仅能够算是一些地方武装,能够和武装到牙齿的尔朱骑兵作战的,依旧是七千白盔白甲的陈家军。
  在敌军包围圈没有合拢之前,陈庆之一鼓作气,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七千破七万,一举攻克荥阳,此举可与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相比较,而难度还要大很多。之后,二十余万尔朱骑兵将“中心开花”的陈家军合围,陈庆之居然留了一部分部队守城,带领仅仅三千精骑出城应战,战斗的结果,三千人击溃了二十万敌人!此战虽然传奇,但也有理可循。一来,北魏内乱,尔朱专权,民心不服,汉人思归,造成了对北伐有利的大气候。二来,北魏对于偏师北进的陈庆之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形成了添油战术,被陈庆之各个击破,一口口吃掉,历战失利不断影响着后来部队的士气。三来,北朝北方边境不稳,无论柔然或者起义流民都造成了重大的牵制。第四,自然还当说陈庆之手下的百战雄师具有惊人的战斗力,否则外部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创造如此奇迹。
  荥阳大战胜利后,陈庆之顺势进攻虎牢关,守将尔朱世隆弃关而逃,而首都洛阳的守将举城投降了陈庆之。其实,如果此二处北军坚持作战,或许陈庆之的功绩不免事倍功半,但北军已遭夺气,哪里还有士气组织有效的抵抗?七千白盔白甲的陈家军进入洛阳,元颢恢复帝号。陈庆之很有危机意识,也不休整,继续扫平洛阳外围,歼灭了元天穆好不容易纠集起来的四万多部队,当时的洛阳附近传出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此时中原的汉儿,估计要扬眉吐气一阵了。
  至此,陈家军出征四个多月,大战四十七次,攻克三十二座城池,攻克洛阳,收降敌军无数,而本军损失微不足道。这样的武功,恐怕亚历山大、汉尼拔、贝利萨留都很难比拟。
  尔朱荣安定了北方事务,举倾国之兵来袭,欲与陈庆之一决高下。陈庆之过黄河守小城,与尔朱荣大战十一次,杀的北秀容精骑人仰马翻。此时,尔朱荣终于理智起来,实行间接路线战术,偷偷过黄河攻灭了元颢,陈庆之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被迫向南方撤退。北军一路追杀,但并不能对陈家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先前投降的各城各军纷纷又投靠了北朝,陈庆之率领着部下,在险恶的中原腹地行军,居然成建制地接近了自己的南方故乡。
  然而,真正的战士总是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就在陈家军渡河时,山洪暴发,大部分百战百胜的“王师”,被山洪冲走了。但是陈庆之没死,他化妆成和尚,逃回了建康。
  归来后的陈庆之首先领导了了镇压叛军的战斗,之后仍然担任了一方镇将的职务,防卫着江淮间的战略要地。每一次北方对江南的征服,都要首先征服江淮,比如晋灭吴、隋灭南陈、宋灭南唐、元灭南宋、清灭南明,守住了江淮,就有了江南半壁的屏障。陈庆之防卫江淮,与北军作战无数次,皆战而胜之。直至公元536年,北军大将侯景率兵数万南下,本欲擒灭陈庆之,为北军正名,不想陈庆之率不满万人的部队,又一次大败北军,侯景只身仓皇逃走。可惜未能杀掉侯景,否则,令江南生灵涂炭的侯景之乱便不会发生了。
  公元539年,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陈庆之因病去世,善终。陈庆之为毛泽东最欣赏的古代名将,毛曾多次读陈庆之传,并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顺便说一句,在陈庆之北伐的白盔白甲铁军中,有个从北方辗转流落到南方的战士,杨忠。杨忠战败后投降了尔朱氏,后出关成为西魏十二柱国大将军之一。其子杨坚,便是重新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
  

  梁书·陈庆之传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除奉朝请。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内附,以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诸军应接。还,除宣猛将军、文德主帅,仍率军二千,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众二万来拒,屯据陟□。延明先遣其别将丘大千筑垒浔梁,观兵近境。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后豫章王弃军奔魏,众皆溃散,诸将莫能制止。庆之乃斩关夜退,军士得全。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转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飚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旗归款。颢进庆之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众而西。
    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众凡七万,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骑将鲁安领夏州步骑九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尔朱世隆弃城走。魏主元子攸惧,奔并州。其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库,备法驾,奉迎颢入洛阳宫,御前殿,改元大赦。颢以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魏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众四万,攻陷大梁,分遣老生、费穆兵二万,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庆之随方掩袭,并皆降款。天穆与十余骑北渡河。高祖复赐手诏称美焉。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初,元子攸止单骑奔走,宫卫嫔侍无改于常。颢既得志,荒于酒色,乃日夜宴乐,不复视事。与安豊、临淮共立奸计,将背朝恩,绝宾贡之礼;直以时事未安,且资庆之之力用,外同内异,言多忌刻。庆之心知之,亦密为其计。乃说颢曰:“今远来至此,未伏尚多,若人知虚实,方更连兵,而安不忘危,须预为其策。宜启天子,更请精兵;并勒诸州,有南人没此者,悉须部送。”颢欲从之,元延明说颢曰:“陈庆之兵不出数千,已自难制;今增其众,宁肯复为用乎?权柄一去,动转听人,魏之宗社,于斯而灭。”颢由是致疑,稍成疏贰。虑庆之密启,乃表高祖曰:“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唯尔朱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今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高祖遂诏众军皆停界首。洛下南人不出一万,羌夷十倍,军副马佛念言于庆之曰:“功高不赏,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将军岂得无虑?自古以来,废昏立明,扶危定难,鲜有得终。今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屠颢据洛,则千载一时也。”庆之不从。颢前以庆之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镇。颢心惮之,遂不遣。乃曰:“主上以洛阳之地全相任委,忽闻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谓君遽取富贵,不为国计,手敕频仍,恐成仆责。”庆之不敢复言。
    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出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会有妖贼沙门僧强自称为帝,土豪蔡伯龙起兵应之。僧强颇知幻术,更相扇惑,众至三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走,钟离太守单希宝见害,使庆之讨焉。车驾幸白下,临饯谓庆之曰:“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庆之受命而行。曾未浃辰,斩伯龙、僧强,传其首。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敕义兴郡发五百丁会丧。
    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