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屈原——施光南

来源: YY101 2007-09-30 06:41:4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380 bytes)
呵呵,不加上几笔,以为我给101抬轿子了。
=========================================


梦中的屈原——施光南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1日 15:25)

  1998年7月,施光南创作的歌剧《屈原》在北京上演,连演十场、场场爆满。望着国安剧场里成排的花篮,施光南的妻子热泪纵横,这部凝聚了施光南一生梦想半生心血的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而此时,施光南已经逝世八年了。

  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一个新生命降临在南山脚下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孩子因此得名施光南。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与毛泽东、瞿秋白共过事,母亲钟复光与邓颖超、蔡畅同辈,也是一位革命者。

  施光南从小热爱音乐,1954年,14岁的施光南正在北京101中学就读,当他偶然读到郭沫若的剧本《屈原》时,就被这部戏宏大的气势和主人公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震撼。

  中学毕业后,施光南考入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成为预科生。在大学期

  间,他根据剧本《屈原》中的“雷电颂”创作了一首交响合唱,郭沫若看到后大为赞赏,并且写信热情地鼓励他大胆尝试歌剧的创作。

  然而,就在施光南踌躇满志地准备动笔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中,能够看到的文艺节目,基本上就是八个样板戏,能够听到的歌曲也大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文革”烙印的激情歌曲,抒情歌曲则被打入冷宫。

  1972年,施光南与词作家韩伟共同创作了一首《打起手鼓唱起歌》,在那样的岁月里,这首旋律优美,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抒情歌曲,很快唱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但是这首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却给施光南和韩伟带来了厄运。

  韩伟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那时候‘四人帮’不能允许这样的歌曲出现,所以给它扣上了帽子,说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回潮,是文艺黑线的复辟。就由中央文革小组下了文件,让各地停止歌唱,停止演出。作为这个歌的作者,施光南和我,那肯定那就得下放劳动,改造思想。”

  在下放的日子里,施光南一边养猪种菜,一边构思着《屈原》的创作。他虽然没有看到过话剧的演出,但根据以前见过的演出剧照,心中想象着歌剧的场景,耳边仿佛听到了歌剧的音乐,这是他在那段时光中惟一的快乐。

  1976年10月,施光南和韩伟同全中国人民一样,经历了那段难忘的日子,

  “四人帮”被粉碎了,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韩伟连夜写成了《祝酒歌》的歌词。当时施光南去北京看母亲,韩伟等不及,就把歌词寄到了北京。

  狂欢之夜,施光南更是激情满怀,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并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他们创作的这首《祝酒歌》在中央电视台1979年除夕晚会播出后,收到了16万封的观众来信。在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歌曲》杂志举办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活动中,这首歌被评选为第一名。

  那年秋天让施光南高兴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打起手鼓唱起歌》获得了新生,这也意味着他创作《屈原》的梦想可以实现了。

  经过了近二十年的酝酿,歌剧《屈原》终于正式动笔写作了。1978年,施光南与韩伟共同创作的剧本初稿完成,但由于当时文革结束不久,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这个戏没有列入到各个歌剧院团的排演计划之中。直到1984年,中央歌剧院的领导主动找到施光南,表示了对上演歌剧《屈原》的支持。

  投入音乐创作的施光南几乎忘记了一切,从白天到深夜,每一个乐段都要反复在钢琴上弹唱,直至叫人厌烦。妻子自然必须忍受,可邻居们忍无可忍了,叮叮当当地敲起了暖气管子,有人甚至送来一封没贴邮票的信:光南同志,你写的曲子很优美,不过请你到乐团里去创作吧。为了避免影响邻居,施光南只好用一块厚厚的毯子垫在钢琴下,以减弱声响。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把《屈原》搬上舞台,施光南通宵达旦日夜赶写,光铅笔就用掉了一百多支,写到动情处常常是泪水与旋律同时涌出……

  1990年3月1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歌剧《屈原》清唱音乐会。面对热烈的掌声和一束束鲜花,施光南感慨万分,自己做了多年的《屈原》梦,今天终于实现了一半。

  一个月后的4月18日傍晚,天幕低沉,空气郁闷。施光南拿着刚刚修改好的乐谱让女儿蕾蕾试唱,唱到一句高音区曲调时,施光南感觉女儿表达的情感与用声的技巧还有欠缺,便站起来为女儿示唱。他一边拉高嗓音,一边动情地高高举起一只手,突然,他的脸色骤变,高举的那只手僵住麻木了,随着一声沉重的声响,作曲家栽倒在钢琴上。

  年仅49岁的施光南,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当时他们唱的是《屈原》最后一幕中的那首“离别之歌”——我要走了,请别难过。请永远记住我的歌!

  1998年,在作曲家辞世八年之后,一群热爱音乐的人将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施光南走了,带着他的才华走了,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永远追逐理想的《屈原》。

所有跟帖: 

这篇不错 -明雨茶- 给 明雨茶 发送悄悄话 明雨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30/2007 postreply 13:15: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