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公主们

来源: Gitler 2007-08-20 11:57: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615 bytes)
小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公主们


作者:penguin寒冰雪 提交日期:2007-8-17 10:16:00

  襄城公主:
  这位应该是李世民的长女,生母已经无法考证,应当为庶出之女。从记载来看,这位公主的确是当得起长姐之名:“性孝睦,动循矩法,帝敕诸公主视为师式。”
  这段话说明襄城公主端庄贤淑,极守礼仪规矩,连小李都将她当作公主们的礼仪老师。
  据新唐书的公主传里记载,襄城公主的第一位丈夫名叫萧锐,萧锐这名字陌生,不过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萧瑀,而萧瑀的姐姐就是那位野史里“桃花盛开”的萧皇后。新唐书对萧锐记载极少,只短短一句话,只写他娶了公主以及他的官职。旧唐书倒是有一段篇幅的,但大多记载的是襄城公主的事迹(旧唐书没有公主传,所以在驸马那稍微提下),与新唐书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公主贤良淑德,小李拿她做典范。
  史书说她在萧锐去世后改嫁姜简,他是姜行本(也就是姜确)的儿子,姜行本是位工程师,小李造九成宫、洛阳宫时,就是他统领监督的。姜行本死后,李世民亲自写赋悼念,并追赠为左卫大将军、郕国公,谥号襄,陪葬昭陵。
  这位贤德的公主于永徽二年去世,她得到了很高的死后待遇:李治下令命妇都要为襄城公主哭丧,又将公主陪葬于昭陵,还亲自登楼哭着目送公主的灵柩往昭陵安葬。襄城公主虽然两位丈夫都有陪葬昭陵,但她本人是和第一位丈夫萧锐合葬的。
  
  汝南公主:
  这位公主生母没记下,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不过细细琢磨我觉得这位公主很有意思,她和李世民二子楚王宽一样,都是排行第二(皇子、公主分开排的),而且都是早薨。当然不知道汝南公主的母亲是谁,如果也是后宫,那和楚王可谓是什么巧事儿都撞上了。不过据说根据墓志推测,这位公主死时最小也有十六岁,并且墓志上对她的记载非常模糊,没有名、字、生卒年、生母……还有墓志说汝南公主是“皇帝之第三女也”,而新唐书却说是第二女,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汗。对了,给汝南公主写墓志的是大书法家虞世南。
  
  南平公主:
  李世民第三女,应当为庶女。她的第一任丈夫名叫王敬直,是王珪的儿子。公主传里对这位公主仅记了两任丈夫。但在王珪传里还记有这么件与公主有关的事:大致是说当时公主下嫁,因为公主身份尊贵,所以免除了拜见未来公婆的礼仪,于是这个王珪不乐意了,就上书小李,说:“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美。”大致意思也就是让公主来拜见自己和妻子。
  然后小李就准了,于是他和妻子就风风光光地接受了一回公主的拜谒。只要再有公主出嫁,都会去拜见未来的公婆,这便是由王珪起的头。虽然王珪的理由冠冕堂皇,无可厚非,但我怎么总感觉他是在为自己争面子(汗,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嘿嘿)。
  后来又说王珪患病,小李又命公主探望。
  王敬直因为卷入李承乾谋反的那件事被降罪流放(据说当时连公主也被连罪),公主也就改嫁给刘玄意了。
  刘玄意的父亲是刘政会(之前我资料漏看了,非常抱歉),不过他虽然不如刘弘基那么显赫,但也对大唐有赫赫功劳。他本来是隋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来李渊留守太原,他就投到了李渊帐下。刘政会死后,李世民将他追赠为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高宗年间避唐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谥号为襄。刘玄意子承父爵,被封为渝国公,高宗年间不知为什么又成了汝州刺史……
  对了,似乎王珪同学只有王敬直一个儿子,那么王珪传中所记载的王焘就当是王敬直之子,也就是南平公主的儿子。从史载看,王焘是个非常孝顺有才之人,史书上说,他母亲生病时,他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又跟名医学习,并且写了本书,叫《外台秘要》,里面理论条理都很清晰,现在也有流传下来,但似乎不著名(嘿嘿,反正我没听说过……)。
  
  遂安公主:
  小李的第四女,先嫁给窦逵(为嘛我有念成“李逵”的冲动?汗……),窦逵一看姓氏就知道是太穆窦皇后的族人,窦逵论起和太穆皇后的关系貌似有点烦。太穆皇后有个哥哥,叫窦威,窦威的二哥有个儿子叫窦抗,窦抗的第二个儿子叫窦静,窦静的儿子就是这个窦逵。窦逵袭爵信都男,不过他的事迹记载极少。
  窦逵死后,公主又改嫁王大礼,史书里似乎没有记载这号人物,不过他的墓志被发掘,王大礼字仪,河南洛阳人(貌似是皇后同乡呢),参加过征辽之战,总章二年即669年去世,与公主合葬(据推测公主似乎应该死在669年之前)。
  
  
  长乐公主:
  这位公主挺有名的,似乎中学课本上为了赞扬老魏头常常把长乐公主的那件事拿出来说,就是那件著名的“嫁妆事件”。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又是小李爱女,所以出嫁的时候,小李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她姑姑永嘉公主的更多(按:房陵公主就是永嘉公主,永嘉是初始封号)。于是老魏得了风声,特地出来劝小李:“长公主与公主有别,长公主比公主地位更尊,陛下不能这么做。”——大抵说了这么一通,还引了古代的事迹,加强说服力。然后小李就去和皇后告状了(呵呵,小李受了老魏的气似乎都喜欢去找皇后),谁知皇后也帮着老魏,同样劝了小李一番,大约也就是说:“我与陛下夫妻情深,与陛下说话也要察言观色,而魏征与陛下君臣有别,他尚能直谏陛下,说明陛下是明君。”反正小李就是被皇后哄得龙颜大悦,让公主以礼制嫁妆出嫁,又赏了老魏不少好东西。不过这件事在旧唐书上是被记载在“长孙皇后传”里的,因为旧唐书没有公主传。长乐公主的丈夫长孙冲在高宗年间被长孙无忌连罪流放,而长乐公主在23岁大好年华就已去世,没活到丈夫被流放的时候。对了,长乐公主的名字叫丽质,可以想象下,能有此名的公主,该有如何的美貌,呵呵……
  
  豫章公主:
  她是由长孙皇后养大的公主,《新唐书•列传一•长孙皇后传》里有这么句话:下嫔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视如所生;也就是说豫章公主的生母地位很低,并且似乎因为生她难产而死了。不过幸亏豫章公主遇上长孙皇后这么好的嫡母(可没捧皇后的意思,史书里写着呢),所以很平安地长大了。呃,新唐书把豫章公主的丈夫的名字搞错了,不是唐义识而是唐善识,他是唐俭的儿子。唐俭嘛,也是大唐功臣之一。
  豫章公主应该挺得小李喜欢,《魏郑公谏录》记载她死后太宗久著素服,魏征劝说小李:“伏愿割无已之痛,从先王之礼,改御常服以副群下之心。”小李这才改穿常服。
  
  北景公主:
  她的初始封号是巴陵,她的丈夫柴令武是柴绍与平阳公主的儿子。平阳公主是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姐姐(应该是姐姐),旧唐书没有公主传,但这位公主还是被很郑重地记入了列传,可见她的重要性。把北景公主嫁给柴令武,显然是一桩很不错的联姻。不过北景公主在永徽三年与高阳公主、房遗爱一同谋反,被赐死,她丈夫也一起被赐死。不过我觉得很奇怪,好象没有什么关于北景公主夫妻与高阳公主夫妻来往密切的记载,史书里也只是很模糊地记载了二人参与谋反被诛,可没有明确记载二人为什么要谋反、谋反的目的是什么。而且史书里还记载了柴令武自杀后还戮尸的,这实在有点过分,更让人匪夷所思这对夫妻到底哪里惹毛了李小九,引来杀身之祸的。
  显庆年间,北景公主追赠巴陵公主。未陪葬昭陵。
  
  普安公主:
  貌似是个被父亲遗忘的孩子,老公史仁表名不见经传,封号“普安”,这地方也不见得怎么有名。
  
  
  东阳公主:
  有些资料里说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不过史书没明确记载她的生母。
  东阳公主的丈夫名叫高履行(这名字很有意思啊,履行,履行誓言……)。他是高士廉的儿子,高士廉正好就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估计说东阳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是从这里推论出来的吧。这似乎有点道理,但又感觉不太靠谱。虽然城阳公主是长孙之女但史书漏记,但起码别的史料和她的墓葬规格可以确定她是皇后的女儿,而这位东阳公主除了嫁给皇后舅舅之子,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有力证据能确定她是皇后的女儿了。
  所以这里认为东阳公主当是庶女。但能嫁给皇后舅舅的儿子,似乎没有被小李遗忘。
  李小九即位之后,公主册封大长公主。
  公主的丈夫高履行在永徽年间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并且做得还挺不错。可惜后来因为长孙无忌一事被株连贬官(嘿嘿,高履行同学论起辈分来,当算得上是东阳公主的舅舅)。
  东阳公主后来被流放集州(今四川南江县),因为韦正矩的原因。这个韦正矩是新城公主的第二任丈夫,也就是杀害新城公主的凶手(怒啊,杀皇后的女儿……),他杀公主一事东窗事发后,东阳公主因为是红娘(是她把韦正矩举荐给小九夫妻,然后韦正矩才娶的新城公主,不过韦正矩此人我又是查遍唐书没找到……汗),所以一起被株连流放。此时她的丈夫高履行应当已经死去。
  东阳公主似乎算是小李女儿里命运最坎坷悲惨的一位,本来被流放已经够惨了,结果她又牵扯上章怀太子李贤一事,被革去了公主的封号和封地。这里提下章怀太子李贤,我以前一直以为他是萧淑妃的儿子,后来才知道他是阿武的儿子。阿武对待几个儿子都够狠,而几个儿子里最有出息的就是这个章怀太子(看名字就知道,“贤”嘛……还有个追封的孝敬皇帝李弘看起来也不错),而且史书明确记载他“容止端雅”,貌似是个大帅哥,小九很喜欢这个儿子。结果李贤被亲娘武则天以叛乱罪名诛杀,死的地方是离集州挺近的巴州。巴州是李贤曾经的流放地,然后东阳公主就因为与李贤有来往再次被贬(可怜的公主……),形同庶人。
  就这样阿武还是不肯放过这个公主,时时惦记着她是长孙无忌表弟高履行的妻子,在她当政的垂拱年间,东阳公主再次被贬。这次她连着两个儿子一起被贬到位于湖南的巫州。东阳公主被贬后由于没有了封地和封号,其实已经是位民妇,可以想象下,这样的一位公主,生活会有多么地凄苦,真无法设想她是怎么活着的。这里小小地说下阿武,太睚眦必报了点,喀嚓长孙无忌、贬谪公主的丈夫高履行也罢了,连其实无辜的公主都不放过,有点过分了。
  
  临川公主:
  小李女儿里唯一一位记载了生母非长孙皇后的公主,不过她虽为庶女,却不是普通的庶女,母亲是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的韦贵妃。
  先小小八卦下,韦贵妃容貌极美,想来这位公主也是位大美人,她的丈夫真是算幸运了,呵呵……纯属八卦瞎掰啊。
  临川公主的丈夫名叫周道务,这位驸马挺幸运,虽然唐书里没有为他和他的父亲单独列传,但在公主传里提到了他的出身和生平。
  周道务是殿中大监、谯郡公周范的儿子,周道务出生的时候,他被当作功臣的儿子抚养在宫里,这待遇貌似挺高的。周范死后,他回到家中长大。当过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死后谥号为“襄”。
  临川公主擅长写“籀(zhou)隶”,即大篆,又会撰写文章。小九即位时,公主写了篇《孝德颂》,小九龙颜大悦,下诏赞赏公主。永徽初年公主册为长公主,恩赏卓异。这位公主算是小李女儿里命运很不错的一位,丈夫官职高,自己又是贵妃的女儿,也没牵扯上什么不该牵扯的事被连罪,又会哄皇帝,最后夫妻二人都得以善终。
  另外公主字孟姜(让我想到了孟姜女……),她一共活了58年,武德七年即624年出生,永淳元年即682年去世。
  
  清河公主:
  清河公主是小李女儿中被记下名字的两位公主里的一个(晋阳公主那是字,不是名)。清河公主的名字叫做李敬,字德贤。看着名字想来公主当是个贤良女子。她的丈夫名叫程怀亮,是程知节的儿子,程知节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那个草包程咬金的原型。其实历史上的程咬金并不草包,还算挺有才的。他的本名叫做程咬金,后来不知怎地改名叫知节了。演义里用的正是他的本名。
  不过很奇怪,公主传里称程处亮是“怀亮”,程知节传里却叫“处亮”,小小疑问下(听说他的墓志上写的“处亮”,那似乎该是处亮了)。程处亮算是子承父业,封为终宁远将军。
  清河公主于麟德年间去世,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
  两位被记下名字的公主中的另一位。
  兰陵公主叫李淑,字丽贞(乱猜下,为嘛这两位公主记了名字,难道是名字比较好听?)。她的丈夫名叫窦怀悊(他是窦德素的儿子,但窦德素是谁我不清楚),是太穆窦皇后的族子,官任兗州都督。不过窦威传里连着一串亲戚都没写到他,看来只是族人而非亲戚。另外兰陵公主:贞观元年(627年)—显庆三年(658年),也就是说她31岁就去世了(发现小李女儿里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好多啊)。
  
  晋安公主:
  第一任丈夫名叫韦思安,似乎查不到事迹,而第二位丈夫杨仁辂也找不到什么蛛丝马迹……
  
  安康公主:
  原本不见得什么名气,一部《贞观长歌》让她成了举国闻名的公主,甚至名声超越了妹妹高阳公主,莫名其妙地被YY成了小李爱女。
  史书中关于她的记载仅仅一句话:下嫁独孤谋。此独孤谋貌似是独孤皇后那一脉的族人,不过史书里似乎没记他,很难说清楚。
  安康公主貌似是个很普通的公主,记得有个网友说过,小李女儿里只记了一句话的公主数目不算少,她能被编剧选中,可见其运气之好。
  至于安康的母亲,绝对不可能是那个什么什么的淑妃,还姓萧,真要倒了,难道是李小九的萧淑妃穿越?
  安康丈夫独孤谋字彦云(我差点打成眼晕,汗),独孤谋参与玄武门之变,那时应该就有20岁左右,而安康公主是兰陵公主的妹妹,最早也该生于627年,还有玄武门之变是626年,也就是说,推测中,这对夫妻年纪相差应该有20岁左右。
  
  新兴公主:
  丈夫名叫长孙曦,看姓氏便知道是门亲上加亲,不过新兴似乎不是长孙皇后的女儿,这亲也有点远的说。
  不过长孙曦好象不见得有名气,大约只能推断出是长孙族人,唐风的朋友告诉我她是长孙全绪的儿子,而长孙曦名雅正,字曦。他们和皇后的关系应该是:长孙全绪的高祖父长孙士亮是长孙皇后曾祖父长孙裕的四弟,严格按辈分算,似乎是公主比驸马高一辈,呵呵。
  
  
  城阳公主:
  一位被史书漏记的嫡女,她应当是长孙皇后之女是没什么疑问了(墓葬规格,其他史料都可以证明)。
  她的第一位丈夫名叫杜荷,是杜如晦的次子,他能娶城阳公主,新旧唐书给的理由都是“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也就是说,他因为是杜如晦的儿子才娶到城阳公主。
  后来杜荷因为卷入太子承乾的谋反被斩首。他的哥哥杜构也因为遭到弟弟的牵连而被流放岭表,并且死在了那里。
  城阳公主成了寡妇,不过小李又主持将她薛瓘。
  麟德初年,薛瓘被封为左奉宸卫将军。之后城阳公主因为牵扯到巫蛊一事,薛瓘被贬官,去当了房州刺史,城阳公主也跟着丈夫一起到了房州。二人于咸亨年间去世,灵柩被送还长安,城阳公主也就入土为安,陪葬昭陵了。
  她的两个儿子薛顗和薛绍因为与琅邪王李冲一起参与谋反失败被杀。其中薛绍非常有名,就是那个因为《大明宫词》而名声大震的美男子,他开始能娶太平公主,似乎是公主对他有意思(可见其魅力……呵呵),不过这也算亲上加亲——太平公主和城阳公主是姑侄关系,太平与薛绍是表亲。
  对了,公主未结婚时,小李曾请人为公主做过一次占卜,占卜表示公主命中注定二婚:)
  
  合浦公主:
  她的初始封号是高阳,也就是那个因为《大唐情史》而闻名的公主。
  这位公主以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喜欢的,任性、骄纵,仗着小李喜欢她胡作非为。似乎有很多人说她很苦怎么怎么的,可我翻史书只看到她的过分和愚蠢。
  她的母亲是谁无法考证了,不会是大唐情史里的那个什么玳姬,也应该不是大杨妃(杨妃要是有这么个不肖的活宝女儿,真是得哭死,反正我站在喜欢杨妃的角度决不希望她有这么个女儿)。
  她的丈夫是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呵呵,遗失爱情还是遗忘爱情?这名字取得有意思)。因为高阳公主是小李的爱女,所以房遗爱也得到了不同于其他驸马的恩宠。
  可是小李疼宠高阳,高阳却不领情,恃宠而骄。房玄龄长子房遗直以嫡长子本应当官任银青光禄大夫,可他却想把官职让给弟弟房遗爱,结果小李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房遗直的要求。
  等房玄龄死后,高阳公主就给房遗爱吹枕边风,又去老爹小李那里说,结果被小李一顿责备,只好罢手——大约父女感情破裂从这里就有端倪了。
  不过高阳公主最著名的就是和辩机和尚的感情,本来这段不道德的感情是不会被人知道的,房遗爱知道也无法说什么,对方是公主,又是皇帝的爱女,并且高阳自己会情人的同时也赏赐了他两个小妾,他还能说些什么?
  可是后来一个小偷被人抓到,御史在审小偷清点赃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金宝神枕,这下不得了了,一下就牵扯出了这段不道德的感情。
  这个枕头是高阳公主送给情人辩机和尚的,结果辩机一不小心被人偷走,随后很不幸地那个小偷又被抓到,于是活该辩机倒霉——被震怒的小李判了腰斩。
  关于这个我一点都不同情辩机,他自己活该,一个和尚,佛门弟子,六根不净与女子私通本就是道德败坏,还跟一个公主私通,很怀疑他是不是有攀龙附凤的心理。总之这个辩机决不可能像大唐情史里聂远所演的那么身世复杂、惹人同情。他就是一个和尚而已,最多是个被公主看上的和尚。不过小李竟然判他腰斩,可见小李的怒火了。但也难怪小李,任何人知道自己喜欢的女儿和除丈夫以外的男人私通,都会觉得是件耻辱之事。况且是皇室。高阳的这件事无疑是给皇室蒙了羞。
  不过高阳公主并没有因此悔改或知羞耻,反而变本加厉:与和尚智勖、惠弘,道士李晃、高医等等都有染,很怀疑她是不是有出家人迷恋症,汗……
  她因为辩机一事对父亲小李从此心怀怨恨,甚至小李去世的时候她竟然一点都不悲伤(小李啊,你真可怜,白疼了这个不肖的女儿……)。当然我不认为她完全是因为爱辩机所以对小李怀恨,大约就是小李这么做扫了她的面子,她自小得小李喜欢,从来小李都是会满足她的要求,如今小李居然一点面子不给她就杀了辩机还杀了她的奴婢,她自然觉得丢面子。高阳还曾经诬陷房遗直对她无礼,想以此击垮他,不过终究没有成功。
  永徽三年,她和她的宝贝老公房小二谋反被杀,顺带给了长孙无忌一个排除异己的绝好机会(虽然说长孙无忌要杀李恪、李道宗等人,可没机会没借口终究是杀不了的不是,所以高阳这个没什么大脑的女人就给了长孙无忌一个好机会)。于是李恪啊,李道宗啊等等,这些根本就是无辜的人就这样被牵连而死。顺便提下,诬陷李恪谋反的是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他为了免除死罪顺着长孙无忌的心意到处乱咬人——光是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谋反有什么用?他又没参与,所以当事人说出还有那些人谋反是最好的(况且杀李恪是有理由的,如果谋反成功,那么皇帝很有可能就是李恪当,因为高阳不可能自己当皇帝,房遗爱也根本就不敢,而李恪声望高,又是实际的长子,所以如果谋反成功,他很可能会当皇帝。想来长孙无忌想到了这层,所以杀了他以绝后患)。
  在显庆年间,高阳公主被追封为合浦公主。
  顺带再说下,似乎有些书里说高阳和李恪关系亲密,这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从来没有任何一本正史书中说他们两人来往亲密的,高阳谋反的时候也根本没想到李恪那层,估计他二人的关系也就是见了面点个头的那种,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当然如果有人要说是因为高阳谋反牵扯到李恪,他们二人应当关系密切的话,那也不可能的,先不说杀李恪完全就是长孙无忌排除异己,如果真是关系密切或是同母兄妹,那么史书肯定会记上一笔:恪以母兄被诛(历来谋反被牵连都会说明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牵连,但史书上记的却是因为长孙无忌排除异己被杀,所以二人不大可能会是同母兄妹)。
  
  金山公主:
  一位早薨的庶女。
  
  晋阳公主:
  呵呵呵呵,终于到了最喜欢的晋阳小公主了,兴奋下。
  小李的十四个儿子加二十一个女儿,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了,虽然喜欢她和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有点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她本人。
  这个可爱的小公主名没有被记入史书,她的字是明达。而唐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唤字不唤名的,比如高士廉(名俭),比如秦叔宝(名琼)。
  晋阳公主幼字兕子,取这个幼字,想来是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健康长大。
  这位小公主是小李的女儿里,唯一一位早薨的被记下生平事迹的公主,其他的诸如上面的金山公主、汝南公主都是一句话带过。
  当然不仅因为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更因为她的优秀。
  我一直一直都固执地认为,其实这位可爱的小宝贝才是小李最心爱的孩子(呵呵,当然和我喜欢晋阳小公主有关)。
  不过凭史书记载也是可以证明的。
  晋阳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倒数第二个孩子,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她才三四岁,根本就不知道失去母亲是什么滋味。
  小公主五岁的时候,在皇后住过的宫殿里寻找母亲的身影——当然是找不到的,于是小公主非常伤心。
  小李的孩子里唯有小公主和晋王李治最为年少(大概指的是嫡子女),因此小李亲自抚养他们,所以小公主和九哥李治的关系最为亲密。每次小九出去办事,小公主都拉着他的衣服不让他走,小李看到这幕也不由得老泪纵横。
  每次小李要发怒责骂大臣时,也只有小公主在一边劝说小李,使小李消气,因此大臣们大多受过这位小公主的恩惠,对她十分疼爱。
  小公主很擅长写飞白体,往往写出来的“飞白”体使人无法辨别究竟是公主写的还是皇帝写的。
  可惜这位出色温柔的小公主只在人间生活了十二年就早早逝去了。
  小公主死后,小李心中十分悲痛,时常吃不下饭,看到和小公主有关的东西就忍不住哭泣,迅速消瘦了下来。大臣们劝说小李不要太伤心,小李说:“朕何尝不知道悲伤是没有用的?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啊!”——可见对小公主的喜爱。
  小公主没有陪葬昭陵,而是葬在了佛祠边上,因为她是早薨的公主,所以小李为她祈福,故而没有葬于昭陵。
   对了,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小公主很得小李喜爱,那就是她的封号。
  众所周知,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而“晋阳”正是李家起兵的地方,是李家的根本,所以小李给小公主“晋阳”的封号,也可看出小李对小公主的疼爱异常。
  
  常山公主:
  史书说常山公主未及下嫁就死了,她于贞观八年即634年出生,死于显庆年间,而显庆元年是656年,也就是说,公主即使是显庆元年去世的,那她也有22岁,已经过了出嫁年纪,这就比较奇怪了,唐朝的公主一般出嫁很早,13、4岁已是人妇,这位常山公主为什么到了20多岁还没嫁人捏?不解啊不解。还是说史书漏记了?
  
  
  新城公主:
  小李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之时她仅仅一岁。
  成人后她由李小九主张嫁给长孙诠,但长孙诠后来被流放巂州。随后她在东阳公主的引荐下,又被主张嫁给韦正矩,而这个家伙是个大坏蛋,见公主已经失去皇帝兄长的疼宠,于是气焰嚣张起来,遇到公主也不行礼,对公主更是非常不好。最后竟然还杀死了新城公主,东窗事发后被杀。
  随后新城公主被小九下令以皇后礼陪葬昭陵——就算是皇帝的礼仪又能如何呢?新城公主是再也不会活过来了(可怜的新城……韦正矩你个大混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