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奥地利的民族冲突是如何因优惠少数民族的措施而激化的

来源: jinhui20 2007-04-30 16:20: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5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inhui20 ] 在 2007-05-04 08:53:5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前车之鉴:奥地利的民族冲突是如何因语言令等优惠少  数  民族的措施而激化的
   文章作者:南乡子

奥地利帝国颁布语言令、优惠非德意志民族、结果导致民族冲突激化的相关部分。

事实上,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就曾努力做到各民族平等,例如1867年公布的宪法,第19条就保证了民族平等。具体条款如下:

1,奥地利所有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的民族,拥有维护、发展该民族的特性和语言的权利。
2,教育、行政以及公共场所,在该地域所使用的语言的平等性,由国家保证。
3,复数民族居住的州,公共教育机关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不让任何民族被强制地去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

这比我国宪法的民族部分的条款详细多了,而奥地利帝国也同样规定了奥地利帝国领土神圣不可分离。

由德意志人当皇帝的奥地利帝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避免民族矛盾、甚至还压制自己民族,即德意志民族主义。

奥地利政府颁布语言令,在捷克人和德意志人杂居的波黑米亚地区,规定在录取公务员时,优先录取会双语(捷克语和德语)的人,结果使当地很多德意志人失去了成为官吏、晋升、就业的机会,很多德意志人的收入也因此下降。捷克人不但在经济方面,在政治、政府内部也开始挑战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对此深感不满,奥地利内的德意志民族也因此开始走向排他性的民族主义运动

可是,哈布斯堡王朝仍继续推行削弱德意志民族力量的政策。由波兰贵族,时任首相的巴德尼为了在议会形成强有力的多数派而与捷克民族主义政党捷克青年党接近。他于1897年4月,以内阁令发布了语言改革法。规定:一,波黑米亚、莫拉维亚两州内,不但一般行政官厅、法院,不但商业、财务、农业官厅,必须用来咨询的人的语言回答,且各官厅(各政府部门)内部用语,也必须实现德语和捷克语的完全平等。二,自1907年7月以後,在任命两州的全部官吏时,必须要以是否能读写两种语言为官吏任命标准。在此期限之前,会双语者优先采用

如果这项语言令实施的话,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德意志民族的官吏将丢掉工作。于是,奥地利国内的德意志各民族集团,为阻止该政策的实施而一致团结起来,拼死进行了包括议会暴力抗争的大规模的、猛烈的抗    议运动奥地利国会众议院定员425人中,德意志人议员也只有186人,只是少数派,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来阻止该法令的通过。但被闻讯赶来的警察们暴力排除。而另一方面,德意志人涌上维也纳街头,一边高喊反对巴德里的口号,一边包围议会,并向市政府、内务部进行******。不久,整个维也纳陷入反乱状态。皇帝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不得不让巴德尼辞职。但这回又引起了捷克人的不满。他们不但冲上布拉格街头***,还袭击“新德意志剧场”等中心地带各地区的德意志系公共建筑物,德意志人的住宅、商店、警察署等。德意志女子高中也被捣毁而无法上课。波黑米亚总督为了不让德意志人进一步刺激捷克人,还禁止德意志大学生们佩戴徽章,举旗行进。对这样的禁止命令,不但波黑米亚的德意志民族的大学生,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甚至各地的教师也站起来用罢课、辞职等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反对。很多大学被强行关闭。

仅仅一个语言法,就引发了如此大的民族骚乱。

又因奥地利帝国的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使得捷克人大量充斥政府部门(捷克人占了波黑米亚州政府官吏的百分之九十),有了统治该地方的经验,当哈布斯堡王朝一战战败,捷克独 立时,这些人很容易就成了管理和统治新生国家捷克的主要力量。新生国家捷克很顺利地就走上自立国家的道路

此外,为了保障民族平等,不让各民族之间产生相互歧视、摩擦,或者不让各民族的人们感到歧视,甚至奥地利帝国的军队也尽量让同一民族的军人组成连队,由该民族的军人担任连队长。结果军令都无法畅通。又因为不可能让每个连队都只是同一民族的成员,不是自己民族的人当连队长的士兵们当然就会不满,甚至还听不懂连队长的号令。这样一来,军队当然就没有了战斗力,就成了装饰民族团结门面的花架子。于是,连希特勒都对这个“多民族国家”感到失望而不愿意为奥地利帝国作战,为逃兵役而去了德国,并加入了德国  军队,还因作战勇敢而获得勋功奖章

然而,奥地利帝国的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加强“国家观念”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引发了民族间的仇恨和冲突。就连军队也没有了战斗力,结果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表现极差,远远不如民族主义旺盛的德国  军队。战败後,各民族便纷纷独 立,奥地利帝国从此烟消云散,连奥地利内部德意志人占多数的领土也被分割到其他新型的独 立国家或者其他国家,而奥地利要求按照民族自决的方式并入同一民族德国的愿望也不被采纳。这就是不以主体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主义”的下场。

可见,一个国家如果缺乏一个在人口、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占绝对优势、因而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认同感,因此能维护国家统一的主体民族;或者即使有个主体民族,但以主体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会引发非主体民族的不满、不利于国家统一为由,压制、削弱主体民族的地位,打击、分裂主体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或者以大家都是该国家的公民、各民族平等发展才能增强非主体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等理由去扶植非主体民族,从而使得主体民族也失去了身为该国主体民族的优越感,因此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国家主义”,不但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在为将来的分裂创造条件。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前车之鉴:奥地利的民族冲突是如何因优惠少数民族的措施而激化的
•  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  谁说简体字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300 - 种族主义的战争宣传片
•  从美国校园枪杀事件审视中国的外事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