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中国再崛起,梅兰芳地位更无人可挑剔(图)

来源: 鬼雨 2007-12-08 09:51: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99 bytes)
知名媒体人陈文茜今天在台湾苹果日报撰文说,梅兰芳是第一位把中国京剧带到世界舞台的艺术家;今年(2007年)十月底,北京一座现代建筑京剧院落成,以他为名。

  二十一世纪崛起的中国,寻找一位观众们都已老去的京剧名角当符号,它的意义让我想起伦敦泰晤士河南岸都市更新计划中的莎士比亚剧场。梅兰芳大红于中国最没落的年代;战乱愈大,他愈红。他的票友们,多半已亡故;即便传人梅葆玖、梅葆玥到台湾演出的观众,都已是蒋纬国、陈立夫那一辈的人。

  慈禧与画报捧红京剧

  1949年中共刚取得政权,十月一日梅兰芳参加了“开国盛典”,共产党大干部们最常和梅兰芳打趣的话,多半是“大冬天把铺盖都卖了,就为了瞧梅老您一眼。”章贻和回忆她父亲1956年看一出跷功戏,后排坐着贺龙,一拳打在章贻和父亲后背上,接着笑说:“他妈的!所有的部长都来了,比国务院开会还积极。”

  现在则不管梅派、余派,即便京剧发迹的北京京城,京剧观众已全然换了一批新人;其中一大半还是迷恋百年中国戏曲文化的洋人们。正如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教皇剧场的古典演出,多半为来自全世界的观光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712/8/10051141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梅兰芳在家教女儿梅葆玥学戏。

  京剧当年大红,拜两个中国恶名昭彰的人事因素。一是慈禧,一为现代庸俗媒体画报的出现。梅兰芳虽说家里三代都是名角,但他的祖父与父亲那一辈唱戏的人,可苦得很。他的亲生父亲梅竹芬,不选戏、不讲价、也不能挑班,最后唱死累死在舞台上,不过二十五岁。祖父梅巧玲少年时给班主打得手掌稀烂、纹路都瞧不清楚;后来虽唱出点名堂主持“四喜班”,也得开设“堂子”,就像今日酒楼,手下戏班子以“男色”诱酒兼唱戏,才得维持整班的生计。

  梅兰芳出生那一年中国开始了大灾难,慈禧把扩建海军的钱挪盖颐和园,并全力推展宫廷戏剧;北洋水师覆灭后十天,梅兰芳诞生了。另一个大利于“梅式传奇”的因素乃明星制度透过“画报”,成了塑造家喻户晓知名人物的最佳推手。梅兰芳一出生,时代即陷于动荡中,按理民生更坏、时局更乱,唱戏的理应比过往更苦。可是画报等通俗流行刊物的崛起,把梅兰芳、尚小云等名角扮相如好莱坞般的明星,送到剧院外的非京剧观众。于是梅兰芳台上是戏,台下私人生活更成了戏。他的反串已不只是传统戏曲的扮演,出生于堂子,结了三次婚,似女似男;第三任妻子孟小冬也是个名角,原来在舞台上还反串小生。于是男的看似女,女的望似男;两人既结婚,又常转换性别角色。孟小冬后来与梅兰芳离异,跟了杜月笙。这种原本在梨园中常有的私情纠纷,透过画报的加油添醋,给守旧的中国带来无与伦比的话题,甚至直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婚宣告。

  梅兰芳够美,章贻和曾向我透露梅兰芳“包装”的诀门。梅式耳朵特大,且有点招风耳之不雅型态,梅兰芳登台前把耳朵往后一黏,盖上头套,扮相即没了缺陷。而台下平时,梅兰芳总是一袭干净白衬衫,绝不含糊。眉修、肤润,从不像中国男人般邋遢。现代东京流行的“花美男”,比起梅兰芳整整晚了一百年。

  周恩来赶见最后一面

  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后,梅兰芳封口不唱戏,且蓄髭明志,办画展谋生。1945年后,他开口再唱已隔八年,观众们觉得梅嗓已不如从前;可是他抗日加入了爱国色彩,更加伟大。1951年他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确定了艺术宗师的地位,1961年,67岁病逝。死前四天梅的大戏迷周恩来知道他不行了,还特从北戴河赶回北京探视病情。他死得早,没赶上文革;在2007年新北京崛起后,以他招牌为名的剧院,向全世界花枝招展地唱起新京城的戏。

  国难时他红,文革时他已死,等中国再崛起,梅兰芳的地位就更无人可挑剔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