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恶炒"华裔间谍案" 案情细节编得像电影

来源: changbaishan 2007-03-31 04:27: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703 bytes)


3月27日,美国开始审理著名的“华裔工程师替中国窃取军事机密案”,涉案人叫麦大志,已年高66岁。这起案子自2005年11月起,在美国就被炒得很有名,这两年每隔几个月美国就会有人出来就此说一番话,然后媒体就大肆报道一番,这使得此案变成美国继李文和案之后,最受关注的一起“中国间谍案”。就在同一天,美国ITT公司被罚款1亿美元,媒体称理由是“涉及违法转移受管制的国防技术,包括准许两名中国光学专家参与夜视装备的设计工作”。有分析人士认为,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心态越来越重,而这种近乎“偏执狂”的心态损害的不止是中国的利益。

  “间谍案”案情似是而非

27日,美国联邦政府起诉加州华裔工程师麦大志窃取军事机密一案,在洛杉矶附近一个联邦法庭正式开庭。当日主要是遴选陪审团成员,而庭审将在本周晚些时候陪审团组成后开始,预料案件的审理将延续4到6周。

美国检察官将以3项罪名起诉麦大志,包括将美国国防机密出口至中国、未经注册便充当外国代理人等。美联社报道说,如果罪名成立,麦大志最重可被判50年有期徒刑。

据美联社报道,麦大志在中国广州出生,1985年成为美国公民,被捕前曾担任美国第六大国防承包商的一个分公司的首席工程师,他参与了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科技研发计划,比如海军静音电力推进系统的研发,此系统将被使用在美军下一代的军舰上。

不过,在对“间谍罪行”的细节认定上,检察官与辩护律师的说法相去甚远。检察官指控说,66岁的麦大志从1983年便开始为中国工作,窃取美国重要国防机密。在当中国间谍期间,他已窃取数百件国防系统文件,内容包括武器、核反应堆与美国潜艇推进系统。2005年10月,麦大志涉嫌将存有舰艇静音推进系统等国防情报的加密光碟,委托其弟麦大泓及麦大泓之妻李福衡携带出境,交给在中国的联系人“朴先生”,麦大泓一向扮演将机密材料送到中国的中间人角色。就在麦大泓和李福衡准备登机离开洛杉矶、前往中国香港时,被联邦调查局逮捕,并搜出加密的光碟。随后麦大志夫妇也被逮捕。

联邦调查局提供的说法则更像是电影中的镜头:他们在麦大志的家中发现了被碎纸机粉碎的中文资料,据说其中有要求他搜集技术情报的“指令”。

尽管说得很玄乎,但“间谍案”从一开始就似是而非。由于没有在“走私的材料”中发现“机密材料”,美国检方前年11月起诉麦大志等人的罪名是“未经注册便充当外国代理人”。去年5月,检方又高调地对外宣布,此前起诉的罪名太轻,他们要提高控罪,但检方最终还是没有提出“间谍罪”的起诉。

麦大志的辩护律师罗纳德·卡耶对媒体表示,本案涉及的所有技术资料都可在公开的研讨会上获得,并不在美国政府管制出口清单之列,而且想带出境的信息也是要在公开的研讨会中为大家提供的材料,政府对麦大志的指控过于夸大。麦大志作为美国公民,他绝没有做出伤害国家的事情,“每个人都说麦大志是公司里最慷慨、最负责任的工程师,他只是在讨论与学习科技”。卡耶认为,夸大此类案件的严重性是“检察机关的一贯做法”。

  有人炒作“中国威胁”

事实上麦大志等人并没有受到“间谍罪”指控,但这不能阻止某些媒体的大肆渲染。美联社、法新社都发了通稿,《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麦大志与其他4人的间谍案,是美国近年来最重要的“中国间谍”案件之一。偏爱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华盛顿时报》的标题就是《中国工程师因卷入中国军事间谍案而受审》。文章竟然还说,通过此次审判案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地看清中国是如何极力通过间谍刺探美国的军事科技情报的”。

这篇文章还用了不知哪里搞到的“细节”极力夸大事态的严重性,煞有介事地说,2001年,麦大志搞到了一些核心技术。此外,麦大志试图提供给中国的海军静音电力推进系统,则是用于下一代海军战舰的隐形技术,“事关重大”。文章还称,“中央情报局已断定,中国通过间谍活动,已掌握了部署在美国军火库中的每一颗核弹头的秘密和技术”,“麦大志领导的间谍集团在美国活动了20年竟未被发现,这是美国反间谍活动的重大失败”。

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兰迪·福布斯对中国的攻击则更离谱,据美国《纽约太阳报》报道,福布斯称他对麦大志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指控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中国对潜艇技术的兴趣尤其强烈。过不了几年,中国实际拥有的潜艇数量就要超过美国了”。而“北京一直努力地大范围搜集美国的情报”,这个案件只暴露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的情况没有被发现,“绝对不会只有这一个案件”。他还说,他担心媒体和决策者的焦点会集中在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上,从而忽视了对中国的注意,而中国在美国一直“从事着长期的努力”,“今天,伊拉克抢占了头条,可是5年之后,我们将不再谈论伊拉克了,我们将开始谈论中国”。

  会给产业界带来“大浩劫”

美国《纽约太阳报》3月28日以“企业界为中国间谍案的影响所忧心”为题报道这一事件。文章说,该案件引起了美国主要国防承包商和出口商的忧虑,因为检方的一个关键的法律解释“颠覆了长期以来对出口法的解释”,这将对产业界带来一场“大浩劫”。根据检方的说法,或许麦大志等人“走私出境”的技术不是什么军事机密,而是“在公开会议上讨论的技术”,但这些信息与武器技术有关,需要特殊的出口许可,因此麦大志的行为也是非法的。

华盛顿的出口法律师、法律学副教授克立夫·伯恩斯气愤地说:“这真是一种荒唐的解释,这将会把那些所有人都认为不是犯罪行为的事情定为犯罪。”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战斗机速度突破音障时会发生音爆,但是根据检方的解释逻辑,如果你把这件事告诉给一名中国人,那么你就是犯罪。”伯恩斯嘲讽地说,政府的法律解释将会导致大学校园里科技课程发生混乱,“你是不是必须把中国学生从教室里驱逐出去呀”。

许多美国华人认为,美国司法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坏的模式,许多案子还没调查清楚就被无限放大,被拿到媒体上大喊一通,不管“间谍”是真是假都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也给美国的华裔科学家造成巨大精神压力,这对他们很不公平。

  影响科技学术交流

近年来,所谓的“华人间谍案”频发,继李文和冤案之后,已连续发生多起华人被控在美国“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案件,包括美国硅谷华裔工程师李兰以及葛跃飞“窃取商业机密”;前联邦调查局特工吴丹妮“向华裔间谍泄密”;“一家中国政府部分持股的公司”试图从新泽西州一家金属公司“获取麻雀导弹的零件”等等。但这些案子大多到最后不了了之。有专家认为,美国之所以闹出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间谍案”,是因为现在科技人员的工作方式与几十年前的封闭状态完全不同,而各种类技术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更加公开,相互之间和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交流也更频繁,一个最尖端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在全世界做演讲。美国司法部门如果死抱着当年的思维在科研人员中找间谍,结果也许会抓出一大批“间谍”,却一个“铁证”也搞不到。

美国法律人士指出,美国频频拿“华人间谍”说事,其深层的原因是美国执法当局对华裔专业人员存在偏见,对中国存在大的误解,害怕中国“偷走”美国的先进技术,这已经影响了美中之间正常的经贸与技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一位从事某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告诉记者,他和同事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时,多次被拒。这位科学家从事的是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虽然是民用范围的,但美国方面很容易联想到,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可以直接移植到军事用途上。这位科学家对此非常气愤,他说,美国政府对他们与美国同行的学术交流,可以说戒心和防范心理非常重,真的是非常过分,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他说,美国政府对美国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内容,也是有纪律要求的,各方面的审查都非常严格,甚至会上播放的每张幻灯片都要进行详细审查。

中国某前沿技术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美国管得太严了,搞得美国的科研人员都非常顾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研人员到中国之后,不仅不介绍任何技术方面的问题,甚至连与中方人员合一张影都非常顾虑。他说,美国已经把技术交流变成了政治问题。

所有跟帖: 

他说她是间谍。。。她告他。。。 (图) -大老王爷- 给 大老王爷 发送悄悄话 (252 bytes) () 03/31/2007 postreply 08:37:30

赞一个 ^O^ -离粟- 给 离粟 发送悄悄话 离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31/2007 postreply 17:32: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