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生报》停刊及其背景分析

来源: changbaishan 2007-03-18 08:18: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4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changbaishan ] 在 2007-03-18 14:45:2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2006岁末,台湾又一家名报《民生报》停刊了。近年,台湾岛内报纸接二连三停刊,《民生报》只是台湾2006年中5家停刊的报纸之一。

《民生报》本为台湾联合报系的主力报纸之一,素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报道主体,俗称“吃喝玩乐”报。它的停刊,折射了台湾报界的发展变化,情势不比以往。其变化到底如何?停刊报纸何以如此之众?报纸生存在岛内为何如此艰难?现试分析如下:

一、《民生报》停刊表明岛内报刊生存不易

《民生报》社长兼联合报系发言人项国宁在宣布该报停刊决定时称:基于外在环境变化迅速,《民生报》的阶段性任务结束,在(2006年)11月30日画下句号,自12月1日起停刊。

《民生报》属联合报系旗下,于1978年2月18日创刊。28年来,该报的特色与定位为:1.关注民生与娱乐。其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主,俗称之为“吃喝玩乐”。2.注重自采新闻和言论。《民生报》90%以上是自采新闻。该报有五六人专门从事言论,非常注重对新闻的分析和评论。同时,该报还注重大陆新闻。有报道说,联合报系的《民生报》、《经济日报》努力开掘大陆新闻,派记者常驻北京,常跑江苏、广东及上海等地采访①。3.属于传统的办报风格,走的是“正派办报”的传统路子。时下,台湾报纸风格发生变异,逐步形成两种不同办报风格。一种就是这类传统型办报风格,即注重政治、经济或娱乐新闻,同时加强新闻评论。还有一种则是八卦式风格,以揭丑猎奇煽情为己任,不仅量大,冲击力也强。这种八卦式风格,并非台湾报刊本土生产,而是源于外报如香港报刊抢滩而形成。尤其是2003年的《苹果日报》入台,更加剧了这种八卦式新闻对传统报刊的挑战。4.《民生报》早就开始了其跨媒体操作的项目,主要有:1980年末期至1990年末期,《民生报》与电视媒体合作制播儿童节目《儿童天地》;1990年,《民生报》与电子媒体合作举办“金曲龙虎榜”;2000年以后,每年的春节假期,《民生报》又合作制播出《欢乐民生》系列特别节目。该报虽然时有与电子媒体合作的现象,却仍然以遵循传统办报模式为主。

在如今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民生报》恰恰因为其传统作派而丧失了筹码,难逃其停刊命运。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对《民生报》形成严重挑战:一是,近年因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广告歉收;二是,网络等新媒体冲击日甚,导致纸质媒体读者数量日益减少;三是,传统的纸质媒体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外来报纸、免费报挑战传统,迫使部分传统报纸生存艰难。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民生报》连连亏损,最终无法支撑。

二、《民生报》停刊的背景分析

《民生报》所代表的台湾报业停刊现象,对传统报业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

首先,台湾媒体密度太大,竞争激烈。据2002年《台湾年鉴》统计: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报纸31家,其中国民党党营、官方及军方办的15家,占了将近一半,民营16家。1987年后,台湾媒体迅猛发展,截至2001年,台湾已有451种报纸、7220种杂志、7816家出版社、2606家有声出版企业、267家通讯社、146家广播电台、37家有线电视台、5家无线电视台。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即使人人是受众,也仅2300万,媒体密度过高,其竞争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另据资料,仅台北市就有卫星电视现场转播车十多辆,全岛有87辆,以致到了每15分钟就有收视情况统计的程度。而在各种刑事、民事的事故现场,新闻车竟比警车还多还快②,可见其竞争激烈程度。台湾弹丸之地,媒体挣扎着吃饭,实属不易。
其次,外来报纸登陆,加剧竞争。90年代初,台湾岛内出现了外报抢滩的现象,更加速了台湾岛内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香港《壹周刊》在1993年进入台湾,《苹果日报》则在2003年登陆台湾,由此打破岛内媒体平衡。《壹周刊》与《苹果日报》的办报方式与台湾本地媒体迥然不同,这两家媒体市场化程度更高,以服务市民为宗旨。它们的办报方式,常以社会新闻作头条,辅以冲击力很强的照片,直接挑战台湾传统报刊。在内容上,入台的香港报纸专事揭露名人隐私,低俗猎奇,十分煽情。尤其是《苹果日报》对政治议题报道更加详细,且评论尖锐,更为吸引人。虽然入岛才几年,据AC尼尔森的资料,该报发行量已占台湾第一。外报登陆,给台湾本土报纸以严重的挑战,台湾几大报系的报纸不得不全力应对,加剧了岛内报刊的竞争强度,以致邯郸学步,在头版头条放置社会新闻,甚至广告。

第三,报纸利润变薄,生存日益艰难。台湾报纸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辉煌,但是随着媒体增多,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参与竞争,导致其利润相对越来越薄。最明显的一种现象,就是传媒分流导致报刊发行量下跌。资料显示,《联合晚报》在80年代最高发行达50万份,现在也只有30万,其他报刊发行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读者流向新媒体,以致平面媒体阅读率持续下降。比如,已有调查表明:联合、中时两大报的阅读率目前已降至10%以下;《苹果日报》虽然目前在台湾发行量号称第一,其发行量也处下降趋势,已由原先的15.2%下滑至13.5%。广告更是如此。目前,台湾所谓的“四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都已出现亏损;其中《苹果日报》虽然生猛,这两年来也已亏损约合人民币达十五六亿③。由此观之,台湾报刊已经进入利润变薄时代,报纸的利润降低乃至亏损,是目前类似《民生报》之类报纸停刊的主要原因。

第四,报刊接二连三停刊,兔死狐悲。台湾媒体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报纸接二连三地停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台湾报刊间的激烈竞争已经导致部分报刊停刊,其中有《大众报》(1987年停刊)、《台湾晚报》(台湾日报社)、《大华晚报》、《民族晚报》、《首都早报》(1990年8月停刊)、《环球日报》(1990年停刊)和《自立早报》(1999年停刊)等。

进入21世纪后,报刊停刊现象愈演愈烈。先后停刊的有《自立晚报》、《劲报》(2002年停刊)、《大成体育报》、《丽台运动报》、《中时晚报》(2005年11月停刊)、《大成报》(2006年3月停刊)、《星报》(2006年10月31日停刊)、《台湾日报》(2006年6月停刊)、《中央日报》(2006年6月1日停刊)以及《民生报》(2006年12月1日停刊)等。

分析近年台湾停刊的报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统的大报名报停刊。比如,有着40多年历史的报纸《台湾日报》,曾经是岛内鼓吹“台独”立场影响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其观点向来支持民进党;后因其不得民意,再加之经营不善,以致拖欠报社员工薪金长达6个月,最终于2006年6月6日停刊④。再如,有着79年历史的国民党党营报纸《中央日报》,自1987年时,与《中国时报》、《联合报》号称“三足鼎立”。当时,《中国时报》发90万份左右;《中央日报》虽不及这个数字,在1982年的发行量却也近50万份。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报业竞争更加严酷,该报难以应付,近年发行量已锐减到不足10万份。该报虽也做过数字化的努力诸如开办网络版等,但难改颓局,不得不裁减人员,压缩版面。1987年该报减至28版,近年压缩至20版⑤,从2006年6月1日起最终“暂停发行”。二是,晚报停刊。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观点以为晚报将亡。其时岛内《台湾晚报》、《大华晚报》、《民族晚报》陆续消亡。进入21世纪,新媒体加入竞争,晚报竞争更加艰难,《自立晚报》、《中时晚报》等先后谢幕。岛内的名报《自立晚报》为台湾第一份晚报,创刊于1947年10月10日,一向以“无党无派、独立经营”为办刊宗旨,并于1988年在此基础上创《自立早报》,以此形成报系。但此后亏损连连,2000年金融危机后幕后财团退出,更导致报纸无法维持,不得不停刊。而《中时晚报》隶属于中时报系,创刊于1988年,有18年的历史,发行量曾高达40余万。台湾有线电视兴起后,该报广告吸纳不足,于2005年11月1日起停刊⑥。三是,停刊速度加快。比如,进入2006年以来,报刊竞争更见风霜刀剑,连续有5家报纸告别读者。

 三、台湾报纸面临转型

《民生报》停刊,揭示了台湾报纸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也揭示出传统报纸由于环境所迫不得不寻求新出路、面临转型的趋势。

1.免费报盛行

免费报一般针对地铁上班一族。台北地铁从1997年通车后,就涌现出以“地铁族”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免费报,如《捷运周报》、《捷运快报》、《Life生活新闻报》、《交叉路》等。这些免费报纸因内容与编排水平一般,经济效益也不好,甚至弄出了有经营者因负债累累而自杀的悲剧。所以,这些早期的地铁免费报影响并不大。目前,台湾最早的免费报当属1995年台湾《立报》副刊所独立出的《破报》(POTS)。该报效仿美国纽约市的《村声杂志》,专事提供文艺节目,且附有社会新闻,初始发行2000多份,中间经历过停刊,一直保持到现在,发行8万份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免费报概念才真正被树立起来。2004年,联合报业推出了一份编排精美的免费报纸《可乐报》,该报4开24版,以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内容以知识性、生活百科、消费讯息等民生新闻为主,每天在地铁送出10万份,其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使台湾报界对免费报关注起来。不久,台湾《苹果日报》又发行了免费的《爽报》,抢攻台北免费报市场。据悉,《爽报》是《苹果日报》的浓缩版,依然用《苹果》现有的印刷设施以及现有编制人员,以此降低成本。其内容则以娱乐、社会、八卦新闻和丑闻为主要卖点,发行量每日高达15万份。目前,台湾弹丸之地,免费报却兴起成风。此外还有免费《捷运报》,每周发行3次,每次发行1万多份;以及2006年9月,中时报系将赠阅的《中国时报》浓缩版也改为地铁报,内容不再是副刊,而改为重大焦点新闻。这些免费报兴起,是传统报刊面临困境之后所寻求的最新出路之一。 2.报业数字化

与全球趋势相一致,台湾年轻人对读报兴趣日淡,阅报人口逐渐出现老化现象。根据近年AC尼尔森的媒体调查,台湾总体阅报率仅50.4%,换言之,台湾有近一半以上人口不再读报了,30岁以下的人群则降幅最大,这就使报业市场的整体规模日益缩小。相反,青少年爱看网络免费新闻的趋势愈强,以至于有数字表明,弹丸之地的台湾迄今每天有300多万人上网。

在这种态势下,传统媒体开始涉足新媒体,实行转型。台湾报业转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优化媒体结构。比如传统的以纸质报业形态为主的中时报系,早在2002年即着手收购电视频道,用以改变传统的报业形态。他们认为,2010年以后媒体面貌将产生巨大变化,所有新闻都会数字化,电视和手机将成为主流媒体,报社不得不进行转型,向多媒体进军。如今,中时报系已建成台湾报系中最完整的媒体结构,有3张报纸、2种杂志、2个旅行社、1间出版社运输公司、4个电视频道、4个网站等产业。

其次,媒体纷纷向网络拓展。台湾报刊实现数字化转型较早。早在2000年,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就诞生了。诞生之时确实轰动一时,后却因财务不支,不久即宣告倒闭。但是,台湾的报刊数字化并未结束,进入21世纪后势头越发强劲,报刊开始向多媒体方向不断进军。比如,中时报系加强电视节目制作,如今已向有线和无线同时拓展;在网络方面,则开设了“线上晚报”,其“线上晚报”内容主要来自其旗下的平面媒体,另一部分则为网站自主采访和编辑。再如,东森电视台迄今已有32套节目落地全球52个国家,可谓电视资源丰富。同时其大力向网站方向发展,利用并整合其旗下8个电视频道及平面媒体的新闻资源,逐步使该网站发展成为岛内发稿速度最快、点击率最高的网络媒体⑦。目前,台湾网民点击率排前的网站分别是雅虎奇摩、蕃薯藤、PC.HOME、中时电子报、联合新闻网与东森ETTODAY,其中报业转型后所经营的部分网站业绩十分看好。在此态势下,台湾的报纸广告纷纷转入电子媒体,导致有线电视与网络广告大幅上升。

最后,开创文化产业。如中时报系旗下的时艺多媒体策划开展了四川三星堆、热河故宫、西藏文物展等活动,时报旅行社正积极推进两宫联展等⑧。在报业大为衰退的状态下,台湾报业涉足新媒体,逐步实现报业数字化,开创文化产业,以此扩大影响,增强竞争力可见一斑。

3.提倡保护报纸

鉴于台湾报刊目前接二连三的停刊现象,有人提出台湾是否需要立法提倡保护报纸的多样性及报业补助等事宜。他们认为,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资助弱势报纸的诸多政策,诸如芬兰以广电及广告基金部分比例,用以津贴财务困难的报纸或协助发行新报;又如,挪威每年补助各城市的第二大报等,由此台湾也到了开展报纸保护的境地。

其实,欧洲这些保护报刊的政策,都是基于传统的文化保护,基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而展开的。至于如今在大媒体时代所产生的多媒体挑战传统报业,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报业发展危机,却是全球报业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报刊,曾经作为一个强势媒体,如今却有人呼吁要进行政策保护,确实引人深思。

不管怎么说,《民生报》的停刊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它的停刊,只是台湾接二连三停刊报纸中的一家,却折射了传媒时代的变迁。这些问题,对我们大陆的报纸,乃至对全球报纸,可谓不无启迪。-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