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討粵匪檄」 附有简介及评述

来源: 谢无莫 2006-05-06 13:03: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240 bytes)
曾國藩的「討粵匪檄」

報告人:姚中原

 

壹、曾國藩的生平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乳名寬一,名字誠,字伯涵。1811年11月26日(清嘉慶16年10月11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世代耕讀,家境小康。1838年,曾國藩參加會試,中式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1851年,任署刑部右侍郎,1854年清文宗以曾國藩團練繞猛,令曾出省作戰「湘軍」成名。1860年,滅太平天國,晉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世龍罔替,為清朝自三藩之亂後漢人最高的封爵。1872年,曾國藩歿,追贈太傅,諡號文正。

  一般評論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政治的影響,常常以其是中國洋務運動的先驅者,具有敏銳的人才眼光、強烈的人才意識,受到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並具有深厚的學識涵養等方面來探究。以言武功,他以一在籍文官,奉命幫辦團練,竟然別開生面,組成湘勇(後稱湘軍),號召一群書生,領導訓練幾萬樸質的鄉農,取代了當時國家的正規軍──八旗與綠營,平定了蔓延十八行省的太平軍,成就為互古所罕見。

貳、「討粵匪檄」的緣由及其主旨

  曾國藩最大的事功,就是平定太平天國。當太平軍席捲東南半璧,直逼京畿的時候,全國動亂,盜賊竄起,滿清政府已成風前之燭,瓦上之霜,覆亡乃轉眼間的事了,後來居然在搖搖欲墜的險境中穩定了下來,安定關鍵,一方面由於太平天國本身的錯誤,另一方面主要在於曾國藩與湘軍的貢獻。

一、「討粵匪檄」的文告由來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三月,曾國藩發布了有名的討賊檄文,申述何以要討伐太平軍的理由,這是師出有名,先聲奪人的重要文告,也是激奮官兵士氣,催促太平天國早日覆亡的關鍵。茲錄曾文正公全集討粵匪檄文內容如下:

「討粵匪檄」原文
  「為傳檄事,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於今五年矣。荼毒生靈數百餘萬,蹂躪州縣五千餘里,所過之境,船隻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罅盡,寸草不留。其擄入賊中者,剝取衣服,搜括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男子日給米一合,驅之臨陣向前,驅之築城濬濠。婦人日米一合,驅之登陴守夜,驅之運米挑煤。婦女而不肯解腳者,則立斬其足,以示眾婦。船戶而陰謀逃歸者,則倒抬其屍,以示眾船。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而視我兩湖三江被脅之人,曾犬豖牛馬之不若,此其殘忍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賤役,皆以兄弟稱之。謂惟天可稱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農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笑痛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自古生有功德,沒則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雖亂臣賊子,窮凶極醜,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粵匪焚郴州之學宮,毀宣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是所過,郡縣先燬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減,斯又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之中者也。本部堂奉天子命,統師二萬,水陸並進,誓將臥薪嘗膽,殄此凶逆,救我被擄之船隻,拔出被脅之民人,不特紓君父宵旰之勤勞,而且慰孔孟人倫之隱痛,不特為百萬生靈報枉殺之仇,而且為上下種祇雪被辱之憾。是用傳檄遠近,咸使聞知。倘有血性男子,號召義旗,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為心腹,酌給口糧。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橫行中原,赫然奮怒,以衛吾道者,本部堂禮之幕府,待以賓師。倘有仗義仁人,捐銀助餉者,千金以內,給予實收部照,千金以上,專摺奏請優敘。倘有久陷賊中,自拔來歸,殺其頭目,以城來降者,本部堂收之帳下,奏授官爵。倘有被脅經年,髮長數寸,臨陣棄械,徒手歸誠者,一概免死,資遣回籍。在昔漢唐元明之末,群盜如毛,皆由主昏政亂,莫能削平。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以列聖深厚之仁,討暴虐無賴之賊,無論遲速,終歸滅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爾被脅之人,甘心從逆,抗拒天誅,大兵一壓,玉石俱焚,亦不能更為分別也。本部堂德薄能鮮,獨仗忠信二字,為行軍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長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難各忠臣烈士之魂,實鑒吾心,咸聽吾言,檄到如律令,無忽。」

二、「討粵匪檄」的內容要點
  從檄文內容可知曾國藩重視的是國家不是種族;重視的文化而不是宗教。進一步分析這篇檄文的要點有四:
   (一)反對太平軍破壞農村社會的安定。
   (二)反對太平天國荒謬的共產制度。
   (三)反對太平軍破壞傳統的禮教。
   (四)反對太平軍毀壞佛教廟宇。
  前兩項迎合農民的心理,後兩項吻合士大夫的觀點。這些有力的號召,正是士大夫與農民所以紛紛加入湘軍,而甘願與太平軍對抗的主要因素。

參、曾國藩的民族主義思想

  挽救滿清命運的是曾國藩,而曾氏之起,為的是維護傳統的文化,安定社會民生。他曾說:「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之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然。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各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所痛哭於九泉,凡我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觀,不思一為之所也。」所以曾氏是為了衛道救民起而和太平軍作戰,在曾國藩的內心中,正有著「民族主義」的思想,而「討粵匪檄」乙文則是曾國藩民族主義思想的具體表現。

  曾國藩的幕府裡,人才濟濟,湘軍將領,若胡林翼、沈葆楨、左宗棠、李鴻章等全是科第中人,可說是書生集團,重行誼,講氣節,重廉恥,尚禮義,承襲了先賢的美德,發揮了儒家的精神,注意經世致用的學問,有文武合一的才具。由於這批書生躬行實踐的成果,其發揮的力量,勝過百萬雄師,當然旗開得勝所向無敵。
曾國藩的民族主義思想,由其統率的湘軍撲滅太平軍的主力,澈底地表現出來。湘軍的將官,多數是深受中華文化薰陶過的儒生,他們之所以奮臂而起,完全是為了保衛民族文化,所以曾國藩曾說:「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湘軍的士兵,也都是樸實的農民,他們反對太平軍的破壞社會傳統與習俗倫常,所以這是一支正義之師。

所有跟帖: 

报~~~~~~~~~。大人,文中有大量乱码夹杂 -四国大战- 给 四国大战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06/2006 postreply 13:06:41

顶楼上的,,,繁体字倒是看着没问题,可是乱码,,, -臭美小女子- 给 臭美小女子 发送悄悄话 臭美小女子 的博客首页 (14 bytes) () 05/06/2006 postreply 13:13:03

链接在此,包含胡说八道内容,你自己删除,别说我误导 -谢无莫- 给 谢无莫 发送悄悄话 (50 bytes) () 05/06/2006 postreply 13:14:11

原文 -臭美小女子- 给 臭美小女子 发送悄悄话 臭美小女子 的博客首页 (2614 bytes) () 05/06/2006 postreply 13:16: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