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柏林 zt (图)

来源: europe 2006-09-10 13:56: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590 bytes)



人在柏林 送交者: 小猫种鱼 人在柏林 去柏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歌德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常常迷路. 我们一群人,走在柏林的街头,尽管里面不乏有人懂得德语,且已经到过这个城市,我们却仍然需要不停的掉转头,寻找回头的路. 最后我们不得不自嘲: 旅游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走回头路.大家相视一笑,这就是我们手拿地图走在柏林街头的镜头之一. 很多人描述柏林的时候,总是这样写到: 新梦与旧梦,新旧两可的城市.其实要说道旧字上,我想大概是柏林古建筑的那种气势,把人弄晕了头,人在这样的气势下面, 不得不低头的结果. 柏林并不老, 13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个小的商贸集散地,比罗马城晚建了两千年,比伦敦晚了一千多年,比起巴黎来,也晚了六百多年,可是柏林那些旧建筑的气势,比谁都厚重,在探索这些神秘之时,不免内心又惊惶失措. 因为,在柏林,没有传说. 具体到每一处建筑,每一个历史事件,以及每个名人,都有精确的记录,图样,照片和证据. 举个最简单的列子: 柏林的饭店和街头商铺门前,常常立着一只大棕熊,那是柏林的城徽,千万不要去想象那是从德国闻名于世的黑森林里面产生出来的传说,这个城徽是因为始建柏林城市的创始人,一位身份为伯爵的人,他的绰号叫作"熊". 我们到柏林的那个周末,所有的博物馆是一年中唯一的一天,; 关闭参馆的时间为午夜后的两点.一点半走在街上, 从 历史博物馆的窗户往里面望去,仍然有很多人在参观. 在柏林,有170个博物馆.我们到柏林博物馆岛,那里是柏林国家博物馆群. 在柏林当代艺术馆,进馆的第一幅画特大,标题为--MAO. 他被挂在墙上,比跟挂在天安门楼上那张看起来更神秘一些,可能是色彩的不同,那种感觉宛如柏林的天空一样,即使同时在下雨,又交替著太阳光的时刻里,也看不见彩虹,在晴朗的夏夜里,也看不见月亮一样. 因此,你没有办法说出你能有什么样的心情,也没有办法去比较哪个月亮更大. 有一个由玻璃和铝合金架制作的特大号药盒, 里面整齐,精密地排列着上千颗药丸,上千颗药物里面,唯一具有艺术细胞的便是"痔疮宁栓". 面对行为艺术,我们了解多少?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公平地说, 德国的现代艺术,充满了创造性,没有腐朽堕落,颓废之举,我对此充满了敬意. 场面恢弘大气.非常具有平衡感. 记得国内最早一些出了名的油画家们,移居到德国几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的乡土故乡,根据他们的说法;德国的艺术和生活,都精确到了完美的地步,他们已经失去了艺术灵感. 德意志海根汉姆博物馆里面,正在展出从中国来的一位叫作蔡高强的现代行为艺术,关于行为,我知道得很少,因为我至始至终对此保持著充分的警惕,以前在国内,我有机会接触那些充满叛逆和充满痛苦分裂的行为艺术和所谓艺术家们,就如眼前蔡高强题目为"旋涡"的行为图画一样,不走进去就是好事情,不然, 他们自己本身已经痛苦得没有出路了,然后在行为中又去虐待些小动物,最后就残酷地自恋式的暴露和虐待自己的肢体.先让小生灵没有了灵魂的出口, 然后自己腐烂在里面. 那里面, 没有艺术和美,只是小人物最后的统治欲望和对现实妥协的悲哀. 蔡的行为艺术现在是通过影像的放映来实现的,蔡在博物馆空地上,准确地说是博物馆咖啡场地上,利用爆破的手法来实现这幅画的,爆破过后显现的画面是若隐若现的群狼图,沿著顺时针的方向形成一个强烈的,巨大的旋涡状态,构思不错. 他的一群真狼标本立体挂图,从地面冲向空中,然后回流地面,作跌倒和挫折状态,具有动感,赋于了生命的张力和悲剧意识.作品占据了整个场馆,取名叫作"Head on". 曾经热闹非凡的柏林墙, 现在已经变成了柏林墙博物馆, 坦露在路边,历史的尘埃好象早已封存, 风吹过,没有一点喧哗, 这反而让参观客迷失在这里. 在实际意义上,这个博物馆已经超越了一般博物馆的固定模式。 一个从旅游车下来的亚洲美女,专门跑上前来问我-----这里就是柏林墙博物馆吗? 她站在冷清的街头,这里除了不多的游客, 以及残存在墙上的一些艺术涂鸦而外,还多了 一辆德国二.三十年代辆普遍使用的小汽车. 游客来不及仔细观赏.买点象征性旅游纪念品, 便匆匆奔赴另外的景点去了. 墙上, 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和前东德共产党领导人相互拥抱和热吻的漫画, 跟同样的纪事照片排列在一起,这样的情谊和深深的一吻,在山河已改,人去楼空的日子里, 他们的作态,有点象小丑. 历史总是让政治扮演着丑角. 倒是那些翻越柏林墙的小卒们, 在面临这座城市的发展,已经看不出两德痕迹了的今天------"你的牺牲可值得?" 在这堵墙面前,产生过一句名言:"Make love, no wall." 当时西德的青年,赤裸裸的在这里的沙滩上晒着太阳,他们以鄙视挑战着隔离和红色的神圣,今天的沙滩,已经变成了荒诞的"太空公园". 然而,历史不会具有相同的黑色幽默,参观"柏林犹太博物馆"和"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地"就非常沉重,我看到有很多犹太人专程前往这里. 他们的一声声哀叹,足以让人类的良心落地。 柏林犹太博物馆前门看上去 是巴洛克式的古建筑,可是走进去,实际上犹太博物馆的新馆只有通过这个前身为柏林博物馆的旧馆的地下室方可进入. 当我朝地下室的门口进去的时候,我朝检票的人员用希伯莱语说了声"你好,安息日." 那天刚好是犹太人的安息日,不料管员很快回敬了一句:"安息日好". 面无表情. 犹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令人惊叹,据资料介绍;"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voids")打断。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意喻著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建筑师称他的设计为"Between the Lines"(两线/行之间)。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地"是2711块石碑以格状伫立在一片低于地面不规则的土地上。整个碑群呈波浪形,石碑均为灰色,由十分坚硬的水泥制成,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具有不同的高度。为了尽量保证石碑长久不衰和清除涂鸦的破坏,石碑的建造采取了多层保护措施。” 我们是在黑夜里,川行在2711块石碑里面的。我想起教宗马笃16世,这个从德国产生出来的教皇,在他访问波兰的时候,一定坚持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不但坚持步行,而且要坚持独自在遗址前散步并为死难者祷告,照片上凝重和压迫的色调,跟眼前的一样。 马笃的内心世界,在那个时刻该是怎样的呢? 纪念碑群位于柏林市的中心地区. 占地1.9万平方米, 它的公众意义,不仅表明了犹太人的一贯强硬,也体现了德国人内心的强大和勇气。 柏林现在又成为了欧洲的中心. 能够证明柏林成为欧洲中心的,便是波茨坦广场的新建筑群. 波茨坦广场在二战时几乎夷为平地,划为东柏林的时候,也是杂草丛生,德国统一之后,奔驰集团公司即有意在这一地区实施一大型建设项目。奔驰集团公司和索尼集团公司联手,集中了欧美顶尖级的建筑师,打造了这个现代化都市中心。入夜,索尼中心贝壳扇形的屋顶,在彩灯的照射下,象一个建筑的万花筒,咖啡厅,电影院,餐馆和饭店,都挤身于这里。难怪有人说,柏林最有生气的地方在东边,东边最有生气的地方就在此地,附近的奔驰大夏,国立图书馆,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等,形成了柏林现代,先锋和文化的磁场。 那么, 在这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与文化产中生出的柏林人又是怎样的呢? 我到一个流行设计中心去参观,钢琴占据了展厅角落的三个楼层。里面成列着老牌的“柏林”钢琴,C.BECHSTEIN钢琴。世界上最好的钢琴产于德国,不仅仅是因为德国能出优质冷杉木材。我跟一位英俊的调音师聊了一下关于钢琴的内容,忍不住在三角架钢琴上弹了一下,所谓的一下,真是不敢在鲁班门前耍大斧。果然, 里面的大厅里,随即传来流畅的琴键声,两分钟前,从我身边经过的,一位并不起眼的中年顾客,干脆坐定到琴凳上,开始演奏起来...... 柏林的某一个下午,多么美妙的时刻呀。 星期天上午, 在一个古回廊旁,一个着装朴实的女子,拉着提琴,她的男伴用吉它伴奏着,这是我在街头遇见过的,最优秀的提琴手。她的演奏,令过往的柏林市民(而不是游客)慷慨解囊. 走进工艺摊点,也能发现很多作品不俗,有些商贩兼有艺术气质,没有人生拉活扯跟游客要价,游客在画前端详,也不会受到打扰,看完后说声“拜拜”,商贩有礼貌地回声“谢谢”。我走到一个专门卖万花筒的摊位前,买了一只作工精细的万花筒。回来后还发现,里面装有商贩的名片; 就万花筒,分类也很详尽。 柏林人总是神态安详,既不羞涩也不张扬,好象总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那种自信,理智不是说有就会有的。柏林人的穿着,十分简约,但是质量很高,男人和女人普遍都典雅。特别是女人,并不需要夸张的首饰和另类的服装效果。柏林 人工作是一丝不苟的,这点可以从柏林的公厕检验出来。如果把欧洲许多国家的公厕比喻成“干净”的话,柏林的应该算是“最清洁”。 在柏林,给人的感觉总是能享受到他人工作的成就,但是这种成就感如果带入到服务行业里面去.就有点生硬了. 是的,在柏林,去餐馆和咖啡馆,顾客不容易感受到或者享受到服务. 有天,我们到餐馆吃饭,分为两桌,一桌上只有葡萄酒和啤酒,点的菜肴却迟迟不到,另外一桌,有了食物,可是等把那顿饭吃完了,也不见葡萄酒上桌。最后一位男青年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跟我们道歉,理由是;他是到这里来顶班的, 通常不在这里工作。我们为他事是而非的借口笑起来。 抱怨归抱怨,付帐的时候,小费还是按照规矩留下。 我很容易把这样的场景跟Napoli现代美术馆一个叫作“我们即是革命”的作品联系起来,这个表情坚定,迈着步伐的男人, 在他的身后,关着一扇门。这里的服务员是不是身后也有更神圣的事情要去作,是不是得等到餐厅后门关上的那一时刻,才值得去买迈出那样的步伐呢?就如这个作品里面的男人一样, 因为这个艺术家有句名言: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柏林的交通很方便,方便到自行到站台上的自动售票机上去买票,乘车前,自愿到检票机上打印时间, 然后就可以登上任何一个方向开往过来的列车,感觉自由和轻松, 因为不受他人的监督. 列车注明了哪一车厢可以停放和载运自行车。柏林也是自行车爱好者的天下,就凭这点,我就足以爱上柏林。 柏林有自由的空间,也有自由的天地。 柏林人对书的崇拜,大有直抒胸怀的意思, 一点不躲闪,没有哪个城市能象柏林这样,把书的地位,推为至上。在市中区的菩提树下大街,竖立着一个现代雕塑,厚厚的书垒得老高,每一本书都刻上一个名人的名字。在德国,在柏林,名人多得如同穷人腰间里的瘙子,甚至有人说,西方的哲学都是用德语写成的,他们傲视着整个欧洲。 在柏林现代博物馆里面,巨大的书架,把半个馆厅的位置占满,独自形成一个图书室,书架上的书,已经烧毁,却仍然站立在那里。断下的章页,残留着灰色的粉末。柏林人是不是对曾经用野蛮毁灭了人类文明历史具有警惕呢,还是保护世界不受谬说和谬误的威胁? 我身边刚好带着德国HANSER出版社出的一本由著名插图画家所画的46幅插图, 插图只与书籍有关. 他们找来了欧洲各个国家的作家来完成的插图里面的内容。最后一幅插图是这样的:一个人,载着满船的书而去----船者之答;“再想想,一切物质对你们来说有什么价值,他们不能知道你的心,不知道它缺了什么。” 也许,书的价值就在于能辨别真理的方向。 柏林,这个人们努力想讨回生存尊严,同时又索求人类发展的精神家园,但愿未来,不再集体迷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