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历史:荫余堂

美国的Peabody Essex 博物馆把一所黄山地区的民宅原原本本地搬到了美国。这所民宅被称为荫余堂,是房子原来的所有者黄姓宗族的堂号。这家人是商人,但绝对没有乔家大院的豪华;建筑式样是典型的徽派,但不过是清代建筑,绝对不是精品。把这样的东西花费了不知多少银子搬到美国值得吗?博物馆认为值得,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当然,想买前门楼子咱也不会卖。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对我冲击最大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藏在地板下面的一些文件(非展品,我有幸读了一些)。坦率地说,读了以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文件主要是1910年左右的,我原来以为那时候的中国是非常黑暗非常混乱的,但是在当时的安徽并非如此。
房子的主人当时在村子里是属于比较穷的,这个村子的大部分人都是经营当铺的。
我以前的印象是,乡下人不逢年过节不会吃肉,结果这个小村子里竟然有两家卖肉的专业户,帐本上记录着他们家没个月都要买好几次肉,鱼也常常吃。
我原来以为乡下人很保守很传统,结果发现这个人竟然用炭笔画素描,黄村小学竟然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而是重视算术和商业信函书写,甚至有英语课(不知道老师是什么人)。辛亥革命刚刚发生,这位黄先生就把结婚时唱的祝歌的歌词由“明年生个状元郎”改成了“明年生个总统公”。
先写到这儿,睡觉去了,要是有人感兴趣再接着写。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