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台政策的盲点

来源: 联合早报 2004-12-17 09:06: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50 bytes)
2004-12-17

北京对台政策的盲点

--------------------------------------------------------------------------------

● 石之瑜(台北)

  以陈水扁为首的执政党在台湾立法院大选中未能取得过半数,对于北京的两岸政策界而言,不啻是一项好消息,因为陈水扁为了调整步伐,在短期内也许不会出现太激进的言行。虽然有智之士警告不可太过乐观,这种人人都懂的道理却不能改变情绪上已然松弛的效果。何况北京确实有些足以自侍的道理,让高层领导人对两岸局势益发有信心,发言人讲话时也维持平淡空洞。

是法宝还是盲点?


  北京的对台政策中有两件值得认可的法宝,而且近来好像愈练愈强,虎虎生风。一是对台独跨越红线时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与能力,二是与各国建立日益密切的利益与战略共生架构。前者面对台独,后者面对国际。在这样密实的严密防卫下,北京显得无比自信。不过,这两件法宝同时也制造了盲点,正为北京所衷情的统一大业,带来不利效果。

  最明显的不利效果,就是培养出了一种等待的心态。既然政策是以防独为主轴,由于自己的外交与军事封锁线已经部署完备,以至于北京对台决策部门似乎不觉得自己还有什么急切的需要有待完成,如此一来,对台政策不外乎赞扬反对台独的与批评主张台独的。对于在野党有期待,也有失望,对执政党绝望,但无对策。可以说,对台政策除了等着瞧台独有何新把戏之外,几乎已经无大事可做,这就是盲点的来源。

对台政策沦为搜证而已


  自以为有军事致命一击的决心,反让台湾工作沦为一种搜证技术。由于台湾内部形势发展不如预期,去中国化的台独活动高涨,依赖武力吓阻成为唯一的政策依据。这时的对台政策,失去积极性,重点则在汇集资料来判断台独活动有无跨越红线。对台政策就是在军事吓阻与军事介入之间二择一的问题,对台立场上的道德性与历史性烟消云散。

  果然,面对台独论述咄咄逼人,北京几乎已放弃在道德文化上有所介入,相信反正有军事手段在最后撑腰。以至于对二二八事件的史观与史实,对台湾政治人物的道德评价,对台湾历史教育改革的看法,对中华民国体制与历史的立场等诸方面,没有一套严肃、直接、宏观并且具体的主张,只能祈祷国民党自己振作。国民党在立法委员选举小胜,就能让北京大感欣慰。结果,反台独的群众缺乏正面而善良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处境与自己的遭遇。

战略伙伴也是战略牵制


  认为各国与中国大陆已在利益上共生的乐观评估,进一步让北京不担心台独会获得国际承认。可是在另一方面,与各国利益的共生也使北京在制定对台政策时,不得不受各国制肘。假如各国因为利益考量而不愿意承认台独,北京不也同样因为利益考量,不愿意对台独在达到今日不可遏制的地步前,采取有效打击吗?与各国的战略关系可说是双面刃,既容许北京制约各国,也造成北京受到各国制约。

  君不见,在北京信心满满对台独看似封锁成功的同时,台独却反而不断坐大。随着北京与世界各国关系愈深,台独在岛内的势力也愈庞大,这样一种辨证的发展态势,应该是对北京两岸政策一项重要的警讯。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北京受到台独活动势力蔓延的刺激,对自己的道德与文化优势失去信心,故纵容军事手段跃升为主要的政策内涵。一旦军事手段开始让自己感到放心,文化与道德的面向就更加模糊了。

能不能振奋人心?


  时至今日,北京对台政策中的道德论述,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不能对台湾当代的历史提供拨乱反正的史料史迹,或振奋人心的史观史论。

  同理,在面对各国敦促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时,也拿不出什么中国国家利益以外的说辞。摆在眼前的,就是台独去中国化的潮流与华府武装台独的图谋,共同让解放军的无坚不摧与外交官的三寸不烂之舌,变得几乎毫不相干。与其花时间解决这些解决不了的恼人问题,还不如沾沾自喜地沉醉在自己其实也知道毫不可靠的在野党的险胜之中。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