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以食为天 2 锅边糊

来源: 秦无衣 2004-12-05 11:57: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78 bytes)
锅 边 糊


福州话里,锅叫“鼎”,听起来古色古香的。因此,Menu上的“锅边糊”,在福州人的嘴边,便叫“鼎边糊”了。

鼎边糊的做法相当简单,但是有两样作料却是必备的。一是骨头汤,二是鱼露。

八十年代之前,普通人家难得吃上一次鼎边糊的主要原因,在于骨头汤的稀罕。那时猪肉是凭票供应的,一个月每个居民只配备供给一斤猪肉,因此,很少有人舍得用那张宝贵的肉票,去买上一把骨头。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捡个便宜,做上一顿鼎边糊的。“糊”字意味着它的稠的程度。后来一些小食店做出来的鼎边,稀得离谱,人脸都可以照出来了。那是米汤,不是糊。

至于鱼露,那时则是随手可得的佐料。以前鱼露是福州人餐桌上最普遍的调料,带着浓重的海腥味。福州人做什么菜都要兑点鱼露。鱼露福州话里叫“虾油”,但制作的原材料却不是虾,而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咸鱼等。它同时兼有了盐与味精的佐餐功能。外地人可能对它的味道不太习惯,严重者一闻之下,便要起鸡皮疙瘩。但是以前福州人离了它,吃起饭来就味同嚼腊了。

这两样作料备足了,就可以磨米浆了。先将适量的大米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然后一勺一勺地倒入石磨中,磨成米浆。现在有电动搅拌机了,快得很,几分钟就将米浆磨出来了。但以前这个程序却相当的冗长。你得把着手,将磨盘旋转上N圈,才能磨好一盆米浆。这道程序,一般是由奶奶或者妈妈完成的。

然后把锅(鼎)热好了,倒进骨头汤,还有各种作料,汤水滚沸的时候,用勺子将米浆绕着锅沿慢慢地撒下去,十分钟后,一锅鼎边糊便成熟了。在操作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兑进鱼露。没有鱼露的锅边糊,在挑剔的福州人的品味中,很可能使你前功尽弃。

现在鼎边糊在福州人的早餐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赶着去上班的人们,在就近的小食店,随便找个座位,一碗鼎边糊,两根油条,就把早餐打发过去了。但在二十多年前,吃上一顿鼎边糊,却是盛筵。当初我们邻居家有个小女孩,就是在吃鼎边糊时,差点被撑死的!她可能是老日子没接触过油腥味了,因此那天他们家做鼎边糊时,她先是吃了一大碗,肚子饱了(可能是因为水份太多),但是她还想再吃。于是她就躲到外面去,原地蹦跳了半个小时,想让肚子里的食物尽快消化。如此折腾,终于躺倒在地。虽是笑谈,却有些辛酸。

如今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锅边糊已经冠冕堂皇地登上Menu了。我刚到LA时,听说老Chinatown有锅边糊卖,如获至宝。适逢温哥华的一对同学过来,便相约在一家福州餐馆吃便饭。

鼎边糊上来了,我吓了一大跳,一大脸盆!我的胃口一下子便败坏了。我跟同学面面相觑,恍惚又回到了孩提时代。

福州人说某人脑袋瓜不灵光时,叫“鼎边糊”,当然,这与鼎边糊的原汁原味,已经是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12/05/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