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殇 4 鸿门宴

来源: 秦无衣 2004-12-01 18:20: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84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秦无衣 ] 在 2004-12-03 15:01:4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4 鸿门宴


项燕的弟弟项梁,在下相隐姓埋名,含辛茹苦地把项羽带大了。在公元前二一二年的某一天,他带项羽去观看秦始皇大驾南巡会稽的仪仗队。

历朝志得意满的皇帝老是喜欢南巡,把恩泽象阳光春风雨露般倾泻到南方大地,使南方的臣民受宠若惊,同时也把当权者自己陶醉了。那时年轻气盛的项羽,口无遮拦,忍不住脱口对他龟肩缩背的叔叔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项梁慌忙掩住他的嘴巴,作了个砍头的手势(这个姿势《本纪》中没有。上大学时,一个老教授讲到这一段,猛地扭曲着脸色,做了切砍的动作,十分生动),小声而严厉地警告道 :"毋妄言,族矣!"

项羽的话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对荣誉与霸气深深向往的自然流露。对比一下刘邦看到嬴政仪仗队时的反应,这种霸气就更明显了。刘邦在见到嬴政的仪仗队时,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话的破绽在于,刘邦一下子就把自己作为平民,但却梦想风光的嘴脸给暴露出来了。刘邦看重的是嬴政的仪仗规模,认为那才像个真正的男人。后来他衣锦还乡时,那个规模,比嬴政有过之而无不及。而项羽则把嬴政看作是可以轻而易举打倒的对手。在项羽的潜意识中,他是蔑视强权的。我们现在所鼓吹的民主的精髓,说白了,其实也就是对强权的蔑视。

而陈胜,吴广的平民出身,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他们把一张写着"陈胜王"的布片塞在鱼肚子里,搞天授迷信。这些小流氓开了中国历史上造反的先例。陈胜曾经跟他哥儿们说过:"苟富贵,毋相忘。"富贵就是他的梦想,是他的鸿鹄之志。这是典型的农民意识。后来陈胜称王了,他的泥腿子哥儿们来参观他的行宫,看到他的那些掠夺来的琳琅满目,富丽堂皇的摆设,紧不住赞叹道:"伙矣,涉之为王沉沉也!"

陈胜于是心满意足。因为他私下里认为,自己显然也是个显贵了,他的富贵之梦如愿以偿。


公元前二零九年,楚人大规模的复仇行动开始了。项羽骑在一匹怒气冲天的乌骓马上,高举方天大戟,对着八千吴下子弟兵高声喊道:"我是项燕的儿子项籍。我那高贵的父亲,临终时留下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们与秦人决一死战的时候,已经来到了!"

项梁在一边含着眼泪笑了。他恍惚又看到了他哥哥项燕的身影。项燕一直都是他的精神偶像,在他的心目中,他的兄长是一个战神。为了现在这一扬眉吐气的时刻,他等待了整整十四年。八千吴下子弟兵的眼中闪耀着兴奋的泪花,震天般喊道: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跟他父亲一样,身先士卒,勇往无前。八千子弟兵如天雷般滚过江东,进入淮北,随后到达中原。曾经强悍的秦军,此时在江东子弟同仇敌忾的攻击下,溃不成军。在巨鹿大战中,项羽的一枝耀眼锋利的大戟,神话般地挥舞起来,把数十万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其实,司马迁用了大篇幅铺张地描述的巨鹿之战,对项羽来说,还不过只是一碟小菜。项羽根本就不把来自各地的秦军放在眼里。他的目标直指关中,直指咸阳。他必须将咸阳毁灭掉,为楚国和他的父亲复仇!

这时,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行略定秦地 。"

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布局的开端。正当项羽的军队向关中攻击前进时,另一个强手刘邦出现了。被盟军扶植起来的傀儡楚怀王,事先曾经向诸路盟军许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这时能对项羽即将到来的显赫荣耀构成威胁的,只有刘邦那一路军马,他们已经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然后摆出高姿态,屯兵灞上。从当时的态势来看,最有可能获得关中王爵号的是刘邦,而不是一路上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项羽。刘邦在向关中进击时,走的是南部秦军防范薄弱的捷径,讨了大便宜。但项羽却是以歼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这也符合他的倔犟的性格。他如要霸王硬上弓,突入关中,就首先必须与刘邦对决。他拥有四十万精兵猛将,而刘邦所部只有十万,孰强孰弱,双边当事者对此心照不宣!

于是项羽决定在鸿门设宴,以绵柔的方式,说服刘邦体面地让出咸阳,化干戈为玉帛。

很难想象,从举事复仇以来,一直盛气凌人,所向披糜的项羽,此时竟然会采用这样一种绥靖的姿态来摆平刘邦。韩信说他是妇人之仁,并不过分。因为在决定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任何怜悯之念都必须摒除,否则必将自招灭亡,尤其是面对一个狡诈贪婪的强手时。这时候,杀气已经成了自我保护的最敏感触角。但是,项羽却恰恰在这要命关头,丧失了杀气。后人一提到鸿门宴时,似乎都觉得有一股杀气扑面而来。其实项羽的性格,早就决定了这顿酒肉盛筵,纯粹只是双方的做秀,味同嚼腊!

因此在接下来的鸿门宴上,项羽就变成了可笑人物了。历史上,项羽的悲剧形象就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而他备受嘲讽的勇而无谋的武夫形象,在这场惊心动魄,却不动声色的命运决斗中,也暴露无遗,颇为后人诟病。

然而,后人从鸿门宴上看到的,似乎只是虚假礼仪中隐藏着的杀气,却看不到项羽的那股傲气!傲气最突出的风骨,并不是置人于死地,而是宽恕,是仁!韩信说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可见一斑。

而在中国,稍具宽恕之道的人,是永远玩不转政治的。如果他们非要在其中磨蹭一下,那么轻则头破血流,重则死无葬身之地!司马迁说刘邦"隆准",就是高鼻子,在相术中,这是刚毅果断阴毒的象征。他其实暗地里还是推许刘亭长有所谓的帝王之相。司马迁又说项羽跟舜一样,是重瞳,也有帝王之相。只可惜项羽有眼无珠,宅心良善,只有宽容,却没有阴毒的机巧。因此先自输了一招。

所有的悲剧,都产生于一念之间的宽恕。这是造化对人类至善的嘲弄!

酒酣耳热之时,项庄与项伯拔剑起舞。刘邦窥出玄机,慌忙借上厕所机会溜了。亚父范增眼见项羽放虎归山,怒不可遏。只有他预感到项羽已经失去了天下。

范增的精明,项羽的大度,刘邦的狡猾,还有剑拔弩张的杀气腾腾的场面,精巧布局与随机应变,使鸿门宴成为历史上最有戏剧性的一幕。

此时,站在项羽身后帮着项羽扶持着大戟的韩信,还只是一个区区郎中。他忍不住微笑了起来。

这是历史上最微妙的一笑。它是大汉帝国的曙光,也可以说是对那段峰会毫不留情的嘲笑。《项羽本纪》中,没有提到漫不经心,目光游移的韩信,这不能不说是略失精彩。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韩信笑的不只是项羽,也可能包括刘邦。他的微笑显然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当时斜阳与他的笑容融汇在一起,他的眼睛眯成了一道暗藏锋芒的光线。

韩信的微笑让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因为我们实在无法精确地进入到两千两百一十年前的那个场面,从而详致地去剖析这位作为楚汉相争中最重要的决胜角色的心理状态。历史是个非常不确定的事,这一点给富于想象的人们提供了成名与就业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有两支大戟让人难忘,一枝是吕布的方天画戟,一枝是项羽让韩信扶持着的大戟。作为文学形象,吕布就象项羽的影子,但他缺乏项羽的刚毅与正直。辕门射戟,吕布可以把自己的武器当作政治手腕,把上面的红缨射落了。他把人生视若游戏,视荣誉如粪土,视权贵如干爹。而项羽则让满腹韬略,气质高雅的韩信给他把戟。这无疑是他最大的疏忽。试想一下,当初韩信扶持着的如果不是项羽的大戟,而是他的军事布局,那么后来的情形又会如何?

作为宿韂执戟的郎中的韩信,不为项羽所用,两位英雄失之交臂。于是那段历史的优胜方位,开始向平民出身的亭长刘邦倾斜了。

没有大本事的人,其实也可以做大事,那就是善于利用别人。刘邦就善于利用人。平民出身的刘邦纯粹一副流氓的嘴脸。范增说他“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爹,威胁要把他烹了。刘邦却在濠沟对面涎着脸笑着说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烹与醢是古人对人肉的两种吃法,具体作法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其作工肯定要比十字坡的人肉包子来得讲究。刘邦可能吃透了项羽的性格,因此才会说出这等猪狗不如的话。为了富贵,他可以眼看着亲身父亲被敌人放在火锅中生煮了吃!这种人倘若不能得天下,简直是天理难容!(人身上最好吃的据说是心脏。在取出心脏前,必须在胸口喷些冷水,然后出刀要快,一取出心脏就得浸在冷水里,要不那话就不鲜了。绿林好汉们认为,吃心脏熬的汤可以醒酒。)

所以我认为,秦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场有点风范的贵族战争。楚汉之争,纯粹就是流氓拿刀子捅人了。历史上我们汉人屡战屡败,不是因为没本事,而是因为太精明了。项羽在谈笑之间,放了刘邦一马。与刘邦相比,贵族出身的项羽,一副拿得起,放得下的风度。在他心目中,宴席是礼遇客人之所,而非战场,不能在帐后埋伏刀斧手,摔杯为号。这使他看起来远远有别于草莽英雄。

鸿门宴为项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高贵的军人不但视死如归,还将荣誉看得甚于生命。李清照讴歌这位英雄末路时的绝唱,充满了悲壮的色彩:"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所有跟帖: 

秦兄此篇有探讨之处 -by心言- 给 by心言 发送悄悄话 by心言 的博客首页 (1220 bytes) () 12/01/2004 postreply 21:59:19

心言所言甚是, -秦无衣- 给 秦无衣 发送悄悄话 秦无衣 的博客首页 (56 bytes) () 12/02/2004 postreply 13:03: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