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饮食情况下,黄曲霉素毒性差异的一些猜测

来源: 2016-01-20 13:22:0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从黄曲霉素的化学结构来看,它在油脂中的溶解度极佳,而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极差。据此可以对黄曲霉素对不同饮食的毒性差异作出一定的解释和猜测:

1.   高酪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血糖高低变化波动较低,能量供应依赖脂肪程度低。摄入的黄曲霉素溶于油脂。由于能量对脂肪依赖低,油脂大部分直接存储于脂肪细胞,且机体从脂肪组织分解脂肪,提供能量的程度低。油脂携带的黄曲霉素富集于脂肪,而且一旦进入脂肪组织,随脂肪动员而离开脂肪细胞的可能性小,故扩散小,对整个机体毒性低,而且慢性。

2.   低酪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血糖波动高于高蛋白组,机体能量供应对脂肪的需求较高,淀粉在肝脏中转化成脂肪的程度高,脂蛋白在肝脏中被处理,转换的频率较高,导致油脂中携带的黄曲霉素在肝脏中游离出来的可能性高,肝脏易受急性/亚急性损害。另外,由于血糖波动大,从脂肪组织提取脂肪,提供能量的几率也高,黄曲霉素随脂肪离开脂肪细胞进入血液的几率大,富集于脂肪组织的黄曲霉素易扩散,损害较大。

3.   基于同样的考虑,可以解释为什么吃糖的老鼠比给吃玉米淀粉的老鼠易得癌,因为血糖高低波动大,机体能量供应对脂肪依赖较高,脂肪的转换,周转、储存、利用的频率高,油脂携带的黄曲霉素容易泄露,毒性大。

以上的分析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相信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只是瞥了一眼帖子,没看原著,也没什么时间去研究,只是一点感想和猜测,供各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