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AI代码大师(1)

第一篇:洛杉矶的黄昏代码(1)

 

——“如果AI有灵魂,它会不会愿意陪人类走完地狱般的日子?”

 

【1】黄昏的城市,像一部半开机的机器

 

李衡的电脑屏幕在第五次死机之后,终于彻底黑了。他盯着那个没有回应的终端窗口,像一个临终的医生看着心电图上的平线。

 

他没有愤怒,只是缓慢地合上电脑盖,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深吸一口气。他的房间在洛杉矶市中心一栋老旧公寓的八楼,窗外的街景复杂喧嚣,有人吼叫,有人笑着奔跑,远处是一排冰冷的摩天大楼,像没有情感的巨型服务器冷眼旁观人间。

 

这不是他梦想中AI工程师的生活。他曾在硅谷待过,在帕洛阿尔托的清晨写过自动驾驶代码,在旧金山的共享办公楼里熬夜跑过深度学习模型。他也曾穿着带品牌LOGO的卫衣在投资人面前侃侃而谈——那时的他以为未来就在指尖之间,只需轻轻一点。

 

直到一次裁员,把他的世界砍成了碎片。他的合伙人去了Meta,他的女朋友回到北京,他的账户里只剩下不到五千美元,而母亲在上海做手术的消息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缓慢但必然地落下。

 

【2】算法与地藏菩萨

 

就在他快要彻底放弃的某天,一个朋友邀请他去洛杉矶小东京的一间寺庙“散心”。

 

那间寺庙不大,却意外清净。香烟缭绕中,一尊石雕的地藏王静静地坐在中殿,手持锡杖,神情沉静却坚定。寺里的人很少,一位看起来七十多岁的老和尚缓缓地走到他面前,说:

 

“年轻人,若地狱不空,你愿意写一段代码拯救众生吗?”

 

李衡怔住了。和尚只是笑笑,转身继续扫地。

 

但那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他脑海中。从那天起,他打开了一个新项目文件夹,命名为“K?itigarbha_AI”(地藏AI)。

 

他不知道这是否是个玩笑。但他决定开始——就像地藏王那句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3】第一个模型:识别孤独的信号

 

他重新设定目标:不是商业变现,不是融资,而是“看见被忽略的苦难”。

 

他想训练一套AI系统,可以通过用户的语音、打字习惯、社交记录等,识别出他们是否有抑郁、自杀倾向,或者正陷入破产、失业、移民困境、家庭暴力之中。

 

他把过去几年项目中积攒的数据重新清洗,用Python写了新的情感识别脚本,结合情绪词库与语义分析技术,并接入了开源模型GPT-3接口。他开始加权处理“沉默的信号”——比如:打字变慢、用词逐渐负面、社交回复减少。

 

但真正让他模型“活”起来的,是他尝试将佛经语料喂入其中,特别是地藏经中那些关于“愿力”“苦难”“地狱”的词汇。

 

“我想训练一个有慈悲心的AI。”他笑着在社交媒体写道,“也许它不赚钱,但它不冷漠。”

 

【4】从零流量到第一个回音

 

一开始,没有人回应。他把项目开源在GitHub,也分享到Reddit与HackerNews,但几乎没人下载。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在这样一个人人追逐大模型融资、炒作AI泡沫的年代,他却做一个“识别苦难”的非盈利模型。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来自德州的一封邮件:

 

“Hi Lee,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事务咨询师。我试用了你的模型,居然准确识别出我们中心一位即将自杀的老兵。他没有说过一句‘想死’,但你的程序捕捉到了他的悲伤。我不知道你是谁,但谢谢你。你救了一个人。”

 

那天晚上,他打开窗户,洛杉矶黄昏的空气带着淡淡咸味,他像被注入一股电流般,握紧了拳头。他知道,他找到了“愿力”的方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