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我要温柔地告诉你-答老裴

来源: 2015-12-09 02:57:2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说明:不是“打老婆”的谐音。是答老裴。

 

老裴:

你这贴让我想了很多。。(不知道为什么老裴这里要有两个句号。)

我在看余华小说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沉浸到故事里去,一边看我也在一边研究他为什么这么写,这 么写的目的何在。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余华的表现力是卓越的,你可能能够诟病他的大框架的恢弘与严密的逻辑性的欠缺,但是他在细节的铺陈上相当高明,着墨不 多,几个小段落的描写和几句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就把强烈的画面感摔在你的面前,这一点非常让人钦佩。你说的单薄,应该是他的大框架,但是我没有发言权, 小说我并没有读完。关于应该选取最普通的人来表现最不普通的事,还是用一个不具代表性的人物阐述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普遍遭遇,我觉得这里面没有对错,目的 达到了就是好作品。裴福贵是具有一般性,那你如何安排给他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呢?不显得突兀吗?如果平淡的人说平淡的事,那小说基本上也就寡淡如水了。故事 其实就是各种巧合的浓缩不是吗?假设你真的能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一个庞大的时代,还具有非凡的可读性,我是非常拭目以待的!

 

立:

这真是要说太多了。只能随便写写。一一定正确。这个也没有标准。

1,活着是一部好作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但是,现在渐渐对它不满意了。但觉得它仍然是非常好的小说。

2,余华的技巧的确非常好。下面的猫说的,越残酷越诗意,其实也是一种技巧。还有,苗高经常强调的——克制,都是技巧。一个问题是,比如,如果总是越残酷越诗意,这就是一种套路了;或者,写40万字全是克制,就是单调了。这样,或都有些做作了。余华的这种越残酷越诗意的技巧,就有些太明显了。现在,一想那个开头,就觉得他是在应用技巧。(别的记不清了。因为正巧前一段重看了一下开头。)记得卡尔维诺评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很难分析技巧的作家,好像没有技巧。

3. 关于长篇,短篇,最近有些感慨。现在,感觉短篇再完美也只是个盆景,而长篇是森林。盆景再精巧也只是个小玩意。

我 说余华是因为,像活着这样的题材,其实应该写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起码更厚重更丰富些的作品。毕竟,现代社会,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是以前2000多年加起来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水平不能还停留在明清的平淡冲和,况且,极简主义已经过时了。山崎实的大楼被炸后,查尔斯·詹克斯评论说,普鲁伊特——艾格大厦倒塌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后现代建筑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世界。

如果,从大作家的角度来评论,余华说到底不过是个巧手机灵的匠人。余华已经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了,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而且,余华毕竟是学医出身的,不像莫言是小学毕业。再用沃伦的诗来说出我的心声:

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在这癫狂的世纪和时刻
给我讲一个故事

讲一个大距离,星之光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时间
但你不必说出它的名字。

给我讲一个真心喜悦的故事。

 

比如,抗日,我们民族这样的经历,但我们留下了什么?除了一群老人孩子shabi哄哄的,可怜巴巴的,天天要侵略者的后代认罪,要抵制日货,要和小日本拼命,但我们都没有把它转化成一种人类的精神上的遗产。还停留在报仇雪恨上。这就是我们自己 的问题了。我们说到宋朝,说到抗日,还停留在自己没有血性上,这就像我们被打劫了,就让孩子也去练肌肉,以后去抢别人。或者,像我们的女儿天天读书,一天被人强暴了,我们对儿子臭骂一顿,觉得他没有血性,但如果我们爷爷强奸了别人,我们就特自豪。当然,这个跑题了。

我喜欢王朔说的,有什么样的境界,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一个伟大的作家,最重要的是他的境界。当然,你要较真,说光有境界没有技巧行吗?我觉得其实不存在这种情况。回 到余华,他为什么后来越写越困难,可能就是一个格局的问题了。光用技巧去讨读者的眼泪,再巧妙也不会长久。要么,你就专玩技巧,玄思,像博尔赫斯,最后忽悠得别人都以为他特深刻呢。

 

 

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