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 自问自答"
本文仅是读书参考,作者虚席表示----不参与任何宗教性的话题的讨论。谢谢。
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 自问自答" 是先生96高龄时的大作。杨先生以平和的语
调,与我们讨论"死亡","灵魂"。
杨先生这样写到: "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当然,我的躯
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 灵魂也没有了吗? 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确又回到哪里去呢?"
先生在短短101页的文字里面,自问自答,读来发人深思。
早在1983年,杨绛先生以"孟婆茶"一文为她的当时的新作品"将饮茶"代序,短短两
页的序,细致如微地描述了大家到底"喝不喝孟婆茶"的纠结心理,特别是有个人说
--"我可不喝! 多少浪费啊! 一杯茶冲掉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不都白活了?"
有一天随手翻读Walter Isaacson 为Steve Jobs 写的传记 Jobs 居然有同样的担心。
He said -- "I like to think that something survives after you die, It is
strange to think that you accumulate all this experience, and maybe a little
wisdom, and it just goes away. So I really want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survives, that maybe your consciousness endures."
朋友们不知有没有读过杨绛先生早在1933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收脚印>>,
不妨找来读一读。这是杨先生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她还是朱自清先生的学生,
就读清华。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听说人死了,灵魂儿得把生前的脚印,都给收回去。
..."
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 "以前为了留恋着脚印,夜夜在星月下彷徨,现在只剩下无
可流连的空虚,无所归着的忆念.....悄悄长叹一声,好,脚印收完了,上阎王处注
册罢。"
回头看,杨绛先生对死亡的思考,写下来有据可查的前后贯穿了74年....(从22岁,
一直思考到96岁)
我们中的每一位,或许对死亡,对灵魂也有很多疑问吧....有空闲的时候不妨去杨
先生家串门儿,先生说了---读书就好比去作者家串门。想来老人家不会不喜欢我们
同她一起思考这个人生的话题吧。
附录(1): 钱钟书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有兴趣的朋友或者也可以找来读一读。野深人静,窗外是无声的雪,窗内,或许借
着文字,我们可以一起,听杨先生钱先生谈人生,死亡,和灵魂。或许,也算去他
们家做了一次客人.....
附录(2): 曾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有趣的书 --- Life After Life : 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 -- 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借来读了之后不过瘾,搞了一本
自己放在书架上....还不过瘾,把书架上的书送了人.....还是不过瘾,忍不住在这
里提一提这书名
祝福大家,希望我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的意图是列出一些书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不读。
生死问题是个人的问题,虚席本人不参加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