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 一)
今天是我婆婆去世五周年。 想写篇文字纪念她,写了一部分,不能继续下去了。争取这两天写完。
我的婆婆出生于1942年,是她母亲生下的十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 却只有长兄和她两人活了下来。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婆婆的绣花剪纸鞋样从小就远近闻名,心算记性都是一流。她的哥哥自学木匠,掌握了当地人学不会的制造瓦片木模的手艺。婆婆出嫁时, 全套嫁妆家具是哥哥手工打造的一套彩绘传统中式家具,至今留在乡下常年空置的老房。
可是父亲早逝, 母亲做不得主,因为哥哥嫂嫂的反对,婆婆不得不留在家干农活家务, 十来岁才在万般恳求下得以进学堂。 在学校几年她连续跳级,成绩一直是第一。考高中时却因为年龄超过不被录取。回到生产队通过考试被录为大队妇女主任,兼干一些会计之类的事情。
婆婆长的不好看,却嫁了一个长相英俊,在北京总参谋部做军队文员,前程美好的丈夫。 她爱美, 格外爱自己长相俊美的丈夫,也一度相信,这辈子,自己会随风流倜傥的丈夫去北京生活定居。 老公的大姐出生时, 公公把婆婆的姓和北京的京字组成了女儿的名字,期待着婆婆会很快随军来北京定居。
就像那时候许多人的命运,不由你按常理推论。公公的父亲曾经是全国劳模。文革期间莫名其妙被批斗至死。公公因此受牵连,不仅在军队的大好前程一夜之间莫名断送, 退伍回到家乡,而且被以特务嫌疑隔离调查几个月。就在这期间,老公的二姐诞生了。
二姐出生前一天, 婆婆听说和公公关押在一起的一个熟人悬梁自尽了。 二姐出生的第二天, 婆婆蒸了些馒头, 写了张字条塞在馒头里,字条大意是: 你一定要坚持住,不管你坐牢多久,我和孩子们会一直等你回来。 婆婆带着这几个馒头, 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天, 步行五十多里路, 把这几个馒头送到了丈夫手里。
此后几十年,性格敏感甚至软弱的公公常说,他已经想好了把裤腰带拴在哪根梁上了。 如果没有婆婆的那张字条, 他早就没命了。
和公公比, 婆婆一贯是倔强固执的。 公公被关押, 大队要婆婆和公公离婚,和公公家庭脱离关系, 她坚决不从,被反绑着双手在村里游街。她一边游街一边扯着嗓子喊, 我丈夫不是特务,刘某某( 公公的父亲)是全国劳模,是好人!
后来公公被放回家了,并且做了一个偏远乡村小学的老师;婆婆却因此失去了大队妇女主任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她的全职农村主妇生活。 丈夫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人辛辛苦苦替全家挣着工分。
又过了一两年,婆婆生了个儿子。她欢喜极了。 算命的却说, 你这个孩子命太重了,九斤九两,咱们这个地方盛不起啊。
一语成谶。 襁褓中的婴儿在一两个月时生了点小毛病。 缺医少药的农村,就这么没了。以传宗接代为己任的婆婆心都要碎了。
还好,一年多以后,我家老公出生了。
这个孩子是被宠大的。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头几个月,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把他抱在手里,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个初生婴儿。 家族里的传说是, 哭了两年死去的儿子,再盯了两年活下来的另一个儿子,我的婆婆从此就成了乡下女人中难得一见的高度近视。
好在,所幸这个家庭从此开始了平静安宁的家庭生活。
婆婆遗憾自己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 她决心不让自己的命运在孩子身上重演。 她的两个六十年代出生,在农村长大的女儿,基本没有干过农活,家务事也干的不多;她教书的丈夫,周末回家陪孩子读书;地里的活儿去挖水渠挣工分这种事情,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承担;别人羡慕她的儿子会有机会顶替父亲教书匠的职位,她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种侮辱,她认定儿子会是个做大学问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 她以一个农村妇女的见识,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地供养着她身边的这几个读书人。 她的两个女儿有八十年代的女孩子不常有的复读机会,大女儿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二女儿因为近视,几次留级,却从没有遭到父母责骂,最终也通过高考离开了婆婆最为憎恶的中国农村。
婆婆的坟地就在村子后面几十米的山包上,背靠大山,面对一片开阔的平原一条小河。坟前的农田有时候种芝麻,有时候种棉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可是我知道, 如果有来生,婆婆一定不会愿意和这个地方再有任何瓜葛。对她而言,这个地方充满了愚昧,欺辱,不公正;这个地方贫穷,黯淡,没有前途。这是她竭尽毕生的力气,带领几个孩子逃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