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父母的怀抱 (八)

来源: 2014-08-04 17:56:0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现在的父母是城市里最普通的一对空巢老夫妻。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吵吵闹闹了一辈子,现在也一边互相吐槽一边相依为命。象很多老夫妻一样,他们吵架的内容也都千篇一律,平均每一个季度就循环一次。我的手机随时开着,告诉我妈妈吵架了就给我来个电话,在电话里跟我说说,火气自然也就消了一大半。

两个人70刚过,生活自理当然没有问题,但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了,不会用电脑,手机也就是最基本的接收拨打电话。买菜在方圆一里之内,做的饭菜也就是那么几个。别人给送点好吃的自然是高兴,吃着也喜欢,但自己却再也想不起来去稍微扩大一点活动范围自己出去买点儿别的。

妈妈每天跳广场舞,爸爸每天去社区街道的老年活动中心打牌打乒乓球。偶尔家里会招几个老朋友摆上一局。逢年过节,也会有亲戚朋友来叫他们出去吃一顿,或者开车出去玩儿一玩儿。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来人看他们嫌麻烦,不来人又嫌太冷清。他们其实社会关系也有限,但是有的时候会很费一些心思地帮别人做一点事情,也是为自己铺一点路。毕竟还是认识人好办事,年纪大了,谁也不知道突然会发生什么。原本应该交给下一代去建立的关系,现在他们自己还在费力保持着。每次回去我都要请客送礼一大圈儿,别人问该怎么谢你啊?我说不用不用,你有时间去看看我爸我妈就好了。每年春节前后我还会给他们寄点衣服食品回去,自己用,别人给他们送东西吃也回别人一件T裇衫或者鱼油维生素。

爸爸妈妈退休金也有限,但维持基本的生活足够。爸爸工厂倒闭,退休金真的不多,买菜做饭交水电费刚刚好。妈妈在事业单位其实不错,但多出来的钱都让她拿去买了昂贵的中西药,也算是另一种对安全感的追求。他们现在不跟我要钱了,包括上次妈妈癌症大手术用了好多保险不包的进口药也没跟我要钱。我每次回去也还会给他们一点点,但只是精神上的安慰。

爸爸妈妈老了,每天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自然是没问题,但对于新的事物好像真的应付不过来。我总在想,如果女儿在身边,他们日常的生活会不会更活跃一些?如果女儿在身边,妈妈当时会不会接受化疗把癌细胞杀得更彻底一些?离家千里万里,遗憾总是有的。



前几天在微信上最先看到了风靡的微电影《来信》。导演也许是为了突出“常回家看看的主题”而把情节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最大化,让电影中的孩子对父亲漠不关心,让得了重病的父亲选在母亲的生日那天给忽视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封遗书自杀离去。我相信现实生活中这种把“passive aggressive”发挥到极致的事情少而又少,但是父母子女之间不好好沟通,通过其他自虐的手段用亲情孝义绑架要挟子女/父母的其他形式“passive aggressive”例子却比比皆是。

看完电影之后我翻出了爸爸妈妈给我列的回国购物清单,例行的衣服食品补品之外,还有香皂,洗碗剂,染发剂若干,妈妈还让我回国给他们换个电视机。呵呵。这些看似琐碎的小小要求,其实给了我所谓“尽孝”的捷径。

从出生一直到来美国前,我是爸爸妈妈非常省心的女儿。来到美国后,我有了很少让我操心的父母,成了拥有很多自由的女儿。爸爸妈妈还是通透,有悟性的,他们后来的转变真的让我欣慰而且感动。血缘的力量本身就强大无比,如果父母儿女心里有了正确的爱与正确的沟通,那么一切亲慈子孝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真的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现在的我,只希望父母健康长寿,给我多一点的时间好好储蓄力量。我也要努力尽快让生活多一点从容与掌控,等到他们不能自理的时候有能力把他们接到身边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