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一定不陌生王立平的音乐,和大家,特别是红楼戏曲的粉丝,分享一下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初见王立平先生
伴随着《红楼交响组曲》的歌声,教堂的门开了,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老人很是显眼,他穿着天蓝色polo T-恤,面带笑容,沿着中间的过道,向我们正在排练的队员缓缓走来,顿时,掌声代替了音乐,久久不能落下,直到这位老人走到我们跟前。这时候有相机的慌忙拿出相机,有I-pad 的拿I-pad,为要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受人尊敬喜爱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
说先生是年轻的老人,是因为他虽是古稀高龄,长途跋涉从遥远的中国专程赶来,脸上没有半点的疲倦,他才思敏捷,妙语如珠,他走起路来脚步利索,转身轻巧;他指挥起我们来,手臂轻省,挥洒飘逸。
先生非常幽默风趣,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他说我这既不是男高音也不是男低音,我是男噪音。
先生也非常平易近人,一视同仁。不管我们谁找他签名或合影,他都脸捧笑容,慈眉善目地接纳。
我说王老你曾经说过“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我们在海外这些整天围着小家转的是“一人入梦,全家不醒”,他看了我一眼,于是我便把上次写的那篇文章摊在他面前要他给我签个名,谁知他翻了翻几页纸说“你把它送给我吧”,说着他在上面挥洒出我的名字,我受宠若惊,那点小计何羞在先生面前显摆,只是借机会让先生知道,一个普通人对他创作《红楼梦》歌曲的感想,还有个小小心眼就是希望自己能在阅人无数受世人敬重的先生面前,留有那么一点点印象,实际上能见到先生已经是奢侈的幸福了,没想到先生如此般的善解人意。
先生是有爱的,我们荣幸地被他称为“孩子们”,他带着泪花对我们说他不是电视上的王立平,他是在中秋节日期间,带着亲人的问候,来看孩子们的。先生的话触摸到每一个游子的心,在场的所有人,有谁不觉得他是我们的亲人呢?他不光称我们中国人为孩子,在和交响乐团一起排练结束后,先生走上舞台,先生说“你们太棒了,我分不出来哪些是中国孩子的声音,哪些是美国孩子的声音”。那句名言说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我此刻想到的。
他还鼓励我们说要大胆做自己的梦,然后努力去实现,也激励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自己的梦想。
他还鼓励我们说要大胆做自己的梦,然后努力去实现,也激励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自己的梦想。
先生还有浓浓的情。对山,对水,更是对人。他的音乐诠释了他的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不知该说音乐是他的生命,还是应该说他的整个生命都贯穿着音乐。用先生自己的话说“热爱音乐,就是热爱生命”。
先生为人也是那么真实,不管是和我们交流,还是他谈起他的创作和自己的经历,朴实的话语却处处彰显着睿智。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乐谱,时而涓涓淙淙,时而雷霆万钧,曲曲动人萦耳难忘。他也是一本书,隽秀文笔字字珠玑,丰厚且意味深长。
先生是谦和的。在我们合唱团排练结束时,他说他要替一个人谢谢我们,他说如果曹雪芹今天在场的话,他该是如何的感动,说完他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把我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先生,说感激的应该是我们。如果曹雪芹是一个世界,您老便是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引进这个世界的桥梁。如果说曹雪芹有一个化身,您也无疑是那穿越时空的精灵。您是作曲家,您也是翻译家,您把曹雪芹的文字译成音符,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先生是位责任感很强的人,不管对艺术创作还是对文化经典,对己对人要求都非常的严谨认真,座谈会他谈到当年为什么选择陈力做《红楼梦》的主唱?是如何大海捞针地把陈力找到?又如何在短时间里达到众目所望的要求。。。。陈力也不负众望,克服当时种种困苦,声情并茂,把千古绝唱留在了大观园的内外,至今无一能比。今天,她依然顽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和疾病,为了这次《红楼交响演出》,她再次走向手术台。陈力,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你那动人魂魄的天籁歌声,也感受到了你的心,你不光是一位歌者,她更是一种精神,多亏了先生的慧眼发现这位无人能替代红楼歌者。先生谈起当年排练中对陈力的要求太过严格一再深感愧疚,而陈力只记得恩师对她宠爱有加,倍感荣幸,对恩师的教导感激不尽。
谈到当今的音乐,先生依然有很多感想。做回自己,热爱自己民族的精粹是他的宗旨。他也很开明,他鼓励年轻人多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但不要忘记自己的旋律。
听着先生滔滔不绝回答每一个提问,感觉不知是在看电视还是在做梦,这是真实的吗?这是王立平先生吗?
此时此刻他尽然如此的近,近在咫尺,近得你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他那温暖的手。
他是那么的亲,亲得你只要一侧耳,就能听到他那慈祥的问候和关心。
这是第一次见到先生吗?
怎么会这么熟悉?
哦,我忘记了,在伴随我们成长的的歌声里早就熟悉了他,在他的音乐里早就遇到过他。
先生说“红楼是一个梦,做过了,就不会醒”。
我说“红楼是一种血,流进了,就活出它的生命”。
我们和先生做着一样的梦,我们和先生的血脉中都流有一样的血。
九月 图桑